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训练研究
心肌梗死的锻炼技巧如何在家中进行有效的心脏康复运动

心肌梗死的锻炼技巧如何在家中进行有效的心脏康复运动心肌梗死(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经历过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进行心脏康复运动来恢复心肌功能和提高体能。
在家中进行有效的心脏康复运动是一种方便且经济实惠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在家中进行的心肌梗死锻炼技巧,帮助患者实现有效康复。
一、术前准备在进行心脏康复运动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术前准备。
首先,患者应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康复师,获取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其次,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
最后,建立一个合理的锻炼目标,并记录下锻炼的过程和效果,以便随时进行调整。
二、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
这些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负荷和耐力,改善心血管功能。
以下是一些适合在家中进行的有氧运动:1. 快走:快走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有氧运动,可以在室内或户外进行。
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个较慢的步伐,逐渐增加速度。
每天坚持30分钟的快走,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状况。
2. 踏步运动:踏步运动可以提高心率,加强小腿和臀部肌肉。
在家中可以使用踏步机或者健身器材进行。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强度和时间进行锻炼。
3. 自行车运动:可以选择室内或室外骑自行车,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速度和时间。
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和时间,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康复。
三、力量训练除了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也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力,对心脏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适合在家中进行的力量训练技巧:1. 举重运动:可以使用哑铃或其他重物进行举重训练。
选择适当的重量,进行一些基础的力量练习,如推举、硬拉和卧推等。
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的力量训练。
2. 平衡练习:可以进行一些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或者瑜伽。
这些练习可以增强核心肌肉和平衡能力,对心脏康复非常有益。
四、灵活性训练灵活性训练是心脏康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梗患者的运动康复指导与实践

心梗患者的运动康复指导与实践一、前言心梗,即冠心病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
患者在经历心梗后,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适当的运动康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为心梗患者提供正确的运动康复指导,以促进其身体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二、运动康复的意义心梗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增强心血管功能:运动可以提高心脏的耐受力,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循环。
2. 控制血脂和血压: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控制高血压的发病率。
3. 预防再次发作:通过运动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再次发作的风险。
4. 改善心理状态:适当的运动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加心梗患者的生活乐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运动康复的原则心梗患者进行运动康复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病史等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康复计划。
2. 渐进性训练:运动强度和时间需逐渐增加,让患者的身体适应运动负荷,但又不超出其承受能力。
3. 多样化运动方式: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全面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身体的各项指标。
4.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避免在高温、寒冷、患病或感到疲倦时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对心脏造成过大负担。
5. 安全监测:进行运动康复时应有专业医务人员监测患者的心脏状态,确保安全进行康复训练。
四、运动康复的内容心梗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提高心血管功能的关键。
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进行3-5次。
初始运动时可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适当的强度和时间,逐渐增加。
2. 力量训练:适度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患者可以选择使用自身重量的力量练习,如俯卧撑、深蹲等。
每周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
3. 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可以改善身体的灵活性和关节活动度,降低运动受伤的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2T10:08:00.10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作者:王利青[导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分析王利青国药一机医院内蒙古包头市 01403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分析。
方法选取了2017年-2018年收治的患者40例,分为2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结果经过此次康复训练后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与心脏彩超正常值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自理能力评分中,实验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化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使患者尽早恢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心脏康复;疗效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疾病,多数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是心肌血流供给的持久性中断所导致的心肌坏死。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过渡疲劳、情绪激动或饱餐后等。
常常出现心前区持续疼痛30分钟以上,伴有胸闷、憋气、大汗或血压降低、心率过快、过缓等情况[1]。
在治疗时临床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在治疗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较好,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叙述了2016年-2018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40例,探讨患者在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了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4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2±4.08);对照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39-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2±5.16)岁。
经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在40例患者中有下壁梗死为16例,24例患者为前间壁梗死。
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后应用的研究进展

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后应用的研究进展张伟明;冉春风【摘要】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chnique and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 and the rol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CI technique ,has also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one of the hotspots in recent years ,the great valu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herapy as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emergency PCI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 but because of difference in research objects and methods , evaluation content , no normative guidance for practical clinical work has been put forward .At present, th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herapy mainly aimed at the PCI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out complexlesions ,however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quantitative steps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fter operation ,most of which are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of experience ,lacking controlled study .In thefuture,researchers should study and develop standardized guidelines of higher applicative value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的完善和经验的积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且心脏康复学在改善PCI术患者预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重视.作为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价值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因研究对象差异、操作方法不同、评价内容有别等因素,尚未对临床实际工作提出规范的指导意见.