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表单】部编教材单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 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 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整体思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从1840年——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56年, 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的国门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被打开, 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内忧外患中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 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坚强意志。

主体结构:1课时1课时1课时教与学活动规划:1.设置专题问题2.学生设计思维导图2、学生设计思维导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中的第一课,(三)冲突之后思转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突破本课难点。

从统治者、知识分子到国民三个层面,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三)冲突之后思转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本课难点。

从统治者、知识分子到国民三个层面,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 (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一)文明差异冲突起1.本环节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与英国的文明差异, 引出鸦片倾销与林则徐虎门销烟。

主要运用表格展示与教师的问题引导进行讲述。

部编教材单课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单课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提示: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水平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七年级学生对知识和问题充满好奇与渴望,不愿被动接受,所以课堂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肯定。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毕竟水平有限,对很多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还不到位,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作出肯定的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知学好学,寓学于乐。
(2)提问历史上真的有唐三藏这个人吗?--出示玄奘画像。
(3)小组合作找出《西游记》和玄奘西行的区别;
(4)小组讨论影视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引导学生重走西天取经之路;出示途中的艰难险阻。
(6)出示鉴真和玄奘以及他们对于到达目的地的决心。提问学生:你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3)介绍阿倍仲麻吕
(4)出示中日建筑、服饰、文字以及钱币的相关图片
3、唐朝与新罗的交流
出示唐朝与新罗的物品交流往来
4、鉴真东渡:
(1)出示郭沫若的诗以及小视屏帮主学生了解鉴真。
(2)出示鉴真东渡六次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渡海的艰难过程。
(3)出示唐招提寺。
5、玄奘西行
(1)播放动画片歌曲西游记-引起学生童年的回忆。
(2)观看国宝档案了解鉴真
(3)了解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经过感受鉴真东渡日本的艰难。
4、合作学习
(1)讲故事:用最简练的话概括西游记的故意。
(2)找出《西游记》和玄奘西行的区别并在白板上完成拖动。
(3)讨论得出影视作品和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通过图片、路线、材料感受玄奘取经的艰辛。
(6)说出他们的精神
单课教学设计模板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全册优质教案表格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全册优质教案表格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全册优质教案表格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荷花》、《桂花雨》。

2. 第二单元:《钓鱼》、《爬天都峰》、《猫》、《母鸡》。

3. 第三单元:《珍珠鸟》、《鸟的天堂》、《假如没有灰尘》、《沙漠之舟》。

4. 第四单元:《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我的“长生果”》。

二、教学目标1.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重点: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窃读记》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偷看书的故事,引出课文内容。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解析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课文主题。

4.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答案:(1)课后练习题答案。

(2)读后感范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1)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1.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践情景。

部编五上语文教案全册表格版

部编五上语文教案全册表格版

板书:牵手——分离——相会 三、感受人物形象(课件出示5) 1.牵手(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幸福生活,品析织女的人物形象。

交流:生总结:他们生活幸福,美满。

板书:织女:善良 勤劳 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小结: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则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

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对这两人说点什么? (课件出示6)(赞叹、钦佩、祝福) (2)阅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段的作用。

生交流、汇报:这段描写了老牛的去世,为后文牛郎披上牛皮上天追赶织女做铺垫。

(课件出示7) 2.分离自读课文3、4自然段,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课件出示8) 生总结,交流:板书: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恶人当道,大好姻缘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拆开了。

反过来想想,牵手和王母有没有关系?面对恶势力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被击垮、屈服,也可以开出绚丽的花朵。

但我们面对这么凶恶的王母,真的很气愤。

读课文,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 (课件出示7)(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3.相会阅读5—8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每年七夕见面?(课件出示9)【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生读课文,总结,并回答。

虽然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虽然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织女不死心,进行了抗争,就连喜鹊也被他们感动。

综合这些原因,牛郎织女每年七夕会见面。

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渴望,前来帮忙。

七夕佳节,是中国情人节,你是不是觉得这比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更浪漫?四、质疑,深化1.质疑:为什么牛郎披着牛皮能上天,可是却过不去天河?(课件出示10)2.出示“神话定义”。

(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照定义说说看法。

【中小学作业表单】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中小学作业表单】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设计表单
生3:5个2角换1元。

生4:1张5角、1张1角、2张2角换1元。

生5:4张2角、2张1角换1元……
(3)多媒体显示面值为1元、2元、5元人民币,并提问应该怎样以此兑换10元的人民币?
(可采取小组活动,每人填写出1份列出兑换方式的表格,然后大家共同检查对错。


