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作文936字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元节篇1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
这天,爸爸带我一起回老家过节祭祖。
一路上,爸爸与车上的叔叔谈的很投机,竟然忘记在街上买冥钱冥衣等物品了。
到了爷爷家,爸爸看到正骑着摩托车到街上购物的叔叔,连忙叫叔叔带东西回来。
叔叔回来后,爸爸问多少钱,叔叔说算了,只有几元钱。
爸爸坚持要付钱,爸爸说:“祭祖当然要诚心,我是诚心诚意买的,钱当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钱接了过去。
吃过中饭,爷爷奶奶开始舂粑粑。
他们把浸泡过的黏米放进石臼里,用一根很长两头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将舂过的米粉过筛子粗的继续放进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细滑到满意为止。
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团,在用手捏成一个个长长的椭圆形的粑团,然后用水洗干净的桐树叶包好,放进蒸锅里,蒸熟。
揭开锅盖,香气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
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诉我说:“只有让先祖吃过后,我们才能吃。
”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渐渐暗了,爷爷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坛,摆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纸冥衣冥钱等东西解开堆在一起。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按照长幼次序排定,燃放烟花,点燃冥俱,祭祖正式开始。
只见爷爷口中念念有词,左手拿起燃烧的冥纸,右手拿起酒壶,祭天祭地祭祖。
礼毕,大家一起双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与幸福。
祭祖一结束,我立即从桌子上抓起一个粑粑,就吃了一口,顿清香扑鼻,软甜爽口。
想不到祖先尝过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这也许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谢先祖们,给我们以美食、平安、快乐和幸福。
在江苏,每逢中元节吴县居民以锡箔折锭,沿路楚化;仪征县各地尚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
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成为“度尾”。
在中元节,人们也要祭祖,在阴历七月十五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返家探望子孙,故需要、祭祖。
祭祖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这就是中元节的习俗,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中元节篇2
农历七月十四,俗称鬼节,亦称中元节、七月半。
在这一天,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小时候,常听村里的老人说,鬼节就和人间的春节一样,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鬼门关就开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里探望。
农历初七到十五的晚上常常有亡魂四处活动,阳气低的人晚上出门就会看到许多鬼的样子。
所以常常告诫小辈,这几天晚上千万呆在家里别出门,否则会寻晦气,胆小的我们那时候真的给唬住了,一到晚上就窝在屋里不敢出门、
印象中,每年的鬼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风俗。
鬼节前一天早上,大人们就将包粽子要用到的竹叶用滚烫的开水煮过一遍,然后捞出来再在木桶里泡上。
下地干活之前吩咐家里的老人或小孩在午饭之前把竹叶洗净叠放整齐。
而每次小孩子们和老人聚在一起洗竹叶的时候,各种欢乐,老人就会跟我们讲着各种各样久远的故事,当然说的最多的还是一些先人们的事,老人们说着说着,声音就会慢慢地低下来,语调也会逐渐变缓,手上的活也停了下来。
年少的我们自然不会明白老人们回忆起先人们的各种伤感,只是把它当成了老人们为哄小孩子编出来的故事罢了。
鬼节的早上,吃过早饭后,家里的妇女们就会把泡好的糯米和一些花生、板栗,绿豆摆好,再拿出前天洗好的竹叶,开始熟练地包起来粽子。
只见她们的双手飞快的叠竹叶,舀糯米,放调料,包叶子,绑绳线……不到几分钟,一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一般都会围在她们身边看,一脸的崇拜之情。
而老人们就开始烧用来煮粽子的水了,因为煮粽子可是一件费时间的事,煮好少说也要要几个小时。
等包好粽子,小孩子们又开始转移阵地,跑到灶旁看火,久不久就会问老人们什么时候可以吃粽子。
老人们一边说快了,一边往灶里添柴火。
小孩子终究没
有耐性,邻居的伙伴一声招呼,就飞一般地溜出去玩了。
等到回来,粽子早已熟了,拿起筷子夹了几片裂好的粽子吃的津津有味,一脸的满足。
鬼节,最隆重莫过于祭奠祖宗了。
晚饭过后,父亲和大伯,还有叔叔召集家里的小孩子们,拿起祭奠用的物品到屋外的空地上送祖宗出门。
这时,每个小孩通常都有任务,有的拿着两条粽子,有的拿着托盘,有的拿着白天老人剪好的纸钱,有的拿着柴火,还有的拿着未点好的香……跟着大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路上,到处都是点燃的香纸,全村的孩子都出动了,互相打招呼说:“那么早啊!”然后迅速到固定地点点香,放祭品,浇酒,祭拜,放鞭炮,一切都是那么按部就班。
最后,大人们让我们跟祖宗们说几个自己心愿,据说祖宗听了就会保佑我们的。
记得当时许的最多的是新学期考个好成绩。
一切都做完之后,收拾好东西,回到家里,一家老少其乐融融地聊天逗乐……
现在想来,自己也有几年不在家里过鬼节了,鬼节的风俗希望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因为这毕竟是一种怀念仪式吧,和清明节一样,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