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合集下载

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实践[摘 要]从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入手,不断地尝试将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中,通过实地考察、采风写生、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更好地为地方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绣球工艺;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4-006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农学诚,刘应军.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天工,2023(14):69-71.农学诚 刘应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壮族绣球工艺的教学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JGA330);“‘四课堂联动’教学模式下广西高校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JGB37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农学诚(1966—),男,壮族,广西大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与创作研究。

*通讯作者:刘应军(1983—),男,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研究、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一、壮族绣球工艺与教学融合的意义(一)多渠道认识民族文化绣球作为传播壮族历史文化的介质,可以呈现壮族的传统文化,其艺术形式保留至今,还可以继续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服务。

流传至今的壮族绣球工艺,是我们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不是物化、固态的,而是活态的。

假如人类失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将有可能是残缺不全的。

通过非遗认识历史,将为人类了解自身历史,尤其是文学艺术史开拓一片新世界,而这是很多文字典籍和物质遗产都无法替代的。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作为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精神财富,是各族劳动人民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

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院校资料--广西师范大学文件

院校资料--广西师范大学文件

-广西师范大学文件广西师范大学文件师政人事〔2006〕108号关于调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及下设工作机构组成人员的通知各学院、各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创建国家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工作的领导,确保迎评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结合我校人事变动和迎评促建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研究,决定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简称“评估领导小组”)及其下设各工作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成员名单如下:评估领导小组成员组长:陈大克梁宏常务副组长:钟瑞添副组长:林娜王源平蓝常周刘健斌易忠白晓军贺祖斌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丁静王驹王霞王德明韦焕雨卢宁卢家硕帅民风何星存吴佃华李晓李善华杨永栩杨树喆苏桂发陈孟林周世中庞晓宇罗知颂姚倩查丹明唐凌唐仁郭唐汉雄(网络中心)徐坤华秦新民高金岭梁柱平梁福沛肖启明黄王乐黄小明黄瑞雄蒋邦元覃卫国覃干超蒙伟凡赖仿蔡昌卓评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评估办”)及综合发展规划组、特色项目建设组、师资队伍建设组、教学条件与利用工作组、教学建设改革与教学管理组、学风建设组、校园环境与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和档案建设组。

一、评估办主任:贺祖斌常务副主任:杨树喆副主任:梁启谈韦冬黄万华高成伟农荣前伍锦昌成员:伍尚海周海琦林盟初罗元范冬生郑国辉柯君行黄河清秘书:郑开玲二、综合发展规划组组长:陈大克梁宏副组长:徐坤华覃卫国成员:查丹明陈雄章丁静何茂勋何星存黄王乐黄轩庄苏桂发覃干超唐仁郭杨树喆秘书:郑国辉工作职责:主要负责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以及相关工作的自评报告;完成评估领导小组和评估办布置的工作任务。

三、特色项目建设组组长:钟瑞添贺祖斌副组长:杨树喆高金岭一组成员:黄小明赖仿李善华农荣前齐佩芳帅民风孙杰远韦耀波张利群二组成员:罗星凯刘立浩耿涓涓唐凌李晓杨华陈玉秋周莹闭献树秘书:秦娟范冬生工作职责:主要负责一级指标“办学特色”以及相关工作的自评报告;完成评估领导小组和评估办布置的工作任务。

巧用模拟实验法,提升地理实践力——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为例

巧用模拟实验法,提升地理实践力——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为例

54 1£昨鹽驚畫睪第验教学巧用模拟实验法,提升地理实践力——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为例刘诗瑶(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桂林)摘要:地理实践力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模拟实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方 式。

以模拟实验法为切入点,列举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三个实验,补充课堂实验案例,促进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模拟实验法;地理实践力;喀斯特地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模拟实验作为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可操作、易开展的特点,它不仅能模拟地理现象、还原地理情境,还 能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

在教学中使用模拟实验法, 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观测能力,增强分析探究能力,锻炼实验操作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本文围绕“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设计了丰富的地貌实验教学案例。

通过列举的三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喀斯特地貌成因,为地理教师开发和设计实验 课程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模拟实验设计借鉴美国髙中地理主流教材《科学发现者一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和香港高中地理主流教材 《高中活学地理(第二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水 的侵蚀力”“水的流动性”“岩石的可溶性”三个角度, 整理和设计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系列模拟实验。

1.实验一: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水的侵蚀力”的关系[实验目的](1)学习流水侵蚀的相关知识。

(2) 验证降水对地表具有侵蚀作用。

(3)培养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4)激发学习地理科学的探究精神。

[实验器材]橡皮泥、自来水、矿泉水瓶、钉子、盛 水器皿。

[实验步骤](1)把橡皮泥捏成圆锥体,模拟山 峰。

(2)将橡皮泥放入盛水器皿内,以便收集实验废 水。

(3)用钉子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瓶盖上钉出几个小洞,将水瓶倒置用于模拟降水。

