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哲学及其美学思想_韩京文
庄子的美学思想

學者所謂的雄偉與秀美。
(11) 姚鼎「復魯絮非書 J
:
,.鼎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
之發也。惟聖人之霄,統二氣之會而弗偏,然而易、詩、書、論語所載,亦間有可以剛柔
分矣!值其時其人,告語之體,各有宜也。自諸于而降,其為文無弗有偏者,其得於陽與
莊子的美學思想
3
」他所謂「邏輯的」知識,兼指知覺和概念。 (6) 美感的經驗,是直覺的經驗,而不是 邏輯的經驗,朱光潛「談美」一書中,提到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一實用的、 科學的、美感的,實用的、科學的態度,都是邏輯的經驗,美感的態度才是直覺的經
驗。仰,在直覺的經驗中,它是當下即是,截斷眾流,它是獨立自主,別無依賴。美
自然相對成文 (10) 。就美學而言,美的形體不論如何複雜,大概都有一個基本原則,就
(9)
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堡 (Munsterberg)
r 矗術教育原理」一書說.
r 如果您想知道事物本身,
祇有一個方法,你必須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開,使你的意識完全為這一個單獨的
感覺所佔住,不留絲毫餘地讓其他事物可以同時站在它的旁邊。如果你能做到這步,結果
意象,像是一幅色澤鮮明的圖畫,或是一首弦律優美的音樂,這個美麗的意象,剎那
之間,霸佔住整個意識,令我們聚精會神地觀賞它、領略它,以至渾然忘我,甚或物
我合一,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這種經驗就是形相的直覺。 (5)
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接物者,祇是直覺而不是知覺和概念,一般而言,我們的
心理活動,包括直覺、知覺和概念,直覺是憑感官直接領略事物的意義或內容,是我 們見到事物時,當下的直接的感覺,沒有和任何的經驗聯結在一起。知覺是有意識的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哲学中,中国传统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它与西方美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庄子认为,中国传统美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自成一体、各自追求形态完成,都有其独特的美。
人类应当以自身的身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贡献。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美。
庄子通过《庄子·大宗师》中的“背负而行,无挡无疵,无加无减”这一形象表达了中国传统美的理念,即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能够达到身心和谐、自如自在的境界。
庄子强调的中国传统美还体现在他对于形式和内容的看重和平衡上。
他认为,形式与内容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在艺术创作中,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而内容则是形式的内核。
只有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相互协调,才能够体现出完美的美。
以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和谐并举的结果。
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还强调了自由与自然的关系。
古人常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正是庄子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的体现。
庄子认为,真正的美是源于自发自然的,不受外在束缚的。
只有当人们真正做到自由自在、随性而动的时候,才能够体验到最原始、最真实的美。
他通过《庄子·逍遥游》中的“沧海之水,天生的水,尽源于天魂”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传统美的自由与自然性。
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具有与西方美学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和自由与自然的关联。
这种美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创作,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审美的指导方向。
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周进京学号:07113022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美学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
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
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
对原始社会生活的极端美化并不能使社会历史随着这种理想而转移。
从整体上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的进步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
庄子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而在于他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描述了现实的苦难,倾诉了人间的不平,展示了强者的卑劣。
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
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
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像庄子那样,实际上是要求立即消灭私有制和一切文明以及“劳动本身”,过动物般的无知无识的生活,却是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所谓的人的本性、独立、自由和所谓的人的真实存在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庄子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

庄子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观点,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教育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庄子的艺术哲学庄子的艺术哲学强调自然和自由,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表达和创造的方式。
