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合集下载

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作用

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作用

L i n y e y u a n y i三北防护林作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区域气候改善、土壤环境改良等方面皆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近年来,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我国于1978年将三北地区列入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项目,以期能通过经济带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需深入分析三北防护林生态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1、三北防护林概述三北防护林,即我国华北、东北、西北所建设的生态工程,在人为因素及自然力的影响下,三北地区从原本的森林茂密之地成为土地沙漠化严重的荒芜地。

而后随着生态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三北防护林作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启蒙工程,其采用带、片、网结合的防护模式,构建了“绿色万里长城”,为我国生态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北防护林规划面积约为39亿亩,其中包括新疆、内蒙古、青海等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当前,在第一阶段,三北防护林在林种规划上及造林面积上皆取得较好的成就,其中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可为三北防护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需加强对其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推动三北地区防护林的发展。

2、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作用(1)促进生态物质的循环有机物产生过程也可视为一个物质循环过程,据相关数据统计,地球每年以光合作用形式产生的有机物总量大约为8.3×1010t,而陆地占其中的64%,其中,三北防护林森林面积约为2203.7万hm2,有机物质产生总量为1.24×108t,而通过数据转化可得,其每年能将2.3×109t的碳同化成有机物,极大程度的促进光与能量的循环。

在此期间,通过促进物质循环,可营造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从而保证我国生态工程的长足发展。

物质循环是保持生态活力的基础条件,林业可作为物质循环的纽带。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三省(内蒙古、甘肃、宁夏)之北的区域内所建设的防护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减缓沙漠化蔓延的趋势,防止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其建设与指导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一、科学划定建设区域。

建设防护林需要先考虑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取合适的种植树种和种植密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防护林的建设要与当地的农村经济产业相协调,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地表特征选择合适的树种。

三北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干旱、寒冷,选定的树种需要具有适应环境的特性,能够耐干旱、抗风沙、耐寒等。

因此,在选择树种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征,选定能够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提升防护林效益的树种进行种植。

三、加强监管和管理。

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树苗的质量进行检验,把握树苗种植的时间和合理的管理措施,防止废株、腐根等情况的发生,确保防护林的建设质量。

在防护林建设后,还需要加强对林区的管理,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保障林区的生长发育。

四、重视生态效益。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不仅关乎经济发展和防自然灾害的需求,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因此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效益的考虑,注意防护林的生态和环境效益,让防护林不仅是经济的支柱,更是环境的守护者。

五、整合各方资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集体作用,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在筹划防护林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市场机制、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市场激励等方式促进防护林建设,提高防护林建设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总之,建设三北防护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应以科学建设和生态保护为原则,加强监管和管理,重视生态效益,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动防护林的建设和发展,为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与指导原则解析1. 引言1.1 概述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防风固沙、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涉及国家生态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

随着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三北地区面临着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严重挑战,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三北防护林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社会责任和民生工程。

通过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关系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三北防护林建设与指导原则的解析,分析其意义、建设原则、指导原则、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以期为三北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三北防护林的意义三北防护林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其意义重大。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改善气候环境,减少干旱、风沙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北防护林的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气候、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同努力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2.2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原则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原则是指在三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遵循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

这些原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具体的建设原则包括:1. 生态优先原则:在进行三北防护林建设时,要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优先考虑。

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选择树种、种植密度和规模,确保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最大化。

2. 多样性原则:在防护林建设中,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选择多种树种植在一起,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防护林》

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防护林》

高频考点190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一提到“三北”地区,特别是西北,最先涌入脑海的可能就是漫漫黄沙,“黄土”、“干旱”、“沙漠”、“大风”似乎就是它的标签。

日益降低的植被覆盖率不仅使得地面形态日渐荒芜,更是引发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天气的原凶,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因此诞生了浩浩荡荡的“三北”工程。

国务院于1978年批准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在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三北防护林的意义沙尘暴的形成与西北内陆干旱的气候、植被稀少、多大风天气等因素有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抵御了冬季风,起到保护农田、防风固沙的作用,减弱了沙尘暴的危害,同时”三北“防护林为全球旱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全球生态安全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于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三北“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区域森林覆盖率,增加了碳储量,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拓展提升】太行山地处华北平原西侧,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森林覆盖率低。

太行山绿化工程是在太行山石质山区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发展果木经济林。

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北京4省市的110个县,工程建设总目标是:防护林比重由1986年的23.8%增加到41.1%,经济林比重由13.6%提高到27.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和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影响不符的是()A.阻挡西北方向的沙化B.可抵御西北寒潮的袭击C.阻挡西北来向的沙尘暴D.可接纳东南暖湿气流2.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A.封山育林,提高天然林存活率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C.提高木材蓄积量和生产力D.改善林区居民的生活条件【答案】1.A 2.B【分析】1.太行山地处华北平原西侧,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

