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赞叹生命,赞叹美——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赞叹生命,赞叹美——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e ey e e e it g t e g e twid m f Z u n z .h s a t l v rwh r x si h r a s o o h a g i i r ce n T i
i fo Z u n z o h e s e t f e a sh t so f . s r m h a g i n tr e a p c so e t e i fl e h t c i
人必须去适应这种法则 , 而不是违 背它或是任意改变 。所 以
Au h r a d e s o it o lg , h i Noma ie i , t o 。 d r s S cey C l eAn u r l Un v r t s e s y
2 O , u u An u , h n 4l 0 W h , h i i a 0 C
系统之中 , 这是 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存之道 。如果人类把大 自然 的这种秩序打乱 的话 , 就违背 了万物 的本性 , 自然的生 态平衡也就不能维持 了。庄子很有预见性地看到 : 一旦生态 失去 了平衡 , 就会导致群兽离散 , 飞鸟夜鸣 ; 殃及草木 , 祸及 昆虫 。自然界 中的一切都会发生恶性循环 , 而如今恶劣 的生 态事实也充分证 明了庄 子的预言 。人类不 应该 主动去打乱 这种 自然本身 的平衡 , 而应该顺应 自然 , 能让万物 自生 自 才
化 。人不能 自认为 自己聪明就随心所欲地对 万物使用心机 ,
从 以上 三 个 方 面分 析 了庄 子 关 于 生命 的美 学 思 想 。 关 键 词 自然 宇 宙 生命 境 界 身 与 物 化
Pr ie o ie r ie t eAe t e is sh tc f Zh a g i a s f l , a s h . sh tc : t e i s o u n z f P Ae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摘要】庄子哲学中的美学观念注重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美学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境界,而境界是审美的内在特性。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境界来感知美的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超然于日常现实的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美学的特性在于其强调审美与道的关联,强调在审美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审美体验,个体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实现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

庄子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庄子哲学、美学观念、境界、审美、独特特性、地位、见解、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其思想深邃而独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庄子对于审美和境界的思考,也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高度追求境界的精神活动,它与人的心灵境界息息相关,是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超然境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追求。

庄子认为,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审美,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纯粹而自由的境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是一种通过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而获得心灵解脱和平和的过程。

审美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抛却杂念,获得一种绝对纯粹的体验,进而达到心灵的清澈和平静。

庄子哲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其思考贯穿于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体现了一种对心灵境界的高度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抒发,是一种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和体现。

庄子美学的独特特性在于其强调心灵境界和审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俗世的纯粹追求和对美、对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不仅文学成就地负涵,不可端倪,难窥涯际,又如行空之天马,仙踪难及,令人仰止,而且《庄子》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体系 ;自然美人格美精神家园现代化价值一、庄子是一位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享受、美的体验、美的人格的哲人。

他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表现出了庄子超越世俗、超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人生之趣。

(一)以自然为美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

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

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有所为。

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

”(《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

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

(《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

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

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

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

”(《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残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2.顺应自然以处世由于自然的伟大与美,人不能逆自然而行,不能“以人助天”(《大宗师》),也不能“以人入天”(《徐无鬼》),更不能“以人灭天”(《秋水》),而只能顺应自然之性。

所以得道之人、有德之人和一切“至人”、“真人”无不是顺应自然的。

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它主要包括一些几个方面的内容: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自然是无为的,也是美的,所以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天道之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在宥》)在上古之世,人们莫不顺应自然之性而安于性命;但圣人起后,使人失去自然之性,“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骈拇》)上至圣人,下至小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外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性,漠视其生命。

对此庄子痛心疾首,也深恶痛绝。

功名乃身外之物,俗世的道德观念也是容易让人失去真情、真性的。

只有摒弃功名富贵,攘弃仁义,远离忠信与道俯仰,人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从而也就归于自然。

所以庄子说:“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谓真人。

······凄然似球,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大宗师》)可见,真人心与道一,不人为地改变自然,只是遵循自然,甚至连喜怒哀乐都与四时的变化相一致。

