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十二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Word版含解析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习题课件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故选 CC项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2018·福州八县联考]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 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
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
ted师w和it画h家A的sp中os心e主.S题lEid。vea这slu表fao明trio文.Nn艺Eo复Tnl兴3y..时5 期C(lient)Profile 5.2 A. Co世p俗yr清ig醒ht的2世00界4观-2并0未11出A现spose Pty Ltd.
B.Co在p目yr标ig上ht两2者00都4主-2张0削11弱A封s建po王s权e Pty Ltd.
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解析 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改
革要求摆脱罗马教廷E权v威al,ua故tioAn项on正ly确. ;宗教改革主张建 ted立w强it大h的A世sp俗o王se权.S,li故deBs f项or错.误NE;T文3艺.5复C兴l和ie宗nt教P改ro革fi对le 5.2
面都起到了关键性作Ev用a。lua清ti教on主o义nl的y.三个主要价值观念 ted—w—it功h 利As主p义os、e理.S性lid主e义s 和fo世r .俗N主ET义3,.5促C进l了ien科t学P精ro神fil的e 5.2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十二 第3讲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3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 1文艺复兴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2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3宗教改革的本质 4启蒙运动康德的法治思想 5启蒙运动的影响 6综合7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解析:C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反对封建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主张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核心是人文主义,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还停留在反对封建教会的腐朽上,并未上升到改变宗教信仰的高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得出文艺复兴是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借助于宗教形式宣传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2.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
这一现象说明( )A.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B.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C.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D.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解析:B 由“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注重彰显个性和自我艺术风格,故选B项。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讲义

归纳总结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 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
(2)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 代文学、艺术等。
试答
史料解读:①指的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主张,
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二 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 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往往以资本主义 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教会土地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 资本主义发展。
思考 2 史料二反映出宗教改革有何意义? 试答 史料解读:“没收教会的财产”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 教会的封建势力;“教会土地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
板块三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1.[2017·天津高考]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 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 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 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 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7.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提示: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 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因此,西欧 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 式。宗教改革是 16 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
板块二 互动探究·分层突破
禁欲思想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2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含答案 精品

(对应学生用书第225页)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兴起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2.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1.起源: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复兴: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千年中世纪的压抑后再次兴起。
3.发展: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4.成熟: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封建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中外关联]
一、古希腊人文精神与中国先秦儒学思想的比较。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26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时强化练岳麓版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26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时强化练岳麓版1.(xx·赣州摸底)1511年底,马丁·路德访问了罗马,之后他愤怒地斥之为“肮脏的城”。
这是因为他看到罗马教会( )A.反对宗教改革B.极其腐败堕落C.兜售“赎罪券”D.厉行政治迫害【解析】罗马城是教会统治的中心,16世纪罗马教会统治日益腐败,以各种理由向人民征税,出售神职,部分教会神职人员不学无术,违反宗教教规,故B项正确。
A、C、D 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 B2.学者张鸣说:“为什么没有人利用天主教来叛乱呢?因为天主教是本教,普通信徒对教义是不能随便解释的,《圣经》的解释权掌握在教皇手中。
但是新教就无所谓……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
”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对新教描述的是( )①《圣经》具有最高权威②因信称义③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④新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依据材料“《圣经》的解释权掌握在教皇手中……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可知,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视《圣经》为最高权威,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但是新教就无所谓……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可知,新教主张因信称义,故②正确;材料中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人们的生活都受宗教的影响和控制,所以人们并不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故③错误;依据材料中“但是新教就无所谓……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可知,新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故④正确。
故选B项。
【答案】 B3.“《圣经》的核心信息是,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要使人性摆脱一切危害人生的东西,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
”材料对《圣经》的认识体现了( )A.人文主义B.因行称义C.信仰得救D.理性主义【解析】依据材料“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可知,上帝是要人类欢乐,体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也就是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试题二十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_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画反映了当时()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解析:选D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教派,“路德是魔鬼的风笛”应该是旧教派对新教派的攻击,故D项正确。
2.《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
”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
这种“曲解”() 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解析:选C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
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
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解析:选D“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4.(2018·苏北四市期中)“(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
__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会发展而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
精神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以人为本为核心 内容,以公平正义为基石,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
展为终极关怀……,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的和谐、生态意识,强调生活质量及幸福感,提 高守法意识等”都是社会主义和谐人文观的内 容,也是对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的发展。在这一方 面,高考命题立意的视角很广泛。
4.
(1)文学:薄伽丘的《 十日谈 》;但丁的《神 曲》;彼特拉克被称为是“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达·芬奇的绘画一扫中世纪拘谨的 宗教气息。
难点突破
莎士比亚比薄伽丘对人文精神体现的
进步性:
(1)薄伽丘对教会和封建贵族进行讽刺和批判, 并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但他讴歌的人性主要 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2)莎士比亚更注重人的理性,刻画了复杂的人 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 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从薄伽丘到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
(3)发展: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否定 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
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4)成熟: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 判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强调人的尊严,追 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 思想达到新的高度。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
文艺复兴、宗教
改革和启蒙运动
基础落实
一、文艺复兴 1. (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4、15世纪,意大
利的城市国家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手工工场主 、 商人 、 金融资本家 。
2.
3.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 人 为中心而不是以
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历史高考一轮课程——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