(4)小组推选优胜者当营业员,小营业员挂牌上岗。

(三)购物活动。

(四)换物活动。

教师:我看到大家都已经购买了一些物品,你们现在能相互交换自己所购的物品吗?要注意在价格不同时需要贴补差价。

有解决不了的
问题,可以到我们班的“消费者协会”来寻求帮助!
生1:我的铅笔是5角1支,能用铅笔换你1块橡皮吗?
生2:好呀!我刚好需要铅笔。

刚才我买的橡皮是2角钱一块,找你3角,对吗?
生3:对,谢谢你。

生4:我买的小娃娃是2元,可以换几支铅笔?
生5:铅笔5角一支,你说可以换几支?
生6(插嘴):2元里有几个5角?
生7(恍然大悟):2元里有4个5角,就可以换4支铅笔。

……
(五)物换币活动
(六)小结交流。

研究报告
活动结果的
呈现方式。

【作业表单】部编语文教学设计

【作业表单】部编语文教学设计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节选自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2、“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3、“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5、这段话表现了:
备注
√课堂提问□书面练习□制作作品□测验□其他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部编语文教材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笑谈“碰壁”的深刻含义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注意在对句子的理解中,教给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理解的方法,丰富“用联系的方法读懂课文”的内涵,强调阅读中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理解。不仅联系上下文还要联系特定的时代,在对句子的理解中,感受“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学生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表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表格)

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

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都歌。

不过。

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里的其中一种。

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农务繁忙天真勤劳第一幅图:全村劳动图第二幅图:童孙学种瓜图作业设计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课题 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备课者四、诗歌小结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作业设计六、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课题 1.古诗三首《村晚》备课者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板书设计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无忧无虑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课题 2.祖父的园子备课者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

(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

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初中语文【作业表单】部编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作业表单】部编语文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教材教学设计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
造者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小结六、作业默读课文能力
的提升
感悟牧羊人创
造奇迹的意义
学习无私奉献
的人生观,树
立正确的价值
观。

理解作者
的审美观。

了解牧羊人的
形象,感受人
物精神和人格
魅力。

学以致用
片段练习
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
毯”③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
勃勃的沃土。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
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
漠变成绿洲的。

(总结:他是
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
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
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
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
的情感。

1.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
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
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
“奇迹”的创造者。

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
造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
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
的牧羊人。

写一个不少于300
字的小片段。

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节三:
教的活动 3
学的活动 3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 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 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 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
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 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 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 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 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 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 160 篇,为当时 15 个王 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学生活动 1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围 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与教的环节对 应,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分享 交流中学习并有实际收获。下同)
用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持续评价促进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
学习。下同)
的语言来描述。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
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的表现手法。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活动意图说明 以教材设计为抓手,结合学情,设计切实的教学环节,促进教学。
板书设计
提示: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 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 PPT 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1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 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 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提示: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特色学习资源分 网络资源,多媒体,PPT。 析、技术手段应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
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 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
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 析。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
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 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用说明
教学反思与改进
提示: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 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 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注重读书,韵读,诵读,感受诗歌之美。
活动意图说明:(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预 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出 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备教材其实不单单只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其中不仅要有课标作为指导,还要有对学
生情况的了解,所以备好一节课是对一位教师最好的检测。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 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 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眠的程度。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
单课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设计
提示: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 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可用结构图示 呈现
备教材其实不单单只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其中不仅要有课标作为指
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 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 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 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
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 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 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 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
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 的乐歌,共 40 篇。
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
乐歌,共 40 篇。
活,共 305 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 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的社会生活,共 305 篇,古时也称为“诗三
提示: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 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 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学习目标确定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
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 5、《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
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 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
术境界。
5、《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 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
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 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
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 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
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 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
导,还要有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所以备好一节课是对一位教师最好的检 教学内容分析
测。
学习者分析
提示: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 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教学设计要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从学情出发,以提升学科素养为目 标,以学生活动为抓手,进行精心设计,重难点明确,争取一课一得。
环节二:
教师活动 2
学生活动 2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
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 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
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
迎娶这位姑娘。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 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
具体分析。
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 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 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 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 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 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感,有什么作用?
韵味。
【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
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
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
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
味。
活动意图说明
备教材其实不单单只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其中不仅要有课标作为指导,还要有对学 生情况的了解,所以备好一节课是对一位教师最好的检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 105 篇。分为“大雅”和“小 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 40 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 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 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教学设计要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从学情出发,以提升学科素养为目 学习评价设计 标,以学生活动为抓手,进行精心设计,重难点明确。
教师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 1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 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对应学 生活动,示范指导学科思想方法,关 注课堂生成,纠正思维错漏,恰当运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 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 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提示: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 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 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 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