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语言的特点
散文语言特点[优质ppt]
![散文语言特点[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c228aa1b58fb770bf78a55a0.png)
• 这些语句朴素无华,亲切感人,从中可以体会出 作者对当时印象的深刻核对当时的怀念,朴素的 语言将作者的感情全部展现出来
语言含蓄美
• 此类语言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细细品味, 可得到极大启迪
• (二) 看“句子” • 1. 从整句、散句的角度看 • 2. 从修辞的角度看 • (三)看语言的风格 • 常见散文的语言风格: • 豪迈雄奇、 沉郁顿挫、 本色平实、朴素无华、朴
素自然、清新自然、清新隽永
• 清新明丽、 明白晓畅、 华美绚丽、婉约细腻、委 婉含蓄、幽默俏皮
• 语含讥讽、 笔调婉约、 简练生动、生动形象……
音乐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朱自清《绿》中用叠词构句,如:“花花的声 音”,“湿湿的黑边”,“微微的云”,“油油 的绿意”等,有的用排比句“她松松地皱着”, “轻轻的摆弄着”,有字数参差错落的长短句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 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 这些语言节奏明快,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富有韵律,细细品味,能给人音乐美的享受
散文语言特点
什么是散文?
•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 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 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 文的形式而言。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 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 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 式。
散文语言特点
• 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 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 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 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 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散文的语言特点【精选文档】

散文的语言特点一、鉴赏散文中的句子的角度:结构上:扣题,引出,开门见山,总领,总结,首尾或前后呼应,承上启下,铺垫,伏笔。
内容上:本句内容概括,突出主旨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虚实、动静、联想与想象。
散文的语言特点:朴素自然美:口语化,方言色彩。
朴素无华,亲切感人,充分展示作者的情感.含蓄美:含义丰富深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哲理,借景抒情。
)音乐美:(叠词、句式上整句为主或整散结合)节奏明快,音节和谐,富有韵律,给人以音乐美.绘画美:(多种修辞,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
)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
典雅美:(文言词汇多,引用或化用古人诗词)语言典雅。
诙谐美:幽默简洁美:短句子。
细腻美:细节描写或表现情感细腻。
二、标题的好处:有好几种作用,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一般作用有:第一,作为全文的线索第二,点明主旨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第六,虚实结合的含义。
有的标题是有多层含义,字面的和深层的。
第七,标题也反映作者感受,奠定情感基调. 第八,小标题。
作用:格式新颖条理清晰。
能够很好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三、反复:同样的词语,同样一句话连继或间隔地在文章中出现,叫反复.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间隔反复还能前后呼应,使结构整齐.四、开头的作用1、点明文章主旨。
2、定下文章感情基调。
3、引出下文.4、交代写作意图。
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
6、写景为了渲染气氛。
7、介绍人物。
8、抒发感情.9、与结尾相呼应.※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散文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平实朴素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性。
那么,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是什么呢?下面就来探究一下。
一、散文的特点1. 流畅自然散文是自由的,没有固定的韵律和形式,因此,其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非常自然、流畅,自由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不受形式和结构的约束。
2. 真实感人散文的主体是人的心灵,作者把深入了解人的内心后的真实感悟,表达出来的情感非常真实、感人。
例如,鲁迅的《故乡》和韩愈的《师说》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品,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
3. 文字精炼散文是文字的艺术,要有文字的精炼和语言的优美。
好的散文作品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在情感和思想上击中读者的内心。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就是一部极为出色的散文小说。
4. 追求自由散文是追求自由的艺术,它有一种写作风格,不拘泥于形式和条条框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席慕蓉的《被雨包围的城市》和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等都是比较好的现代散文作品。
二、散文的写作技巧1. 抓住点滴细节散文是要表现生活和情感的,因此,作者需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抓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例如,这个季节的花开得正艳,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2. 抒发情感散文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打动读者的内心。
例如,当作者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生活中的情感细节来表达内心的疲惫,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文章的情感。
3. 塑造形象散文写作中,塑造形象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形象是读者认识和感受散文作品的关键。
因此,作者应该通过描写形象来引导读者,把读者带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
例如,描写人物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
4. 保持朴素散文写作的另一个重要技巧就是保持文章的朴素,表达思想和情感没有必要用太高大上的文字和花哨的句式,只要平实地表达,就能够把最真实的感悟和思想展现出来。
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散文是一种以自由形式叙述事物、表达思想、描绘环境和展示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在文字表达上相对随意,注重个人感受和观点的表达,不受严格的诗歌韵律或戏剧结构限制。
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是每个作家都需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一、散文的特点:1. 通俗自由:相比于其他文体,散文的语言更加通俗和自由。
作者可以采用普通白话或者具有个人风格的语言,不必受到过多的规范束缚。
此外,散文的表达方式也更加灵活,可以采用描写、议论、叙述等手法,以更好地展示思想和情感。
2. 真实感和生活性:散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映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散文作品通常以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力图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3. 内容广泛多样:散文可以涉及各种主题和内容,如自然景观、人物描写、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等等。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选择适合的题材,从而创作出风格各异的散文作品。
二、散文的写作技巧:1. 真实感和细节描写:散文作为一种表达作者真实感受的文体,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真实感和细节描写。
通过描绘具体的人物、场景和事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身临其境的情感和细腻观察的能力。
2. 文字优美和句式灵活:散文的语言应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可以通过运用优美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同时,语言的运用也应符合文章整体的节奏和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流连忘返。
