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之我见
对古建筑的认识和感悟

对古建筑的认识和感悟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看来,古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
古建筑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的形式、结构和材料都体现了这种追求。
比如,古建筑常常利用山水来营造景观,巧妙地利用地势和水系,使建筑融入自然,产生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
古建筑的屋顶常常采用独特的飞檐斗拱结构,富有动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优美的视觉享受。
古建筑的装饰也非常精美,常常运用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以及彩绘、壁画等技法,使建筑更加华丽和精致。
这些独特的审美特点使古建筑成为了一种艺术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建筑是我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每一座古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比如,古代的宫殿建筑,不仅仅是帝王居所,更是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中心,通过研究宫殿的布局和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
古代的庙宇和寺庙则是宗教信仰的场所,通过研究它们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世界观。
古建筑还承载着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说,通过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古建筑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代的建筑工艺和技法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工艺体系。
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修缮,更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修复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学习到传统工艺的精髓。
同时,古建筑的保护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让后代子孙也能够欣赏到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古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美的视觉享受,了解到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体会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体会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体会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
艺术成就。
这些建筑中既有宫殿、寺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私人居所、
城墙等民用建筑。
在赏析中国古代建筑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这
些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建
筑师会根据周围环境和地形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和造型,使建筑物与周
边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例如,天坛的建筑布局呈圆形,象
征着天地万物的和谐,而其亭台楼阁设计也是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
融合了自然风光。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对称和均衡。
栩栩如生的鼎足三分,常常被
用来形容古代建筑的精彩之处。
在建筑设计中,对称和均衡在形式和
结构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紫禁城的主体建筑“三大殿”就采
用了对称布局,左右对称、前后呼应,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强烈的
均衡美感。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内外结合。
一些著名的建筑如颐和园、故宫、
慕田峪长城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内外结合的美丽。
颐和园依山傍水,山青水秀,自然美景和建筑之美融为一体;故宫的宏大气势、独特建筑风格和珍贵文物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象征的代表性建筑;慕田峪长城环山拱连、变幻莫测,更是内外结合的代表。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史的瑰宝。
它们独具中国特色、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艺术魅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赞赏和传承。
中国古建筑的感受体会

中国古建筑的感受体会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体现。
中国古建筑的感受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首先,中国古建筑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宏伟的感觉。
古建筑通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和精细的木结构,以及巧妙的屋顶设计和雕刻装饰,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
这些建筑常常具有高大的悬山式屋顶和优美的曲线,使人感到庄严肃穆,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其次,中国古建筑给人一种融入自然的感觉。
古建筑在设计上通常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建筑师在设计中常常考虑到周围的山水、植被和光线等因素,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例如,古代的庭园建筑常常以水池和假山作为核心,通过布局和种植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丽的氛围,让人感到身心舒畅。
第三,中国古建筑给人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
这些古建筑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构造技巧,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兴盛。
在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变化,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见证,使人产生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思考。
最后,中国古建筑给人一种宁静和内敛的感觉。
古建筑常常注重空间的布局和功能的合理利用,通过合适的比例和尺度来营造安静和谐的氛围。
这种宁静和内敛的氛围让人感到舒适和平静,使人能够从喧嚣的世界中得到片刻的安宁和休憩。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给人以庄重、融入自然、历史沧桑和宁静内敛的感觉。
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对建筑艺术和自然美的追求的体现。
通过欣赏和了解古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建筑调查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古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我参加了古建筑调查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古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在调查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首先,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如赵州桥、应县木塔等古建筑,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水平。
其次,古建筑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反映,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
如故宫、天坛等古建筑,展示了我国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
最后,古建筑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艺术价值。
如山西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古建筑,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二、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古建筑作为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调查实践中,我欣赏到了许多精美的古建筑艺术作品。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方面:1. 建筑造型:古建筑在造型上独具特色,如飞檐翘角、斗拱、藻井等,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美感。
在实践过程中,我参观了故宫、天坛等古建筑,深感其造型之美。
2. 建筑装饰:古建筑在装饰上丰富多彩,如彩绘、雕刻、石雕、砖雕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在调查实践中,我欣赏到了许多精美的古建筑装饰,如苏州园林的彩绘、北京故宫的雕刻等。
3. 建筑布局:古建筑在布局上讲究对称、和谐,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
如山西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古建筑,布局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三、古建筑的科学研究价值古建筑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在调查实践中,我了解到古建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1. 建筑技术:古建筑在建筑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奥秘。
2. 历史文化: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对古建筑的心得感悟