在庄子看来,艺术家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在艺术创作中要顺应自然,不追求功利和外在的成就,而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实现。
庄子的艺术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自由笔墨”。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自由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受束缚和限制。
他反对墨守成规和刻板印象,主张突破常规,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受传统观念和规范的限制。
二、庄子的审美教育观点庄子的审美教育观点强调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他主张人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欣赏传统的经典之作,也要欣赏当代的前卫艺术作品。
庄子的审美教育观点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自由审美”。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的审美选择权,不受他人的影响和规范。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审美偏见和歧视,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
他认为审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审美独立性和审美判断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三、庄子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的现代启示庄子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首先,庄子的艺术哲学强调自由和创造力,这对于现代社会的艺术创作和创新非常重要。
在当今社会,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庄子的艺术哲学提醒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规范,追求个性和独特性,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其次,庄子的审美教育观点强调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美的精髓和内涵。
本文将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从庄子的自然观、自然美、生活美以及心灵美等方面展开探讨。
庄子的自然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本质。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间最高的原理和规律。
而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和理解,正是中国传统美的基石。
在庄子的理论中,自然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存在,自身存在于宇宙之间。
正因为如此,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天地生我,我生万物”,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这种自然观与中国传统美中的自然美相契合,中国传统美强调自然之美、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内在精神。
庄子的自然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审美情趣。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的美好,而非人为的美。
庄子曾提出“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的存在状态,人们只需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企图改变它,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美、领略到万物的美好。
这种自然美观与中国传统美中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相契合,中国传统美追求自然之美、品物之美,强调顺应自然、安然自得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审美趣味。
庄子的生活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生活方式。
庄子提出了“饮食男女”的理论,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不必刻意追求物质享受和奢华生活。
庄子强调生活的简朴、淳朴,认为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才是人生的真正追求。
这种生活美观念与中国传统美中的平淡生活态度相契合,中国传统美追求平淡生活、简约生活,表现了中国传统美的淳朴生活方式。
庄子的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其自然观、自然美、生活美以及心灵美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本质。
庄子的哲学为我们解读中国传统美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传承庄子的哲学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中国传统美的魅力,让中国传统美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而治, 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但是, 庄子超尘入圣的人生理 , 想只是表层 其内里却隐然可见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愤世心 态。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总体来说正好与庄子学派思想 相悖, 周朝的礼仪制度一直受孔子推崇, 周朝也是孔子认为最理 “知 其不 可 而为 之 ” ( 《论语 · 想的朝代, 所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 “ ” , , 》 ) 致力于尊崇周礼 克 己 复 礼 并试图将周礼运用到当 宪问 “学 而 优 则 时的政治制度中, 使之与政治环境相适应, 同时提倡 。儒家的这些思想行为都是持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不过这 仕” 些思想观念难免会受到礼制的束缚和捆绑, 思想也难免受到禁 锢和抑制。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反对人的异化。 。“贱而不可不 任 首先, 庄子认为人始终不能摆脱物的奴役 ” ( 《庄子·在宥》 ) 。因此, 者, 物也 要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来修 养自己的身心, 而不可试图去征服自然, 抗拒自然。 。“夫尧黥 汝 其次, 他认为人受仁义道德等精神产品的奴役 ” ( 《庄子 · 大宗师 》 ) ; “吾 未 知 圣 知 之 不 为 桁 杨 椄槢 也, 以仁义 ” ( 《庄子·在宥》 )。 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 因此, 庄子不仅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且努力提 升自身修养, 就是为了摆脱外物和精神产品对自身的役制。
