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理

合集下载

湖北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湖北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 矿产149种,其中磷、铁、铜 、金、银等储量大,质量好。
生物资源
湖北省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 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森林覆盖 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
旅游资源
湖北省拥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 观,如长江三峡、武当山、黄 鹤楼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游览。
02
湖北经济发展历程
古代至近代经济发展
丰富的自然资源
湖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 和矿产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水路交通枢纽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水上交通便利,是古代重要的 水路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近代工业萌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湖北地区出现了近代工业的 萌芽,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
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推动湖北科技创新走向 世界。
06
湖北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 击环境违法行为。
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重点 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和湿地保护。
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 持续农业模式,减少农业面源 污染。
80%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湖北率先进行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
100%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80年代,湖北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80%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90年代以后,湖北城市经济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武汉、宜昌、襄 阳等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湖北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发展迅速,为经济转 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湖北省省情压缩版(地理、人文)

湖北省省情压缩版(地理、人文)

湖北省省情压缩版(考试专用)一、概况湖北省简称鄂。

省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

省会武汉。

二、自然地理1.地理概况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

东邻安徽,南界江西、,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六省)。

占全国总面积的 1.94%。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

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2.河流与湖泊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

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

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

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3.植物及动物资源全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出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

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湖北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

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

4.矿产资源5.气候特征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

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五、风景名胜1.自然保护区湖北省229个自然保护区(小区)中,国家级的只有8个(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暨豚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湿地保护实现零的突破。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27个,总面积36.46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3.4%。

结束了湖北省林业系统无湿地保护区的历史。

5个湿地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三峡库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洪湖湿地恢复和重建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湖北省基本概况

湖北省基本概况

第一部分湖北省基本概况一、地理与气候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简称鄂。

东临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

湖北地势大致分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分,雨热同季。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度,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气温下降迅速。

全省各地平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

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湖北的梅雨季。

二、区划与人口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直辖市分别是武汉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自治州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三、交通与资源湖北是中国中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铁路线东西南北纵贯。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

有内河港口163个。

省会武汉素有“九省同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湖北资源丰富,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着不少珍贵、孑遗植物、全省被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12种。

湖北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磷、石膏、岩盐等储量居全国前列。

四、历史沿革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经出现了诸多小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湖北大部属南部。

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称为治所,今湖北为鄂即源于此。

清代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

此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也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才有了如今的行政区划。

五、文化艺术湖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三集 湖北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三集 湖北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三
集湖北
本文主要介绍湖北省的地理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湖
北的地理特征和重要信息。

1. 位置与边界
-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东临河南、安徽,南接江西、湖南,
西靠重庆,北界河北、山西。

- 湖北的东部和南部与长江相邻,是长江中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形地貌
- 湖北省地貌复杂多样,既有北部的丘陵山地,也有南部的平
原和丘陵地带。

- 湖北境内的主要山脉有武当山、大巴山、峡阳山等。

- 湖北的地形特点主要表现为“三山两水一分田”,即三山指武
当山、大巴山和峡阳山;两水指长江和汉江;一分田指湖北南部的
平原农田。

3. 气候
- 湖北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较冷,春秋温暖宜人。

- 年平均降水量在900至1300毫米之间。

4. 特产与文化
- 湖北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大省,以水稻种植为主,盛产水果、
蔬菜等农产品。

- 在湖北有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如武汉、宜昌、荆
州等。

- 湖北还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如汉绣、利川竹编等。

5. 旅游景点
- 湖北省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 武汉市的黄鹤楼、东湖、武汉长江大桥等是湖北重要的旅游
景点之一。

- 宜昌市的三峡、夷陵、宜昌市民俗博物馆等也是湖北旅游的
热门景点。

以上是关于湖北省的地理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湖北地理

湖北地理

湖北又有“千湖之省”
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公 里以上的有4228条,另有中小河流1193条,河流总长5.92万 公里,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 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 滨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 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 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内由 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 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公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 平原上。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 2983.5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 湖、梁子湖、斧头湖。
湖北省地图
湖北省现有12个直辖市、1个自 治州,一个林区、38个市辖区,24个 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
12个直辖市有:武汉市、宜昌市、襄阳 市、随州市、荆 门市、荆州市、 咸宁市、黄冈市、鄂州市、孝感市、 黄石市、十堰市 一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一个林区:神龙架林区
湖北为什么被称为“九省通衢”?
湖北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湖北武汉是中国 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 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 1000公里 左右, 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 北、维系四方的作用。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 厚的交通优势。京广、京九、武九、汉丹 4 条铁路干 线,以及京珠、泸蓉等 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 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水运已形成“干支 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 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鹤楼