3. 主题明确和观点独特:散文的写作要注重思想性和独特性。
作者应该明确文中的主题,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来加以阐述。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作品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还可以激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
4. 结构合理和逻辑性强:虽然散文对写作形式相对自由,但是在整个结构上还是需要合理安排。
作者可以采用并列、对比、因果等手法进行内容的组织,使作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5. 情感抒发和感染读者:散文要求作者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并通过作品影响读者的情感。
散文的语言特色答题角度

散文的语言特色答题角度
散文的语言特色是多样的,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答题:
1. 简洁自然:散文的语言追求简洁明了,避免繁复累赘。
它接近口语,表达自然流畅,让读者感到亲切和轻松。
2. 形象生动:散文语言注重形象性,通过具体、直观的描述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3. 抒情性强:散文往往包含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语言充满诗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4. 富有节奏和韵律:散文的语言讲究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句子的长短搭配、停顿和重复等手法,形成音乐般的效果。
5. 精炼有力:散文的语言经过精心雕琢,每个词都选得恰到好处,既准确又有力,能够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6. 含蓄蕴藉:散文的语言往往不直露其意,而是通过暗示、象征等方式,让读者在品味中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
7. 个性化特征:每位散文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种个性化
的特征使得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8. 文化内涵丰富:散文的语言常常融入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增加了文本的文化厚度和教育意义。
在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时,可以从上述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深入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运用来构建意境、传达情感、表现主题等。
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特点:散中见整,清新自然。
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
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
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
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议论。
散文作者通常把本意情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含蓄美。
往往通过以下手法来实现:一是托物言情,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乃作者之情;三是虚实相生,借助设想、想象,曲折地表达好恶与爱憎;四是运用象征或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将真意婉转而出。
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应该把握好这四个方面。
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
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
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散文语言特点

• 这几句话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在抗日战 争时期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 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的 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和思想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碧绿的菜畦,光滑 的石井栏,光滑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在 树叶上长吟的鸣蝉,才天上偿命的黄蜂。。。”
• 这些语句朴素无华,亲切感人,从中可以体会出 作者对当时印象的深刻核对当时的怀念,朴素的 语言将作者的感情全部展现出来
7
语言含蓄美
• 此类语言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细细品味, 可得到极大启迪
8
音乐美
• 朱自清《绿》中用叠词构句,如:“花花的声 音”,“湿湿的黑边”,“微微的云”,“油油 的绿意”等,有的用排比句“她松松地皱着”, “轻轻的摆弄着”,有字数参差错落的长短句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 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 这些语言节奏明快,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富有韵律,细细品味,能给人音乐美的享受
12
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 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这既 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又道出了散文欣 赏的特点,
理解散文时,应仔细品味语言,抓住关键字, 慢慢品读,从中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3
9
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体验,用 那灵动的“丹青”妙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文章尽管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但我们仍然从中感受到了 荷叶油油的绿意,荷花那像“明珠”“星星”一样的光泽, 尤其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将月光的质 感传神地表现出来。正是对光与色的敏感,使朱自清描绘 出月下荷塘光影和谐、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的迷人画卷。 致入微地观察体验,用那灵动的“丹青”妙手,为我们描 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文章尽管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 但我们仍然从中感受到了荷叶油油的绿意,荷花那像“明 珠”“星星”一样的光泽,尤其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 中洗过一样”,将月光的质感传神地表现出来。正是对光 与色的敏感,使朱自清描绘出月下荷塘光影和谐、浓淡相 宜、疏密有致的迷人画卷。
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散文是一种以散漫的笔触表达思想与感情的文学形式,它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随性:散文的语言风格通常比较自由随性,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韵律和格律,也不受限于严格的逻辑结构。
散文的语言可以更加随意地流畅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维,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2. 生动形象:散文的语言追求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景象和情感。
散文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 情感倾诉:散文是作者倾诉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因此语言中常常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和情感色彩。
