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常规检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临检-三大常规 PPT课件

正常
正常
类型
MCV
MCH <正常
MCHC 正常
病因 感染,中毒,慢 性炎症,尿毒症 等 缺铁性贫血,地 中海性贫血,慢 性失血等
3.单纯 <正常 小细胞 性贫血 4.小细 <正常 胞低色 素性贫 血
<正常
<正常
红细胞形态改变
1.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伴有球形细胞增多的其他溶血性贫血,如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及红细胞酶 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 2.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3.靶形红细胞: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以及 各种低色素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S 病)。 5.口形红细胞:见于口性红细胞增多症,少量出 现可见于DIC,酒精中毒。
红细胞沉降测定
参考值:魏氏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魏氏血沉值达25mm/h时为轻 度增快,达50mm/h为中度增快,大于 50mm/h为重度增快。
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 娠 3个月 以上到分娩后3周,可达30mm/h以上,60 岁以上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多 而逐渐增高. 2.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细菌性炎症发生后2-3天即 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活动期,慢性炎症如 结核病,血沉明显加快.
参与途径 共同 共同 外源 共同
Ⅶ Ⅷ Ⅸ
Ⅹ Ⅺ
稳定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成分 斯图亚特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前质
AHF PTC
外源 内源 内源
共同 内源
PTA
Ⅻ pk hmwk
接触因子 激肽释放 酶原 相对分子 质量高的 激肽原 纤维旦白 稳定因子
临床三大常规的解读PPT课件

3
你会看血常规吗?
常见错误1:
发热病人,白细胞高=细菌感染?白细胞低=病毒感染?
病例:患者女性,25岁,既往甲亢病史,发热,咽痛1天来院。 查血常规WBC 1.39X109/L。NEU 32%,LYMP 56%,MONO 10%。
最终诊断:粒细胞缺乏症(可能与抗甲状腺药物使用有关)
治疗:抗菌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衍生内容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平均值(MCV,MCH,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分布宽度(PDW)
注:正常值范围和年龄、性别以及检测仪器有关
6
红细胞检测
(1)红细胞计数(RBC) 成年男性(4.0-5.5x1012/L)(现修正为4.3-5.8x1012/L) 成年女性(3.5-5.0x1012/L)(现修正为3.8-5.1x1012/L) 初生儿(6.0-7.0x1012/L)
46
尿液标本采集要求
47
01
血常规
02
尿常规
03
大便常规
48
大便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
1. 消化系统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恶性肿瘤等情况 2. 食物消化状况,判断胃肠、胰腺、肝胆功能 3. 肠道菌群是否合理,粪便中有无致病菌,协助诊断肠道 传染病
49
大便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
1. 消化系统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恶性肿瘤等情况 2. 食物消化状况,判断胃肠、胰腺、肝胆功能 3. 肠道菌群是否合理,粪便中有无致病菌,协助诊断肠道 传染病
57
化学检查
(1) 粪胆红素检查 正常粪便中无胆红素 乳幼儿因正常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或成人大量应用抗生素之后,或因腹泻等 肠蠕动加速,胆红素末被或来不及被肠道细菌还原时,粪便呈深黄色,胆 红素定性试验呈阳性。如胆红素部分被氧化为胆绿素,则粪便呈黄绿色。 (2) 粪胆原与粪胆素检查: 胆红素在回肠末端和结肠被细菌分解为粪胆原,粪胆原除部分被肠道重吸 收进大肠肝循环外,大部分在结肠停留时被氧化为粪胆素,随粪便排出体 外。 粪胆素使粪便呈棕黄色。 胆道梗阻时粪胆素减少或缺如,粪便淡黄或呈白陶土色,氯化高汞粪胆素 试验为阴性反应。
你会看血常规吗?
常见错误1:
发热病人,白细胞高=细菌感染?白细胞低=病毒感染?
