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现代思想来源及阐述
天人合一的先哲智慧和现代阐释

天人合一的先哲智慧和现代阐释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其基本思想是人的生理、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已有提出,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也有认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但这一理念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世界上其他宗教和科学阐释都有类似观点。
在西方文化的物质观中,强调自然和自然本身的自我演化机制,认为世界秩序源自于强有力的自然个体相互竞争的“天机”,人类作为自然的有机部分,也必须遵循大自然的法则而生活和劳作。
以工业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过分纵容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欲望,促成了人类历史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几乎把人类文明逼入了难以为继的绝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在《荀子·礼论》篇中:“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易经》的谦卦的彖辞中有一句话:“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非常明显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就是说天道:光明普照大地,毫无私欲地滋生、周济万物,地道:德厚而容纳、长养万物而运行不息。
人类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勤劳善良,谦卑笃行,尊重自然万物。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对于“天人合一”的启示,在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中是指:万物之灵的人应该向天地父母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我们人也应该效法天体的稳健运行,强大自己,奋斗不息。
当然,人若违背“天道”,沉沦安逸,奸诈作恶,就会受到一定天意的制裁,比如雷电、大风、酸雨、雾霾等。
大地胸怀广大,接纳万事万物,而且没有怨言,体现了博大的胸怀。
天人合一 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天人合一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天人合一的概念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它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人的修身养性,调和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在这种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人们也注重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强调互助与合作,建设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天人合一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同时,天人合一也提倡人们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之,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它在实践中引导人们关注个人修养、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撰写,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和总结。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天人合一这个概念进行简要的概述,说明其背后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基础。
接着,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三个要点阐述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实践。
第一个要点将着重讨论天人合一在个体修身方面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达到心身的和谐统一。
第二个要点将聚焦于天人合一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感受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融。
第三个要点将探讨天人合一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探究如何通过倡导合作与公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考察及当代启示——由日本地震事件引发的思考

— —
由 E本 地 震 事 件 引 发 的 思 考 l
孙 宇 ’ 王 博 北 京 1 07 ; 0 8 1 2北 京 大 学 城 市 与环 境 学 院 北京 1 0 7 ) 0 8 1
( 1北 京 大 学 马 克 思主 义 学 院
想 法 可 以概 括 为 “ 人 合 一 ” 协 调 发 展 思 想 . 在 充 分 发 挥 人 会 组 织 形 式 的合 理 化 转 型 天 的 即 的 主 观 能动 性 的 时候 . 须要 以尊 重 客 观 规 律 为前 提 必 为 了摆 脱 日益 严 重 的 生 态 危 机 . 建 生 态 文 明 的 和谐 家 园 . 构 我 天 思 《 传 . 言 》 张 : 夫 大 人 者 , 天 地 合 其 德 , 日月 合 其 实 现人 类 文 明 形 态 的根 本 变 革 . 们 需 要从 “ 人 合 一 ” 想 中 汲 易 文 主 “ 与 与 明 。 四时 合其 序 。 与 与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先 天 而天 弗 违 , 天 而 奉 天 取 有 益养 料 , 分 挖 掘 其 蕴 含 的 精 神 资 源 和思 想 精 髓 . 挥 其 应 后 充 发 时 ” 这段 话 的 意思 是 说 “ 人与 自然界 要 相互 适 应 . 互 协 调 所 谓 有 的生 态 价 值 。 我们 应 树 立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发 展 观 . 过 加 强 生 相 通 完 加 不 ‘ 先天 ’即为天之前导。 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加 以引导 ; , 在 所谓“ 后 态 教育 、 善制 度 建 设 、 大 监 督 力 度 , 断 深化 人 们 对 生 存 价 值 丰 在 天” 即遵循 自然的变化规律 。 。 从天而动 。” 可见 , ② 作者 意在说明天 和 生 态 环境 的认 识 . 富 人 们 对 生 命 意 义 的体 验 与 感 知 . 全 社 会 形 成 热 爱 自然 、 护 生 态 的 良 好 氛 围 , 生 态 安 全 观 、 态 文 保 使 生 人 合 一 的重 要 意义 . 而且 还 指 导 人 们 如何 才 能 达 到 天 人合 一 怎 样处 理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是 中西 文 化 之 间 的一 个 重 大 区别 明 哲 学 观 、 态 文 明价 值 观 等 多 种 观 念 观 深人 人 心 . 化 为 人 们 生 内 中 国历 来 重 视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统 一 .而 西方 国 家 则 注 重 通 过 征 的 价 值 信 仰 .从 而将 其 转 化 为 构 建 生 态 文 明社 会 的 内 驱 力 和 源
简述天人合一