对古建筑的心得感悟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
我对古建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每次看到那些古老而庄严的建筑,总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敬意和敬畏之情。
在我多年的旅行和学习中,我积累了一些对古建筑的心得感悟,下面我将就此进行阐述。
古建筑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们的恢宏与庄严。
古建筑往往规模宏大,构造精巧,建筑风格独特。
无论是雄伟的宫殿,还是精美的庙宇,都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
例如,中国的故宫就是一座典型的古建筑,它的规模巨大,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给人一种庄严而壮美的感觉。
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也让我赞叹不已。
古代建筑师在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上下足了功夫,他们选用的石材、木材以及砖瓦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加工,使得建筑物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古代建筑师还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工艺技巧,如檐口的雕刻、彩绘的壁画等,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富有艺术感。
这些工艺技巧在现代建筑中已经很少见到,可见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之高。
古建筑还给我带来了对历史的思考。
每一座古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皇权祭祀制度的盛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通过研究古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
古建筑还给我带来了对自然的思考。
古代建筑师在建造古建筑时,往往会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们会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利用山水、阳光等自然资源,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中国的园林建筑就非常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通过布局和植被的安排,使人们能够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
它们的恢宏与庄严、建筑材料和工艺的精湛、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思考和感悟。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4篇】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4篇】中国古建筑观后感篇1漫长的暑假到来了,相信各位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定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皇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
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故宫内收藏有历代文物,如钟表、玉器、青铜器、书法等珍贵文物。
故宫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
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
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走进故宫的大门,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宽阔的广场,两边对称着两头铜狮,金碧辉煌的大门有81个门钉,继续往里走,就是太和殿,那造型独特,五彩缤纷的大殿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太和殿是皇宫内建筑等级最高的宫殿,是整个紫禁城中最高的宫殿,在宫殿中,是皇帝坐的龙椅,太和殿是皇帝举行节日庆典时使用的宫殿。
继续往里走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帝娶王妃时用的地方,整个坤宁宫显得小巧、别致,虽然没有太和殿那种大气的气氛,但是到处都不失自己的特色,真不愧为中华宫殿的瑰宝。
再往里走是御花园,御花园有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石子画为路,这御花园中,有弯弯曲曲盘成一圈奇特的树木,也有供人休息的小巧凉亭,有奇形怪状的各种塑像,也有形状奇异的山石假山。
由御花园出去就是神武门了,神武门上高高悬挂着“故宫博物馆”的牌子。
对面是景山公园。
一座座山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漂亮极了。
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以伦比的杰作,我们要赞叹先祖巧夺天工的设计,赞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赞叹中华儿女的聪慧,我们更应该为古人建造这么宏伟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古建筑观后感篇2《故宫》作为现在文献片的典范,从2005年10月2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0:47分播出,由央视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
它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面和声效,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
文庙发展与影响之我见

文庙发展与影响之我见文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场所,其始建于春秋时期,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文庙是国家推崇儒学、培养人才的文化象征,也是各级官员学习和考试的场所。
在中国的历史上,文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庙在政治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维护政治稳定。
中国古代注重士人的选拔和培养,使其成为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力量。
文庙是传承儒家思想和教育的场所,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如孔子的学生子贡、颜回、子夏等,以及韩愈、李白、杜甫等文化名人。
这些人才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庙在维护政治稳定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庙作为国家推崇儒学的场所,是维护社会道德和秩序的重要力量。
在文庙中,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凝聚人心,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同时,文庙崇尚的是和谐、和平的思想,这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预防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因此,文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场所,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文庙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构成,而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庙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场所,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庙的建筑风格、文化氛围等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其建筑的设计、材料、装饰以及布局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另外,文庙的文化氛围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相呼应,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以创造和谐、平和、尊重的社会氛围。
这样的文化氛围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与此同时,对于当代中国,通过对文庙进行文化创意的开发,可以有效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吸引外国游客,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文庙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中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其传承和弘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建筑的感悟与收获

