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主题阅读东坡肉苏东坡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大力治理西湖水患,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为了感谢苏东坡,过年的时候,老百姓提着他们认为最好的礼物——猪肉,去感谢他。

苏东坡很感激百姓们对他的爱戴,但他觉得这么多猪肉不能自己一个人享用,因为正赶上过年,于是他就按花名册,把猪肉切成一样大小的方块,分给了治理西湖的民工。

大家拿到猪肉后非常感动。

为了感激这位体恤(xù)百姓的好官,百姓纷纷把这种方块肉叫“东坡肉”。

杭州城有一个开饭馆的老板很精明,他看“东坡肉”的美名传得满城皆知,于是就让厨子创出一道菜,命名为“东坡肉”。

因为有这道菜,饭馆的生意马上火爆起来。

其他的饭馆老板看了很眼红,也都仿照着他家的做法卖起了“东坡肉”。

之后“东坡肉”成了杭州的第一名菜。

苏东坡为官正直,不畏权势,得罪了很多大官,他的这些事迹传到那些人的耳朵里,把他们气得咬牙切齿。

于是,他们就密谋陷害苏东坡。

其中一个御史乔装打扮后,到杭州的各个饭馆收集菜单,然后带着一摞(luò)菜单马不停蹄地去见皇上。

皇上接过油花花的菜单,气不打一处来,责备御史做事荒唐。

御史急忙实施他的毒计,说:“这是苏东坡的罪证,他在杭州鱼肉百姓,杭州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于是就做了这道‘东坡肉’,意思是要吃苏东坡的肉。

”真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皇帝也没仔细调查,就把苏东坡发配到海南岛去了。

苏东坡虽然蒙冤去了海南岛,可是这道纪念他的“东坡肉”却成了全国知名的菜,一代代地传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文中加点的“鱼肉百姓”是指()。

A.给百姓送鱼和肉B.欺压、残害百姓C.百姓给苏东坡送鱼和肉D.带领百姓吃鱼和肉2.【梳理内容】短文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介绍了“东坡肉”的来历。

3.【理解内容】在老百姓的心中,“东坡肉”代表的是对苏东坡的___________;在那个御史的毒计中,“东坡肉”代表的是苏东坡___________。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灶台》(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灶台》(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灶台陈满意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

“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

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

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

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

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

热锅时左邻右合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金醉醺醺的,十分得意地回家。

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

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

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

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

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霎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

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

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烧锅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门口守着。

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

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从容走过的一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一)(含答案)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祝”指永远,“融”代表光明,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这是《山海经》中对祝融的描述。

而关于祝融到底是谁,有多种传说。

有一种说法认为祝融是神话传说中的帝王,以火施化,号为赤帝。

相传,祝融还是一位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的乐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对生活充满热爱。

材料二:祝融峰,海拔1300多米,是南岳衡山的最高峰。

站在视融峰,目之所及,烟雾缭绕,山在云端,简直是峻极天穹。

唐代大文豪韩愈曾在《游祝融峰》一诗中赞叹道:“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

”材料三:“祝融号”是“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

高度有1 米85,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

2021年6 月11 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四幅影像图,包括着陆点全景图、火星地形地貌图、着陆平台影像图,以及火星与着陆平台合影。

所有图片分辨率高、内容清晰,为科学家认识和了解火星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数据。

1.比较这三个语段,材料一介绍了_______,材料二描写了_____,材料三介绍的是“祝融号”火星车。

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原因是_______2.下列选项中,对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材料二中引用韩愈的诗句是为了突出祝融峰高峻、神秘之美。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祝融外貌、来历的想象,体会了先民们对火的崇拜。

C.“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祝融号”可以拍摄高清图片,为科学家认识和了解火星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数据。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一个削好的苹果。

它静静地暴露在空气中,阳光照耀着灰尘,在它头顶上盘旋飞舞。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得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再讲一个!”“好,好,再讲一个!”“有一个灶神爷,坐在炉灶里,面条儿扎进了他的脚心,他哎哟哎哟地直叫:“‘哎哟,疼啊,我受不了了,小老鼠!’”讲着,外祖母抬起一只脚,晃来晃去,假装非常痛苦,好像她就是那个面条儿扎进了脚心的灶神。