病例:患者女性,25岁,既往甲亢病史,发热,咽痛1天来院。 查血常规WBC 1.39X109/L。NEU 32%,LYMP 56%,MONO 10%。
最终诊断:粒细胞缺乏症(可能与抗甲状腺药物使用有关)
治疗:抗菌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衍生内容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平均值(MCV,MCH,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分布宽度(PDW)
注:正常值范围和年龄、性别以及检测仪器有关
6
红细胞检测
(1)红细胞计数(RBC) 成年男性(4.0-5.5x1012/L)(现修正为4.3-5.8x1012/L) 成年女性(3.5-5.0x1012/L)(现修正为3.8-5.1x1012/L) 初生儿(6.0-7.0x1012/L)
46
尿液标本采集要求
47
01
血常规
02
尿常规
03
大便常规
48
大便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
1. 消化系统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恶性肿瘤等情况 2. 食物消化状况,判断胃肠、胰腺、肝胆功能 3. 肠道菌群是否合理,粪便中有无致病菌,协助诊断肠道 传染病
49
大便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
1. 消化系统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恶性肿瘤等情况 2. 食物消化状况,判断胃肠、胰腺、肝胆功能 3. 肠道菌群是否合理,粪便中有无致病菌,协助诊断肠道 传染病
57
化学检查
(1) 粪胆红素检查 正常粪便中无胆红素 乳幼儿因正常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或成人大量应用抗生素之后,或因腹泻等 肠蠕动加速,胆红素末被或来不及被肠道细菌还原时,粪便呈深黄色,胆 红素定性试验呈阳性。如胆红素部分被氧化为胆绿素,则粪便呈黄绿色。 (2) 粪胆原与粪胆素检查: 胆红素在回肠末端和结肠被细菌分解为粪胆原,粪胆原除部分被肠道重吸 收进大肠肝循环外,大部分在结肠停留时被氧化为粪胆素,随粪便排出体 外。 粪胆素使粪便呈棕黄色。 胆道梗阻时粪胆素减少或缺如,粪便淡黄或呈白陶土色,氯化高汞粪胆素 试验为阴性反应。
如何看懂化验单三大常规ppt课件

临床意义
2)病理性:
临床意义
2)病理性增多: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
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shih to the right):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
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
临床意义
2)病理性增多: ①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A、 急性感染或炎症:为引起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
原因。 球菌、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 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
临床意义
B、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在有明确病因的刺激下,出现白细胞数中
(2)中性粒细胞减低(neutropenia):
[EO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1)年龄:5岁以下 (0~0.8)X 109/L,
5~15岁 (0~0.5)X 109/L (2)日间变化:白天低夜间高;波动大,早 晨8时为基础水平。 (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减 低。
EO病理变化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指成
临床意义
>10×109/L称白细胞增多(1eukocytosis), <4×109/L称白细胞减低(1eukopenia)。 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改变。 年龄: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 • 日间变化: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 • 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如剧烈运动可使短时间内白细胞高 达35X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即恢复原有 水平。 • 妊娠与分娩:分娩后2 ~ 5d内恢复正常。 • 其他:吸烟者 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 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检验科三大常规ppt课件

生化、免疫学检查。
2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概述: 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
质量的化验检查。 检查内容: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3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4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APTT延长见于:①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Ⅷ、 Ⅸ、Ⅻ、Ⅺ、vW病、肝病、维生素K缺乏;
②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SLE可通过纠正试验找
出所缺乏的因子。
APTT缩短:见于DIC 及血栓性疾病。
35
血块退缩时间(CRT)
参考值:正常为40~50%(贫血58~97%) 临床意义:
血块退缩不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 无力症、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
⑤乳糜尿:呈乳白色。 见于:丝虫病,或肾周围淋巴管受阻(如结核、 肿瘤等)。
41
2.尿液气味
气味:正常尿液放置呈氨臭味。 临床意义:特殊气味提示某些疾病
慢性膀胱炎,尿潴留→氨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烂萍果味。 受食物影响(葱,大蒜)→特殊气味。
42
3.尿量
正常成人尿量:1.0~2.0L/24h,平均1.5L
③单核细胞白血病 。
13
白细胞分类计数 淋巴细胞
增多: ①相对性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或粒细胞缺乏症; ②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 病, 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结核病; 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4
白细胞分类计数 淋巴细胞
减少: ①相对减少:急性化脓性感染; ②绝对减少: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糖 皮质激素之后。
2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概述: 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
质量的化验检查。 检查内容: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3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4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APTT延长见于:①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Ⅷ、 Ⅸ、Ⅻ、Ⅺ、vW病、肝病、维生素K缺乏;
②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SLE可通过纠正试验找
出所缺乏的因子。
APTT缩短:见于DIC 及血栓性疾病。
35
血块退缩时间(CRT)
参考值:正常为40~50%(贫血58~97%) 临床意义:
血块退缩不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 无力症、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
⑤乳糜尿:呈乳白色。 见于:丝虫病,或肾周围淋巴管受阻(如结核、 肿瘤等)。
41
2.尿液气味
气味:正常尿液放置呈氨臭味。 临床意义:特殊气味提示某些疾病
慢性膀胱炎,尿潴留→氨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烂萍果味。 受食物影响(葱,大蒜)→特殊气味。
42
3.尿量
正常成人尿量:1.0~2.0L/24h,平均1.5L
