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_天人合一_思想探析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始万物”,阴阳。
地:“生万物”,柔刚。
人:“成万物”,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二、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
“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
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
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人”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
总之,天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天人合一”作为天人之间统一性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庄子中的道家哲学

庄子中的道家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庄子》中包含了丰富而独特的道家哲学思想。
庄子的道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心理境界以及对人的行为规范等方面,对人们的思考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天人合一的观念道家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而道又是万物的根基。
在庄子的理论中,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合为一体。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其和谐共处,而不是过度干预或违背自然规律。
这种观念体现了一种谦虚、敬畏自然的态度,也寓意着人们应该追求心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真实自我的境界。
二、自由与无为的境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无为指的是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执著于成就和社会地位,而是顺其自然地随遇而安,不强求。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不被外在的压力和欲望所束缚。
通过放下欲望,人们可以达到陶冶心灵、宁静自在的境界。
三、个体的价值和个性的发挥庄子在道家哲学中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
他主张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不鼓励权力的集中和等级的差异。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被他人定义和设限。
四、接纳世事和变化的态度庄子强调了人们对于世事和变化的接纳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从容应对各种变故和困境,接受一切事物的自然变化。
他以水为例,指出水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形态,表明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柔韧、适应性强,并以此对待世间万物。
五、幽默和寓言的运用庄子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幽默和寓言元素。
他善于通过幽默的表达和故事的叙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哲学思想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运用幽默和寓言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庄子著作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家哲学思想。
庄子中的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言文研究庄子中的道家哲学思想

文言文研究庄子中的道家哲学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道家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言文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庄子中的道家哲学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核心是“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并通过观察自然得到启示。
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天道的理解。
他认为天地自然运行是自然之道,人应顺应天道,追求自我完善,与天地和谐相处。
二、无为而治的思想庄子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他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守静无为,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庄子·循名》一文中,庄子说:“物无贵贱,自为其有。
贵贱之际,彼相生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事物自然发展的理解。
他认为万物本身就有各自的存在价值,人不需要去人为地给予价值的判断,而是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三、随遇而安的思想庄子提倡随遇而安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遇事不变心,保持内心的平静。
在《庄子·大宗师》一文中,庄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并世不明,然则一往水东流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心境的理解。
他认为人不应该过多地修身养性,而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让自己随遇而安。
四、超脱世俗的思想庄子主张超脱世俗的思想,提倡放弃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与道的统一。
在《庄子·齐物论》一文中,庄子写道:“天下莫非道也,道可道,非常道也。
”这句话意味着世间万物都是道,而道是无法完全被言语所表达的。
庄子认为,人应该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道相连。
五、自由自在的思想庄子提倡自由自在的思想,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释放和真实自我的表达。
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庄子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由自在的向往。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超越尘世的烦恼,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庄 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庄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庄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庄子对这一理念的阐述尤为深刻且独特。
在庄子的思想世界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邃洞察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妙理解。
庄子认为,天与人并非是相互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整体。
他所讲的“天”,并非仅仅是指我们头顶上的天空,而是代表着一种自然的规律、宇宙的大道。
这种“天”是超越人类认知和干预的,它有着自身运行的法则,不受人类意志的左右。
而“人”则是生活在这个自然世界中的个体,具有自身的欲望、情感和认知。
在庄子看来,人类常常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过度地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和欲望,试图去征服自然、改变规律,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失衡和冲突。
比如,人们为了追求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满足,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也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庄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这种行为的愚蠢和危险。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
