【教学】正确使用成语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常见成语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在语言表达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常见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成语卡片;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学生一些与成语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需求。

例如:“你们听过哪些成语?”“你们知道成语的意思吗?”“你们使用过哪些成语?”师生互动,渐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成语的含义和用法(10分钟)教师利用黑板上的成语卡片,逐个向学生介绍常见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可以采用联想、解析、举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些成语。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

3. 分组合作学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组成语进行学习。

组内成员互相配合,利用课本和练习册,查找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归纳总结。

然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选择的成语,包括成语的解释和使用场景。

全班师生一起评价、讨论并补充。

4. 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成语进行语言表达。

例如,描述一个人的特点、讲述一个故事、写一篇小作文等。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先进行讨论,然后展示出来。

教师在展示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表达方式。

5. 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成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训练。

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答案讲解,并对常见错误进行解释。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今天学到的成语,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成语的经验。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3.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成语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谈论一些常用的成语,如“一马当先”、“一举两得”等,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存在和使用。

2. 学习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特定的用法。

成语的特点是:语言简练、意义深刻、形象生动、富有文化内涵。

3. 学习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技巧。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熟记成语的意义和用法;2.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3.注意成语的搭配和用法;4.避免滥用成语。

4. 练习成语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些句子,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或者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句子,运用所学的成语。

5. 总结归纳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成语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些成语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或者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句子,运用所学的成语,检验自己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语的运用水平。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高考成语考查的设误类型2.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思3.积累易误用的成语(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成语的能力2.培养迁移能力,提高学生使用成语的应试能力(三)情感和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2.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学习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教学难点:具体语境中形近义近成语的辨析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点介绍1.词语题考查重点是什么?考查重点固定突出:考查重点是常见成语的辨析和使用,实词、虚词未曾设题。

其中常考设误类型为: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词义混淆、搭配不当。

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考查形式稳中有变:一般为选择题,2013年以前采用传统的成语正误辨析形式,2014年则采用选词辨析式,注重近义成语的辨析应用。

,2016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

二、透析七大设误类型成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语。

要准确、快速解答成语题,一方面要多积累,正确理解成语;另一方面要掌握高考成语题的常见命题设误角度,掌握辨析技巧。

高考成语题一般从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谦敬错位、重复累赘、轻重不分、词义混淆、搭配不当等角度设置错误。

备考时应关注以下几方面:错误类型一:望文生义,曲解成语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思维流程][知识储备]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

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①不足为训.(准则) ②不刊.之论(更改)③久假.不归(借) ④危.言正色(正直)⑤七月流火.(火星) ⑥屡试不爽.(差错)⑦一文不名.(占有) ⑧哀而不伤.(伤害)⑨不孚.众望(令人信服) ⑩犯而不校.(计较)⑪一傅.众咻(教导) ⑫差.强人意(稍微)⑬安土重.迁(不轻率) ⑭细大不捐.(抛弃)⑮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⑯不速.之客(邀请)⑰不赞.一词(说) ⑱计日程.功(计算)⑲莫衷一是.(对,正确) ⑳首当其冲.(要冲)○21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22大方..之家(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应用体验]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

成语的正确运用教案

成语的正确运用教案

《成语的正确运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易错成语的几种类型。

2、判别成语使用的正误,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的失误原因,并确定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明确考查重点一般是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教学难点】成语量非常大,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掌握技巧、分析方法是本专题需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成语是我国汉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

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对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幻灯片展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类题型已经成为众多同学的考查难点,丢分率较高。

其实原因很简单:平时积累少,不能很好的理解成语的含义。

要想解答好此类题型,除了平时的勤动手查、勤动嘴问,还需要掌握一些解答此类题型的技巧。

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滥用成语的现象,及考试中我们考察的重点和范围,我把错用成语的类型做了以下分类:二:讲解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第一类望文生义幻灯片展示例句:(同学们,看句中成语运用是否准确?)1、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啊,好美的大海!”2、在飞机上俯瞰祖国的沧海桑田,我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

