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试谈_天人合一_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_兼及_天人合一_观的现代生态价值

试谈 天人合一 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兼及 天人合一 观的现代生态价值
董彩荣
(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 合肥 ! 230601)
摘 ! 要 :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 战略。中 国传统 天人 合一 观包 含着丰 富的人 与自然 和谐的 生态内 涵 , 对于现代的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 可持续发展 ; 天人合一 ; 思想渊源 ;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 K203 !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 文章编号 : 1008 6021( 2007) 02 0119 05
[ 9]
兼及 天人合一 观的现代生态价值
然的独立性以及人对自然的自由性三个阶段。而人 与自然的矛盾分化与对立在第三个阶段表现最为突 出 , 这种对立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是以人的社会化了 的生存需要为基础, 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中介 , 人 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同资源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 思想作为中国整体自然观 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 在环境污染、 资源缺乏、 生态危 机已成为全球忧患的今天 , 却发现它已向我们提供了 一种人与自然良性互动、 共生共同的生存模式。人与 自然的共生共荣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必然 以破坏环境作为前提 , 而尊重自然也不意味着自然会 牺牲人类的生存发展权利。这种生存理念可以促使 人与自然之间互利互生, 协同进化和发展 既通过 保护环境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 也通过提高人的生活 质量来保护环境 , 从而使环境的优化与人的生存状态 的优化相得益彰 , 形成正反馈的关系。也就是说 , 一 方面, 人和自然万物共享生存和发展权, 并以一种互 相依存、 互相开放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的生存链。环 境 , 物种的命运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人 , 而人的生存状 态也取决于资源与环境, 双方应该互以 友善 的态度 对待对方, 实现共生。另一方面 , 人与环境各自通过 对方而使自己获利, 通过改善对方的生存状态来改善 自身的生存 , 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机制 , 使人与环境的 存在状态都得到改善或优化 , 增加新的内涵和能量 , 发展、 改善、 提高和优化, 而这种变化是一种互利互惠 的因果关系。 3 天人合一 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指导探索中国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中华民族生 存之根基, 安邦之根本。因此, 中国先哲们在追求 人 与天一 的生存理想的过程中, 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 保护土地、 水、 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并实现 永续利用 的实践要求和实践措施。比如, 利用动物要 谨其时 禁 , 捕杀动物禁止用灭绝性之工具, 要留有余地 , 不 能一网打尽。 网开三面 , 里革断罟 ; 天子 不合 围 , 诸侯不掩群 , 反对大规模的灭绝动物种群的捕鱼 行为和狩猎行为 ; 主张严格按照林木的生长规律, 因 时制宜 , 进山采林,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 则斧斤不入 山林, 不天其生 , 不绝其长 , 并设立了专门管理山 林资源的 山虞 、林虞 、 川虞 , 制定了明确的相关 法律, 在长期的生态保护实践中 , 建立了一系列比较 有益的合理条件保护植被管理制度 ; 规定要遵从生态 121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初探

孙 梦 南
(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 摘 要 】道 家 的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归 纳 起 来 是 人 与 自然 辨 证 统 一 关 系的 充 分体 现 , 而 可持 续 发 展 理 论 强调 的人 类 的 经 济和 社 会 发 展 必 须 与环 境 保 护 相 一 致 ,要 求 人 类 的 发 展 与环 境 的 发展 要 整 体 同 步 相 适 应 ,即达到人 与 自然的和 谐统一 ,正 充分反映 了道 家天人 合一思想的精髓 。 【 关键词 】天人 合 一 可持 续 发展 【 中图分类号 ]B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5 4 9( 2 0 1 5 )1 0 —0 0 9 2 —0 1
上 观 点 的相 通具有相通性
( 一 )道家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求具有相通性
道 家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认 为 ,万 物 皆源 于 道 ,人 也 不 例 外 。 放 之 于 可 持 续 发展 理 论 关 于 人 与 自然 的协 调 发 展 ,人 产 生 于 自然 ,所 需 的一 切 都 来 源 于 对 自然 界 的 获 取 和 改 造 , 因此 , 人 是 自然 界 的一 部 分 。 道 家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的 另一 内涵 要 求 是 自然 无为 ,老 子认 为任何 事物 都应 顺应 其 自身的本 性去 发 展,无需强制和控制 ,对于 自然界 ,人生活在其 中,更不是 人的意志和行 为所 能左右的。如老子所言 ,道法 自然 ,人生 于 道 , 因此 人 的本 性 也 应 遵 循 于 自然 ,人 的 发展 就应 循 自然 之道 ,不假 外力,是人道与天道和 ,这 正是可持 续发展所要 求 的 实 现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发 展 。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出了天人合一观,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而不是随意破坏自然。
庄子通过倡导人们追求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从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庄子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保持自然的本性,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迷惑。
庄子通过讲述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告诫人们要保持清心寡欲,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权力,以免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此外,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也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实践的指导。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的理念中,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保持自然的本性,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的发展。
他主张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然而,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的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实践。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然而,庄子的思想也需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
老子、庄子“天人合一”与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老子、庄子“天人合一”与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黄静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1(000)0S1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天人合一”、征服自然、可持续发展阶段。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适度发展。
“天人合一”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总页数】1页(P)
【作者】黄静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老子与庄子的生命哲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J], 吴根友
2.庄子与老子关系的新审视--以《庄子·内篇》和简本《老子》为据 [J], 廖群
3.老子与庄子心理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J], 林加全;唐天勇
4.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启示 [J], 孙甜甜
5.浅析“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致性 [J], 孟亚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整体性思想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整体性思想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作者:丁翔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6期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紧张。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点正逐渐成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
