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报刊人生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100108106 张誉婷1、梁启超生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他自小熟读经史,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
在他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
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对我国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2、梁启超主要办报经历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
由此,梁启超在其报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
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称为该会的机关报,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内容主要以评论洋务为主,梁启超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遭到清政府查禁被迫停刊,这是,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梁启超南下办报,梁启超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梁启超在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其撰写的文章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在日本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
启超的办报实践经历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经历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梁启超一个爱国的知识报人

梁启超:一个爱国的知识报人作者:黄新宇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0期梁启超,字卓如。
号任公,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
梁启超自幼聪明好学,天赋过人,6岁始读《四书》、《五经》、《诗经》、《史记》、《中国略史》等古代经典名作,8岁习作,9岁能文,12岁中秀才,表现出少年早慧之端倪,因而得到祖父辈的厚爱。
粱启超从1895年开始涉足报业,到1922年离开报界。
前后历时达27年。
在涉足报业的近三十年里,梁任公虽然因政治观念和政治追求等原因而数度“变节”,但其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固有的良知却始终未变。
同时,报刊活动并非他最主要的专攻,仅仅作为“副业”。
却也成绩斐然,其报刊思想及理论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愧为“杰出的一代报人、政治改革家和启蒙宣传思想家,并充当了沟通中西方文化以开风气的时代主角。
”从本质上说,粱启超是政治人物。
纵观其一生,政治属性为第一性,学术降为第二,报刊活动作为学术活动之分支,又次之。
纵观其27年的报刊活动。
他又不失为一代杰出报人。
19世纪后半期,正值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外扩张的疯狂时期,而清政府的统治又岌岌可危。
处在内忧外患、国家破败的危难时期,作为一个自小接受“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述及其思想的知识分子,梁启超自然不能置身其外,必然不忘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不忘匹夫职责。
必然作振臂高呼,以一己之力警醒国人。
梁启超自1895年起。
先后主持或创办多份报纸,不遗余力地鼓与呼,目的是办报以开启民智,做舆论宣传的工具。
在戊戌政变遭遇挫折后。
“梁启超并没有像他的老师康有为那样仍然迷信于自上而下的渐进改良道路,而是将思考的向度转到探寻失败的缘由上来,从而意识到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素质对于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梁启超已注意到中国社会的改变迫切需要在民众中间普及西方文化思想观念……梁启超的活动开始从实际的政治运动转向文化建设方面,创办报刊即为其中的主要手段”。
从梁启超的报刊实践看其_善变_与_不变_

第22卷 第5期V o l.22 No.5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 uang x i U niv ersit y(Philoso phy a nd Social Science)2000年10月O ct.2000从梁启超的报刊实践看其“善变”与“不变”刘 虹(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广西南宁530004)[摘 要] 梁启超的“善变”是同其报刊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客观上来说,处在激烈动荡年代的梁启超,不变才是奇怪的。
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及其师康有为的多方掣肘,使他无法迈出革命的一步,最终还是回复到保皇的轨道。
但是在其善变的一生中又有不变的一面,这就是一名爱国报人的抱负。
[关键词] 梁启超 善变 不变[中图分类号] 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82(2000)05004406一、毁誉参半的评价源于他的“善变”对于梁启超这样一位历史人物,评价他应该不难,但由于评价者的立足点不同,以及距离远近及感情厚薄等等原因,对同一人物有时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评价。
梁启超常被人指责为“阴谋家”,或以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随侍身边的弟子对梁的体会则是“坦率天真,纯粹一学者,交际非其所长,尤不知人,为生平最短”¹;晚年与梁过从甚密的胡适也认为:“任公为人最和蔼可爱,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
人家说他是阴谋家,真是恰得其反。
”º“阴谋家”的印象多半来自其“反复无常”。
可见,人们对梁启超毁誉参半主要是因为他的“善变”、“屡变”。
怒之者谓其“卖朋友,事仇雠,叛师长,种种营私罔利行为,人格天良两均丧尽”(谭人凤《石叟牌词》);而为之辩解者也不乏其人,弟子辈的说法是,“大事不糊涂,置恩怨于度外,则鲜有人及之者”»,直认梁启超以公义的能变为其最高美德。
那么,引起极大争议的梁启超的“善变”、“屡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政治上,梁启超始从主张维新变法,变为主张民主革命;又从主张民主革命,再变为主张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后又变为主张推翻清朝。
论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

论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摘要:梁启超,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