(4)用力挤压矿 泉水瓶,使水流冲击橡皮泥。

(5)重复上一步骤3 ~5次,观察橡皮泥表面有什么变化,并记录在“实验记录 表”上。

成果完成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

成果完成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
7
三、项目的目标
(一)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建构由“制度、组 织、评估、反馈”四大子系统组成的、具有互动 功能的地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建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平台,实施“ 互动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基于校园网,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 互动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8
四、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建构了“互动式”的地方高 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教学管理制度系统: 学籍、课程、 质量以及专业建设制度等; 2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从“校 — 系” 二级管理向“校 — 院 — 系”三级管理转化; 3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教 —管 — 学” 三位一体的评估体; 4 .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建立信息反馈 制度,实现“互动”功能
9
(二)以学分制教学管理为平台,以校 园网为依托,运行了“互动式”地方高校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
获奖证书(1)
5
获奖证书(2)
6
二、项目的提出和背景
始于1999的我国高校扩招,给地方高校带 来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扩张,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二)投入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紧缺。 (三)缺乏准备,教学方式需要改革。 (四)质量问题,管理体系亟待重构。 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 等学校迫切需要建构起相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
16
3.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 , 我校的教 学管理成效显著,在 2001 年教育部的本科教 学工作水平随机性评估中,专家们对我校教 学管理的质量监控、管理队伍等二级指标评 价都评定为A级。
17
(二)国内影响
1 .主讲两期“广西高校教学管理干部培训 班” 2002年和2003年,教育厅举办了两期参加培 训的学员高校来自全区40多所高校,本成果的 主要完成人中有三人作为主讲教师,先后给参 加培训的学员介绍了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 成效。

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思考

复合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思考
江 学 院讲 师 。

56 ・
第8 ・ 期 卷 第1
职 业 时 空
C E 才培 A人 R

ER RI HO ZON
o -
注 重对 学 生法 学 实务 能力 的培 养 ,而 对 其它 能 力 的 培 养 早 在学 生 入 法学 院前 已经 交给 其 它学 科 来 承担 了 ,因此 ,法学学 士一毕 业就能很娴 熟地将 自己的法 律知识 应用于实践 ,能在 实务部 门 中独 当一 面 。而我 国 属于 大 陆法 系 国家 ,其 法 学 教育 主 要 是普 及 型 教 育和法律 素质养成 型教育 ,即通 识教育 。通识教育 侧 重 于对 成 文法 制度 体 系 下基 本 的人 文 知 识 、基 础 法 律知识的传输和一些简单的法律实务技能的训练 , 法 学 教育 只 是 现代 大学 教 育 的 一部 分 。我 国 的法 学 学 生 从高 中阶段 直 接 招生 进 入 本科 学 习 ,学 生 既 缺 乏 必备 的社 会 知识 和 人生 阅历 ,又 没有 丰 富 的文 化 底蕴 和社科知 识 ,且 我国法学教学 目标不 明确 ,法 学 院的学 生 学 习 四年 毕 业 后 , 能具 体运 用 法学 知 识 认 识 问题 、处理 问题 ,能马上胜任 实务工作 的人非常 有 限。可见 ,我国本科法学 职业化教 育 的不 强 ,凸显 了 法 学教 学 目标 的缺 陷 。 2. 学科融合度 不 高 跨 法 学 是一 门专 业性 很 强 的课 程 , 又与 其它 学 科 有 着千 丝万 缕 的关系 。正如 美 国法学 家波斯纳 所言 : 法 律 是一 个 独 立 的学 科 ,却 不是 一个 自给 自足 的学 科 ,为 了满 足社会 发展 的需要 ,它必须 不断从其它 学 科 中汲取知 识来充实法 律学科 的发展 。 因此 ,学 好法 学 不 仅 仅要 求 学 生掌 握 法学 的基 本理 论 知 识 ,还 必 须 具备 相关 专业 知识 ,如 经济 学 、会计 学 、管理 学 、 逻辑 学 、社 会学等人 文政治 的多学 科知识 ,且 有些还 与 自然学科 关系密切 。事实 上 ,我 国 目前绝大 多数 的 法 学 学 生 较侧 重法 学 理 论 知识 的学 习 , 而忽 视 了对 其 它学科理论 的开放性 接受 。而如 今的社会 ,变化万 千 ,很少会 出现一个法 律事务 是单单 与法 律有 关 ,其 往 往 涉 及着 其 它 的社 会 因素 ,要 妥 善 解决 这 些法 律 问题 就得具 备各种 知识 。因此 ,对跨 学科教学 资源进 行 科学 的整合 是 非常 有必 要 的 。