难怪闻一多称庄子是“抒情的天才”,盛赞其书是“绝妙的诗”[1]。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庄子认为:“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天德而已矣。

”(《天地》)所谓天德,便是自然之性,顺应自然之德。

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以文明相标榜,其实正是“乱人之性也”。

(《天道》)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马原本生活在草原上,蹄子可以奔跑,皮毛可以御风寒,嘴可以吃草、饮水,顺其自然之性,快乐的生活着。

但后来出了一个伯乐,他善于相马,把马蹄烧烙,给马戴上缰绳,关进马棚,这样马就死了十分之二、三;他又让马忍受饥渴,按照人的要求加以训练,马就死了一半。

庄子认为,马犹如人,伯乐正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为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胠箧》中,庄子列举了从容成氏到神农氏共十二个“至德之世”,因为那时“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可谓是国泰民安,风俗淳朴,人性合于天德。

在庄子看来,这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社会,乃是最美、最理想的社会。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这在当时还“不失为一个革命的见解”[2]。

当然,对于这种所谓的最美、最理想的社会,我们还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去把握。

因为它和人的幼童时代一样,固然值得深情眷恋、永久怀念乃至热诚地向往的自由、快乐、纯朴、美好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摆脱和超越、也必然要摆脱和超越的原始、蒙昧、低级、幼稚的另一面;它毕竟是无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无情否定了的另一种社会形态。

庄子无比崇尚这种社会,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

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向着美好的一面,在更高层次上合乎规律抵抗旋升与复归。

(二)以“大”为美《庄子》对“大”可谓是情有独钟,所向往的美的东西和美的形象大多具有大的特征。

爱迪生说:“凡是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阵乐趣,就是这个因素是一个怪物也显得有魅力”[3]。

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但庄子之所以认同大美,其根本原因在渴望“大”的背后的自由。

庄子是一个个性张的、推崇自由的人。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但残酷的客观现实让人不能在这个混浊的世界里安然生活,因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人世间》)人们只能画地而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再加上世俗之人追名逐利而轻生命,忙碌于功名利禄,以仁义相标榜,以礼乐为规范,天德慢慢消失,自由已不复存在。

文明使人类异化,礼乐使人们丧失天性。

庄子渴望自由,但不能获得自由,于是便将眼光投到博大的自然之中。

通过对自然和大道的观察,庄子看到了“大美”:大道运行,生成万物但又不剥夺物之天性,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大道与自然的无为,而又无不为。

人们只要像自然一样遵循无为的原则,岂不就可以自由,可以逍遥了吗?那些所谓的“圣人”、“大圣”“真人”正是领略了自然的无为原则,才打到了自由与无限的境界,具备了天地的“大美”。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据弗洛伊得所说“梦是冤枉的达成,如愿望受到抑制,则达成需经过改装”[4],而自然之大、道之大、天地之大正为人们心中畅提游供了无限宽广的空间,在这里人的内心无所拘束,无所羁绊。

在《逍遥游》中,庄子开篇就以大鹏发端: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其翅膀如“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高飞九万里,如此气象非凡鸟所能及。

大鹏可谓大矣,但大鹏并不能算是逍遥,也没有达到美的境界。

因为它有所待,他所依赖的是“六月息者也”;如果没有大风,它便不能从北冥到南冥。

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

对于人来说,只有齐万物而无己的至人、不以功劳自居的神人和不为虚名所累的圣人,才能达到自由与逍遥的境界。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就喻示着无限、无碍,“小”则喻示着有限、有待。

真正的自由在于无限,所以也在于“大”。

正如尚永亮先生所说,“庄子文学的浪漫精神由反抗现实、追求理想始,至要求回归、避世全生终,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抛物线全程,这不能不说是庄子的悲剧”[5]。

2.大之为美在于:“大而无用”以成大用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能够保生,养生即为大用。

保有人的自然之性、获得生命和享受生活,一直是庄子所追求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助和他的老对手惠施的两次辩论,深入的阐明了这一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