他主编或参与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继承了早期维新派的办报主张并吸收借鉴西方新闻理论的成果加以发挥创造,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的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思想、时代意义引言马克思说:“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
”①“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②鸦片战争不仅是近代中国悲剧的开端,也是结束旧中国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状态的开端。
从此,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一是反抗侵略,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权力;二是打破封闭,学习先进,追赶世界潮流,实现国家富强。
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空前丧权辱国,使得举国震动、大梦惊醒,救亡图存成为当务之急。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主要代表的维新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奔走呼号,除向皇帝上书呈请变法处,还创办报刊杂志,办学堂学会,大造维新舆论,主张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兴民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改革。
加上年轻的光绪皇帝不愿做亡国之君,力图所作为,支持维新志士的活动,使维新思潮迅速发展并高涨起来。
虽然它在政治上的成就不大,但却是一场巨大的思想启蒙,其影响是深远的。
维新思潮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此后这一思潮并没有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
以梁启超阶级为代表,这一思潮通过自己的舆论阵地《清议报》、《新民丛报》和留日学生中的大批报刊,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人文科学知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许多领域,诸如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改造,推陈出新。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一、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被后人评价为“舆论界之骄子”、“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之先例,同时也开创了政治新闻学的先河”。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办报的第一人,他一生创办、主编或参与编创的报刊达20种以上,在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自23岁办《万国公报》始,到48岁办《解放与改造》杂志止,在长达25年,近生命一半的办报生涯中,他先后主编了10个报刊。
它们是:《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出至45期后,改名《中外纪闻》,1896年停刊。
《中外纪闻》是第一张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也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1898年8月8日。
《时务报》是梁启超参与创办主持而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1901年12月21 日。
《清议报》是维新人士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1907年11月20日。
《新民丛报》是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横滨办起的综合性半月刊。
《新民丛报》历时五年半,是梁启超一生创办的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他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
《新小说》,1902年11月14日—1906年1月。
梁启超有关小说的理论的名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最早即载《新小说》创刊号。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重要的小说理论著述。
《新小说》的创刊,标志着晚清小说发展进入新阶段。
《政论》,1907年10月7日—1908年8月。
创刊于东京,月刊。
第2期后迁到上海发行。
该报是“政闻社”(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
由梁启超等发起,1907年10月正式成立于东京。
)的机关报。
《国风报》,1910年2月20日—1911年7月16日。
旬刊,创刊于上海。
该刊是《新民丛报》后,君主立宪派最主要的舆论阵地。
试析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报刊角色观

动。他先后主持北京《 万国公报》 后改名《 ( 中 外纪闻》 和上海《 ) 时务报》 笔政, 其政论影响极
大 。“ 时 务报》 当《 盛行 , 超名 重一 时 , 大夫 启 士
爱其语 言笔 札之妙 , 争礼下 之 。 自通都 大邑 , 下 至僻 壤 穷 陬 , 不 知 有 新 会 梁 氏 者 。 … 19 吾 ” 87 年, 梁启 超应 邀任 长沙时务 学堂总 教 习 , 养维 培
一
开风气的功效。他看到, 由于政治制度 和文化
水 准不一 , 方 的报 刊 实践很 难 照搬 到 中国来 , 西
2 — 7
公 器也 , 者天下 之公理 也 。大地 既通 , 国蒸 变 万
气 、 民智 。这 与 他对 变 法 改 良的路径 选 择 是 开
一
蒸, 日趋 于上 , 大势 相迫 , 非可 阴制 。变 亦变 , 不 变亦 变 。变 而变 者 , 之权 操 诸 己 , 以 保 国 , 变 可
很值 得称 道 。黄天 鹏 指 出 : 光 宣年 间 , “ 国难 日
殷, 有志人 士奋 起 , 闻界 人 才盛 极 一 时 ; 任 新 梁
情之效 , 而舞文之吏 因缘为奸 ; 内外不通 , 故无 知己知彼之能, 而守 旧之儒反鼓其舌。中国受
侮数 十年 , 此焉 耳 。去 塞求 通 , 道非 一 , 坐 厥 而
人 掌诵 王 志 , 国之政 事 以巡 天 下之 邦 国 而语 道
进在分析梁启超 《 变法通议》 时指 出: ……要 “
将康 学 的方 法 通 过 报 刊 , 在不 知 不觉 中渗 透进
读者的脑 中 以养 成 风气 , 若使用 《 群》 乐 的说
法, 即是 将 ‘ 群 ’ 养 成 合 天 下 之 规模 的 ‘ 小 培 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 13新闻汪玉 131501036
摘要:梁启超生于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混沌迷茫的时期。