和我一起听故事的还有船上的水手们,都是些留着胡子的高大的男人。

他们夸赞外祖母讲得好,要求:“再讲一个,老太太!”还说:“走,跟我们一起去吃晚饭!”餐桌上,他们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不过,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因为船上有一个人,禁止所有的人吃水果,他看见了会毫不犹豫地夺过水果来给你扔到河里去的。

这个人穿的衣服有点像警察的制服,上面钉着铜扣子,整天像喝得醉乎乎的,人们都躲着他。

(1)上面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文段中的“我”是指谁?(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母讲故事非常精彩?(4)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1)童年;高尔基(2)阿廖沙(3)外祖母每次讲故事时,手舞足蹈、声情并茂;每次她讲完一个故事,“我”总是说“再来一个!”;和我一齐听故事的水手听完故事后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4)有着乐观的热爱生活的态度。

【解析】【分析】(1)《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3)从文段叙述来看,外祖母讲故事时带着肢体表演,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再讲一个!”“好,好,再讲一个!”水手们也很喜欢听,这些都表现了故事的精彩。

(4)生活如此贫困的外祖母却能生活的这么快乐,可见其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高考语文 第24课家里的灶头课后练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 第24课家里的灶头课后练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课后练案]……一、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堆垛.(duǒ)柴爿.(pán)饭镬.(huò)饭粢.(zī)B.逊.色(xùn)落.难(luò)漏屉.(tì)螃蜞.(qí)C.盥.洗(huàn)砧.板(zhēng)壁龛.(kān)粘.住(zhān)D.砻.糠(lóng)脂.肪(zhǐ)砖砌.(qiè)轮廓.(guò)【答案】B(垛duò, 盥guàn、砧zhēn,廓kuò)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考究的匠人会在墨汁里加些石青,使画出来的墨线中隐隐透出些青蓝,显得青秀悦目。

B.我姐或我妹在灶塘忙碌,灶塘火把他们映得红光满面,神彩飞扬。

C.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事物,能使最荒凉的地方充满人间烟火味,能使最简陋的房子迷漫温馨的家的气氛。

D.麦芽糖和团子馅都是甜的,有临时抱佛脚,讨好灶界老爷的意思。

【答案】D(A清秀悦目,B神采飞扬,C弥漫)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新米饭,炒青菜,三碗饭,现来甩”。

这句顺口溜描写了饭的香美。

B.六十年代闹饥荒时,少年的我常做关于吃的梦,梦中的菜总是三只,一只是红烧肉,(里头有笋干或百叶结),一只是淋着酱油的、水芹和皮蛋的拼盘,还有一只就是“一品锅”。

C.蒸糕总在年关将近的日子,取个“蒸蒸日上,高高兴兴”的美意,漏屉是很犯忌的。

D.老话说:“进门看抹布,出门看鞋跟。

”要知道这家的女主人讲不讲究整洁,只要摸一摸抹布就清楚了,要知道这家女主人治家如何?只要看这家人穿的鞋子就清楚了。

【答案】C(A“新米饭,炒青菜,三碗饭,现来甩。

”B一只是红烧肉(里头有笋干或百叶结),D要知道这家女主人治家如何, )4.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相同的是()A.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灶台》(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灶台》(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灶台》(含答案解析)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灶台陈满意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

“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

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

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

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

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

热锅时左邻右合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金醉醺醺的,十分得意地回家。

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

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

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

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

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霎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

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

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烧锅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门口守着。

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

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从容走过的一生。

文学类文本沈从文《炉边(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沈从文《炉边(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炉边(节选)沈从文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

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

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

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

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

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

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

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

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

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

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象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

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

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

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

每一区陈列糖一种。

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

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

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

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

藕糖就真象小藕,有孔有节。

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

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

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2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2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花灯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

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

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

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

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

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

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

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

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

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

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

九月登高吃花糕。

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

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

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

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

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

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

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

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

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

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

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
灶神,也被称为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如果赶上灾年,那么饥饿的阴影就会浮在绝大多数靠劳动力生活的平民百姓头上,因此最初人们供奉灶王爷,就是祈求能够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