学生发言后,归纳:成语源于典故,因此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幻灯片:第一类望文生义)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错误的理解着,甚至使用着,有时难免会出笑话。

看下面这些成语,你理解对了多少。

幻灯片展示:大方之家具体而微差强人意高山仰止空穴来风屡试不爽不足为训振聋发聩罪不容诛首当其冲学生活动:同桌二人交流,找出自认为理解准确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第二类用错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有指个体的,有指群体的;有指人的,有指物的;有专用于夫妻间的,也有专用于亲人间的。

即这类成语是有专指范围的,不能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幻灯片展示成语汗牛充栋妙手回春鳞次栉比天伦之乐豆蔻年华信笔涂鸦破镜重圆巧夺天工济济一堂学生活动:试着说出这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并用一词造句。

成语教案范文3篇

成语教案范文3篇

成语教案范⽂3篇《正确使⽤成语》教案教学⽬标:1.辨析成语运⽤中主要会出现的错误类型。

2.学习基本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提⾼判断⼒。

教学重点:辨析成语运⽤中主要会出现的错误类型。

教学难点:学习基本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提⾼判断⼒。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悠悠成语,融贯千秋。

它是历史事迹的缩影,是民族⽂化的结晶,是前⼈经验的积累,⽆不闪烁着祖先丰富智慧的光芒。

从⼀定意义上来讲,千古流传的成语是中华民族⼈⽂素质的⽂化底蕴。

⼆、成语运⽤的错误类型纵观近⼏年的⾼考试题,辨析成语运⽤时会出现下列错误类型:(⼀)望⽂⽣义⾼考中有⼀些不常见的成语,因为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望⽂⽣义,曲解词义。

例:在语⽂⽼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掉了⽂不加点的⽑病。

总结:很多时候,字⾯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不相同的,如果按字⾯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这样的成语很多,如:⼤⽅之家、下⾥巴⼈、登堂⼊室、毫厘不爽等。

(⼆)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使⽤范围或误作他⽤。

例:古⼈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充栋。

类似的现象还有:相敬如宾只能⽤于夫妻之间;青梅⽵马只能⽤于年幼的男⼥之间;⾖蔻年华指⼗三四岁的少⼥;等等。

(三)搭配不当每个成语由于⾃⾝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或与中⼼词搭配错误。

例:第⼗五届北京放映推介晚会在华彬紫⾦剧院举⾏,⼏百名中外电影⼈济济⼀堂地重温62部精彩的国产⽚。

总结:⼀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式,⽐如说,有的只能⽤于否定句中,如“同⽇⽽语”“等量齐观”等;有的不受数量词修饰,如“莘莘学⼦”等。

(四)误⽤褒贬成语从感情⾊彩上⼜可以分为褒义、中性、贬义。

在使⽤中,必须辨明⾊彩,否则就会误⽤。

例:司机张师傅冒着⽣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感动了⽆数市民。

正确使用成语【精选】

正确使用成语【精选】

⑸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 只能对人。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 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 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作谦词, 只能对己。这里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C改动:“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声名狼藉;“臣食其肉 而寝其皮”——食肉寝皮 “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昭然若揭;“镂月为歌扇,裁 云为舞衣”——镂月裁云(比喻手艺精巧)
D来自群众的口头语。如不三不四、一干二净、不明不白、人 山人海、四平八稳、大惊小怪、十拿九稳、七手八脚、土生土 长、有气无力。
⑶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如果在使用时,只断取
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成语其它词素的意义, 就会导致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相悖。


