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高频考点讲义
自考宏观经济分析

高纲1347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30445 宏观经济分析南京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宏观经济分析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本课程内容涵盖了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宏观阶级分析概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及其核算、新增长理论概述、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等内容。
因此,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 正确评价经济学家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思维和逻辑。
2. 理解收入和价格的决定。
3.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英语、微观经济学、会计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决定,难点在于经济诊治和经济预测。
Ⅱ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经济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内在逻辑一致的解释。
综合应用(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现象,综合分析和论证,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全面掌握本章内容(包括专栏、附录和脚注),熟练解答本章习题和《习题解析》对应章节的习题,灵活运用本章知识,分析现实中相关的宏观经济现象。
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分析30445自学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宏观经济分析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本课程内容涵盖了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宏观阶级分析概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及其核算、新增长理论概述、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等内容。
因此,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 正确评价经济学家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思维和逻辑。
2. 理解收入和价格的决定。
3.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英语、微观经济学、会计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决定,难点在于经济诊治和经济预测。
Ⅱ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经济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内在逻辑一致的解释。
综合应用(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现象,综合分析和论证,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全面掌握本章内容(包括专栏、附录和脚注),熟练解答本章习题和《习题解析》对应章节的习题,灵活运用本章知识,分析现实中相关的宏观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分析》第六章考点手册

《宏观经济分析》第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考点41 失业(★★二级考点)1.在充分就业时所出现的失业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称此时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是指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量,或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的现象。
【1407填空】2.自然失业率是经济运行于充分就业水平时的失业率,根据前面对长期经济分析框架的说明,它也是经济在长期中所趋近的失业率。
3.由于季节转换引发的失业被称为季节性失业。
如当冬季来临时,冷饮行业开始“萧条”,冷饮制造工及销售员便会处于失业状态。
4. 在岗位的转换或就职过程中,人们寻找到与其工作能力及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岗位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在瞬间完成,此时失业就不可避免产生,这种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5.因结构性调整而产生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6.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以及结构性失业与经济的运行机制无关,在正常情况下,这部分失业总是不可避免的。
它们的存在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大于零的原因所在。
7.除上述“自然”失业之外,在短期,经济中还存在着一种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的失业,即周期性失业。
8.周期性失业产生的原因:(1)短期内,总需求的紧缩有可能产生周期性失业.(2)短期总供给的紧缩是周期性失业存在的另一个原因。
9.周期性失业会给经济带来许多危害(1)使实际产出低于潜在GDP。
(2)失业会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本流失。
【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个人在接受教育培训时所掌握的各项技能的价值。
(3)较为严重的周期性失业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4)另外,失业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考点42 通货膨胀(★★★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论述)1.根据通货膨胀严重程度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
2.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价格上涨的速率缓慢而且可预测,通货膨胀率通常维持一位数水平。
3.当价格总水平以两位数或三位数的速率上升时,称为急剧的通货膨胀。
4.按照价格增长是否可预测,通货膨胀还可以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30445宏观经济分析真题+答案(2014年4月)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A
C
D
B
A
21
22
23
24
25
C
D
C
A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6.社会关于生产的选择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 产? _______? 答:为谁生产 27.除价格之外,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上要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_______、其他行业的可 盈利性、(厂商对未来行情的)预期等: 答:生产技术 28.根据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零售价)所计算出来的一般价格水平称为_______。 答:消费者价格指数 29.宏观经济学的三大主题是: _______、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答:经济增长 30.古典主义认为,产出由劳动就业量、资本、技术等供给方面的因素决定。与古典主义的 观点相反,凯恩斯主义认为产出由_______方面的因素决定。 答:需求 31.描述了与各个可能的产出(收人)水平相对应的货币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曲线是_______。 答:LM 曲线 32.中央银行最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_______。 答:公开市场业务 33.在岗位的转换或就职过程中,人们寻找到与其工作能力及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岗位需要一