简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统一。
在这个理念中,人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当人们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合一时,他们会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它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相通。
人类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自然的影响,人的行为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人们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联系。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生命形式。
人类的存在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而是应该与自然共同发展。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应该采用可持续的种植方式,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天人合一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只有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与现代科学和环保理念相契合。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与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保护环境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也关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实践中,实现天人合一并不容易。
人们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对自然的看法和对待自然的方式。
这需要教育的力量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天人合一是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和谐。
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NO. 4 A ug us t 2 01 5
●
人 文 新 论
《 周 易 的“ 天人 合 一 ’ ’ 思想 及 其 当代价 值
王 超
( 南开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教 育 学 院, 天津 3 0 0 0 7 1 )
摘
要: “ 天人 合一 ” 是《 周易 》 一 书的重要思 想 , 其 形成过程 体现 了中国古人逻 辑思想 的演绎发展 , 见 证
第 4期 2 0 1 5 年 8月
华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l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Th e Thi n ki n g o f Ha r mo n y Be t we e n t he He a v e n a n d Hu ma n i n
Zh o u  ̄i a n d i t s Re a l i s t i c I n s p i r a t i o n
了 中华 儿 女 在 中华 大 地 上 生 生 不 息 的 生 产 与 生 活 过 程 。《 周易 》 的 思 想 蕴 含 着 中 国 古 代 人 民 丰 富 的 传 统 智 慧 。通 过 对《 周易 》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的考 察 , 人 们 能 够 更好 地 认 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精 髓 , 把 握 中 国 古 人 的 思 维 模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周易的经验性质周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人民在实践过程中的总结是其时代发展的产物系辞下言易为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始画八卦周易系辞下而成因此观物取象成为周易的形成方式观天象察地理可以归为一类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考察而取诸身和取诸物则体现了古人对自身以及周围人文环境的把握并由此形成互为影响的天地人三者统一
论孔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论孔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孔子讲的天人合一,有个道理,就是“天下归仁”。
而实际上“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来的,后世儒家把它借来用。
庄子又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点。
这两句话发挥起来,又一篇大论文。
“心物一元”绝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也可说是纯粹的唯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唯心”)。
“天地一指”的“一指”并不是一个手指,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体的意思。
“万物一马”是以一匹马来做比方,整匹的马,有马头、马脚、马尾、马毛等等。
所有天地间的万物,就好像马的头、马的脚、马的毛等等总合起来,才叫一匹马。
离开了马的毛,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尾巴,也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任何一样,都不是完整的马。
由众归到一,由一散而为众。
所以憨山大师的诗有“乾坤马一毛”之句,整个宇宙是马身上的一根毛。
就好像我们现在文学中的“沧海之一粟”,我们的人生,不过沧海里的一个小水泡一样,但虽然是小水泡,也是大海中的一分子。
所以要我们“会万物于己者,其惟圣人乎”,这是南北朝一个著名的年轻和尚僧肇说的。
他只活了三十多岁就死了,但他的著作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他的名著《肇论》,融和了儒、佛、道三家。
他这句话是真正的圣人境界,修养——不是理论——到物我同体。
人与物是一个来源,一个本体,只是现象不同。
好比在这间屋子里,我们都同样是人,但相同中又有不同。
因为你是你的身体,你的样子,我是我的身体,我的样子。
但是虽然各人不同,却又同是人类,“乾坤马一毛”就是这个道理。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摘要: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五、天人合一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正文: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源自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思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展现出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天人合一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这一观念起源于古代,受到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推崇。
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古代皇帝祭祀天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农民依据节气耕作,遵循自然规律;医学家研究阴阳五行,以求人与自然平衡。
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此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儒家倡导仁爱、礼仪,以和谐人际关系,这些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想重新受到关注。
现代社会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在:提倡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强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首先要有尊重自然的意识,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而非征服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道顺应天道,确实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原型。
孔子在称赞“尧之为君”时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圣人的一切作为,无不是效法天道或天象的结果。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只要顺乎农业的节气,收获的粮食就可以吃不胜吃,先秦著作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了“秉时”、“顺时”、“应时”,有所谓“不违天时”、“节四时之适”、“审时以举事”的说法。
总之,中国文化特别在乎天时地利人和,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人们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节奏,完全同自然运律相吻合。
这当然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决定了不需要征服自然,不需要戡天役物,而只要顺应自然,就可以获得维系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实,“天人合一”不仅是儒家的文化诉求,同时也是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偏好。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所谓的“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都鲜明地体现着他们思想的自然主义性格。
《庄子·天地篇》对“机械”、“机事”、“机心”的嘲讽,分明拒绝了那种背离自然之“大道”,致力于以人役物的取向。
在道家看来,役物的结果只能是役于物,到头来人反而沦为物的奴隶。
这种吊诡,已经被现代文明的历史命运所一再证明。
当然,天人关系不仅表现在外部自然界与人类自身之间,它还指自然无为与人为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均非实体,而是两种状态或境界,显然,即使发生在人世间,只要是出于事物的本然之性、固然之理、当然之则,也属于“天”;即使发生在自然界,只要是违背自然本性的人为过程,也属于“人”。
德国的荷尔德林有诗云:“诗意地栖居于世。
”那是对早已逝去的生存方式的追还。
这是诗人对自己亲临状态的一种刻画。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意境实在是有些过于奢侈。
因为我们对田园的淳朴早已久违了。
返朴归真,顺乎自然,乃是恢复科学技术古典精神唯一可能的选择。
海德格尔区分了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他认为古典技术尚不存在与天道对立的性质,只是因为现代技术才形成了今天人类的生存困局。
在他看来,艺术不过是真理的澄明,而真理的澄明归根到底不过是本来如此者的显现,用中国先哲的话说,也就是所谓“道法自然”。
因此,使现代科学技术摆脱戡天役物的姿态,恢复科学技术“道法自然”的原初本性。
唯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复归于“诗意地栖居”。
正是在这些方面,中国文化传统的“天人合一”取向,无疑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深刻启迪和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