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
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 或遭受到某种灾难。在句中只断取了成语中“首”的 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 与语境相悖。
①成语书写的固定性与灵活性 不寒而栗(不能写成“慄”) 拨乱反正(不能写成“返”)
②成语保留了古义及古用法 大放厥词(厥,他) 赴汤蹈火(汤,滚开的水) (假,凭借、依靠) 苗而不秀(秀,开花) 狼奔豕突(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 不耻下问(意动用法) 息事宁人(使动用法)
不假思索 怀瑾握瑜
③根据结构推断字义,以求理解 并列:披坚执锐 金科玉律(法律条文,现在多指不可变更 的条规了)
⑴色彩不明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 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 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 否则就会误用。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学案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成语教学案

正确使用成语教学案(高三)【教学目标】(1) 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

(2) 掌握成语题的解题技巧。

【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一、高考试题示例1、(2004年某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XX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2、(2005年某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C.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3、(2006年某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再次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谴责某某当局的“台独”行径。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二、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教案高考正确使用成语

教案高考正确使用成语

高考正确使用成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2. 提高学生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汉语成语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3. 高考成语题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4. 成语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正确使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或成语接龙游戏,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来源,举例说明成语的演变过程。

3. 练习:提供高考成语题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4. 讨论:分组讨论成语的正确使用场合和语境,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成语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讲解、练习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练习答题正确率:评估学生在高考成语题中的答题正确率。

五、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或视频资料。

2. 高考成语题练习册和参考答案。

3. 成语接龙游戏道具或应用程序。

4. 汉语成语文化相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成语接龙游戏目的: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步骤: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每个小组轮流说出一个成语,下一个小组需要接上上一个成语的一个字,说出一个新的成语。

如果某个小组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接出成语,则其他小组得分。

活动2:成语猜谜游戏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步骤:教师准备一些成语谜语,挂在教室的不同位置。

学生需要分组寻找谜语,并猜出成语。

猜对的小组获得相应分数。

公布答案并总结。

七、教学策略策略1:案例分析法目的:通过分析典型的高考成语题案例,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策略。

步骤: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高考成语题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