第28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1.(2019.课标Ⅱ,34,4分)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
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答案】D【解析】本题以英法美革命的比较为切入点,考查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通过展示史学家的观点,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信息、运用比较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特征。
法国史学家索布尔强调,法国大革命从某种角度而言,超过了英、美革命,其依据是法国大革命是在启蒙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以追求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故D项正确。
美国革命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英、美革命都采用过暴力革命的方式,不能体现法国大革命对英、美革命的超越,A、B两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并没有根除专制复辟的危险,C项错误。
2.(2019.天津文综,4,4分)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
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
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以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将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作为创作素材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明辨历史解释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题干材料中的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黄金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的思想,这种绘画表现方式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A项正确;“一枚枚金币”体现的是物质层面的追求,不是精神和道德层面的追求,B、C两项排除;“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体现的是写实的绘画风格,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解析:C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反对封建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主张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核心是人文主义,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还停留在反对封建教会的腐朽
上,并未上升到改变宗教信仰的高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得出文艺复兴是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借助于宗教形式宣传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2.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
这一现象说明( )
A.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
C.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
D.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解析:B 由“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注重彰显个性和自我艺术风格,故选B项。
3.(2017·河北衡水联考)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
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解析:B 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可见的教会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B项正确。
马丁·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A项错误;“可见的教会”“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C项错误;“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D项错误。
4.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解析:D 材料中“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教皇已经成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因此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为名进行的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故D项正确。
5.(2017·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康德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是粗野的、无法律状态的自由。
为了克服冲突、调和矛盾,使权力与自
由并行不悖,就必须限制绝对自由,这就需要国家及其法律。
这表明( )
A.康德崇尚自然法原则
B.他主张建立普遍法治的社会
C.康德反对平等和自由
D.康德追求纯粹理想社会状态
解析:B 康德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是粗野的、无法律状态的自由”,易产生冲突和矛盾,故A项排除;据材料“这就需要国家及其法律”可得出康德主张法治,以限制绝对自由下产生的冲突和矛盾,故B项正确;康德主张要自由也要自律,即主张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2017·山西三地五校联考)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 )
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
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
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
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
解析:A 据材料“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故B项排除。
“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不等于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故C项错误。
早在启蒙运动之前的
古希腊时期已经注重人的理性,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7.(2017·黑龙江哈尔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1610-1695年),生于浙江宁波地区一官僚家庭,其父被魏忠贤所害。
四年后,黄宗羲进入南京复社,招致阮大铖的彻骨之恨。
黄宗羲最后获救全赖清军挺进南京,但不久他即参与抗击入侵者的斗争。
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归隐家乡,潜心研究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
他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待访录》(1662年)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
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
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等材料二伏尔泰(1694-1778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
1726~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
伏尔泰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
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他出版的作品多达70卷,此外还有1万多封信。
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
他讽刺的对象也
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
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
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黄宗羲和伏尔泰的思想来源,并概括二人思想成果的共同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怎样的不同。
结合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等信息可知黄宗羲思想来源是以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材料二中“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等信息可知伏尔泰思想来源是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英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新成果;根据材料一中“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以及材料二中“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宣扬个人自由”“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二者共同点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
第(2)问,结合所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分别说明二者在社会影响上的不同;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和18世纪法国
的时代背景,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说明出现不同影响的原因。
答案:(1)黄宗羲:以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伏尔泰: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英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新成果。
共同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
(2)不同:①黄宗羲:对封建专制起了冲击作用。
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一定的影响。
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改造社会的强大理论力量。
②伏尔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原因:中国:①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反封建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
②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民主思想和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文化传统的束缚。
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科学缺少创新。
新的学说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封建传统学说的罗网。
法国:①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统治。
②文艺复兴推动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