目前,心脏康复运动疗法主要针对非复杂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但对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量化步骤相对较少,多为经验的介绍与总结,缺乏对照性的研究.未来,研究人员应研究制订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临床操作规范.【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18【总页数】4页(P3630-3633)【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脏康复运动疗法【作者】张伟明;冉春风【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珠海 519041;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深圳 518116;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深圳 518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随着心脏康复运动疗法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其用于多种心脏疾病术后的治疗,不仅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升术后疗效,改善其预后[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l0年国内外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脏康复护理研究的新进展,概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的定义、意义、康复对象、康复时机的选择及评估,对康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未来建立新型康复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58-0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和寿命的延长,ami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国人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大大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1]。
通过对ami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脏康复将有利于提高ami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年有关ami病人的心脏康复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心脏康复的定义心脏康复是心脏病患者最大活动能力及其相应心脏功能恢复的过程[2]。
1995年美国《临床实践指导心脏康复》对心脏康复的定义为:心脏康复是涉及医学评价、处方运动、心脏危险因素矫正、教育、咨询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程序,用以减轻心脏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减轻再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控制心脏症状,稳定或逆转动脉硬化过程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职业状态[3]。
2 心脏康复的意义2.1 医学意义 euroaspire研究显示,7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中约50%患者的血压和58%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未得到有效控制,吸烟、肥胖和糖尿病人群中大部分未得到控制[4]。
研究表明心脏康复可以提高运动耐量,纠正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紧张情绪,降低死亡率[5,6]。
2.2 经济学意义心脏康复使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大大减少被动治疗所需花费的巨额开支,不但节省个人、单位的经费开销,也是对社会的重大贡献[7]。
心肌梗死康复训练

心肌梗死康复训练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
康复训练被认为是心肌梗死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肌梗死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训练内容和训练注意事项。
一、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遭受损害,心脏功能减弱。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领悟功能和心肌组织,促进心脏的修复和恢复。
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提高心脏的耐力、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降低患者再次患心肌梗死的风险。
另外,康复训练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减轻心脏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二、训练内容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心肌梗死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
这些运动可以帮助患者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心脏的耐力。
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2. 抗阻力训练:抗阻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常见的抗阻力训练包括举重、引体向上、俯卧撑等。
患者在进行抗阻力训练时应该注意控制训练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引发心脏负荷过大。
3. 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关节灵活性和体能,减轻身体的压力和负担。
常见的柔韧性训练包括拉伸、瑜伽等。
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柔韧性训练项目,并注意避免过度伸展和扭曲。
三、训练注意事项1. 个体化方案:康复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训练方案应该因人而异。
2. 渐进式训练:康复训练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方式进行,从低强度、低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渐进式训练可以避免训练过度导致的身体负担过大。
3. 定期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应该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训练方案。
评估可以帮助医生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4. 关注心理健康:心肌梗死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有一定的影响,康复训练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护理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护理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3-12T06:18:53.46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月11期作者:吴景华[导读]吴景华(平乐县中医医院;广西桂林542400)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在近年来发病几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患者可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现象,疼痛时间较长,利用药物和休息后也很难缓解症状,其并发症较多,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一旦处理不及时,极易造成患者死亡。
对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之外,更要注重后期护理,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近年来,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护理理念开始被运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有利于患者减轻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但由于该理念起源于国外,进入我国时间较短,为促进其广泛运用,本文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来更好的促进其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护理;研究进展引言: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或者急性缺氧和缺血而引发的心肌功能性坏死,可导致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对患者可造成极大的生命健康威胁。
尤其是在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急性心肌梗死更为高发。
在过去,急性心肌梗死高发于老年群体,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出现较大问题,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群体逐渐年轻化。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上也取得较大进展,在护理水平上也有所提高,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护理开始被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本文分析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护理理论基础,指出实施早期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对象,并分析其具体实施流程以及护理效果,以期推动其推广应用。
1.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护理理论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护理理论最初起源于美国,从相关心脏康复标准的基础上分析,心脏康复包括的流程和评价标准较多,除医学判定康复之外,还包括了危险行为干预、危险因素校正以及处方运动等。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护理进展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护理进展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
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及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护理进展作一简要综述,探讨心脏康复护理的具体方案,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30-0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多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后,心脏供血突然中断、心肌发生急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症状[1]。
随着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发展成为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
传统理论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通过减少运动以降低心肌细胞的代谢压力,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研究发现早期心脏康复不仅不会增加心脏负担,还能改善心肌血液循环,提高心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
