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10章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物化学特点与评定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化学(10.2.1)--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1

运动生物化学(10.2.1)--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1

在应用生化方法评定供能能力时 ,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灵活掌 握。
本课作业
分析某一代谢系统供能能力的效果的 评定方法,并说明其生化依据。
知识拓展 :
查阅资料列举出某一运动项目 , 目前最新的训练 效果的评定方法并进行分析。
、、
1 、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血乳酸最大浓度提高了,说明其 ( )能力提高。
)。
√ A 较差 B 一般 C 较好 D 无法评定
第一节 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
第二节 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评定

练 效
第三节 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的评定






第二节 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评定
一 糖酵解供能的特点
二 糖酵解供能能力评定的方 法
三 其它评定方法
理论依据
1 、、、、、、、、、、、、、、、、
糖酵解
肌乳酸
Stop training
血乳酸
muscle lactate blood lactate
评价 计算 LQ 。 指标
评价 LQ 高→速 度耐力好
运动时间,血乳酸 峰值。
运动时间↑ ,产生 的乳酸峰值↑ ,其 无氧耐力↑ 。
1. 血乳酸↑运动成绩↑ , 说明 其糖酵解供能能力↑ .
2. 血乳酸→ , 运动成绩↑ , 说明 运动水平提高 , 且有一定潜力
3. 血乳酸→或↓ , 运动成绩↓ , 说明运动员机能↓。
好。
速度耐力训练 效果的评定
血乳酸
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评定方
法 乳酸能商 (LQ) 评定法 运 功率自行车 动 600W , 负 45 秒 荷
实验室负荷法
跑台法 坡度 : 速度 男 7.5% 6.11m/s 女 5% 5.56m/s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5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了解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及体育运动中人体生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规律,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注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人体的化学组成、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脂类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生化、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化学》,冯美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曹建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运动生物化学概论》,许豪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4]《运动生物化学题解》,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及与各学科的关系。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一、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运动与身体化学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机制、营养需求以及训练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简单来说,它关注的是在运动状态下,我们身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代谢和调节。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激素等。

碳水化合物是运动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身体会优先利用肌肉中储存的糖原(一种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来提供能量。

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肝脏中的糖原也会被动员出来,维持血糖水平,保障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

脂肪则是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中逐渐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产生能量。

然而,脂肪的氧化供能相对较慢,所以在高强度运动初期,其供能比例较低。

蛋白质通常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在长时间运动、能量供应不足或者肌肉损伤修复时,蛋白质会发生分解,产生氨基酸,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并参与肌肉的修复和重建。

运动对激素水平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为肌肉提供更多的血液和氧气。

胰岛素则在运动后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糖原的合成和储存,帮助身体恢复能量储备。

再来说说运动与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 B 族在能量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缺乏可能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维生素C 和E 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减轻运动产生的自由基对身体的损伤。

矿物质如铁参与氧气的运输,钙对于肌肉收缩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在运动营养方面,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运动表现和身体恢复至关重要。

运动员需要根据运动的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来调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

例如,耐力运动员需要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有足够的能量储备;力量型运动员则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促进肌肉生长和修复。

运动训练也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对运动的适应,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的学科。

二.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一)人体化学组成对运动的适应(二)运动时物质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三)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答: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大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的专著《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初步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体系,到60年代,该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至今,运动生物化学已经成为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章糖类、脂类一、名词解释1、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2、类脂:指一些理化性质与三脂酰甘油相似,不含结合脂肪酸的脂类化合物。

3、必需脂肪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但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二.填空题1.单糖、低聚糖、多糖2、葡萄糖3、血糖、肝糖原、肌糖原4.甘油、脂肪酸5、氧化供能三.问答题1、糖的供能特点答:1.当以90%-95%VO2max以上强度运动时,糖供能占95%左右。

2.是中等强度运动的主要燃料。

3.在低强度运动中糖是脂肪酸氧化供能的引物,并在维持血糖水平中起关键作用。

4.任何运动开始,加力或强攻时,都需要由糖代谢提供能量。

2、糖在运动中的供能特点是什么?答:运动时三脂酰甘油供能的重要性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尽管三脂酰甘油作为能源物质效率不如糖,但其释放的能量是糖或蛋白质所提供能量的2倍。

