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语文版九下册

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语文版九下册

科学与艺术一、基础题(18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我们必需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

B.这部影片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获得了“最佳故事片”题名。

C.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D.骄傲自满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拌脚石。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B.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大名鼎鼎,各种流派不胜枚举。

C.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新鲜活泼、姹紫嫣红的素材,我们应该能够写出好文章。

D.节日的东大街,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大染坊》这部电影塑造了民族企业家陈寿亭的英雄事迹。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哈利·波特》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有较大的兴趣。

5.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夸张)B.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使语意连贯、逻辑顺序合理的一句是()(3分)正在开发浪潮中的中国西部的上空,将出现一批卫星,它们像“眼睛”一样俯瞰大地,通过遥感技术,为西部地区等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A.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B.生态环境治理、国土资源调查、灾害分布清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C.国土资源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D.灾害分布清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国土资源清查。

二、整体感悟(10分)1.“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科学与艺术练习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科学与艺术练习 (新版)语文版

12 科学与艺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阐.述(shàn)婵.娟(chán)鉴.赏(jiàn)B.奠.定(diàn) 潜.意识(qián) 狭.小(xiá)C.辐.射(fú) 依赖.(nài) 共鸣.(mǐnɡ)D.夸.克(kuā) 咏.诵(yǒnɡ) 崇.高(cónɡ)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____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____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A.无论都因此B.无论都并C.尽管但并 D.尽管但因此3.(天津中考)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素。

4.(临沂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B.第六届中国(费县)国际赏石旅游文化节开幕之际,来自国内的百余位赏石名家齐聚费县,以石为媒,以石会友,助推费县旅游事业。

C.2016年4月4日。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D.5月21日,临沂厉家寨樱桃节大山景区登山活动如期举行。

看到初夏临港新城的壮美景色,让游客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5.下面各项中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②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吴国盛《科学与艺术》阅读训练及答案

吴国盛《科学与艺术》阅读训练及答案

吴国盛《科学与艺术》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在现有的认知中,科学与艺术相去甚远。

科学属于理工科,艺术属于人文学科;科学家往往被想象为一丝不苟、衣着整洁,艺术家则是不修边幅的形象;科学研究是集体协作、分工明确,艺术创作是内心独白;科研成果通常表现为公式、符号,高深莫测,艺术作品则非常亲和,大家都懂。

概括来说,科学和艺术最大的不同是:科学求真,艺术求美。

但是,一些科学家并不认同科学和艺术的分歧。

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都是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科学、艺术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同。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表示:“让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

”数学家外尔甚至说:“我一辈子就是想把真和美结合在一起,如果实在结合不了,我就选择美。

科学理论的成就在于美学价值,缺陷的地方恰恰就是艺术上不足的地方。

”顶级科学家高调宣传“美高于真”,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其实,science(科学)这个词来自拉丁文scientia(科学),表达的是希腊文episteme(知识)的意思。

而艺术、技术等词统统来自希腊文techne(艺术)一词。

古希腊人认为,艺术、技术是比科学“低等”的存在。

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然高于人工,越是没用的东西越高级,越是自由的事物越是无功利。

科学研究自然的奥秘,崇尚科学就是遵循自然;而艺术、技术的产生,本质上都是造出了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是违背自然的。

科学重要而艺术不重要,是因为艺术有实用价值,有功利目的,在“自然”的层面比较低级。

科学和艺术的分化并不是古以有之,启蒙运动的时期,科学、艺术才正式成为两个门类,至今不过二三百年。

近代以来,科学处于下行的过程,从高高在上的地位慢慢跌落到工匠层面,由纯粹科学变成技术科、技艺科,由求真的科学变成求力的科学。

与此同时艺术不断上升,从低级的实用之学慢慢演变为具有纯粹审美性质的自由之艺,这个时候它才获得高雅的境界,具有陶冶心灵的力量。

关于科学和艺术原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关于科学和艺术原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关于科学和艺术原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2分)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一个混乱的结局。

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存在。

20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美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

他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于是他的话变成:“艺术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艺术对象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

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

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

如果它们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

美不能先验地规定,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

大师也会犯错误的,有时还是大错误。

20世纪的一位数学大师外尔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不得不在两者中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正是他关于美的先验的标准使他相信左和右在宇宙里是对称的,从而放弃了他发现的一个重要理论——中微子的两分量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左和右是完全不对称的。

然而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证明,这个被发现者放弃的理论其实是正确的。

外尔的观点在科学界是很典型的,他的朋友爱因斯坦也是。

选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阅读题答案

选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阅读题答案

选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人惯于对外界的影响〔包括别人的思想〕起剧烈的反应。

一类人那么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

前一类人甚至在孩提时期就对别人教给自己的一切提出疑问,并往往叛逆传统和习俗。

他们富有新奇心,要自己去探究事物。

第二类人更简单适应生活,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更能积累正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

后一类人的头脑充斥了公认的观点和固定的看法,而反应型的人那么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根据这两个极端来划分,从而隶属于某一种,但显着,接近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讨论工作的。

怎样选择有前途的人来从事科学讨论工作,或是判断自己是否相宜,这是个难题。

列出一连串所需的品行条件对解决问题并无多大援助,由于目前还没有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衡量所列出的特点。

然而,心理学家有一天或许会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可以设计一种试验,来测验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

这可以衡量人们新奇心和观测力的大小,即他发觉四周环境中事物的胜利率,由于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的发觉过程。

还可以设计一些试验,来检验人们概括的技能以及能否提出与已知资料相适应的假说的技能。

或许对科学的喜爱可这样来考察:看他们在获知科学上的新发觉时是兴奋还是相反,据此进行判断。

一般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同学讨论技能的强弱,由于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思想家。