散文的语言可以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4. 抒情抒怀:散文的语言常常具有抒情抒怀的特点,通过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散文的语言可以更加直接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5. 文字游戏:散文中常常运用一些文字游戏,如谐音、反语、夸张等,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这些文字游戏可以使散文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6. 叙述性强:散文的语言通常较为叙述性强,以叙述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散文的语言可以更加详细地描述事物的细节和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散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7. 反思思辨:散文的语言通常带有一定的思辨性,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散文的语言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散文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自由随性、生动形象、情感倾诉、抒情抒怀、文字游戏、叙述性强、反思思辨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散文的语言更加自由灵活、真实生动,并能够深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要点梳理(一)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1.用词角度散文写作时,作者会选用很多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荷塘月色》中,文章运用了许多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形成一种舒缓的音韵美。
如“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富有韵味,同时也与文章朦胧淡雅的意境相吻合。
文章用词准确生动。
如,一个“泻”字与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的特点,创造出幽静朦胧的意境。
2.遣词造句:整句和散句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
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
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一、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各有长处,散句适于叙述说明,整句长于抒情。
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使感情的抒写徐缓激越,张弛有致。
例如《回忆鲁迅先生》作者通过文字和句式的参差错落,长短交错,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合理运用,使得文字张弛有度,缓急更迭,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再如《老王》一文中作者用语平淡有味,多用短句,但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感情。
如:“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3.各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荷塘月色》中多出运用比喻、比拟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荷塘月色。
抓住事物的特征作比:将“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的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用通感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比拟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描绘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效果。
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4.语言风格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
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
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
(1)语言风格常用词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如话、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2)语言风格实例:○1《想北平》:用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闲雅而热烈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动情的微笑和泪的光彩。
北平的街景、院落、花草、树木,处处“有空闲的地方”,都有文化古城的深层内涵,更有着老舍对北平的眷恋、担忧等深沉的情感。
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
通俗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
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抒发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2《胡同文化》: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曾有人这样评价:“文字工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
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谈到北京胡同文化易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食物)时,作者是这样写的: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很满足,简直过的是神仙的日子。
——但是,我们知道,谈饮食,少不了京菜,这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讲到名菜,不会忘记全聚德烤鸭、东来顺羊肉;而满汉全席更是举世闻名的……我们听到过“大腌萝卜”、“小酱萝卜”么?作者以此活画出低层市民“自得其乐”、“自我陶醉”、“自欺欺人”的特点。
5.人称使用的角度这里说的人称,多指第二人称,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如《洞茶》一文中第12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茶砖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二、方法点拨(一)设问方式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
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二)答题思路1.从用词的角度:①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①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②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菊有黄花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
有过日子的逍遥。
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们,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陶渊明大概不会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
却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地盛开着。
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乡人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
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那时,家里土墙上贴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
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摘了它们晒,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这事。
菊有黄花阅读答案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周日逛街,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
是菊花,摆在那里卖。
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
颜色也多,千娇百媚。
却还是喜欢黄色。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
可见得,菊花最地道的颜色,是黄色。
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1.阅读全文,请用几个简要的词语概括野菊花的特点。
(3分)12.下面的句子写的生动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6分)(1)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2)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
13.文章第5段为什么要写"姐姐帮我梳头,头上插满菊花"的事情?(3分)14.请你说说文章最后"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这一句话的含义与作用。
(4分)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
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
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
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
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
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