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合集下载

博弈论中的理性问题分析_蒋正峰

博弈论中的理性问题分析_蒋正峰

这个博弈中 , 两个囚徒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 利益最大化 。 如果对方坦白 , 自己抵赖将坐 10 年 牢 , 而坦白的话只要坐 5 年牢 , 坦白比抵赖有利 ; 如果对方抵赖 , 自己也抵赖将坐 1 年牢 , 而自己坦 白的话 , 则能无罪释放 , 还是坦白比抵赖有利 。 可 见 , 不管对方采取什么策略 , 自己坦白总是比较有 利 , 所以必然的 选择是 “坦白 ” 。 同 样的道理 , 对 方也肯定选择 “坦白 ” 。 因此 , 双方均选择 “坦白 ” 的策略 ( 这一策 略组合点称为 纳什均衡点 ) 。如 果从集体理性的角度出发 , 两 个囚犯都选择 “抵 赖 ”策略 , 结果是最理 想的状态 。 但 这个状态是 达不到的 , 因为每个理性的囚徒均会主动偏离这 个状态 。 订立攻守同盟也没有用 , 因为没有人有 积极性遵守协定 。 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双方均选择 “坦白 ” 。 两个囚徒 决策时都以自己 的最大利益 为目标 , 结果却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较大利益 , 这是理性的囚徒难以摆脱的困境 。 它反映了个体 的理性行为产生集体的不合理性的行为 , 体现了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 各人追求利己行为 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 “纳什均衡 ”, 也是对集 体不利的结局 。 与此类似的还有公共地悲剧 、价 格战 、军奋竞赛等等 。
博弈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学中发展 最为迅速 、 影响最为深刻的分支学科 。 它是以经济 个体决策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作为 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出发点 , 用约翰 . C . 豪尔绍尼的 话说 , 博弈论是关于理性主体间策略互动的理论 , 就是说 , 它是关于社会形势中理性行为的理论 。 目 前 , 博弈论在理论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 其中最大 的、 最严重的问题是它的理性基础 , 也就是它对博 弈主体理性和行为能力基本假设方面的问题 。

好书分享:博弈论,教你处世之道,智慧人生

好书分享:博弈论,教你处世之道,智慧人生

好书分享:博弈论,教你处世之道,智慧人生-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博弈论的介绍和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参考以下示例:概述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与行为的数学理论,它通过模型来分析个体或团体在冲突和合作的环境中做出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彼此之间利益和结果的影响。

尽管博弈论最初是由数学家们为解决棋类游戏中的策略选择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但其应用范围早已超出了游戏领域,成为了解决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的情况。

无论是与他人合作还是竞争,博弈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策略,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处世之道,进而实现智慧人生的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分享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向读者展示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以此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处世智慧。

同时,我们将探讨博弈论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深入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原理,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决策,预测他人可能的行为,以及在协商或竞争中寻求最有利的结果。

博弈论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决策水平,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建立更加稳固的人际关系。

在接下来的文章部分中,我们将看到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案例,并探讨博弈论对智慧人生的启示。

同时,我们将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博弈论的知识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处世智慧,实现更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

总之,博弈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决策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博弈论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我们所面临的选择和决策,从而实现智慧人生的目标。

接下来的文章将为你揭开博弈论的神秘面纱,帮助你在处世之道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博弈论完整版PPT课件

博弈论完整版PPT课件
R3 3, 2 0, 4 4, 3 50, 1 会将C4从C的战略空间中剔除, 所以 R4 2, 93 0, 92 0, 91 100, 90 R不会选择R4;
2-阶理性: C相信R相信C是理性的,C会将R4从R的战略空间中剔除, 所以 C不会选择C1;
3-阶理性: R相信C相信R相信C是理性的, R会将C1从C的战略空间中剔 除, R不会选择R1;
基本假设:完全竞争,完美信息
个人决策是在给定一个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 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个人的效用与其他人 无涉,所有其他人的行为都被总结在“价格”参数 之中
一般均衡理论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和道义基础,市场机制是完美的,帕累托 最优成立,平等与效率可以兼顾。
.
3
然而在以下情况,上述结论不成立:
.
19
理性共识
0-阶理性共识: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但不知道其 他人是否是理性的;
1-阶理性共识: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知道其 他人也是理性的,但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知道自己 是理性的;
2-阶理性共识: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知道其
他人也是理性的,同时知道其他人也知道自己是
理性的;但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他们
如果你预期我会选择X,我就真的会选择X。
如果参与人事前达成一个协议,在不存在外部强 制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议,这 个协议就是纳什均衡。
.
28
应用1——古诺的双寡头垄断模型(1938)
假定:
只有两个厂商 面对相同的线形需求曲线,P(Q)=a-Q, Q=q1+q2 两厂商同时做决策; 假定成本函数为C(qi)=ciqi
劣策略:如果一个博弈中,某个参与人有占优策略,那么
该参与人的其他可选择策略就被称为“劣策略”。