它既可抵御西北寒潮的袭击,又可接纳东南暖湿气流,B、D选项符合;距离西北沙源较远,不能阻挡西北方向的沙化,但可阻挡西北来向的沙尘暴,C符合,A不符合,选择A项。

三北防护林简介

三北防护林简介

三北防护林简介三北防护林是指我国北方三个省区(内蒙古、甘肃、宁夏)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治理中的重要措施,其范围包括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原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

三北防护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工程,也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生态建设项目之一。

三北防护林的背景是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近百年来,北方地区的草地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人类活动的扰动,导致土壤风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张等严重问题。

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随着在三北地区的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大量的土地用于工业区和城市化建设,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威胁。

这些恶劣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三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而且对全国的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实行三北防护林计划。

自从引入该政策以来,三北地区的防护林总面积已经达到了665万公顷,其中大多数是树种及草地。

三北防护林项目的重点是改善北方沙漠化与水土流失状况,其中包括防护林、民生林、果木林、速生丰产林、退耕还林和草原综合治理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等问题,改善了当地的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建成的林场与草场大大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并且减轻了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灾害的威胁。

同时,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防护林和草场生产的木材和草原资源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特别是在林果加工和家庭经济农业方面,更加显著。

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已经成为一个综合的防护林、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示范区。

当然,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平衡,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另一方面,三北地区的环境问题依然很多,因此保持防护林健康的状态也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政府应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加大对当地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社区参与和社会管理,提高林业监管力度,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好的保障。

谈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谈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维普资讯

1 O・






2 0 o.9N . Or V 1 o4 7 3
谈 三 北 防护林 工 程 效 益 监 测 体 系建 设 的 必 要性
杨 贺道 苗 丽 芬
( 黑龙 江省林 业设 计研 究 院)
[ 摘
要] 通过对三 北防护林 工程及监测体 系建设的 必要性 的论 述 , 揭示 了工程监测体 系建设 的重要意义 。
自然环境变化 研究 的 支柱 是 监 测 、实 验和 信 息系 统 , 而地 面长期定位的生态 、环 境观 测和实 验系统 的建立 则是
重要 的基础 。为了深入研 究 区域 生态 系统结 构 、功能 及环
区乌孜别里 山 口,总 面积 4 69万平 方公里 ,占国土 面积 0,
的 4 .% ,接 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24
[ 关键 词】 三北 防护林 ; 工程效益; 监测体 系; 必要性
Ne e st n tu t g S p r i o y tm a b i c si OfCo sr c i u e v s n S se OfS n e y n i
Pr tc o Fo e tEn i e rn n ft o e t n r s g n e ig Be e i i
3 引种 成 功 的标 准
树木引种成功 的标 准是 :① 不需要特 殊 的栽 培 、保 护
措施 ,就能正常地生长 和发育 ;②提 供的产 品数 量和 品质
能达到原产地的平均水 平 ;③能够用 原有 的 繁殖 方式 正 常
繁殖 。
从外地或外 国引进的树 种 ,一定 要严格 按照 种子检疫 制度 ,做好检疫工作 。引进 已被 检疫 对象感 染的树 种或从

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北防护林是在中国北方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兴建的大型人工工程,用以减缓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

由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年11 月启动,分3 个阶段、8 期工程进行。

预计于2050 年完成。

三北防护林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

局(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实施。

工程自1978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建设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

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 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 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 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也是世界四大生物工程之首(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工程” ,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 ,北非五国(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的“绿色坝建设”和中国的“北”防护林工程是世界上有名的四大生物工程)三北地区是中国林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48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沙化土地的85%;水土流失面积240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67%。

三北地区也是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三北地区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宜林地面积3936 万公顷,占全国宜林地面积的68.7%;全国近50 万平方千米可治理的沙化土地,90%集中在三北地区;黄土高原45 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基本上分布在三北地区。

我国实现到202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和2050 年26%的战略目标,增值空间重点在三北地区。

三北防护林工程典型案例

三北防护林工程典型案例

三北防护林工程典型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三北防护林工程背景与意义三、三北防护林工程典型案例介绍1.案例一: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2.案例二:甘肃民勤绿洲恢复3.案例三: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四、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成果与挑战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

本文将对三北防护林工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以展现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沙漠治理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三北防护林工程背景与意义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我国的三个北方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的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这三个地区是我国的主要沙尘暴源地,沙漠化、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 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三北防护林工程典型案例介绍1.案例一: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最大的流动沙漠。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库布其沙漠的沙尘暴发生次数已经从每年50 多次减少到现在的10 多次,沙漠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此外,沙漠治理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案例二:甘肃民勤绿洲恢复民勤绿洲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林茂粮丰的富饶之地。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绿洲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后,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绿洲的林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3.案例三: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过程中,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在沙漠边缘建设大型的人工林带,有效地阻止了沙漠的扩展。

此外,沙漠治理还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生态保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成果与挑战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总结历史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