每组需要找出案例中的关键信息,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各组分享成果并进行讨论。

策略2:情境教学法目的:帮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成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 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 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 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用于否定语
4、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 已成了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词组,在句中应充当 谓语。改为“瓮中之鳖”
5、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 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 乐业。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 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 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 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闻鸡起舞
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 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 传》记述: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 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 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 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 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 苦锻炼。
2、文章在对小麻雀的叙述、描写中倾注了强 烈的爱憎情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读来真是 楚楚动人。 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美好,令人动心。
3、老张一家三代,十年来和睦相处,互 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相爱 。使用错误。
4、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 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例4:想不到祖父变化这么大,满头白发, 老气横秋,连走路都很困难了。
老气横秋:①形容老练而自负;②形容人 没有朝气(青年人)或摆老资格。使用错 误。
六、辨清差别,避免混用
1、最近一段时间,在巴基斯坦发生的一 系列耸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这个 饱受社会动乱之苦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骇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 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 震动。使用错误
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贬义词。 使用错误。
4、向农民打白条,这种现象方兴未艾, 对此国务院及时发出通知,在极短的 时间内就收到预期的效果。
方兴未艾:褒义。这里用于贬义。
5、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倍增心喜, 蠢蠢欲动。
蠢蠢欲动: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源自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
四、摆正谦敬,防止谦敬错位:
2、他画的画,在我们这里很有名,可一拿 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 足。 与“显得”重复。
3、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 才能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忧乐提出具 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真知灼见:灼,明白。是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 见解。与后面的“意见”重复。
4、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店名,能招徕顾客吗? 其实,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安居乐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的工作。只能 说“人民安居乐业”,不能说生活
相关成语
肝胆相照(只能作谓语或定语,不能 作状语)
同日而语、一概而论、善罢甘休、望 其项背、等闲视之、等量齐观(用于 否定语和反问句)
八、辨明轻重,防止夸大其辞或大词小用
1、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 弃了休息的时间。
2、解放前,咱县里一帮官僚狼狈为奸,贪 赃枉法,把地方财政弄得一团糟。
狼狈为奸:一般用于两个或两群人,不用于一大批坏人。 朋比为奸:不但可用于两个坏人,也可用于一大批坏人。
3、仿制古画还有一种,决不置自己的姓名, 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金钱。
“鱼龙混杂”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句中的意思是“拿假的充当真的”,应改 为“鱼目混珠”。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 缩回头。大词小用。
2、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的无为 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并由此走上 了犯罪的道路。
无为而治:道家哲学,指统治者什么也不做却使 天下大治。大词小用。
3、杨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 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 常指君王和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个熟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 “大词小用”的毛病。
4、劳动光荣,坐享其成可耻,是我们新 社会的观点。
“坐享其成”的人其思想行为是可以通过劝导加 以改正的,用在该句语义显得轻,应用“不劳而 获”。“不劳而获’,用于剥削阶级思想严重的 人,语义重,和该句中的“可耻”相照应。
九、消除重复,防止语意累赘 1、她一语道破了他的隐私,使他好像如芒
在背。 如芒在背:形容极度不安。 与“像”重复。
忍痛割爱:不得不放弃原属于自己的东西。 使用错误
6、石刻作品上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对象应是高大的建筑物而非人 物形象
7、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 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 应该让给妈妈吗?
让梨推枣:用于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 母子关系
如:
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用于建筑物),
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琴瑟之好、鸾 凤和鸣、牛衣对泣(用于夫妻之间),
汗牛充栋(用于形容书籍多), 琳琅满目(用于书籍或工艺品), 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
沉鱼落雁、秀外慧中、风韵犹存、嫣 然一笑、含情脉脉(用于女性),
三、辨明褒贬,防止情感错位:
1、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伟大
七、注意用法,防止词性误用:
1、历史上也曾有那么几位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 想统一天下,但是未曾实现自己的抱负。
“文韬武略”是个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如果要 让它作“英雄人物”的定语,必须在之前加上 “具有”之类的词。
2、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 告示牌。
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可 作谓语,一般不能带宾语。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 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 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 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 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 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 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1、杂志社的来稿虽多,可多是不刊 之论、没有份量的稿子。
• 1、望文生义 • 2、用错对象 • 3、褒贬误用 • 4、敬谦错用 • 5、理解片面 • 6、近义混淆 • 7、搭配不当 • 8、轻重不分 • 9、语义重复 • 10、前后矛盾
复习策略
一、吃透词义,防止望文生义 熟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
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语中的语素含 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熟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我们对熟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 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 误。
言人人殊: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对同一事物,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使用正确。
7、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 佛就在昨天。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音乐 等)。使用错误。
三人成虎 不为己甚 侧目而视 细大不捐 安土重迁 一团和气 别无长物 筚路蓝缕 讳莫如深 万人空巷 间不容发 心有余悸 不赞一词 投桃报李 投鼠忌器 如坐春风 痛心疾首 明日黄花 不足为训 付之一笑 门可罗雀 屡试不爽 因人成事 久假不归 罚不当罪 登堂入室
1、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 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作者显然 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 “点”在这里表示涂改。使用错误。
2、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 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 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使用错误。 3、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 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 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乐不思蜀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 来环境中去。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 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 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 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 “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 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 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首开恶例的人,贬义词。使用 错误。
2、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 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 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到什么地方都做坏事 ,贬义词。 使用错误。
3、我班班长,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乐 于助人,他做的好事真是擢发难数。
3、 你要办工厂,没有资金没关系,我一 定鼎力相助。
鼎力相助:敬辞,全力相助 。使用错误。
4、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 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普通学生尚可, 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
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使用正确
五、识别两可,防止片面理解
例1、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 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 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不当一回事。
• 门可罗雀 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
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 屡试不爽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 错的意思。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二、用准对象,防止张冠李戴
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 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使用错误。
入木三分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 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 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 《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 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 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 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 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 郛》卷八七引 唐 张怀瓘《书断·王羲 之》:“ 王羲之 书祝版,工人削之,笔 入木三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