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山水画》教案

合集下载

第6课 水墨山水画-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6课 水墨山水画-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6课水墨山水画-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介绍水墨山水画的概念与特点,并对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进行详细解析和讲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熟悉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绘画技巧。

3.掌握使用水墨山水画工具进行绘画的方法。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1.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绘画技巧。

2.如何使用水墨山水画工具进行绘画。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水墨山水画工具。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课程导入教师应向学生讲述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

然后,与学生一同赏析一些经典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特点。

第二步:基本构成要素和绘画技巧1.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山、水、云、石、树、鸟、兽等自然元素。

–水墨笔墨与墨韵。

2.水墨山水画的基本绘画技巧包括:–灵活运用水墨笔墨进行创作。

–使用不同的笔触和笔墨技法,形成不同的效果和意境。

–表现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特点,如山势、水流、云雾等。

第三步:使用水墨山水画工具进行绘画1.学生使用水墨山水画工具进行实际练习,良好地感悟和掌握水墨山水画的绘画技巧。

2.学生进行个别的绘画实践,并相互评价,提些建议。

第四步:综合实践学生根据何止绘画水墨山水画,结合对山水画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六、教学验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绘画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教学延伸艺术源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观察和表现自然景色。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创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师的解析和讲授,学生对水墨山水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

但是,教师也发现,学生的绘画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细致、周到的自我评价和改进。

五年级美术上册《水墨山水画》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美术上册《水墨山水画》教案、教学设计
b)运用观察、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c)开展小组合作、互评互鉴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策略:
a)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当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它以水墨为主要颜料,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美丽景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美术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水墨画来表现美丽的山水。”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水墨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让学生对水墨山水画有基本的了解。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一幅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技法,注意构图和色彩的搭配,力求表现自然景色的韵味和美感。
2.完成作品后,请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4.同伴互评: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相互欣赏作品,进行互评。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a)作品的整体效果:画面是否美观,主题是否突出?
b)技法运用:作品中的技法运用是否恰当,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c)创新元素:作品中有哪些创新的地方,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
5.课后反思:请同学们在课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总结本次创作的收获和不足,并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墨山水画技艺。
c)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水墨山水画教案说课稿中班

水墨山水画教案说课稿中班

水墨山水画教案说课稿中班教案标题:水墨山水画教案说课稿(中班)一、教学目标:1. 认识水墨山水画,了解其特点和起源。

2. 培养幼儿欣赏、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3. 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水墨山水画的特点和起源。

2. 培养幼儿的绘画技巧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展示水墨山水画的图片或实物。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汁、宣纸等。

3. 准备幼儿喜欢的山水画图片或故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幼儿观察展示的水墨山水画图片或实物。

-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画吗?它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水墨山水画(10分钟)- 讲解水墨山水画的起源和特点,简单介绍中国传统绘画文化。

- 向幼儿展示不同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让他们观察并描述自己喜欢的画面。

- 引导幼儿发表自己对水墨山水画的感受和想法。

3. 绘画实践(20分钟)- 给每位幼儿发放绘画工具和材料。

- 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画图片或故事,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教授幼儿使用毛笔和墨汁进行绘画,指导他们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

- 鼓励幼儿勇敢尝试,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让每位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他们分享绘画的过程和感受。

- 鼓励幼儿互相欣赏和赞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提供建议和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绘画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继续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文化,了解其他类型的中国画。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自然风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绘画表现。

2.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水墨山水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鼓励幼儿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6水墨山水画|苏少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6水墨山水画|苏少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6水墨山水画 | 苏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绘画技巧,学会运用毛笔、水墨、宣纸等工具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用笔、用墨、用水、构图等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介绍水墨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画坛的地位,解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绘画工具与材料:认识毛笔、宣纸、墨汁、水等基本工具和材料,了解其特性和使用方法。