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
在这种境界中,人类不再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命与天地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时,就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和欲望,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庄子还强调了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超越。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和烦恼,往往是因为被世俗的观念和物质的欲望所束缚。
为了摆脱这种束缚,我们需要超越世俗的价值观念,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
在《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大鹏展翅高飞的景象,寓意着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只有当我们能够摆脱外在的束缚,达到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时,才能够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方法。
“心斋”就是要让内心保持一种空灵的状态,摒弃杂念和欲望,使心灵如同镜子一般,能够清晰地映照出自然的真相。
庄子的宗教思想解析

庄子的宗教思想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宗教思想的角度对《庄子》进行深入的解析。
首先,庄子的宗教思想体现在他对于天人合一的理念上。
在《庄子》中,庄子提出了“道”这一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炼和悟道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这种追求与道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庄子所倡导的宗教观念,即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而又密切的联系。
其次,庄子的宗教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于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上。
在《庄子》中,庄子经常以自然界的现象和动物的行为来比喻人的境界和修炼的道路。
他赞美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倡导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体现了庄子宗教思想中的一种虔诚和敬畏之情。
此外,庄子的宗教思想还表现在他对于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理解上。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与道相通的。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摆脱尘世的纷扰和束缚,回归到本真的自我之中。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由自在”等观念,强调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私欲,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解脱。
这种对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理解,体现了庄子宗教思想中的一种超越和升华之境。
最后,庄子的宗教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于死亡和生命的看待上。
庄子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它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他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提出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观点,认为生命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过程。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从而达到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这种对死亡和生命的看待,体现了庄子宗教思想中的一种超越和超越之境。
综上所述,庄子的宗教思想体现在他对于天人合一、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理解以及对死亡和生命的看待上。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摘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就进行了一次较大的“飞跃”,也正是这次的不同思想交融,使我国的哲学得到发展。
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天人合一”的提出者;在庄子看来,“天”具有很多重不同的含义,即可以表达自然之天,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的意思。
庄子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发展中逐渐丧失了天所代表的自然,也就逐渐失去了本性;而要想重归本性,就需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基于此,本文就以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主要论点,详细将其进行剖析,希望借此能够更好去理解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哲学庄子天人合一一庄子的“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由于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于是庄子就提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就说明天和人本来就是一体的。
“天”的提出属于我国古老哲学,之后随着哲学的发展,“天”的含义变得不同。
而庄子在“天人合一”中“天”指的就是天空、天道,多数情况指自然[1]。
庄子关于“天”的含义在其作品中都也可以明显的窥探出其主要内容,如《庄子·齐物论》中的“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都将“天人合一”的天空、天道直接表述出来。
同时在《天道》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讲述出人天的关系是共存亡的;《齐物论》中“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表现出天地始终在变化,这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一样,将“天”表示为天空。
庄子经常将天的变化用来表示自然万物的变化,当人所做的事情已经全部完成以后,事情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那便就是天的决定,人力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为了让人们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天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无法改变天决定的事情,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但是这种说法被后面的学者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哲学论述。
二庄子“天人合一”的内容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
探索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健康

探索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健康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在《庄子》一书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观。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探索身心健康的意义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组成的,而道是无形无物的,是一种无始无终的存在。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由道组成的,与天地万物一样,具有天然的智慧和力量。
庄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身体是心灵的载体,而心灵则是身体的主宰。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