现就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心脏康复概述1.1心脏康复定义:心脏康复是指通过联合治疗使心脏疾病患者达到理想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状态,使其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取最佳的社会功能,并通过健康训练不断延缓并改善疾病进程的一个过程。
联合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以及运动训练等治疗方法。
美国于1995年在《临床实践指导心脏康复》中对心脏康复做出明确规定:“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医学评价、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行为干预及心脏危险因素教育、矫正及咨询的综合的长期的治疗过程,用以缓解心脏疾病患者生理、心理的不良反应,降低再梗死及猝死的发生率,稳定并逆转动脉硬化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3]”1.2心脏康复主要机制(1)缓解衰弱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训练研究
发表时间:2020-03-20T07:25:47.61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1期作者:曹志宏[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临床原因或病理事件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病症,极有可能伴随有心肌损伤或心肌坏死。
山东省军区莱阳离职干部休养所山东省莱阳市 265200【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方法与成效。
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干休所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每组40例。
对照组可行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行心脏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绝对卧
床与治疗时间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
结果实验组绝对卧床休养和平均治疗时间都要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都要明显优于干预之前,而干预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符合P<0.05,具备统计意义。
结论心脏康复训练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身体恢复当中有确切效果,可明显改善并提升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训练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临床原因或病理事件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病症,极有可能伴随有心肌损伤或心肌坏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假如延迟治疗的话,很容易导致心肌坏死,区域面积增加,严重者还会出现死亡。
在黄金抢救时间范围之内,尽早识别心肌梗死,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1]。
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身体恢复环节,注重心脏康复训练,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与此同时对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将会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为了评估心脏康复训练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应用当中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80例患者并实施分组对照研究,现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选择本干休所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入选对象,所有患者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情稳定状态,数字表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命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82.5±2.1岁;实验组中男性3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为82.1±2.2岁。
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可以对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入选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为:患者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当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患者意识状态清晰,病情稳定,能够配合完成各项治疗与护理;在研究开始前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为:存在严重脏器器官疾病与功能障碍和严重并发症患者;精神异常,存在不良意识障碍,不能够配合完成康复训练的患者;存在肺部疾病和运动系统病症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阿司匹林,一日一次每次100mg;口服氯吡格雷,一日一次每次75mg。
如果患者有胃部不适反应,则可以选取其他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替代。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监测,有效发现并处理异常症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疾病治疗与护理当中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心脏康复训练。
心脏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患者的活动以及休息时间进行妥善安排。
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保证卧床休息以及休息质量是减轻心脏负荷的有效方案,这里主要包括体力以及精神层面上的休息,不管是哪种方法,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需要对患者的心脏功能等级进行划分,结合分级结果确定患者的活动量,进行必要的休息指导。
第二,早期康复训练。
在正式对患者进行训练前,先要对患者的活动能力进行客观评估,主要是监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休息和活动状态之下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之上确定运动方案,合理把控运动量。
通常情况下,在心肌梗死之后的7日之内,把床上肢体上下训练以及收缩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同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胸式与腹式呼吸方法。
在心肌梗死的1~2周,着手进行运动训练,每次的运动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一周三次,运动过程当中的心率需要保持每分钟55~80次。
在这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脏康复训练并不能够替代治疗药物,还需要指导患者配合药物治疗,遵循医嘱科学用药;运动目的是借助心脏康复训练,增加冠状动脉血液流量,减少血管阻力,改善心肌缺血和缺氧的情况,提高呼吸与通气能力,增加运动耐力与肌肉力量。
不过在康复训练当中,需要合理控制运动量,避免负重;运动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指标,根据患者运动后的感觉疲劳度,调整强度,如果出现不良风险和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训练并对症处理,比如呼吸困难、乏力增加、呼吸频率过快、第二心音亢进、突发意识障碍等等;运动过程中需要携带对症治疗药物,比如速效救心丸。
第三,康复指导。
建议并引导患者在治疗结束之后继续延续康复训练,利用适当运动锻炼的方式增强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提醒患者定期检查,尤其是要维持血压、血脂、血糖和血黏度指标正常,关注原发病治疗[2]。
观察指标:记录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绝对卧床和治疗时间。
统计患者的生活质量,借助生活质量综合问卷评分表评估患者的躯体能力、心理状态、物质生活、社会功能等层面的表现情况,并对两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2.0对本次研究当中得到的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小组之间的对比分别用t检验和x2检验。
P<0.05的情况下表明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有统计意义的。
2结果
实验组绝对卧床休养和平均治疗时间都要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都要明显优于干预之前,而干预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符合P<0.05,具备统计意义。
详细见下表。
表1 2组绝对卧床和平均治疗时间的对比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群体当中比较常见而且多发的心血管疾病。
在当前生活方式变化和生活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逐步提升,除了在老年群体当中比较常见之外,还显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容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时间治疗,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与经济压力,从而给患者的预后与正常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过程当中,加强必要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与此同时还必须提高对心脏康复的重视程度,有效开展心脏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功能,降低心肌梗死的复发概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
为了探究和评估心脏康复训练的效果,本次研究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实施时心脏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和卧床休养时间都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各项生活质量指标也要优于对照组。
这就表明了心脏康复训练给患者自身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会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训练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身体恢复当中有确切效果,能够缩短患者的绝对卧床修养与治疗时间,改善并提升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珊珊.基于实际理论的家庭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照顾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8,(8):238-239.
[2]徐琴琴.心肌梗死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医学,2019,(9):291-293.
[3]周朝.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12):352-354.
[4]朱玲燕.心脏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8,(5):53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