超卓的考生并不肯定擅长于讨论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闻名的科学家那么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

埃里希完全是靠着考官们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由于考官们很有见识,承认他有非常的才能。

而爱因斯坦那么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

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同学,擅长思索、勇于批判的同学在积累知识方面很有可能处在不利的地位。

我留意到,在英国很多生物学或非生物科学方面的讨论人员都是博物学家或者在青年时期曾是博物学爱好者。

【中考真题】河南省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中考真题】河南省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中考真题】河南省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23分)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共8处11项,其中有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少林寺、久①(符负)盛名的学府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等。

这些历史建筑宛如镶嵌在②(崇祟)山峻岭间的颗颗明珠,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数千年来,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何为“天地之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成员梳理了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的构建过程,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

4.小组成员写了一段与河南小麦育种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

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

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促进了优质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为河南小麦的丰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①每一个优质麦种都凝聚着育种人的智慧②多个“第一”的背后,优质麦种是关键③创新集成了多套小麦育种技术体系④河南小麦育种人综合利用远缘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5.小组成员想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焦裕禄同志的故事,需要给下面文字材料配一幅图。

A、B两幅备选图,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组成员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阅读答案

《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阅读答案

《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阅读答案科学思维擅长把繁复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

科学家能够从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中去查找规律,发觉本质,归纳概念,变混沌为清楚,变偶然为必定。

艺术思维那么擅长把现实世界形象化、模糊化、丰富化,艺术家喜爱用感性的方式捕获现实的生动瞬间和性格差异,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精彩多样,追求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感受,变点滴为大海,变平淡为奇妙。

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认识世界的关系就好比数码相机成像过程,科学思维如同把丰富多彩的景色编码成简约的数字符号,记录在相机储存卡里面,看上去特别的简约枯燥,但它记载着纷繁生动的客观对象;而艺术思维如同把内存卡里的数码符号转化为图片的形象化过程,它会让无生命的数字转化成有生命活力的充斥美感的图像。

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科学元素如影随形。

一是科学领域的许多讨论方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

在科技时代,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不论是航空航天、宇宙神秘,还是基因细胞、微观世界;无论是机械动能,还是光学电子,这些都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题。

二是科技领域的讨论成果已成为当今艺术关注的焦点。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许多科技的发现和讨论成果,时时都会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它的身影,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家用电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都成为艺术家的爱好点和关注点,成为他们艺术构思、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三是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成为艺术试验探究的动因和引领。

艺术像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究。

当代的影像、装置、观念等多种艺术的试验与探究,无不是基于当代科技的革命,如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由此可见,科学主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

科技时代的艺术在表现方式与方法上有三大特征。

一是将科技成果和最新技术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和载体,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和作品形态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

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高科技的手段已成为艺术家语言表现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 鄂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 鄂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鄂教版[含答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鄂教版[含答案]第8课科学与艺术的同步实践【同步评价】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单词加标点符号。

婵娟()结晶()奠定()2、填空:(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赢家。

⑵ 本文的论点是正确的。

⑶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

(4)苏轼《祝福》中的句子:,。

3.请你简要地告诉我们,科学和艺术在哪些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4.论证的三个要素是什么?5、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6、(2021年梧州试题)结合语境,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a.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形容色彩绚丽)b.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c.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当船工)d.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实行阳光招生。

(指公开、公平、公正的夏季招生)二、同步解读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性,他们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如诗歌、绘画、音乐等,使用创新的方法来激发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情感。

例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向月亮要酒时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同样,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或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无论是原著还是译本,也会在数百年前的英国读者和观众中产生类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对自然现象进行了新的、准确的抽象。

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法则。

法律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虽然来自用心爱心专心-1-然而,现象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是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为的,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与艺术家的创作是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

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

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

金字塔的修建可以看成是神话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些埃及王朝的法老们幻想能够使之再生的陵墓以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获得最抽象的艺术效果。

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

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

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近代以来,将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

英国优秀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童年时期恰好是牛顿确立经典力学并在数学和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时代,他在诗中这样赞美牛顿:大自然及其规律,隐匿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一切变得光明。

不仅是诗人,思想家
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

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

从20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

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

各类艺术形式无不充分利用科学,尤其是当代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们正是巧妙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当然,科学和技术不仅是手段,很多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就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性。

比如数学家们用透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奇幻迷离,这种全新的艺术格调带给人们以对称与和谐的美感。

其次,科学自身的发展与普及也需要艺术家的帮助,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在很多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艺术家们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二者相互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成为人类灿烂文化的两翼。

当科学与艺术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散发出无尽的光彩。

(摘编自《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医学史上的“贺鲁斯之眼”、法老的陵墓、把大地驮在背上的动物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代科学与神话近乎自然的融合。

B.文艺复兴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兴起,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小说《乌托邦》《太阳城》和蒲柏的诗歌都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价值。

C.为了充分地利用现当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巧妙地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

D数学家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显示出全新的艺术格调,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了从古至今社会生活中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许多具体实例,论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B.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艺术广泛渗透,这是文章论述当代艺术与科学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前提。

C.文章中三个历史阶段的科学与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证重点,始终与二者结合交融的内容或形式有关。

D.文章按照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的顺序论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对人类历史阶段性的考察,我们发现,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是不断加强、不断深化的过程。

B.如果没有现当代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就很难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C.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它们的结合是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必然。

D.如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能够寻找到一条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

答案:
1.A【解析】B项,根据文意,只有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具备艺术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C项,前后分句逻辑关系错误。

D项,“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于文不符,不是“科技手段”,而是“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

2.B【解析】科技与艺术广泛渗透,不是“前提”;科技向社会广泛渗透才是“前提
3.D【解析】条件与结论不匹配。

寻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必须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都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