古建筑的感悟与收获
随着科技发展,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于高楼大厦,从新型光影电影院,到巨大的机场火车站,古典的建筑似乎正在逐渐消失。
古建筑,掩映在古朴老实的山谷,往往会无形中营造出魅力十足的氛围。
拜访数家古建筑,不但让我体会到了人类的文明智慧,也让我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古代气息。
首先,参观古建筑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智慧。
从室外的古典结构,到内部宏伟的装饰,历代高人们对建筑的斟酌考究都让我们咋舌。
他们既有以天文学、气候学为依据构思宏伟的建筑,又有精心设计功能齐全,充足温暖便利的室内装饰,每一侧都让我叹为观止。
另外,古建筑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深刻气息。
静静地走在宫殿的走廊中,会被满是芳香的清雅室内赏心悦目的景致所包围,穿梭在宏伟的大厅里,不少场景让人异常感慨,仿若当初朝廷掌权时繁荣处处,犹如身临其境。
总之,古建筑传承着历史上繁荣处处的景象,更传递着古代智慧的精华,参观古建筑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的深邃和古代文明的繁荣,对古老的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之我见
梁思成先生说过:“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艺术创造能力,更是人类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同时,不同时期的建筑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时代精神息息相关。
高中读《阿房宫赋》的时候,我曾试图在脑中幻构一个文章中描写的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到底是怎样宏伟雄壮的建筑,才能让人有彩虹驾于高空,蛟龙卧于长波的幻象?而阿房宫是否真的存在过?
直到大学,经过几周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些许更加专业性的理解。
此时再看彼时之文,“负栋之柱”、“架梁之椽”、“直栏横槛”等等关于建筑结构的细微之处也在脑中更加明晰,木材料的大量运用,让我对于“蜀山兀,阿房出”顿悟,也更哀叹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凄凉并具有强烈性对比的景象背后的合理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就是“立在砖石基座上的木骨架即木框架,上面带有挑檐的坡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构筑体系在中华千年文明进化的同时形成与不断发展,不同于西方惯用石料作为建筑原料,中国古人选择了木材质。
木结构的梁柱体系负责承重,墙则仅用于隔断空间与采光通风。
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结构便是斗拱,在建筑中起到荷载上的传递作用。
屋顶作为其特有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相适应,为中国传统建筑外观增色不少。
结构之外,中国古代建筑更有独特艺术特质。
雕刻、色彩等装饰的运用,将生活现实与自然现象反应于建筑之上,使得建筑本身满足了居住功能的同时兼有可观赏之质。
比例、尺度、均衡、对称、材质的高度综合性,更使得传统建筑有了有别于西方诸国建筑的奇特节奏与韵律。
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充分体现了礼制重要,“天人合一”的永恒主题处处体现,封建社会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思想于皇家建筑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其次,中国建筑存在院落的群体组合,但同时倾向于封闭内向,体现含蓄自守,不同于西方,
经过几周的中国古代建学习,我初初窥得其貌:榫卯、栽柱暗础的木构技术,石楔、斧、凿、锯等木作工具,规矩、匠工、准绳的数理逻辑基础工具,样式雷图档与姚域图的图学发展,层叠、连架的架构思维,宴席的尺度性,以明堂辟雍为例的择方与中正取向,体现在夯土、重楼的尊为与崇高取向,瓦作、漆作的装饰与审美。
佛光寺,赵州桥,应县塔,我们循着古代建筑的纹理去触摸那曾经存在的历史,去缅怀故去的先人。
对古建筑的思考与研究也是对时代的省思与回望,时代在发展,旧建筑是否要保存,传统的精神需要保留,我们又要怎样的跟上城市步伐与创新。
现如今,各种新兴材料被发现并运用,人们对各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愈加了解,木材料早已不是最适合的建筑原料,它的耐久性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人们对力学原理更加了解,木框架也被框架结构代替。
中国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问题也迫在眉睫,城市的发展,一些古建被迫搬离,即使存留,有的也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而愈显矛盾与不合理,如同当年朝天宫之于其旁的希尔顿大酒店,如同现今鸡鸣寺之于其边的古生物博物馆。
古建筑要拆么,新建筑要建么,两者又能合理相处么?
不论古建筑的未来发展如何,我们都希望可以尽量在城市规划的同时尽量保留些历史的遗迹,供后人瞻仰先辈遗德,也加紧发展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使其更加成熟,将本民族的审美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