所以,在静息状态、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时,是理想的细胞燃料。

3、胆固醇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去路?答:1、在肝脏内胆固醇可被氧化成胆酸,胆酸主要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胆汁酸随胆汁排出,是排泄的主要途径2、储存于皮下的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可进一步转化生成维生素D33、胆固醇在肾上腺皮质可转化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性腺可转变为性腺激素第二章蛋白质一、名词解释1、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这是运动生化后部份的温习资料,9.10.11章的要紧以选择和判定的形式考察,章各类题型都可能有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进程的生化特点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进程不能持续其性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在运动进程中显现了机体工作能力临时性降低,但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后,能够恢恢复有性能水平。

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大体特性和本质特点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现象。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转变疲劳的分类:一、躯体性疲劳:要紧表现运动能力的下降中枢性疲劳:指运动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知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发生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外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发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订收缩的现象。

发生部位:发生于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收缩蛋白。

二、心理性疲劳:要紧表现行为的改变。

一、不同时刻全力运动疲劳时的代谢特点超量恢恢复理一、超量恢复:是指运动时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恢复期,不仅可恢复到原先水平,而且在一按时刻内显现超过原先水平的恢复现象。

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在训练课中,如何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以保证完成训练量,又取得良好的训练成效,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运动中,能源物质消耗、代谢产物增加;运动后,能源物质恢复,代谢产物排除;各类物质的恢复和排除所需的时刻是不同的,通经常使用半时反映来描述其恢复或排除的快慢。

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刻称为半时反映;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刻也称为半时反映。

一、乳酸的排除作用若是运动肌中有大量的乳酸生成,那么选择氢离子透过肌膜达二分之一量的时刻,作为适宜休息间歇的最适宜的时刻。

目前研究结果以为,30秒全力运动的半时反映为6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60秒左右。

1分钟全力运动后,半时反映约为3-4分钟,因此,休息时刻要长达4-5分钟。

运动生物化学评定资料文档

运动生物化学评定资料文档

因此,上述大运动量训练期间Hb变化的 三种类型中,
①表示运动量安排适宜 ②运动量过大 ③运动量过小
(3)运动员营养的评定
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组成, 合成这两种物质的营养素均需膳食提 供。如膳食中摄入蛋白质或铁不足, 或因某些原因引起铁吸收障碍,会导 致血红蛋白含量下降,严重时会引起 贫血。
肺泡O2
血液Hb O2
脑O2
心肌O2
骨胳肌O2
肾O2
2、Hb的正常含量
对我国运动员和体育学院学生的大量测试结果 表明,运动员安静时Hb值与正常人数值范围基 本一致。因此,可依据我国正常人Hb正常范围 和贫血时Hb诊断数值为运动员评定标准,即:
男性成年:120-160g/L,<120g/L为贫血 女性成年:110-150g/L,<110g/L为贫血
成年女性血浆睾酮含量为20~100ng/dL, 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来自卵巢。
(2)睾酮的功能
①促性器官及第二性征发育 ②全面促进合成代谢--—促蛋白质合成,
使肌肉发达,利于骨骼生长。 ③促EPO合成,刺激红细胞生成,加速血
红蛋白合成。 ④刺激抗体形成,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
评定方法是:
测定运动次日晨或训练周期晨起血清睾酮/ 皮质醇比值,当比值变化与原比值相比下 降值大于30%时是过度训练的警戒值。注 意在测定前排除外源性睾酮,以免掩盖身 体内自身的实际变化。
表13-1在不同血红蛋白水平时运动能力和运氧能力
指标
正常
血红蛋白(克/升) 极量运动时
摄氧量(升/分) 毫升/千克体重/分 心率(次/分)
有氧代谢运动(*LT4) 速度(千米/小时) 心率(次/分) VO2max%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4、评定:
当Hb不变或上升,尿胆原变化不大、主观上无疲劳感 时,说明运动员对训练安排适应;如Hb下降、尿胆原增加、 主观感觉疲劳时,则应酌减负荷强度或量。
尿肌酐