博弈论——理性与非理性精品PPT课件

博弈论——理性与非理性精品PPT课件

“旅行者困境”: 从100到0
巴罗教授提出这个案例旨在警世:一方面,它有启示人们在为私利考虑 的时候不要太“精明”,告诫人们精明不等于高明,太精明往往会坏事; 另一方面,它于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提出了警告。
“旅行者困境”: 从100到0
理性行为假设是讨论消费者和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 所以经济学在理性行为假设之下得到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还要进行另 外的分析。在这个意义上,“旅行者困境”是所有博弈论学者甚至所有 经济学者必然面对的困境。
换言之,人不但知道自己的利益何在,而且知道该如何去 追求。他可以“损人利己”,也可能“利人利己”,但并 不会去“损己利人”、“损人损己”和“损人不利己”。
人是否聪明到了知道自己利益所在, 并知道追求利益的正确途径?
理性的困境
分钱博弈
两人分一笔总数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 表决,如果表决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来分,如果不同意的话, 两人将一无所得。
假如由一次博弈变成重复博弈呢,比如,大家讲清楚下次再得100枚金币时, 先由2号强盗来分,然后是3号……“轮流坐庄”,这倒颇有点像西方国家的 两党政治,当然,你也可以说,其实是民主制度下的分赃制。
可能还会有比这闹得更凶的。比如,四人会想:l号居然要独得97枚金币,这 简直是赤裸裸的剥削嘛!于是,他们立即起来“造反”,组成一个反l号的大 联盟并制定出新规则:四人平分金币,独将l号扔进大海……
3号知道这个策略,就会提(100,0,0)的分配方案,对4号、5号一毛不拔而将全 部金币归为己有,因为他知道4号一无所获但还是会投赞成票,再加上自己一票 他的方案即可通过。
不过,2号推知到3号的方案,就会提出(98,0,l,1)的方案,即放弃3号,而给 予4号和5号各1枚金币。由于该方案对于4号和5号来说比在3号分配时更为有利, 他们将支持他而不希望他出局而由3号来分配。这样,2号将拿走98枚金币。不过, 2号的方案会被l号所洞悉,l号并将提出(97,0,1,2,0)或(97,0,1,0,2)的 方案,即放弃2号,而给3号1枚金币,同时给4号或5号2枚金币。由于l号的这一 方案对于3号和4号(或5号)来说,相比2号分配时更优,他们将投l号的赞成票,再 加上1号自己的票,1号的方案可获通过,97枚金币可轻松落入腰包。

博弈论总结

博弈论总结

博弈论总结1. 哎呀,说到博弈论,我脑子里就像炸开了锅!这玩意儿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记得上学那会儿,老师一提这个,我就头大如斗,恨不得钻到桌子底下去。

可是呢,这东西又偏偏跟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躲都躲不开!2. 博弈论啊,说白了就是研究人和人之间斗智斗勇的学问。

你想啊,从小到大,咱们不就是在不停地跟别人较劲儿吗?跟爸妈讨价还价要零花钱,跟同学争抢最后一块蛋糕,甚至跟自己较劲儿要不要再睡五分钟。

这些可都是博弈啊!3. 有人可能会说:"哎呀,这不就是算计来算计去吗?多俗啊!"可我觉得吧,这恰恰是博弈论的魅力所在。

它把人性中最本能的东西,用数学的方式剖析得明明白白,让咱们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决策过程。

4. 说到决策,就不得不提到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了。

这个经典案例可是让无数人抓耳挠腮、绞尽脑汁。

想象一下啊,两个犯罪嫌疑人被分开审讯,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背叛同伙保自己,要么保持沉默。

这不就跟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情况一模一样吗?比如说,你和朋友一起逃课被抓,到底是互相推诿还是共同承担责任?5. 再来说说"纳什均衡"吧,这个概念可是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子。

简单来说,就是当每个人都采取最优策略时,谁也不愿意单方面改变自己的选择。

听起来挺复杂,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就像是堵车时,每个人都想走最快的路,结果大家都堵在一起,谁也动不了。