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广西师范大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和实践,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新型的“双主”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这一重要发展战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高师院校,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尤显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肩负着培养合格的新型教师人才的重任。

师范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供给的主要渠道和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人才,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结合《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精神[1],大力推进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重点围绕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作为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参照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的同时,应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结合高师院校师资培养的目标,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夯实理论基础,优化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实现综合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程 ” ,是 继 “ l 工程” 95工程”和 “ ) 21 、“ 8 国家 示范性 高等职 业 程体系。
院校建设 计划 ”之后,我国在 高等教 育领域实 施的又一项重要
工程,是新 时期深化本 科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


地方高校精 品课程优质资源建 设的主要措 施及成效
精 品课程是具 有一流教师 队伍、一流教学 内容、一流教学
之后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优质 教学资源辐射的共享阶段,其共 共享 f 生等特点要求高校树立起开放、协作 、共享、共建的观念。 享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质量工程的建 设实施成效 。因此,坚 2 0 0 7年 4~6月,我校 围绕 “ 十一五”期 间的指导思 想、发展
持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 精品课程 ,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的 定位与总体 目标 、发展 思路开展 了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 教育
举措。精 品课程是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重 点建设 的九大类项 目的 方法 、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 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工程建设 的基 础工程。各地高校十分 程建 设的最终 目的是通过实现优质教学资源 的广泛共享,提升 重视 自2 0 0 3年以来教育部开展的国家精 品课程评审工作 ,已初 课堂 教学水平 ,促进学 生的 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 习,从 而促

学改革 、提升为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彰显教师教育办学 特色的 总结近年来本科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基 础上,积极推 整体措施 有机结合起来 。我校根据教育 部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 进 课程教学 内容的整体优化 ,突出师范性专业 对基 础教育课程 文件,在精品课程建设 中,既注重课程 自身的学科 优势和特色, 改革 的适应性,强化非师 范性专业 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打破传

New_广西师范大学文件 _.pdf

New_广西师范大学文件 _.pdf

王功名、黄金顺
笑、张艳霜、李盼君、 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二等奖
民族地区高校师范教育专业“职前职 唐子江、陈玉秋、刘立浩、岑学贵、韦
24 后 三师互动”教育实习模式改革研 蔡先勇、苏旭南、陈小燕、莫其逊、李

刘 浈、陶柳洁、韦文克
智、 逊、
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二等奖
25
“双创”背景下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 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
李妍静、王宗宣
外国语学院
二等奖
—6—
编 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姓名
主要完成单位 授奖等级
31
基于需求分析的校本大学英语网络 自主学习资源库的完善与运用研究
莫玉秀、周晓玲、苏超华、林 喆、吴银芳、 王 越、潘赛仙、宁见红、覃元姣、马玲芳、 甘玲玲、刘 慧、李 晶、陆巧玲、唐 蜜
外国语学院
二等奖
32
“互联网+”文创产品设计教学实践研 唐 亮、刘
二等奖
28
“课程思政”视域下财经学科实践教 学模式的重构及优化
温玉卓、王宜峰、刘孙芸、杜俊义、李建军
经济管理学院 二等奖
29 师范类文科生统计分析能力培养研究 秦 娟、李红惠、林芳芳、梁 鑫、温 雪
教育学部
二等奖
30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基础韩国语 1》 蔡秋艳、全今淑、杨梦黎、李永男、王菲菲、
课程中的构建与实践
历史文化 与旅游学院
一等奖
22
“一体四翼”中文专业学生读写能力 提升模式的实践探索
吴大顺、周剑清、陈小燕、蓝廖国、鹿义霞、 孙艳庆、冯 强、黄伟林、刘铁群、李 逊、 梁 潮、黄艺红、刘巨文、王 娟、王卓玉
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经费
(元)
学校配套资助(元)
其他自筹经费(元)
项目支出明细
六、结题验收情况
立项单位
验收意见
验收专家(签章):
年月日




评审组长(签章):学校盖章)
年月日
注:表格不够可另附纸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结题申请表
项目名称:
所在单位:
项目类别:
项目负责人:
联系本情况
项目名称
立项时间
完成时间
成果类型
□项目研究报告□系列课程与教材□实验实践教学基地
□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实践报告
□教学软件□论文□专著□其它:
(注:请在相应成果复选框内打“√”,其它请具体说明)
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情况表
负责人情况
姓名
所在单位
职称/职务
专业
主要完成工作







项目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二、成果清单
项目研究报告、系列课程与教材、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实践报告、教学软件、论文、专著等清单,刊物论著需注明名称、发表时间及卷期号。
三、工作报告(500字左右)
本项目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本项目的研究计划执行情况;项目研究变化情况;本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四、研究成果(1200字左右)
简述研究成果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及结论;特色与创新之处及本项目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理论上的新观点、实践中的新举措);实践效果或应用情况,社会影响等。
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