是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 可作为评定力量素质的生化指标
常用生化指标正常值及其评定内容
指 标 血乳酸 尿蛋白 血清肌酸 激酶 血红蛋白 血尿素 血睾酮 尿胆原 来源或功能 评定内容 参考值 量变与评定 注意问题 内容的关系
与病理性蛋白尿不同的是,运动性蛋 白尿在运动后能迅速地自行复原。
运动 负荷 生化 评定
(三)尿蛋白量变与负荷强度
尿蛋白排出量随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次日晨测定,则可用以评定机体的恢复状 态。
运动 负荷 生化 评定
(四)评定时注意的事项
1、采样时间
运动后15分钟尿蛋白达最高值,20分钟尿蛋 白开始下降,4小时内基本恢复,恢复时间 延长说明机能下降。 2、两个差异:个体差异和项目差异 个体差异一般3-4倍,个别可达10倍。
性别
男(n=5) 女(n=9)
第一周
第三周
第五周
第七周
20.9±6.65 21.98±3.66 16.31±2.06 20.28±3.38 1.49±1.23 0.68±0.22 0.33±0.27 0.63±0.35
(引自冯连世,2002)
运动 负荷 生化 评定
四、尿胆原(URO)
尿胆原是体内血红蛋白分解的产物。 每天约有8克的血红蛋白进入分解代谢,这 8克血红蛋白约产生280mg胆色素,其中有 部分代谢产物以尿胆原形式排出体外。尿 胆原的正常值为1毫克%以下或3-5单位。因 此,尿胆原排泄量的多少可以反映体内血 红蛋白分解代谢和身体对运动负荷量承受 情况。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物化学评定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物化学评定

(二)机能评定的意义
在运动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 天,为满足运动员不断提高运动成绩的 需要,训练中运动员的身体负荷量不断 加大,但是,运动量过大时易导致过度 训练或运动性伤病。因此,对运动员实 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身体机能评定, 可以帮助教练员了解运动员对训练或比 赛的适应情况,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 掌握运动量、确定休息间歇和解决运动 员的合理营养提供理论依据。
(2)同一受试者不同训练阶段的比较 ● 方法:阶段训练前、后各进行一次 10 秒 以内最大负荷跑,记录成绩、测定跑后3~5分 钟的血HL。 ● 评定:将阶段训练后的成绩、血 HL 与阶 段训练前比较 →血HL↓成绩↑——磷酸原系统能力↑ →血HL↑成绩↓——磷酸原系统能力↓ →血HL↑成绩↑——可能性小
(2)同一受试者不同训练阶段的比较 ● 方法:训练阶段前、后各全力跑一次 400 米, 记录成绩、测定跑后3~5分钟的血HL。 ● 评定:将阶段训练后的成绩、血 HL 与阶段训 练前比较。 → 血HL↑成绩↑——糖酵解能力↑ →血HL↓成绩↓——糖酵解能力↓ →血HL↓成绩↑——糖酵解能力↑(仍有潜力)
小结及注意事项
采用血HL指标可对体内三个供能系统 进行评定,但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几点。 1、采血部位和时间应相对固定; 2、测安静血HL时,要充分休息; 3、重复测定无氧阈时,要采用同样 运 动方式、运动负荷和运动时间; 4、不能笼统讲血HL高低是好还是坏。
三、 机能评定常用生化指标介绍
(一)血红蛋白(Hb)
5、预测运动成绩的理论依据 ●最大摄氧量:预测中长跑运动成绩 ●血HL:预测400米跑成绩。 ● 尿肌酐:预测举重成绩。 6、指导运动员合理营养 (四)机能评定的基本内容 1、评定三个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 2、血、尿指标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
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加。CO2排出能力减退, 肾脏对H+的排出有所下降,故血中pH虽在 正常范围内,但酸碱平衡的代偿调节能力 较弱。
(一)内分泌功能
老年人的内分泌系统普遍出现衰老性 变化,从而使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改变, 而内分泌系统的年龄性改变又是老年人多 发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的重要 诱因。
(二)心血管功能
• 心输出量逐渐降低 • 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逐渐减少 • 中老年人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能力降低,
从而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
不同年龄运动员完成同样负荷运动骨骼肌血流量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弹性逐渐降低,致 使血压逐渐增加。由于血压升高,使外周 阻力增加,心肌的负担加大,逐渐引起心 肌肥大。
体育锻炼抗衰老的生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增加肌肉蛋白质及糖原的储备量。 (2)加强骨骼的血液循环及代谢。 (3)改善血液成分。 (4)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5)促进体内物质代谢,提高排除代谢废 物的能力。
(6)延缓内分泌腺功能的减退。
(7)延缓胸腺的萎缩,提高机体免疫力。
与每个肌纤维接触的毛细血管数 4.39±0.28
3.55±0.30
(一)糖代谢 老年人糖代谢功能(糖酵解、糖有氧氧化) 下降,有患糖尿病的倾向。
(二)脂代谢
脂动员的速度与脂肪酸利用能力有所下降, 中老年人血脂往往增加,成为导致动脉粥 样硬化因素。
(三)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出现负氮平 衡。易疲劳,且恢复慢。
过度肥胖的病理生理学
目前诊断肥胖症常采用BMI法(以体重/身 高平方)。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白种人BMI≧25 为超重,≧30为肥胖。
2002年亚洲人BMI≧25为肥胖的标准。
不同时期美国20-74岁成年人BMI分布的变化
(一)肥胖症产生的生化机制
1. 遗传因素 2. 神经精神因素 3.高胰岛素血症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5.激素调节
四、中年人健康状态存在的问题
(一)亚健康状态 目前医学界认为,人体有三种状态,第一状
态为健康,第二状态为疾病,介于两者之间的为 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有“一多三退”,即 疲劳多、活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反应能力减 退。
(二)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在医学上又称为胰岛素抵抗 综合征、X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六高一脂”:高体重(肥胖)、 高血压、高血脂(血脂异常)、高血糖、高血尿酸症(痛风)、高胰 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
26.80% 17.30%
34.80%
20-39岁 40-59岁 60-79岁 ≧80岁
35.20%
1999-2004年美国成年人肥胖的发生率
(二)运动器官的变化
1.骨骼 中老年人骨内有机物减少,无机物增加,
骨质疏松变脆,关节僵硬,韧带弹性减弱易 畸形和骨折以及骨质疏松病变。
2.骨骼肌
随着老化过程的推进,肌纤维变细;肌 细胞内水分减少,肌肉失去弹性;肌力下降; 使肌肉负荷能力变差,易疲劳,加上肌腱韧 带萎缩,常易引起肌肉拉伤。