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

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1978—1985年)、二期(1986—1995年)工程规划任务,正进行三期(1996—2000年)工程建设,到1998年底,累计造林3亿多亩。

这些树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从5.05%提高到9%以上。

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八十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

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宁夏等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沙漠化土地每年481平方公里,拓宽了沙区广大人民的生存窨。

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沙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0.4%和29.1%,不仅实现了土地沙漠化逆转,而且进入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新阶段。

赤峰市治理开发沙地2100万亩,占沙化土地的58%;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77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达68.4%。

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按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共造林18460万亩,治理水土20多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已有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已由7175吨下降到3226吨。

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项重点工程,实施12年来,河北省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22%,已充分显示出“泽被当地,护卫京津”的效果,使风沙紧逼北京城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张家口市土壤侵蚀模数已由过去的5900吨下降到1540吨,官厅水库泥沙入库量由899吨减少到235吨,潘家口和密云两大水库泥沙入库量分别减少20%和60%。

辽宁省在辽西低山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50多万亩,土壤侵蚀模数已由4500—5000吨下降到1500—2191吨,朝阳市水土流失控制面积达到70%以上。

在广大农区,把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基础设施,始终放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优先发展的地位,共营造农田防护林3600多万亩,有3.23亿亩农田实现的林网化,占三北地区农田总面积的65%,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北灌溉农业区已建成跨地区、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在林网的保护下,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粮食的稳定增产。

近十年来,东北区、甘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粮食平均亩产和总产增长幅度在全国九大农区中匀居前三位。

据专家测定,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此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高达30%以上。

吉林省在松辽平原营造了420万亩农田防护林,使4000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庇护,根除了“三刮四种”的现象,农防林年均增产效益达53亿斤,1998年粮食产量达354亿斤,是1997年的3.6倍。

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建设区的7401万亩耕地有6345万亩得到有效保护,林网化水平达到90%。

护田增产效益15%,每年增产粮食47.6亿斤。

新疆农田林网化水平达到80%,4300万亩农田受到保护,农防林使粮食增产16—29%,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370万吨增加到825万吨。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木材及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改变以过去缺林少木的状况。

目前,三北地区活立木蓄积量达10.4亿立方米,年产木材655.6万立方米,不仅使民用材自给有余,而且由于木材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木材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多种经济的发展。

“四料”俱缺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已建成了1870万亩薪炭林,加上林木抚育修枝,解决了600万户农民的燃料问题。

营造的牧防林保护了大面积草场,营造的7500万亩灌木林和上亿亩杨、柳、榆、槐树的枝叶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三北地区牲畜存栏数和畜牧业产值成倍增长。

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北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已发展经济林5670万亩,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年产干鲜果品1228万吨,比1978年前增长了10倍,总产值达200多亿元。

甘肃省林果业已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1个县的林果特产税收入超过100万元。

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业产值由9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有240个村、15万户农民靠林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各地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二十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出了一条的中国特色的林业生态建设路子。

具体讲,一是根据我国财力有限的具体情况,建立了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多方集桨、群众投劳的工程建设投入机制;二是根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情况,深化改革,制定和完善政策,重视用政策调动广大群众和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三是从三北工程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社会性和公益性出发,强化政府行为,深入进行宣传,领先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和各行各业的力量参加工程建设;四是从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差异性大的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择优扶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规模推进的文革,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五是从三北工程的区情和民情出发,把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同当地经济发展和农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近期需要相结合,使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直辖市统一,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六是从三北地区自然条件严酷,造林难度大的实际出发,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林业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提高三北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益。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近年来,先后有5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来我国考察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都给予了很高评价。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作为这项生态工程的主管单位,于1987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奖章。

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亲笔书写了“绿色长城”的光辉题词。

李鹏总理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长达4480公里,已成为阻止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

这些来自世界的关注和国家领导的重视,使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深感肩负使命之重大,他们正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实现江泽民总书记建设山川秀美新西北的要求,为建设全国完备的生态体系,为实现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中西部转移,为三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做着他们应有的贡献。

这项工程的主管单位——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座落在有“塞上明珠”之称的宁夏银川,是国家林业局负责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派出机构,是负责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职能局,统筹管理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承担工程建设规划计划、督导检查、组织实施和协调服务。

局内设有办公室、营林处、工程监理处、治沙处、科技处、宣传处、国际合作处、计划财务处等职能处(室)。

在二十多年的历程中,培养锻炼了一支以中青年干部为骨干,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知识和较强责任感的干部队伍。

在新世界即将到来之际,党和政府向全党全民发出了改造自然、治理国土、建设生态农业的总动员,并强调提出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北工程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们坚信,随着工程的发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定会以新的成就叩开世纪之门,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向整个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改造自然的宏伟气魄。

进一步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5日10:04 | | 来源:经济日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启动实施的第一项林业重点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