3. 绘画技巧与步骤:学习用笔的粗细、干湿、浓淡变化,掌握构图的基本原则,学会从局部到整体的绘画过程。

4. 作品欣赏与创作实践:赏析经典水墨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写生或自由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巧进行简单的山水画创作。

2.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笔墨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如何构图使画面和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经典水墨山水画图片、示范用毛笔、宣纸等。

学具:每位学生一套毛笔、宣纸、墨汁、调色盘、水杯。

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水墨山水画,引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兴趣。

2. 新授:讲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工具材料、基本技巧和步骤。

3. 示范:教师现场演示水墨山水画的绘画过程,强调技巧和注意事项。

4. 实践:学生跟随教师指导,进行水墨山水画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主题:五年级上册美术水墨山水画主要内容:水墨山水画简介、工具材料、基本技巧、绘画步骤、作品欣赏、创作实践。

作业设计作业一:每位学生完成一幅水墨山水画的创作,要求构图完整,用笔大胆。

作业二:写一篇关于水墨山水画的欣赏心得,分享自己的创作体验。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特别是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指导是否到位,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教案名称:水墨山水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水墨山水画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学习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技法。

3. 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展示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图片和作品。

2. 提供绘画工具,包括毛笔、墨汁、水彩纸等。

3. 准备一些山水风景的照片或图片作为参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图片和作品,介绍水墨山水画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讨论山水画的表现主题和常用的构图元素。

2. 实践(30分钟)讲解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技法,包括:远近分明的层次感、周围留白的处理、线条的运用、墨色渲染等。

引导学生观察参考图片或照片中的山水风景,根据所学的技法进行练习绘画。

3. 创作(20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风景,根据所学的构图和技法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加入自己的观点和表现方式。

4. 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分享。

鼓励学生从艺术角度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促进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5.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水墨山水画的特点和基本技法。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创作,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观赏更多优秀的水墨山水画作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2. 鼓励学生在户外进行实地写生,观察和感受自然风景,更好地表现在画作中。

3. 引导学生尝试其他绘画媒介或风格的山水画,例如彩铅、油画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表达方式。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6课 水墨山水画|苏少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6课 水墨山水画|苏少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6课水墨山水画 | 苏少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技法。

2.熟悉墨的运用方式,掌握水墨山水画技法。

3.发挥想象和创造力,自由表达山水风景。

4.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水墨笔、毛笔、墨汁、水、宣纸、清洁纸、水杯、水盆、毛巾等。

2.教学环境:安静、整洁、充足的自然光。

3.教学平台:黑板、教师讲台。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其中的山水景观,引导学生寻找山水画的特点。

2.介绍水墨山水画的历史和概念。

第二步:讲解
1.着重讲解山、水、云、石的绘制技法。

2.介绍墨汁的运用方法和毛笔的握法。

3.带领学生练习毛笔写字,锻炼手腕灵活度。

第三步:实践
1.小组配合,相互观摩练习,学生用大笔进行山石线条勾勒。

2.练习画浅水、草木等自然物。

3.进一步练习墨彩浓淡和山水关系的处理。

第四步:创作
1.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创作一张山水画。

2.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技法,进行细节在创作过程中的运用。

第五步: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2.教师对于学生的画面取长补短、启发鼓励。

四、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山水画的概念,更学习到了水墨手法的基本技能,以此为基础,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创作,增强了学生的美术艺术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和美学观念。

我们要运用教材的教育资源,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永远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山水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山水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山水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技巧。

掌握山石“勾、皴、擦、染、点”的基本方法和树木“点叶”多样方法,以及山水小品的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讨论、游戏、练等教学活动体验水墨山水画欣赏表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感受水墨山水画意境之美,提升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独立于隋唐,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

传统上中国山水画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一直是山水画演绎的主线。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人的性情、情感。

本课教材展示了各类名家山水画,通过赏析和尝试,让学生了解水墨山水画基本的“勾、皴、擦、染、点”的用笔、用墨和用色的笔墨技法,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从文化情境中感受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学生情况: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