2 庄子论美与文艺
因此他眼中的美并 庄子的美学观直接来源于他的哲学观, “道 ” 不是纯粹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而是与 合一的境界美。庄子 的美学观有两个指向, 一个是指向外部形体的自然之美, 另一个 是指向内部的无为朴素之美。 其美学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他认为美在自然无 为, 故文艺创作应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进行, 要摒弃一切功利目 的, 使得文艺创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 合乎本性的行为。同时, 庄 子认为最高层次的美是超越形体之外的精神的美, 所以表现美的 文艺创作也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 只有忘却外物, 与天地 “道” 精神往来, 做到与 相想通时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庄子的美学观在艺术特征上对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的特征 “无 法 之 法 ” , 有着深刻认识。在审美法度上, 主张 推崇天才, 提 倡自然无为。后世一切有关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的认 识, 绝大部分得自道家美学。庄子的美学观有着具体的体现: 。“夫虚 静 第一, 美在自然本性。万物各有其美, 各美其美 ” ( 《庄子·天道》 )。 恬淡, 寂漠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泽 及 第二, 美在自由, 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万世而不为 仁, 长 于 上 古 而 不 为 老, 覆 载 天 地 刻 雕 众形 而 不 为 ” ( 《庄子· 大宗师 》 ) 。“游 ” 字从根本上抓住了美 巧, 此所游已 庄子所推崇的是人在随性自 之为美的实质, 是人的自由的实现, 然的状态下所获得的个体人格的自由, 这是庄子美学的本质和 核心。 ); ” ( 《庄子 · 渔父 》 。“真 者, 精诚之至也 第三, 美在于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参考文献:
[ 1] M] . 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98 孙雍长. 庄子 [ .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 [ 2] 晋]郭象. 庄子 [M] 2007 社, [ 3] M] . 长沙: 岳麓书社, 2009 杨伯峻, 杨逢彬. 论语译注 [ [ 4] “大美” N]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周波. 论庄子的 思想 [ 2002 第 5 期, N] . 安徽大学 — —与道合一 [ [ 5] 张丽娜. 庄子的美学思想— 2007 学报,
文学界 ·273·
历史回廊
》 ) ; “功 成 之 美, “圣人法天 贵 真, ” ( 《庄子 · 渔父 无一 不拘于俗 ” ( 《庄子·渔父》 ) 。这表明功业、 成就的圆满美好, 没有 其迹矣 。“真 ” 一成不变的轨迹和方式 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要视具体情 况而定。也表明庄子认为美是有个性的, 即人或事物的自然 本性。 。由于受时间、 “大 美” 空间、 阅历、 教 第四, 美在无限, 提倡 养等条件的限制, 人总是表现出某种局限性, 所以人需要不断超 。“天地 有大 越自我, 使自己的审美境界达到更大的高度和广度 ; “ , ” ( 《 · 》 ) 北 冥 有 鱼 其 名 为 鲲, 鲲 之 大, 美而不言 庄子 知北游 其 名 而 鹏, 鹏 之 背, 不知其几千里 不知其几千里 也。化 而为 鸟, ” ( 《庄子·逍遥游》 )。 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第五, 美的相对性, 庄子学派对此的看法不是对美与艺术的 否定, 而是立足于个人人格和生命自由为最高的美这一点, 要求 对美与艺术的追求不应损害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 , 第六, 美的最高境界即身与物化, 是从“美 ” 到“大 ” 再到 “化” 这样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 “意境” 此外, 王昌龄提出的 一词的意义源自庄子学派思想。 “言 不 尽 意 ” ” , “谬 悠 之 说 ” 其艺术思想中还有 与“得意 忘 言 和 “荒唐之言 ” , “无怠之声” “自然之命” 和 等等。 兼有人生、 审美的双重意义, 成为庄子人生哲学和美学的共同归 宿点。其思想不仅是至深至精的哲学理念, 也是中国古典美学 的源流之一,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新其业, 永不干涸, 在当 今社会仍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注释:
《老子 》 《周易》 、 《庄子》 魏晋玄学家对 和 三书的合称, 道教 《颜氏家训 · 勉学 》 : “洎 于 梁 世, 亦沿用之。北齐颜之推 兹风复 : 《隋书 · 隐逸传 · 徐则 》 。《庄 》 、 《老 》 、 《周易》 , ” 阐 总 谓 三 玄。 “﹝则﹞善三玄, ” 精於议论。 、 “二 日 《诗格》 , “一 曰 物 境 ” 唐代王昌龄在 中举出诗有三境 ” 、 “三曰意境。 ” “意境” 情境 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 来的情调和境界。 《周易 · 系辞下 》 , “有 天道 “三才” 指天道、 地道、 人道, 出自 ” 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