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关键字:天人合一;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思想,也是我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道家、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过阐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今经济与科技的大力发展,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已经不堪重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策略是否得当、是否是可持续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儒道两家学说中,虽然两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反对对立。
但是两家观点各有侧重,本文就对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阐述。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与自然具有整体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的统一体。
人与万物都源于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仅仅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物而已。
所以,人与自然具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二)万物具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孟子·尽心上》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认为人经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学习,可以达到天人相参的人生境界。
荀子在《天论》中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了天地万物间的和谐共存。
上面的观点说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看作是人类的崇高道德和天责。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一部系统阐述他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著作。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2.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精神。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培养人文关怀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个人修养与内心宁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困惑。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在,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意味着要关注个人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4. 和谐发展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意味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做到永续发展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做到永续发展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法自然。
他老人家不会骗我们,他说的话很多都应验了。
最好的医生是自身!锻炼起来,练习无为功法、八段锦、六字呼吸法、太极拳、五禽戏等,任选其一,配合呼吸,做到无私无欲、专气致柔,多读读《道德经》,皈依道法自然、尊道贵德的道德信仰,建立修德以真、证道合道的人生意义,与天地万物同德,鬼神不惊,就怕人类自己执迷不悟,戕害自然却不自知,让我们反省自身、反思制度,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永续发展之道。
同时,放下名、利、色、贪和自以为是的自大,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可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相信道德,相信自然,道生天地,德蓄万物,天下万物,同道同德,和谐善生,自然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之道。
世上根本没有救世主,要相信道德、相信自然、相信自身,善生第一,放下可欲,复归德性素朴,清静无欲,复归道势周行,自然无为!人自身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要尊道贵德。
不要自以为是的虚伪的仁义!不要唯经济论,不要背井离乡!要尊道贵德!不要失去希望。
希望是最好的良药。
道生德蓄,天下万物尊道贵德而常自然。
弘道积德,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无为。
天灾十之八九皆人祸。
道法自然,任重道远;弘道积德,功德无量!不要再沉迷于口舌之欲。
被老子言中,“善有果而已”,“强梁者不得其死”,人类的欲望会和恐龙一样,吃到没东西可吃,那时候强梁无比,唯我独尊,没有天敌,也没敬畏,也就走向了灭亡。
把其他生灵都吃了,自己岂能独活?圣人不会骗我们的。
相信老子《道德经》,人道法道,道法自然,才是根本!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饮食男女,善莫大焉。
饮食,吃饭;男女,繁衍。
饮食,吃饭,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食色,繁衍,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尊道贵德,尊道而行为德,背道而行是无德。
吃饭,不能撑死,不能乱吃,得不偿失,本末倒置。
食色,不能贪欲,做到适可而止,得不偿失,本末倒置。
无道不久,无德不长,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与天人合一思想
环境生态学是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即追求可持续发展,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说的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化解到最小,最终达到和谐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道家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环境生态学主要以人文社会和环境生态学方面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和谐社会和循环型经济”、“人类生存方式与环境生态危机”、“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文化与生存安全”、“全球变暖与地球环境生态安全”、“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
响”、“酸雨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环境及区域气候的影响”、“沙漠-绿洲生态系统水热输送及相互作用数值模拟”、“中国西部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内容上,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和体系尚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 2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 3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 4 )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 5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而天人合一思想在内容上主要是自然万物与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统一,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数(c 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在研究对象上,环境生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以生物为主)的影响。
它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
生命系统与人为干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各级水平,所以,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
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基本规律,也包括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产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机理。
天人合一研究的对象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规律,这种思想就把自然、社会和人当作一个整体来思考,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在天人合一价值成就系统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
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
环境生态学与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将会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