通过系列水墨画的单元研究,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有一定的了解。

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笔墨技法。

但同时,学生对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了解不多。

创作时,如何大胆表现自然风光,同时具备山水的意境之美,成为本课教学的关键。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研究山石“勾、皴、擦、染、点”的基本方法以及树木多种“点叶”的方法,完成一幅水墨山水画。

教学难点:感悟水墨山水画的笔墨、虚实、意境之美。

4教学过程4.1教学活动1【导入】风景如画,导入揭题:一)欣赏富春江与《富春山居图》,感受诗情画意:1.PPT欣赏系列的富春江美图。

师:同砚们,我们先乘着船儿游山玩水。

欣赏一番美丽的富春江。

美丽的富春江美轮美奂,意境优美。

有一位了不得的元代大画家XXX爷爷描画了一幅《富春山居图》2.PPT视频播放《富春山居图》剪辑,学生观察后学生抢答。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6水墨山水画|苏少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6水墨山水画|苏少版

教案设计: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6水墨山水画|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水墨画艺术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表达自然的情感和能力。

教学内容:1. 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技法。

2. 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运用。

3. 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和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难点: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运用,以及艺术表现和创作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毛笔、墨、水、宣纸、山水画教材或图片。

2. 学具:毛笔、墨、水、宣纸、画纸、画架、水盆、毛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技法。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一些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基本技法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讲解毛笔的使用方法和墨的调色技巧。

2. 示范构图和笔墨运用,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三、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或图片,进行山水画的创作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欣赏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水墨山水画,尝试创作一幅更具个人风格的山水画作品。

2. 让学生观察自然风景,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下一节课的创作做好准备。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墨山水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了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创作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使他们在创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也通过作品欣赏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流赋琴》绢本,淡设色纵25.5×26cm,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山水画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空间广阔,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欣赏分析
元: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赵匡胤的后代)28.4×90.2厘米,纸本设色,元代(现藏于台北故宫)。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
“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而来,装裱形式为册页。
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中国的绘画,从南宋开始,出现了题画诗的,“题画诗”是宋朝人的发明。中国人因此创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要把诗题在画上,书法也要很好看。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着墨不多,但巧心的布局、丰富的线条、薰染般的淡墨,却将春山的润泽,与浸淫于春光中文士陶然的情态表露无遗。以有限笔墨,描绘无穷的余韵,正是此画动人心弦之处。
对比分析
比较两幅山水画面山石的布局、意境。
马远《山径春行》,册页,绢本,设色画。尺幅:27.4×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诗: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南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这两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角形,另一座圆圆钝钝,好像一个馒头。赵孟頫用非常写实的方法画了这两座山。近、中、远景的分层布局,营造出清晰的景深感。这张画用淡淡的红色表现了秋天的树林。山脚下的水波、细竹,笔法都很自然随意。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后来成为元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疏朗中留出思维和审美空间,因为空静的心灵才能容纳万物。
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
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水墨山水画》教案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
基本信息
作者
图形内容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绢本设色,43×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展子虔(隋)
以春游为主题,青山、江流、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浓重的青绿色调,春的特征
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
青绿山水
山水画——金碧山水
唐:
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
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思考
《鹊华秋色图》这张画秋季如何表达的?画面大面积留白表示什么?
元朝的文人画家,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城市,住在安静的山水里,看山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元代的文人画也就是要把这种心情传达给看画的人。在忙碌中生活的人,可以借着这些画,感觉到山水之美,重新得到心灵上的安静。
《富春山居图》合璧
前段《剩山图》浙江,31×51.4厘米;后段《无用师卷》台北33×636.9厘米《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
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四、作业拓展
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
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此处无声胜有声。
马远《踏歌图》我们看到是一幅山水画,其实还是一幅风俗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
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xx:
《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三、分组小结
分小组总结:
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