湖北初一生物地理复习资料

湖北初一生物地理复习资料

湖北初一生物地理复习资料湖北初一生物地理复习资料湖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中部。

湖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长江、汉江等重要河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景观。

在初一生物地理学习中,了解湖北的地理特点对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湖北初一生物地理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湖北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东临江苏、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北靠河南,东北与山东接壤。

湖北省地势起伏较大,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地貌类型。

其中,武夷山、神农架是湖北省的两个著名山脉,分别位于南部和西部。

此外,湖北省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如洞庭湖、鄂湖等。

二、湖北的气候特点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湖北省的气候特点对于生物的生长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湖北省的气候适宜稻谷的生长,是中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之一。

三、湖北的植被和动物资源湖北省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森林、草原、湿地等。

湖北省的森林资源丰富,有许多珍贵的树木品种,如楠木、黄花梨等。

湖北省还有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如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中国珍稀濒危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湖北省的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许多珍稀濒危动物,如华南虎、长江鲟等。

湖北省的湖泊和河流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吸引了大量的候鸟迁徙。

四、湖北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农业发展非常重要。

湖北省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湖北省的农田面积广阔,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湖北省还有一些特色农产品,如黄鳝、莲藕等,深受市场欢迎。

湖北省的工业发展也非常迅速,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企业。

湖北省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宜昌市等地,涵盖了许多行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

湖北省的工业发展对于地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也提出了一些挑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湖北地区地理知识点

湖北地区地理知识点

湖北地区地理知识点湖北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它东临安徽,西接重庆,南界江西、湖南,北靠河南。

湖北省因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关于湖北地区地理的知识点:1. 地理位置:湖北省位于东经108°21′至116°07′,北纬29°05′至33°20′之间。

它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地区。

2. 地形地貌:湖北省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

著名的有武当山、神农架、大别山等。

3. 气候特征: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干燥。

4. 水系分布:长江和汉江是湖北的主要河流,长江流经湖北的大部分区域,汉江是长江的第二大支流。

5. 自然资源:湖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铜、煤、石油等。

同时,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6. 生物多样性:湖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如金丝猴、大熊猫等。

7. 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荆州古城、黄鹤楼等。

8. 经济发展: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工业以钢铁、汽车、化工、纺织等为主。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9. 交通网络:湖北地处中国的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网络。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10. 旅游资源: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大坝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可以对湖北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湖北省省情

湖北省省情

Tankertanker Design
4.矿产资源 产地数较多癿矿产有: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 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 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 北省具有优势癿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 累脱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
Tankertanker Design
(3)民间舞蹈(1项) 长阳县——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 (4)传统戏剧(5项) 武汉市——汉剧 湖北省——楚剧 潜江市——荆州花鼓戏 黄梅县——黄梅戏 潜江市——江汉平原皮影戏
Tankertanker Design
(5)曲艺(2项) 荆州市——鼓盆歌 汉川市——汉川善乢 (6)杂技不竞技(1项) 十堰市——武当武术 (7)民间美术(1项) 黄梅县——黄梅挑花 (8)民俗(2项) 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神舟会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Biblioteka nker Design四、文化遗产
(1)民间文学(4项) 孝感市——董永传说 丹江口市——伍家沟民间故事 宜都市——青林寺谜语 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民间故事 (2)民间音乐(4项) 兴山县——兴山民歌 宜昌市夷陵区——宜昌丝竹 枝江市——枝江民间吹打乐 十堰市——武当山宫观道乐
城市 重要支柱产业 城市 重要支柱产业
武汉 宜昌 黄冈 恩斲 荆州
钢铁、船舶、电子等 水电、军巟、电子 农业 旅游、种植业 轻巟、纺织、机械、电子等
咸宁 襄樊 孝感 随州 黄石 荆门
旅游、医药 汽车、旅游 畜牧业 汽车、电子、医药、 纺织 装备制造、原材料 化巟、建材、旅游
神农架 旅游
十堰
汽车、旅游、电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之湖北省省情一自然地理: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3位。