C.枯术冲击 D.其他意外变化 10.“理性预期”一词的首次提出者是( ) A.卢卡斯 B.穆斯 C.萨金特 D.伯南克 11.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货币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兴起于美、英等国家。其 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弗里德曼 B.卢卡斯 C.曼昆 D.凯恩斯 12.世界历史上曾经有盆次成功的经济追赶。其中第二次追赶是( ) A.美国对英国的追赶 B.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 C.中国对美国的追赶 D.日本对美国的追赶 13.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 ) A.增加劳动 B.增加资本 C.技术进步 D.增加设备及原材料的投人 14.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但是其恶化的程度随经济 的增长而加剧;当该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 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 ) A.菲利普斯曲线 B.环境倒 U 形曲线 C.洛伦茨曲线 D.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宏观经济分析真题 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41.简述影响个人需求的主要因素。 答: (1)价格。一般来说,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2)对商品的偏好。某些外来的事件会让消费者个人偏好发生变化。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往往会让消费者增加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即便他 们的价格不变)。 (4)其他商品的价格。 (5)预期。消费者估计自己未来的收入会下降,就有可能现期减少对商品的需求。 42.简述衡量货币的几种主要指标。 答: 第一种:最狭义的货币衡量指标,它包括了我们可以随身携带的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 这部分货币用 M0 表示,现金可直接用于支付,因而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第二种货币衡量指标 M1是 M0 加上活期存款(或支票账户)。 第三种货币衡量指标 M2 是 M1 加上小额定期存款。M2 中资产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高度流动性, 或者很容易转换为 M1。 第四种货币衡量指标 M3 包括 M2 中的一切,再加上大额储蓄账户,M3 的流动性比 M2 略差一 些。 43.如何理解经济周期? 答: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景气和不景气交替的过程。对这个定义, 从以下 3 方面理解: (1)经济周期是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 (2)经济周期不是局部经济的波动,而是总体经济的波动。 (3)每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过程。 44.简述一国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 答: (1)自然资源。不同国家(地区)有独特的资源,经济增长初始条件的不同,导致今后的 经济增长在不同的路径上进行,各要素的收入水平也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2)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外交流的难易程度上。 (3)劳动力供给。在长期增长中,劳动力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
自考宏观经济分析

自考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是指在国民经济总体层面上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关注的是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水平、就业水平、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是对经济增长的研究。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稳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如GDP、劳动力市场、投资等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宏观经济分析还关注的是经济的稳定和均衡。
经济稳定是指经济中没有明显的波动、波动幅度较小,而经济均衡则是指供需关系达到平衡状态。
宏观经济分析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可以帮助分析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机制,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均衡。
此外,宏观经济分析还关注的是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经济发展不仅仅需要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稳定,还需要考虑社会公平的问题。
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如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社会福利等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协调。
最后,宏观经济分析还关注的是经济的国际性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问题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宏观经济分析通过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实现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分析是对国民经济总体层面上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和均衡、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以及国际经济问题。
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江苏省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1、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2、机会成本: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2014年4月)3、基本经济问题:(2014年4月)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消息传递作用);如何生产(激励作用);为谁生产(筛选作用)。
4、经济转型:简单地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5、需求量: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的购买量称为意愿需求量。
6、需求规律: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也就是说,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7、需求曲线:表示价格与需求量的反向变动关系。
8、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价格;对商品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商品的价格;(对收入、价格、偏好的)预期。
9、市场需求:是大量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加总。
10、供给规律:价格与供给量正方向变动关系称为~。
11、供给曲线:表示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这种正方向变动关系。
(2014年4月)12、影响个体供给的因素:(2014年4月)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其他行业的可盈利性;(厂商对未来行情的)预期。
13、市场出清:供给量与需求量都不存在改变这种状态的激励,市场达到均衡。
14、超额供给:意愿供给超过了意愿需求,这时供给量多于需求量的部分就是超额供给。
15、超额需求:意愿需求超过了意愿供给,这时需求量多于供给量的部分就是~。
16、一般均衡理论:它研究的是经济体系中无数相互联系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让所有市场同时到达均衡(同时出清)。
17、产品市场包括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
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
投入品主要包括: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息);企业家才能(利润)。
江苏自考30445宏观经济分析高频考点讲义

2.2 国民收入核算
1.生产法核算 GDP(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 GDP=经济中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3 机会成本: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
4 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提供产品的因素 如何生产:生产过程的效率问题 为谁生产:产品分配的问题
专栏 1-2
1
工 业 品 的 数 量
O
C A
产出的极限:生产可能性边界 B