这时候,即使你知道换条路可能会快点,但又担心一换路其他人也跟着换,最后还是堵着。

唉,真是进退两难啊!6. 博弈论还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不理智的行为,其实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比如说,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故意表现得很强硬或者装傻充愣,反而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吗?7.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我和我妹妹小时候争抢玩具的情景。

那可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啊!我俩都想要那个最新的芭比娃娃,但妈妈说只能买一个。

好书推荐:《博弈论》

好书推荐:《博弈论》

好书推荐:《博弈论》博弈论的思想在古代便产生了,只是它在初期仅研究象棋、赌博中的一些胜负问题,并未形成专业的理论系统。

当时的人们对于博弈的认识只停留在经验的认知和积累上,并未形成专业的理论基础,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期。

20世纪20年代末期,约翰,冯.诺依曼正式证明了博弈的基础原理,在此基础上宣告博弈论诞生,因此,冯.诺依曼被称为“博弈论之父”。

再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一本跨越时代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问世,而作者正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

这两位卓越的数学家经过不断研究,最终将最初的二人博弈理论推广到了n人博弈理论,还将博论成功应用到经济领域,他们莫定了博弈论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假设现在有人能够让博弈行为接近野蛮,或者让人类之间的支善行为和凶残行为之间的差距无限大,那么谁就更容易在博弈中取胜。

这是(博弈圣经》中提到的一段话。

提起博弈论,便需要说起“孤独的天才”约翰.纳什,他更是博弈论的天才。

约翰、纳什在20世纪中期正式发表了一篇论文(n人博的均衡点》,对博弈论起到了良好的推荐作用。

除此之外,哈桑尼与赛尔顿对博弈论的研究和贡献,也为博部论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再列(博弈圣经)问世,它与原有的博弈论有着极大的区刚、最大的差异在于《博弈圣经》中论述了博弈的文化理论,突出表现了人类博弈占据的优势。

事实上,(博弈圣经》最大的优点是,它能够将原有的博弈理论正式应用到现实中,还能帮助普通大众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博弈的真正高手。

它还能将博弈论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城,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也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简单来说,博弈的基本构成要素分为决策人、对抗者、生物亲序、局中人、策略、得失、次序。

所谓决策人,指的是在博弈的赛局中率先做出选择的一方,决策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身在对局中的感受、自身的状态等,率先做出一种具有方向性的选择。

在二人博弈对局中的对抗者,往往是选择滞后的那个人,需要做出与决策人的行为相反的选择,而且这个对抗者不仅选择落后,连行为与动作也是落后的,而且他的选择几乎是默认的、被动的,但是这将成为他最后的优势。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后发优势:最后一轮的话语博弈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后发优势:最后一轮的话语博弈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后发优势:最后一轮的话语博弈古时候有个破落贵族的后代甲,穷困得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不得不将家中祖传的古字画拿到一个大财主乙家去卖。

这幅字画在甲看来至少值200两银子,财主乙认为这幅字画最多只值300两银子。

这样看来,如果顺利成交,字画的成交价格将在200至300两银子之间。

这个交易的过程不妨简化为这样:首先由乙开价,甲选择成交或还价。

这个时候,如果乙同意甲的还价,交易顺利结束;如果乙不接受,则交易结束,买卖没有做成。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两阶段动态博弈的方案。

我们应该用解决动态博弈问题的倒推法原理来分析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首先看第二轮也就是最后一轮的博弈,只要甲的还价不超过300两银子,乙都会选择接受还价条件。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第一轮的博弈情况,甲拒绝由乙开出的任何低于300两银子的价格,这是很明显的。

比如乙开价290两银子购买字画,甲在这一轮同意的话,只能卖得290两;如果甲不接受这个价格反而在第二轮博弈提高到299两银子时,乙仍然会购买此幅字画。

两项比较,显然甲会还价。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个例子中的财主乙先开价,破落贵族甲后还价,结果卖方甲可以获得最大收益,这正是一种后出价的“后发优势”。

这一优势在这个例子中相当于分蛋糕动态博弈中最后提出条件的人几乎霸占整块蛋糕。

事实上,如果财主乙懂得博弈论,他可以改变策略,要么后出价,要么是先出价,但是不允许甲讨价还价。

如果一次性出价,甲不答应,就坚决不会再继续谈判,来购买甲的字画。

这个时候,只要乙的出价略高于200两银子,甲一定会将字画卖给乙。

因为200两银子已经超出了甲的心理价位,一旦不成交,那一文钱也拿不到,只能继续受冻挨饿。

在博弈理论中已经证明出,当谈判的多阶段博弈是单数阶段时,先开价者具有“先发优势”;而在它是双数阶段时,后开价者具有“后发优势”。

谈判博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时间就是金钱”,假如谈判越拉越长,谈判的对象——分割的“蛋糕”就会开始缩水。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正解社会热词:对这个时代的博弈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正解社会热词:对这个时代的博弈