截止2006年底,全省人口6050万人,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副省级城市--武汉市。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湖北省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气候特点:冬季寒冷湿润,夏季炎热高温。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

全省平均日照1150—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鄂本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

二、自然资源: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

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

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

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

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

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

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

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

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

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

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

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

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

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

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三、人口宗教: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

2006年底,湖北省总人口(指户籍人口及外省流入长期居住湖北省的人口)为6,050万人,常住人口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5, 693万人。

总人口与2005年相比,增加19万人,增长速度为0.32%,与1990—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0.63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

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 135.1万人,女性人口为2 914.9万人。

全省平均每户人数为3.37人,人口密度为325人/平方公里。

人口出生率为9.08‰,人口死亡率为5.95‰,自然增长率为 3.13‰,与2005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出生率上升0.31个千分点。

自然增长率上升0.08个千分点,但仍稳定在较低水平。

全省5,693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49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99.5万人,占总人口的56.2%。

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75%和40.22%相比,分别上升了15.05和3.58个百分点。

2008年末常住人口5711万人。

全省17个市、州(含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武汉市:818.8 万人,其次是黄冈市:728.9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神农架林区:7.9万人。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族。

湖北省宗教基本情况: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

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有35个市、州、县成立了爱国宗教组织。

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四、人文历史: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

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

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

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

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

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

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

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

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

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

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五、经济状况:2008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成为全国13个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省(市)之一。

2009年,湖北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5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全国排位继续前移,名列第13。

支柱产业以产值而论,湖北支柱产业主要为: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及建筑业。

第一产业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

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2001年粮食总产量2138.49万吨。

棉花总产量为37.35万吨,比上年增产6.92万吨,增长22.7%。

油料产量达279.1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11.58万吨。

糖料产量114.17万吨,增长2.8%;蔬菜3013.27万吨,增长9.6%;茶叶6.12万吨,增长8.7%;水果208.5万吨,增长率14.0%;烟叶13.6万吨,增长14.1%;麻类5.28万吨,下降28.4%。

2001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46.35万吨,比上年增长5.9%,水产品产量达到242万吨,比上年增长3.3%。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9.55千公顷;完成全国重点林业工程森林抚育面积21.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一倍。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6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大中小型拖拉机31.46万台,增长3.3%。

农村用电量60.17亿千瓦小时,与上一年大体持平。

第二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了武钢、大冶铁矿、荆襄磷矿、应城石膏矿等大型矿山基地。

到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

汽车工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湖北武汉。

目前湖北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汉汽车工业走廊,建立起重、中、轻、微、轿、专等多型谱、宽系列的产品格局。

同时,汽车零部件品种齐全、配套能力较强,在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60种关键零部件中,除电喷、ABS、安全气囊等少数产品外,其余产品均有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

2008年,全省生产汽车78.8万辆,实现汽车工业产值1760亿元,占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60.3%。

全省机械汽车工业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完成工业产值占全省机械汽车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

目前全省汽车年产能达85万辆,主要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超过70万辆份,规模以上整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749家,资产总额1911亿元,从业人员23.2万人[2]。

全省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发展迅速,建有汉江、丹江口、堵河、黄龙滩及白莲河、陆水、富水等大中型水电站,在长江上先后建成葛洲坝水电站、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此外,在武汉、荆门、黄石、襄樊、蒲圻等地还建有多座火电站。

2009年7月31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湖北省政府签署协议,将共同加快推进我国内陆首座核电站——咸宁核电项目建设。

该项目环境评价报告已获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正式批复。

预计在2010年下半年将具备浇注第一罐混凝土、实现主体工程开工的条件[3]。

湖北建筑业发达,建筑业综合实力位居中部第一,在全国位居前列。

截至2009年,全省拥有7500家建筑企业,其中特级、一级企业总数达292家,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15万人,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409.02亿元,年完成10亿元以上产值的湖北建筑企业达49家[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