庄子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医学观念的身心健康观,强调了心理因素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人的身心健康需要从内在进行调整和修养。
他提出了“养生”这一概念,强调通过修炼心性、养护身体,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庄子认为,人的心灵需要保持平静、宁静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困扰。
只有心灵平静,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庄子认为,追求功名利禄只会使人陷入无尽的烦恼和困扰之中,而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平静,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功。
这种追求往往会导致身心的紧张和疲惫,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庄子的思想,通过修炼心性、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过分焦虑和担忧。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身体的锻炼和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最后,我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冥想、瑜伽等,以缓解身心的压力和疲劳。
总之,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我们探索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出了天人合一观,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而不是随意破坏自然。
庄子通过倡导人们追求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从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庄子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保持自然的本性,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迷惑。
庄子通过讲述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告诫人们要保持清心寡欲,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权力,以免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此外,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也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实践的指导。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的理念中,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保持自然的本性,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的发展。
他主张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然而,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的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实践。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然而,庄子的思想也需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2期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16No.2 2007年6月 Journal of L incang Teachers’College Jun.2007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探析3张阳成(湖州中学,浙江 湖州 313000)摘 要:天人合一思想在庄子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我们的许多研究并没有根据上下文来深入讨论,而往往是望文生义,以至产生了许多误解。
基于此,文章对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实质以及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以期读者能对其有比较正确的把握。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自然 一、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天人合一”这一命题首先见于张载《正蒙・乾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①这里主要是指人性与天合一。
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先秦就已经非常流行。
庄子在《大宗师》中有言曰:“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在庄子看来,不管人们的认识如何,天和人始终是合一的,而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便是“真人”。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里的“与天为徒”就是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庄子提倡天人合一的直接缘由在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暴政横行,知识分子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
但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理论渊源,即道家对原始社会先民的生活的崇尚以及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思想。
道家崇尚原始社会的生活,如《庄子・马蹄》所言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庄子・盗跖篇》也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麇鹿共处。
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这是道家崇尚的生活,因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人们与世无争、安居乐业,符合老庄的人生哲学理想,以前有不少学者据此推论以老庄为首的道家为复古主义者,鼓吹历史倒退。
在笔者看来,他们的观点只看到了老庄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现象的表面,没有看到更深层次所蕴含的意义。
老庄尤其是庄子是想通过这种描述来引起人们的回忆:在原始社会,没有知识的困扰,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人类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人与天地自然是那么的和谐。
这种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的描绘,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激起人们的反思,最终更深刻地理解庄子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安宁的思想。
所以,笔者认为还是不要把它们看成历史倒退能更确切地理解庄子思想的内涵。
其实在儒家经典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他们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鼓吹尧舜之治,目的就在于希望统治者用他们的理论来治理国家,以达到尧舜时期那样的状态:社会和谐,生活安宁。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另一渊源在于他的宇宙生成论。
在这一点上,庄子直承老子,认为道是创生天地的基本动力,天地万物无不是道的体现,以道观之,万物为一。
《齐物论》主要是通过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改变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观点,以肯定万物自身的价值,并最终回到天、地、人一体的境界。
文中有大量的语句表现了万物齐一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怪,道通为一。
”《大宗师》中也有“游乎天地之一气”的语句。
我们知道,庄子始终是以“道”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人生,因此,也是从道的观点出发,庄子认为,人生的轨迹也本来就与天地万物的运行相合一的。
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天地万物“原是一体”和“一气流通”了。