面对内忧外患,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报刊人生势必要与救亡图存的思潮紧密联系。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新闻救亡图存立政言说
前言: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等。
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年间举
人。
他倡导维新变法,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变法期间曾主编,《万国
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
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从报》等。
辛亥革民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并继续主编各类报刊。
梁启超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并领导报刊17种。
(一)
光绪十五年(1889)年仅十六岁的梁启超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但因守旧势力的排斥新思潮而落地。
1891年,梁启超于广州学海堂继续读书,在同学陈千秋的介绍下结识了康有为,时年十八岁的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从此踏上了救亡图存之路,也开始了他的报刊人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
康有为四次公车上书,意欲推行维新变法。
同年,康有为在京创办了《万国公报》。
梁启超,麦孟华任主编。
该报主要以译外电西报和刊登上谕奏章为主,报刊本身并未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
随着维新派的不断壮大,12月,《万国公报》正式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维新派的机关报。
但由于顽固派的打压,《中外纪闻》于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
而后,也就是同年8月9日,梁启超应黄遵宪之邀,千万上海,创办并主编《时务报》。
1897年2月22日,梁启超为澳门《知新报》撰稿,任主笔。
与《中外纪闻》一样,《时务报》和《知新报》的办报宗旨也在于立政言说,宣传维新变法。
但随着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的发生,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
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的报刊也先后被停。
这段时期是梁启超报刊人生的初始。
他所编撰的报刊均以立政言说,宣传其
政治理想为主。
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结果。
梁启超一开始便意识到了报刊的鼓吹,宣传作用。
借助报刊,扩大维新变法思潮的舆论,已达到其政治目的。
同时,梁启超等人在办报时提出的时务文体,即平易畅达,语言丰富(适当加入俚语),强调笔调自由,调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也促进了中国新闻的发展,对当今新闻写作也有启示作用。
(二)
1898年9月21日,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遁走他乡,梁启超避难日本。
虽然维新变法失败了,但梁启超的报刊人生任在继续并轰动海内外。
同年12月23日,梁启超在兴中会横滨分会会长马镜如和其弟马紫珊的帮助下创办了《清议报》。
此时的梁启超已经逐渐倾向共和,因此,《清议报》的内容也有维新变法向民主共和转变:攻击朝廷专政,宣传反满,号召爱国,鼓吹民权自由。
但由于1901年12月21日的火灾而停刊。
但正如梁启超所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人生者也。
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
然而《新民丛报》的内容并不像《清议报》那样表现出共和倾向。
受其师康有为的影响,梁启超的革命热潮退却,回到保皇立宪的道路。
因此,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和革命派就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展开论战。
在此期间,梁启超还主持了《新小说》月刊,为《政论》月刊撰稿。
除此而外,1904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出资创办《时报》。
就新闻业务而言,《时报》开创了中国报刊业的新开端——时评,即在当日某以新闻中发配短小精悍,鞭辟入里的言论。
同时,《时报》的版式新颖,格调高,内容丰富,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但后期,梁启超于《时报》因意见不合而产生了隔阂。
在这段时期,梁启超所办的报刊在内容上有所改变:从维新立宪到倾向共和,最后又回到保皇之路。
虽然报刊内容出现过动摇,但梁启超认为报刊可以立政言说的想法从未改变。
他所创办或主编的报刊都有鲜明的政治身份。
而这也正好寄托了梁启超救亡图存的政治愿望。
正如他本人所说:报馆因有益于国事,去塞求通。
这正是报刊的功能与作用。
(三)
辛亥革命后,维新保皇彻底破产。
梁启超顺应潮流,转变为民主共和的拥护
者。
1912年10月,梁启超回国后,应袁世凯的邀请,于民国政府任官。
在这段时期,梁启超虽然将主要精力放在政治活动,但也坚持这他的报刊人生。
他领导《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1912年人《庸言》半月刊的主编,1915年创办并主编《大中华》月刊。
随后,梁启超在《大中华》月刊上刊登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异哉所谓国体者》。
纵观梁启超的报刊人生,不难从中窥得他的办报理念和对报刊的认识。
梁启超认为“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之范围也”。
而这也是我国关于党报的最早见解。
同时,梁启超说报刊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言其为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言其为导向者是也。
除此之外,梁启超也十分看重报刊的舆论作用。
他曾说:“(武昌起义)问起何以能如是,则是报馆鼓吹之功最高,此天下公言也。
”即武昌起义能迅速波及全国,报刊的鼓吹功不可没。
梁启超的报刊运动,对于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当今新闻报刊事业也有重大启迪——办好报刊的四大条件——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结语:“虽然,鄙人二十年来,故以报馆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者也。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如是而已。
参考资料:1.《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
2.《中国新闻事业史》丁金林主编
3.《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4.《中国报馆之沿革价值》梁启超
《鄙人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