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士,就必须对成功、机会、价值、信任等时代热词的真正意义有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第一,关于成功。

成功是一种态度。

追求成功是为了让生命中充满色彩,可以更充实地走过这一路。

成功是生命中一个遥遥无期的旅程,人总是从一个起点向着一个成功的终点,不断地找寻着答案,再不断地去追寻下一个终点,于是生命中就有了几多期许。

你希望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能够改变;希望自己不再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希望自己对生活有虔诚的期盼;希望自己在灰暗的日子里也总是能充满阳光和欢乐;希望更加卓越!因此,追求成功的态度,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而非妄自菲薄和自卑。

人们经常会用另外一些与成功相提并论的词汇,例如财富、权利、名声等,但成功就仅仅是这些吗?财富与成功是不是一回事?答案是否定的。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要你受人尊重,只要你感到自豪,只要你有一种成就感,这就是成功。

因此,成功也是相对的。

成功的状态应该是富有创造力,充满爆发力,拥有影响力,并能善待一切,为其他的人创造价值。

成功不仅仅是财富,不仅仅是声名,更是你人格的根本。

要追求成功,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你确立好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信念,持续地做好每件事情。

这就是成功。

第二,关于机会。

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一个有希望搏一下的时机。

这里面有两个组成要素,即个人能力和时机。

第一个是先决条件,而且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第二个却是可以去寻找和创造的,但往往人们总是相信机会会主动来临。

到处都有机会。

真诚是机会,细心是机会,开始是机会,不放弃更是机会。

因此,抓住机会,让自己永远保持巅峰状态,那么,机会就在眼前。

第三,关于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都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之上的。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认清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估,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四,关于信任。

信任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

谁都希望获得别人的信任,却往往不首先信任别人,所做的工作也不能让别人放心和满意,这样怎么能如愿呢?要获得信任,首先你需要给予别人信任,做事要让人满意和放心,否则任你千求万求也无济于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生存在世上,要面对好多的人,有强者、弱者,还要处理好多的事情,要面对机遇的不同选择。

由个人构成社会这个复杂的群体,而社会中的种种怪异现象,实质上是每个人不同的处世态度所造成的。

这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在人的精神领域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着的。

但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崇尚理性,排斥非理性,已司空见惯。

要么认为非理性就是“不要理性”、“否定理性”、甚至“丧失理性”;要么将非理性同非理性主义混为一谈。

其实,理性、非理性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无时无刻不在人的认识、生活和实践中相辅相成地发生着影响。

“理性是文明进步的导向,非理性是历史前进不可或缺的动源”,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透过博弈论,面对复杂的社会,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有很多方面在起着作用。

比如,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律法,等等。

在很久以前,北美地区活跃着几支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部落。

经过长时间的生存拼搏之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这样一支部落,在狩猎之前,他们请巫师作法,在仪式上焚烧鹿骨,然后根据鹿骨上的纹路确定出击方向。

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他们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而事先根据过去的成功经验,选择最可能获取猎物方向出击的其他部落,却最终都销声匿迹了。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可思议,理性的“科学预测”怎么会败给非理性的“巫师作法”呢?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就会发现,这里关键并不在于科学与迷信之间,而在于几个部落的竞争战略有所不同。

依据经验进行理性预测并确定前进方向的部落,或许暂时能够获取到足够的食物,但他们的路很快就会越走越窄。

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理性”的部落之间,势必产生相同的推测与判断,瞄准同一目标的部落越来越多,他们对猎物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他们每天的狩猎方向经过“科学分析”之后,变得日趋一致。

而问题是在原始的状态下,猎物不会迅速增多,这些部落们只好在同样的狩猎区域,你争我夺、你拦我抢,杀得鱼死网破,结果只能是同“输”而归。

而那个按照巫师作法、焚烧鹿骨的印第安部落,尽管在战术上出现了错误,明显有些盲从和随意,但基于他们当时的条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不难发现,他们的核心因素——竞争战略,却要优于竞争对手,那就是他们在发现新市场或者说创造新需求。

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他们就避开了与其他部落之间在战术层面的相互厮杀,从而赢得了生存空间。