因此,有人将我们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思想称之为是“本原性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世界原本为一,本来就是一体”。
②以此观点来论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适合的。
二、庄子之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庄子之“天人合一”思想顾名思义存在两个面:天和人。
何者为天?天即天然、自然、非人为,“牛马四足,是谓天”(《秋水》)。
人就是人为。
而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与天为徒”,顾名思义就是让63收稿日期:2007-01-02作者简介:张阳成(1979-),男,浙江东阳人,湖州中学教师。
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自然的大化流行相一致,因此,所谓“天人合一”、“与天为徒”就是让人返本归原,返朴归真,让人恢复其自然性的一面。
我们知道,他的天人合一最终并不是要在生活方式上回到“神农之世”。
他的天人合一是从内圣的角度来提的,主张精神境界的改变。
如《逍遥游》中尧的“窅然丧其天下”、《齐物论》中南郭子綦的“吾丧我”、《人间世》中的“心斋”、《大宗师》中的“坐忘”等,都表明了庄子人生哲学的重点在于改变人的精神③,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实质在于呼吁人向其自然性的精神回归。
这里所谓的自然性,并不同于上文所提到的原始社会的自然性,而是经历了文明进步之后的精神层面上的再一次回归。
对于这一点,徐复观④、冯友兰都曾明确指出过,冯友兰说:“然庄学所说之无知,乃经过知之阶级,实即知与原始的无知之合也。
此无知经过知之阶级,与原始的无知不同。
对于纯粹经验,亦应作此分别。
如小儿初生,有经验而无知识。
其经验为纯粹经验;此乃原始的纯粹经验也。
经过有知识的经验,再得纯粹经验。
此再得者,已比原始的纯粹经验高一级矣。
‘玄德’、‘若愚’、‘若昏’,非‘愚’、‘昏’也,‘若’愚‘若’昏而已。
”⑤因此,庄子的回归只是在现象表现上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活有相似之处,我们也可以从先民恬然相忘的生活中得到启示,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庄子的这一回归是在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他的目的也并不在于消灭社会文明,回归原始社会,而只是主张大家从原有知识、原有观念的局限中超脱出来,在精神层面恢复人类自然性的一面。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回归称之为螺旋式的上升。
既然我们人类已经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人原本与宇宙一体的生活状态遭到了文明的破坏,那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再次天人合一,恢复内心的平静。
庄子认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方式就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也就是去人为,得自然。
因为一旦有人的主动作为,便会有分,有分便会有成与毁,有成与毁便会有爱与恨,这样人便会异于万物,如“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之金”(《大宗师》),会被视为不祥之金。
我们人处在天地这一大炉之中,“以造化为大冶”,要学会顺其自然。
去除人为,于天地万物而言,就是任其生生灭灭不去干涉,万物各有其性,人为干涉只会适得其反;于人自身而言,就是安命、“以死生为一条”、离形去知,只有超越不可预测的命运、有形的躯体、有限的知识、生死观念的局限,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也就是达到庄子所谓的“坐忘”的境界了,这时人才能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而无所用心,此时就回复到“与天为徒”的状态,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庄子在《大宗师》中所描绘的“真人”之境,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顺其自然而已矣,这“自然”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天而生之的生活状态,即《骈拇》所言“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之意;第二层意思是无为,《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继承发扬了这一思想,《应帝王》中有“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就表达了得道者空明的心境,从而达到与天地合的境界。
然而,在“天人合一”境界中的主体,若要有所作为,也只能是“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刻意》)为了维护天地之自然性和自身之自然性,不到迫不得已不去有所作为。
这也是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中的极端。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荀子称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荀子认为,庄子显然把“人”看作“天”的遮蔽因素而要大力加以批判和解构。
荀子的解释有其合理性,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这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以及他要使“人”在天人关系中重新安立起来的努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确实存在不足,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物,具有两面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所谓矫枉过正,庄子面对的是为名利争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社会,庄子想给苦难中的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条精神上的出路,所以他想通过“与天为徒”的呼吁,通过对以人合天的强调,来达到人的自然性的回归,最终体悟人本真的生存,以寻求精神世界的一片净土。
三、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突破了“天人相分”的思想所遗留下的隔阂,回归到了天人相通的境界,但同时也跌入到了消人入天的极端与虚无中。
“人”在庄子的思想中变得毫无作为,只把“安命”、“离形去知”作为自己的追求,直到“同于大通”、与天地之大化流行一样之后就不知道干什么了,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距离,在现实中不可能把庄子所描述的这种人生境界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正因为如此,在庄子之后,有许多人通过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消化,对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的代表有郭象和惠能,他们把庄子缥缈不可捉摸的人生哲学思想慢慢地拉回到了现实,从而也使得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更具有实践的可能。
郭象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注》当中,他首先取消了庄子对“道”的形而上学的规定,他认为“至道”就是“至无”⑥,而“至无”就是一切都没有,那么自然就不能生“有”了。
在这里,他用物理学上的“无”否定了形上学本体论上的“无”。
所以万物都不过是“块然而自生耳”。
⑦因而,郭象的圣人不必以天地自然间的“道”作为构建自身人格的理想,而是提出“内圣外王”作为其理想人格的根本,他“内圣外王”的思想也可以用另一个术语来概括:“冥内以游外”。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7而不冥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
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⑧在这里,所谓的“冥内”就是应物而无累于物,在与万物俱往中始终保持一股超然之气;“游外”就是在淡然自若的情况下还能与万物并行,不游离于人间(“夫见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
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
”⑨)他“把超现实与现实、‘方外’与‘方内’沟通了起来,而两者之所以能够沟通就在于圣人‘无心而任物’,‘圣人虽在庙堂之上,而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圣人只要‘无心’,那么并不因其做方内之事而对他作为圣人的人格有损害;只要‘顺物’,那么圣人的所作所为就是‘天理自然’”。
⑩最终形成了玄学人格精神的不离现实而又追求飘逸的儒道兼综,以儒道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庄子的生命哲学。
在玄学之后,对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做出进一步发展的当数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