③单核细胞白血病 。
13
白细胞分类计数 淋巴细胞
增多: ①相对性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或粒细胞缺乏症; ②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 病, 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结核病; 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4
白细胞分类计数 淋巴细胞
减少: ①相对减少:急性化脓性感染; ②绝对减少: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糖 皮质激素之后。
检验科三大常规课件

标本采集
确保患者留取的尿液标本具有 代表性,避免污染或掺假。
标本处理
及时处理尿液标本,避免细菌 滋生或化学变化影响检验结果 。
仪器校准
定期校准尿液分析仪,确保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
质量控制
定期进行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03
大便常规检验
大便常规检验的基本内容
外观
记录大便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检验科三大常规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血常规检验 • 尿常规检验 • 大便常规检验 • 其他常规检验项目 • 检验科的质量管理
01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的基本内容
01
02
03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评估患者的感染和炎症情 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恶性 肿瘤。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可以反 映患者的贫血或红细胞增 多症,以及可能存在的血 液系统疾病。
实验室标准化
实验室标准化是血常规检验质量的 重要保障,包括实验室内部的质量 控制、室间比对试验等。
02
尿常规检验
尿常规检验的基本内容
01
02
03
04
尿液的外观
颜色、透明度、浑浊度等。
尿液的化学成分
比重、酸碱度、蛋白质、糖分 、酮体等。
尿液的细胞成分
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 。
其他
尿液中是否存在管型、结晶等 异常物质。
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措施
检验报告的审核
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不确定度评估
对检验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估,量化分析结果的误差范围,提高 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确保患者留取的尿液标本具有 代表性,避免污染或掺假。
标本处理
及时处理尿液标本,避免细菌 滋生或化学变化影响检验结果 。
仪器校准
定期校准尿液分析仪,确保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
质量控制
定期进行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03
大便常规检验
大便常规检验的基本内容
外观
记录大便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检验科三大常规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血常规检验 • 尿常规检验 • 大便常规检验 • 其他常规检验项目 • 检验科的质量管理
01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的基本内容
01
02
03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评估患者的感染和炎症情 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恶性 肿瘤。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可以反 映患者的贫血或红细胞增 多症,以及可能存在的血 液系统疾病。
实验室标准化
实验室标准化是血常规检验质量的 重要保障,包括实验室内部的质量 控制、室间比对试验等。
02
尿常规检验
尿常规检验的基本内容
01
02
03
04
尿液的外观
颜色、透明度、浑浊度等。
尿液的化学成分
比重、酸碱度、蛋白质、糖分 、酮体等。
尿液的细胞成分
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 。
其他
尿液中是否存在管型、结晶等 异常物质。
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措施
检验报告的审核
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不确定度评估
对检验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估,量化分析结果的误差范围,提高 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大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课件

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和疼痛等。(2)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 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手术创 伤后、白血病等。
❖ 减少:病理性: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 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度严重感染、X线照射、肿瘤化疗后和 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增多: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9、黄白色癌便见、于钡直餐造肠影后息,新肉生儿、粪便痔中排疮出黄出白色血乳凝、快提细示消菌化不性良。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阿 P②H血5小-8板正破常米坏尿增液巴多呈:弱痢原酸发性疾性,血约时小为板6粪.减少便性紫中癜、红脾功细能亢胞进;数量明显多于白细胞,细菌性痢疾 004, 、25因白升食细高物胞见中 脂的(于W不急红肪B同性C,肾)细滴P炎4H-、1的胞与0糖变X尿1化数腹0病^范9、/围L量泻高为热4往、.、呕往肠吐、少 炎腹泻于或或心白慢力衰细性竭。胞胰。腺炎3、有其关他;发夏现科:-雷淀登粉结颗晶粒则、 可怀疑为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大量的上皮细胞见于坏死性 b、血红蛋白尿见于发作性血红蛋白尿症,还见于各种中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黑水热)、灼伤、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情况。
血液细胞常规检验
❖ 5、白细胞分类: ❖ 中性粒细胞(N)2-7.7 X10^9/L 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尿毒症、急性
汞中毒、急性氢中毒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或镭照射、抗癌药
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 淋巴细胞(L)0.8-4 X10^9/L 增多: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
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反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 单核细胞(M)0.12-1 X10^9/L 增多: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
❖ 减少:病理性: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 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度严重感染、X线照射、肿瘤化疗后和 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增多: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9、黄白色癌便见、于钡直餐造肠影后息,新肉生儿、粪便痔中排疮出黄出白色血乳凝、快提细示消菌化不性良。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阿 P②H血5小-8板正破常米坏尿增液巴多呈:弱痢原酸发性疾性,血约时小为板6粪.减少便性紫中癜、红脾功细能亢胞进;数量明显多于白细胞,细菌性痢疾 004, 、25因白升食细高物胞见中 脂的(于W不急红肪B同性C,肾)细滴P炎4H-、1的胞与0糖变X尿1化数腹0病^范9、/围L量泻高为热4往、.、呕往肠吐、少 炎腹泻于或或心白慢力衰细性竭。胞胰。腺炎3、有其关他;发夏现科:-雷淀登粉结颗晶粒则、 可怀疑为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大量的上皮细胞见于坏死性 b、血红蛋白尿见于发作性血红蛋白尿症,还见于各种中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黑水热)、灼伤、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情况。