很明显,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非理性成了最后的胜者。

事实上,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是理性地采取合作性博弈,还是非理性地采取对抗性博弈,关键就在于利益期望这一环节。

假如说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那么,当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就要看双方在博弈的时候,理性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在曹操轻松得到了刘表的荆州之后,却遭遇到了赤壁之战的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战略功亏一篑。

有人说,曹操的这次失败,是偶然的,只是方针的制定上不够周全。

其实,运用博弈论来解释,曹操的失败是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无法避免的。

首先,在曹操一统天下的战略中,荆州并不是最重要的。

但荆州却是东吴的要害,所谓敌之要地即我之要地。

曹操和谋士们都有所疏忽,没有认识到巩固荆州的重要性。

其次,曹操的谋士们多来自北方,他们熟悉、了解北方的情况,更了解曹操的北方对手,但是对南方的了解就相对不足了,他们缺乏必要的“知彼”条件来做出正确的战略。

如果一方面,留曹仁、满宠守荆州,加紧训练水军;又回军许昌,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另一方面,保持大军的“引而不发”,充分利用“挟天子”的优势,从政治和军事上威慑对手,同时开展以外交为主的战略,等待时机。

那么,恐怕历史当真就有可能改写了。

当时在南方最难过的恐怕是刘备、诸葛亮了。

他们手上只有从刘琦那儿骗来的万余水军,又没有生存空间,搞不好真的要转而去投奔吴巨了。

吴蜀联盟也会彻底不存在。

刘备不敢去投靠孙权,纵然因为受到曹操的威胁,刘备和孙权可能会有结盟关系,但占据联盟地位主导的必然是孙权。

孙权和周瑜、张昭这些人都清楚刘备是只厉害的“虎”,不能收为己用故要想方设法除掉。

只要曹操不进攻,使得孙、刘同盟的基础不存在,而刘备根本没法从孙权这儿占到什么便宜。

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刘备选择入川后,同样的情况肯定也会发生。

赤壁之战后,刘璋是因为曹操的军事威胁才邀请刘备的,那么,随后也就难免会发生互相猜忌的事情。

因为当时刘备的局面还很艰难,虽然外面有诸葛亮的援军,兵力也强大得多。

但刘备入川之初只有孤军一支,兵力悬殊,又外无援军,深入敌腹,无论地理条件、人心所向、粮食供应都成问题,纵使诸葛亮再有才能,也很难有所作为。

等到曹操将荆州变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时,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就可望形成了。

但其中还有一个变数,那就是孙权是否会趁曹操在荆州未站稳脚跟时偷袭荆州。

不过,从周瑜的一贯行事来看,他是不会主动招惹曹操的,要是荆州那么好攻克,则早在刘表经营荆州时,东吴就会下手了。

以刘表的能力之弱和实力之差,孙权尚且不敢图谋,更不用说面对曹操了。

所以,孙权纵然对荆州垂涎三尺,也不敢老虎口中拔牙。

然后,曹操可以破马超解除后患,再征汉中让益州失去屏蔽。

等到刘备和刘璋闹翻脸的时候,发兵袭击四川,最后南下江东。

总而言之,破坏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削弱刘备的发展,以荆州为本,等待时机,不为眼前利益得意忘形,无论怎样来看一统天下也是指日可待的。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一切都无法改变。

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很显然,曹操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去分析,曹操的失败是一种必然,而非偶然。

在一定条件下,根据具体形势去制定相应的策略,非理性的选择也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赤壁之战以后,吴国的战略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占领荆州。

这的确是一个最佳的时机。

在吴国的战略中,得天下才是最终的目的。

这也就是赤壁之战后,为什么东吴并不急于收复、巩固荆州的原因,吴军试图击溃曹操的有生力量,借助赤壁完胜的优势,大举进攻,从而动摇曹操的根本。

但遗憾的是,东吴忽略了刘备的存在。

在战争之初,曹操促成了刘备和孙权联盟的博弈,因为他正是他们共同的大敌。

来自曹操的压力一大,他们于是就结为同盟。

但他们的同盟真的那么可靠吗?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只有共同的利益,才能达成同盟;而利益相左的时候,这个同盟就要再考虑了。