( 上接第 272 页) 茅舍农是无地或占有极少土地的农民, 他们享 有在公地上居住、 放牧等权利, 并且不是法定的土地所有者, 所 以不用承担圈地费用。对他们来说, 最大灾难是公地被围圈, 茅 舍农在公地上享有的公权被取消后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例如: 在贝德福德郡的施福德围圈了 70 英亩的公地, 圈地者只给那些 拥有公权的土地所有者补偿了小块土地, 但对于茅舍农来说, 虽 然先前他们一直在公地上放牧奶牛, 公地被圈占后却没得到什 么补偿。圈地运动使小农失去了在公地上享受的权利和利益, 为了谋生, 他们不得不到城市去谋求生存, 这种行为在客观上为 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但其自身却遭到了资本家残酷 的剥削和压榨。 3. 3 对公簿持有农的影响 公簿持有农是指那些根据庄园法庭的记录簿使用份地的佃 农。他们可以在土地上耕种作物、 放牧牲畜、 砍伐树木等。后来 , ,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 土地日益减少 土地价格上涨等因素, 一些 领主直接圈围农民份地, 另一些领主则通过提高地租的办法促 使公簿持有农出卖份地, 其结果是公簿持有农失去了对其土地 的所有权。他们曾爆发过反对庄园领主圈占其土地的运动, 如 在 17 世纪三十年代, 英国东南部的公簿持有农爆发了反对排干 沼泽运动, 结果是被英国统治者镇压。他们命运同茅舍农一样 最终成为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对象。 3. 4 对农村无地的小佃农、 农业短工的影响 公权的消失对农村无地的小佃农、 农业短工的影响是最大 的。他们依据习俗享有公地提供的公权, 但是没有法律凭证, 所 。 以公地被圈占后就得不到任何补偿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初期, 雇农、 农业短工一般都住在公地上。 他们在公地上放牧、 捡谷 穗, 享受公权带来的利益, 但是公地的所有权属于庄园领主, 公 地被圈占后, 他们同土地彻底分离, 只能靠挣取工资为生, 成为 被雇佣的农业工人。此外, 小佃农、 农业短工在心理上也受到了 。 很大影响 农村中延续了很久的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迅速改 变,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在农村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土地公权的存在, 反映了英国乡村社会中, 那种古老的原始 的土地关系。各种形式的私人圈地到协议圈地再到大规模的议 会圈地使得公地逐渐消失, 同时与之相伴的土地公权也步步消 亡。土地公权的存在, 减缓了小土地所有者进一步沦为无地者 的速度, 给小农提供了抵御风险的有利保护。而大规模的圈地 运动的进行, 使公地被圈占, 公权消失, 这一切给农民的生活带 来了很大的困难, 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3 小结
, 《庄子》 “无为 ” 、 “出 世 ” 、 总之 中所体现出的 追 尊崇自然、 求绝对自由等的人生处世态度, 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善待和尊 “三才” 重, 是在天、 地、 人 的和谐统一中对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逍遥游” “逍遥游” 庄子美学是 美学, 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
历史回廊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美学思想
韩京文
(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其 哲 学思 想 集 中体现 摘要: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 , 、 在 庄子 一书中 此著内容博大精深 闳中肆外, 涵盖世间、 出世 间的重要观念法 则 和人生 修 身养心 之 道, 是中 华 文 化 最 伟 大的 不朽的经典之一。 ; 《庄子》 ; 道家思想; 庄子美学 关键词: 庄子 B2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2) 09 - 0273 - 02
1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 与其说是一部奇美瑰丽的文学作品, 不如说它是一 》 、 《周易 》 。 部内涵丰富的哲学巨著, 它与《老子 合称“三 玄① ” 《庄子》 所揭示的哲学观念, 是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省察之后, 所 形成的一种人生哲学。其文体形态不仅对后世散文、 诗歌、 赋和 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庄子的哲学思想观念对中国 古典美学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学术渊源来看, 庄子的道家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 但又有 。 、 、 , 较大的发展变化 无论在哲学观 政治观 人生观方面 庄子思 想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天道 自然 无为 ” 庄子继承了老子 的思想, 而对其消极面作 “先天地生 ” ( 《庄子· “道” , “道 ” 了更大的发挥。庄子也讲 认为 ), 实有而无形, 自然而永恒, 是神秘莫测、 不 无始无终, 大宗师》 可知的, 因而他崇尚自然、 宣扬天道无为, 否定人对自然界的作 “知其不 可 奈 何 而 安之若 命” , “德 之 至 也 ” ( 《庄子 · 用, 认为 乃 ) 。在他看来 , “天 地 与 我 并生, ” ( 《庄 人间世》 而 万 物与 我为 一 ), 世界只不过是人的主体观念的产物。他主张从 子·齐物论》 事物的不同角度认识事物, 但又主观的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 否 “以道观之, ” ( 《庄子·秋 认是非标准和客观真理, 认为 物无贵贱 ” ( 《庄子·德充符》 ) 。但庄子的认识论从相 》 ) ; “万物皆一也 水 不可知 对主义走向虚无主义, 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绝对怀疑论、 论和诡辩论。 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认识, 可以在与孔子的思想比较中进行。 首先, 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和孔子相似的原始人道主 义精神, 这也是作为圣贤大家所应达到的一种超越常人的灵魂 修养的高度, 是儒、 道思想契合之处, 这种原始人道主义精神有 , “爱人利物之 谓 仁 ” ( 《庄子 · 天地》 ) ; 尊重 着具体的体现: 爱人 , “ , , ” ( 《 生命 道与之貌 天与 之 形 无 以 好 恶 内 伤 其 身 庄子 · 徳充 , “天地与我并生, ) ; 追求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万物与我为 符》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 《庄子·天下》 )。 ” ( 《庄子·齐物论 》 ), 一 其次, 庄子哲学中有一种不同于孔子思想的自由主义思想。 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即道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即他们所提倡的 、 “出世” 、 、 “天人合一” “无为 ” 等思想。追求绝对的精 崇尚自然 神自由和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便是庄子的人生理想。这种 理想要求远离政治, 摆脱政治的束缚和约束, 与自然为伍, 追求 , , 自身内在思想的清净 朝着自己的理想状态去发展自身 力求无 作者简介: 韩京文( 1988 - ) 男,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硕士, 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