农产品的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所能提供的社会产品最多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组合,即 A、B 点。(与预算约束线相似,同 样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社会在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即社会为提供一定量的农产品就必须 放弃一定量的工业品 选择生产更多的工业品与更少的农业品组合(A 点),还是选择生产更多的农业品与更少的工 业品组合(B 点) 如何生产? 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技术及组织方式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先进技术或更为有效的组织方 式,在相同数量的生产要素情况下,社会生产的产出极限增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平移。 为谁生产? 社会问题,与“如何生产”这个问题有紧密的联系。
1.2 市场机制与“看不见的手”
1.需求
P 价格
0
Q 需求量
横轴:商品的需求量 纵轴:商品的价格 需求规律:价格下降,消费者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即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需求曲线:表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价格刚性:价格因为某些原因固定不变,价格失去驱使供求达到均衡的能力,市场可能一 直不处于出清的状态(经济理论中假设的极限状态)
11.价格粘性:介于伸缩性与刚性之间。供求不等,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逐渐调节市 场供求,使供求达到均衡,但这种调节不是在瞬间完成,需要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
3
1.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经济学发展的历史
重农主义
重商主义
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国富论》
萨伊·马尔萨斯
李嘉图
马歇尔
马克思《资本论》
略懂
凯恩斯《通论》
列宁
新古典综合派 新凯恩斯学派 新兴古典经济学派
苏联、东欧、中 国
转型经济学
2.流量:按一定时期测算的量,例产出、储蓄、折旧。
3.存量:在一定时点上测算的量,例资本存。
4.外生变量:模型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例,供需模型中,价格与产量之外的,如收入水平、 偏好。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辅垫
1.1 经济学是什么
1.经济学:关于选择的科学,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 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2.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欲望,资源是稀缺的。(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专栏 1-1
香蕉的数量 y 10 A
M 预算约束线 5x+10y=100
C O
B 20 苹果的数量 x
预算约束线: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购买到两种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 即 AB 段。只有在预算约束线上,消费者收入才能达到最大效用。水果开支 100 元、香蕉价格 10 元/500g、苹果价格 5 元/500g,即购买香蕉及苹果的方程 5x+10y=100 A:消费者全部收入购买香蕉的数量 10 个,5000g B:消费者全部收入购买苹果的数量 20 个,10000g C:消费者全部收入购买香蕉的数量 2 个、1000g,香蕉 7 个、3500g,且还有剩余支出。 M:消费者全部收入不能购买香蕉和苹果数量的组合点。因为,组合的支出超过收入。
3 机会成本: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
4 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提供产品的因素 如何生产:生产过程的效率问题 为谁生产:产品分配的问题
专栏 1-2
1
工 业 品 的 数 量
O
C A
产出的极限:生产可能性边界 B
农产品的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所能提供的社会产品最多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组合,即 A、B 点。(与预算约束线相似,同 样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社会在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即社会为提供一定量的农产品就必须 放弃一定量的工业品 选择生产更多的工业品与更少的农业品组合(A 点),还是选择生产更多的农业品与更少的工 业品组合(B 点) 如何生产? 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技术及组织方式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先进技术或更为有效的组织方 式,在相同数量的生产要素情况下,社会生产的产出极限增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平移。 为谁生产? 社会问题,与“如何生产”这个问题有紧密的联系。
7.产品市场:经济体所产生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橘子市场、服装市场)
8.要素市场: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投入品要素包括:土地-地租、劳动 -工资、资本-利息、企业家才能-利润
9.价格伸缩性:以一般均衡存在为前提,对价格变动灵活程度的度量,表明价格完全不受限 制,能自由灵活地调节市场供求,使之达到均衡(出清)状态(经济理论中假设的极限状态)
2
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下跌,使消费者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橘子、橙子) 互补品:一种商品价格下跌,使消费者增加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球拍、乒乓球) 预期
3.供给
P 价格
0
Q 供给量
横轴:商品的供给量 纵轴:商品的价格 供给规律:价格下降,生产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即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动。 供给曲线:表示价格与供给量之间正方向变动关系
场活动和“地下”活动。 GDP 核算中,应该区分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GDP 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而剔除了对
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例,8 万元轿车计入 GDP,2000 元轮胎不计入在内。 GDP 反映一国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
2.衡量整体经济状况的三个关键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
3.国内生产总值 GDP: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 值,它剔除了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来计算名义 GDP 的。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 利用市场活动为计算依据,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例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的非市
4.影响个人供给的其他因素 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技术 其他行业的可盈利性 预期
5.局部均衡:市场需求与价格具有负相关关系,市场供给与价格具有正相关关系。两者的相 互作用决定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6.一般均衡: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经济运行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所提供的 产品组合即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组合。
1.2 市场机制与“看不见的手”
1.需求
P 价格
0
Q价格 需求规律:价格下降,消费者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即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需求曲线:表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
2.影响个人需求的其他因素 商品偏好 消费者收入水平 劣等品:随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减少该商品的需求。例、便宜菜汤。 其他商品价格。
5.内生变量:模型试图解释的变量。例,供需模型中,价格与产量
6.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思路: 宏观经济学通过设定总体经济变量来衡量整体经济的运行,为理解这些变量背后的原因,宏 观经济学建立各种模型,并通过这些模型,为现实经济运行提供政策建议。
4
第二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2.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或地区)整体经济的科学,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 行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