从三者当时博弈的情况来看,在南郡的争夺中体现了三方各自的利益。

刘备利用曹操退和周瑜进,取南四郡为根据地;曹操为了让两者互争,以刘备制吴,而守南郡;吴国为了控制荆州,而夺蜀地,攻南郡。

但曹操算错了一点,因为他遇见了精通谋略和制衡的鲁肃和诸葛亮,他的计策没有完全实现。

不过,吴国在夺取荆州利益中是三方损失最大的。

刘备利用两者之争,从无到有,建立了根据地。

所以,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刘备的利益最后得到了体现,他是这次博弈的大赢家;而鲁肃借南郡给刘备,其实也是包藏祸心的,他利用刘璋来削弱刘备的力量以图刘备。

而吴国取荆州顺利,鲁肃应该有很大的功劳,用一城之地,而换取更大的利益是非常合算的。

政治博弈就是相互制衡,是结盟还是单干,就是在于哪头的利益更大。

这时,魏国和吴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司马懿洞悉到了蜀吴联盟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

他建议魏吴两国联盟,让孙权放心去进攻荆州,迫使刘备尽两川之兵来营救荆州,然后兴兵汉中,使刘备首尾难顾,陷入困境。

而与此同时,诸葛亮的战略失误已经被魏国识别并且利用了,荆州之失早已在魏国的算计之中。

从博弈论来看,魏国这个战略构想很正确,事实也证明,蜀吴之战完全在魏国的意料之中,本来魏国完全有希望因此而破蜀的。

但一个意料之外的变故发生了,曹操病死,使得整个战略构想没有得到实施,从而给蜀国留下了喘息的机会,蜀国也因此逃过了魏国这一劫。

此时,吴国悄悄接受了曹操的同盟,并且开始了夺取荆州的计划。

而诸葛亮和关羽犹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入了孙曹的合谋之中。

但事实上,真的就这么简单吗?透视刘吴关系,不难发现,当时刘备实力微弱,对东吴采取骗的手段,不敢撕破脸皮得罪东吴。

刘备取了益州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态度开始变得强硬起来。

得到汉中后,蜀国的力量更是到达了鼎盛时期,刘备、关羽已经不把东吴放在眼里了。

孙刘赤壁之战的结盟,显然是孙权处于下风。

对孙权来讲,当时,他只有两种选择的机会,要么同刘备联盟,要么和曹操决战。

当然,对于理性的人而言,最好的选择是前者,毕竟双方合力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同力量强大的魏国较量。

但现如今吴国和魏国建立了同盟关系,势必会把矛头指向蜀国,全力以赴夺取荆州。

所以,孙权提出结亲的最终目的是让关羽失去警惕,认为东吴还像以前一样软弱可欺。

而关羽见到自己对东吴的挑衅和侮辱行为,孙权并没有作出激烈的反应,相反陆逊还卑恭谦辞地讨好他。

这使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从此江东再没有后顾之忧,于是撤退了荆州的所有士兵,转而调往樊城全力对付魏国。

这是继赤壁之战以后,三国之间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不同的是,这次是暗中联盟的吴魏攻击蜀汉。

战争的结果是,关羽败走麦城,被擒请死,荆州也终归东吴。

刘备的这次战败,不仅使军力和人才上损失惨重,更是“隆中对”战略中的全面失败;不仅完全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吴蜀联盟也彻底瓦解并且还结下了深仇大恨。

随后,刘备动用了他有生以来的最强实力75万精兵。

但不幸的是这些精兵几乎全军覆没。

还损失了五虎上将之二的张飞、黄忠,更要命的是,蜀汉的年轻将领大多血染沙场,导致后来的蜀汉将才奇缺。

很快,刘备也病重白帝城,诸葛亮对当前的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对“隆中对”的战略进行了重新调整。

可以说,当时的蜀国局面糟糕极了。

刘备病死白帝城,各种势力纷纷发兵攻蜀:魏曹真,兵10万,取阳平关;反将孟达,兵10万,取汉中;东吴,兵10万,取峡口入川;蛮王孟获,兵10万,取益州;羌王轲比能,兵10万,取西平关。

可谓来势汹汹。

对于蜀汉来讲,在这紧要关头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是攸关蜀汉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然而,在诸葛亮看来,局面还是可以扭转的,他轻松地制退了这5路大军。

他命赵云扼守阳平关力拒魏军;命马超、魏延以疑兵骇退羌族和蛮族;又利用李严和孟达的生死交情,诈书退孟达大军;还放弃了同东吴的深仇大恨,派遣邓芝结好孙权;又留张苞和关兴各3万大军以做策应,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这次政治危机。

所以,是理性还是非理性,要看形势而定,一旦博弈中的任何一方的利益发生变化,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论用何种手段也在所不惜。

所以说,没有天长地久的友谊,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是真,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