由于灶王爷关系的是平民百姓平常生活最需要的,所以也成了最接近百姓的神。

在《庄子》中记载:“灶上有鬓。

”“鬓”在古代是女性的代称,由此可以知道最初的人们已经将灶神定性为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钻木取火成灶,是要最强壮的男性钻木,但是掌握火的大多是女性,而灶最离不开火。

掌握火,这也看出女性地位更高,“主”字造字之初就是掌火之人的意思。

起初灶神没有特定的名字,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比如隋朝记载了名为“苏吉利”的女神,清代记载了名曰“张子郭”的男神。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是厨房之神、饮食之神。

由于灶神起源很早,所以早在商朝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开始供奉灶神了。

到了秦汉的时候,灶神更是同门神、厕神、井神并称为家庭的保护神,传说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不仅是因为它能掌握人们的饮食,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还要为玉皇大帝考察一个家庭的善恶。

在灶神的身边还有两位跟班的小神,各捧着一个罐子,一个称为“善罐”,另一个称为“恶罐”。

而这一家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事都会毫无掩饰地保存到这两个罐子里,等到年终的时候灶神就会带着这两个罐子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这让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

灶王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人们既然惹不起他,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办法,希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所以送灶神的贡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粘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

用这些又粘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时“嘴甜”而多说些好话,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

也有人用酒作为供品为王爷送行,认为这样就可以让灶王爷喝醉,让他头脑不清,少在玉帝面前打小报告。

民间认为农历12月24日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所以在这时,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也有的人选择在除夕当天“送灶神”取吉利富贵的意思。

祭灶神的时候,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
接着饮下第一杯酒,此时要向灶神诚心祷告,完毕后再饮下第二杯酒,第三杯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神像撕下,连同各种祭祀之物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同时也就意味着仪式顺利完成……“送走”灶神后,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

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158.下列对于“灶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他之所以成为最接近百姓的神,是因为他关系着平民百姓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B.古代百姓生产力低下,他们害怕饥饿,希望管民间饮食的灶神能让他们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所有他们供奉灶王爷。

C.传说中灶神最初是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因为火多为地位高的女性掌握,而灶是最离不开火的了。

D.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它不仅负责人们的饮食,还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并且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是报告一个家庭的善行。

15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说中因为女灶神先于男灶神出现,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中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出现。

B.魏晋以前灶神无姓名,有姓名的灶神是之后才出来的。

隋朝记载中出现了名为“苏吉利”的女灶神,清朝记载中也有名为“张子郭”的男灶神。

C.秦汉四个家庭保护神分别是指“灶神”“门神”“厕神”“井神”,而其中灶神起源很早,受供奉也早,在商朝就已经受供奉了。

D.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的原因是善行恶事都无法逃脱灶王神的明察,而且它还能到达玉帝处汇报。

16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们的理解中,神仙是不能免俗的。

可以从人们给灶神供奉又粘又甜的东西看出,希望神仙吃了甜食嘴会甜,喝供献的酒会少打小报告。

B.按民间的说法,如果送灶神时间是12月24日,那么他在天上汇报的时间(含来回时
间)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11天。

C.送灶神的时间只有12月24日,送灶神时要有祭灶神的仪式,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三杯酒后焚烧灶神像及祭祀之物。

D.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

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答案】
158.D
159.A
160.C
【解析】
158.试题分析:D. 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它不仅负责人们的饮食,还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并且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报告一个家庭的善行。

原文说提“掌握饮食”“考察善恶”,可没有说他是老好人,没有说“只报告善行”。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159.试题分析:A. 传说中因为女灶神先于男灶神出现,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中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出现。

原文说提“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不能据此推断是“传说”决定了先出现“母系社会”。

因果关系反了。

160.试题分析:C项中“只有12月24日”错,有的人也在除夕当天送。

A项显然是把灶神世俗化了,人们认为灶神受点小财,就能像人一样说好话。

所以是对的。

B农历十二月有时只有29天,有时是30天,所以在天上的时间不一样,故此项是对的。

D项见文章最后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