血液细胞常规检验
❖ 5、白细胞分类: ❖ 中性粒细胞(N)2-7.7 X10^9/L 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尿毒症、急性
汞中毒、急性氢中毒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或镭照射、抗癌药
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 淋巴细胞(L)0.8-4 X10^9/L 增多: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
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反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 单核细胞(M)0.12-1 X10^9/L 增多: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
0601三大常规检查PPT课件

中性粒细胞 循环中的WBC 嗜酸性粒细胞 包括5种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 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 胞的比值(百分数)。
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WBC(4~10)×109/L
3.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Nst)1~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Nsg)50~70%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①造血物质缺乏→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
胞性贫血; ②红细胞丢失↑→失血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溶血性贫血; ④骨髓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源自临床上根据Hb↓程度将贫血分为
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贫血:男Hb<120g/L,女Hb<110g/L; 中度贫血:Hb<90g/L; 重度贫血:Hb<60g/L; 极度贫血:Hb<30g/L。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将贫血分成三大类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 血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Hb)
[参考值]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RBC (4.0—5. 5)X1012/L Hb 120--160g/L RBC(3.5—5.0)X1012/L Hb 110--150g/L RBC (6.0—7.0)X1012/L Hb 170--200g/L
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检查
实验检查: 1 通过检查→获得病原体、病理变化脏器功能状
态等方面的资料→协助诊断、观察病情或制订 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了解各种检查的临床意义,正确采集标本, 观察结果。做好检查前准备和解释工作。 3 什么叫“三大常规”? 4 实验检查范围: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液 生化、免疫学检查。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 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 胞的比值(百分数)。
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WBC(4~10)×109/L
3.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Nst)1~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Nsg)50~70%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①造血物质缺乏→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
胞性贫血; ②红细胞丢失↑→失血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溶血性贫血; ④骨髓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源自临床上根据Hb↓程度将贫血分为
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贫血:男Hb<120g/L,女Hb<110g/L; 中度贫血:Hb<90g/L; 重度贫血:Hb<60g/L; 极度贫血:Hb<30g/L。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将贫血分成三大类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 血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Hb)
[参考值]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RBC (4.0—5. 5)X1012/L Hb 120--160g/L RBC(3.5—5.0)X1012/L Hb 110--150g/L RBC (6.0—7.0)X1012/L Hb 170--200g/L
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检查
实验检查: 1 通过检查→获得病原体、病理变化脏器功能状
态等方面的资料→协助诊断、观察病情或制订 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了解各种检查的临床意义,正确采集标本, 观察结果。做好检查前准备和解释工作。 3 什么叫“三大常规”? 4 实验检查范围: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液 生化、免疫学检查。
三大常规及生化全项的临床意义PPT课件

-
6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1)增多
❖ ①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 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 等。
❖ ②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慢粒、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皮肤病等。
❖ ③嗜碱性粒细胞:慢粒、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衰竭时, 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 MPV越小, 当造血功能恢复时, MPV增大常先于PLT升高。 ❖ (5)其他方面应用: ①MPV增大:见于骨纤、ITP、血栓性疾病及血 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MDS、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 等。② MPV减少:见于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 (3)病理性增多:原(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 红、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脾切除术后。
-
9
8、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 MPV的临床意义要结合PLT变化才有价值,但可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 (1)当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时, MPV减少; ❖ (2)当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加时, 导致血小板减少,MPV增大; ❖ (3)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 MPV正常; ❖ (4) MPV增大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征:骨髓造血功能