一、衰老的机制
(一)端粒缩短学说 (二)基因遗传学说 (三)自由基学说 (四)脂褐素学说 (五)大分子交联学说 (六)免疫学说 (七)神经内分泌学说
二、体力锻炼的抗衰老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既是生命过程 中的一种现象,又是机体得以健康长寿的重 要因素之一。长期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但能够 预防由于精神和躯体的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衰 老,而且可以延缓正常情况的生理性衰老。
(一)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
1.胰岛素受体前水平 2.胰岛素受体水平 3.胰岛素受体后水平
胰岛素受体示意图
(二)运动干预2型糖尿病的生化机制 1. 增强胰岛素分泌 2. 提高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水平 3. 促进肌细胞GLUT4转位
运动或胰岛素刺激下GLUT4转位
二、运动与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 体的消耗,造成体内脂肪过度积聚而出现的是 一种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是众多肥胖中较常 见的一种。它是多种严重危害健康疾病的危险 因子,在其发病中起着或为病因、或为诱因、 或为加重因素等。
此时心肌本身的耗氧量增加,心肌储备能力 减退,从而使心肌收缩功能发生障碍,心 功能不全在中老年人群中可能不同程度地 存在。
(三)免疫功能
•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体内胸腺退化、免 疫细胞数量减少和免疫细胞功能降低等, 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的减弱。
• 对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下降,因而 老年人癌症发生率升高。
(8)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避免组织细胞 的自由基损伤。
第三节 运动干预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生化机制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多 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 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 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 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和衰竭。
年龄和肌纤维总数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肌中毛细血管密度、 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比值以及与每个肌纤维 接触的毛细血管数均下降。
不同年龄男子骨骼肌毛细血管状态
年轻男子
60-70岁男子
毛细血管密度
308±16
228±13
(毛细血管数/平方毫米)
毛细血管数/肌纤维数比值
1.72±0.14
1.39±0.13
临床表现主要为“三多一少”,即多饮、 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多发生于青幼 年,起病急,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三多一少),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 命。
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多见于40岁 以后中、老年,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相对较 轻,不依赖胰岛素。肥胖是其重要诱发因素 之一。
发病原因 1. 吸烟 2. 饮酒 3. 生活方式 4. 家族史及遗传易感性 5. 受教育水平 6. 宫内发育迟缓
体育锻炼降低患代谢综合征风险的机制
衰老(aging)是人体随年龄增长而 发生的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机体 内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代谢及其调 节等各级机能水平的降低,机体自身代偿 能力和应激能力的逐渐衰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