如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 ❖ (4)棕黄色:胆红素、胆绿素增高,服用番泻叶、大黄等
药物。 ❖ (5) 粉红色或红色:分为网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肾结核、
肾肿瘤、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服用 酚酞片、大黄等药物。 ❖ (6)浓茶样或酱油色:多为血红蛋白尿,常见于蚕豆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Vc阳性
影响某些方法检测尿液的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 阴性。
24
尿液留取注意事项: 1.留取晨尿
2.留取清洁中段尿
3.及时送检 4.容器清洁 5.防止尿标本污染
25
* 大便常规
粪便的四分之三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
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
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以及 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
7
* 血红蛋白(HB)
1.红细胞内含有一种红色的蛋白质
2. 功能是携带气体
3.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增减增减基本一致 4.作为 贫血判断的标准
8
* 参考值
* 男:120~160g/L(1216g/dL)
* 女:110~150g/L(1115g/dL) * 儿童:120~140g/L(1214g/dL)
11
*参考值
*成人: 4~10 ×109/L 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9/L 20000/mm3)
(4000(15000-
12
*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 妊娠、新生儿。
*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减少:再障、某些病毒感染、伤 寒、肝硬化、脾亢、放疗化疗等。
9
*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常见于各种贫血,再 障、 缺铁贫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 液 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10
* 白细胞(WBC)
1. 中性粒细胞(N) 2. 淋巴细胞 (L) 3. 单核细胞 (M) 4. 嗜酸粒细胞(E) 5. 嗜碱粒细胞(B)
* 它们都参与不同的防御免疫任务
1
2
是临床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
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感染,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
3
四大重要项目: * 红细胞 (HB)
(RBC)
* 血红蛋白 * 白细胞
(WBC)
* 血小板
4
* 红细胞(RBC)
1.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最多 2.形状扁圆,中央稍呈凹陷 3.直径通常是6μm~8μm 4.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7.比重
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 缩功能,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8.PH值 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 肾脏的调节功能。
23
பைடு நூலகம்
9.胆红素阳性 见于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 10.尿胆原 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病等。阴性:见于梗 阻性黄疸。
26
* 检查项目:
大便外观 白细胞 红细胞 潜血 脂肪滴 寄生虫 霉菌孢子
5.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交换氧和二氧化碳
5
* 参考值
个/mm3)
*男:4.0 ~ 5.5 ×1012/L(400万-550万
*女:3.5 ~ 5.0 ×1012/L(350万-500万 个/ mm3)
*新生儿:6.0 ~ 7.0 ×1012/L(600万-700万个 / mm3)
6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白血病等 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 溶贫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缺乏等 2.红细胞增多: 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肺气肿等
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
g/L)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参考值:11~14.5 %)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 %) *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 fL)
19
检验科三大常规项目之一,在临床上是不 可 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对泌尿系统和糖尿病的筛 检有重要价值,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 线索。
17
*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 切除术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脾亢、再障、急性 白血病、ITP、尿毒症等。
18
*本院血常规项目还包括: *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 %)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
20
*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
(尿量变化、尿的颜色、透明度、渗透压、蛋白定量)
*干化学法11项: 1. 潜血 糖 5. 酮体 值 9. 胆红素 2. 白细胞 3 . 蛋白质 4. 葡萄
6. 亚硝盐
10. 尿胆原
7.
比重
8.
PH
11. Vc
*镜检:
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
21
* 临床意义
13
* 白细分类(DC)
0.70
0.40 0.08 *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N L 0.30~ 0.20 ~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M
0.03 ~
E 0.005~0.05 B 0.00 ~0.01
14
*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 损伤、安眠药中毒、慢粒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淋、慢淋、结核、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等。
1.隐血阳性 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急慢性肾炎等。 2.白细胞阳性 见于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3.蛋白质阳性
见于多种肾炎、急性肾竭、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
4.葡萄糖阳性
见于肾性糖尿、糖尿病、甲亢等。
22
5.酮体阳性 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性酮症、剧烈呕吐、腹泻等。 6.亚硝酸盐阳性 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15
*血小板
(PLT)
1.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较红细胞小 2.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3. 参与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 器官移植排斥 4.血小板寿命约7~14天 5.在脾脏中贮存,大多也在脾脏中被清除
16
* 参考值
100~300 ×109/L(10万-30万个 /m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