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指导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13.《短文两篇》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滞碍(zhìài)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学习《谈读书》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

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性”,“②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

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业--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业--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惆怅..(chóuchàng)真zhì(挚) 浮光掠.影(lüè)暮ǎi(霭) 渲.染(xuàn)朝.朝暮暮(zhāo)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渲染: 比喻夸大地形容。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 气势宏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进入并感受意境。

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

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乙]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

(1)[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进入”与“感受”调换位置。

(2)[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智慧”后加上“的境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

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知识点一、写作背景海燕是一种海鸟,外形像燕,常在海面上游泳和掠飞。

在俄文中,“海燕”有“暴风雨的预言者”的意思。

作者以“海燕”为题,点明了文章赞美的对象。

本文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当时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作者敏锐地预感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创造出了“海燕”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

二、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列宁曾称赞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其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

苍cāng茫máng: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海鸥ōu:鸟,头和颈部褐色,翅膀外缘白色,内缘灰色,躯干白色,爪黑色。

常成群在海上或内陆河流附近飞翔。

飞窜cuàn:飞逐,追逐。

蠢chǔn笨:笨拙;不灵便。

熄xī灭:停止燃烧。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对暴风雨到来之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并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6段):暴风雨孕育之时,在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来临,而其他一些动物却仓皇逃窜。

第二部分(第7-11段):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部分(第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四、思考探究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全篇在内容结构上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以暴风雨逐渐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内容以“谈文论艺”为主题。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是读书问学。

《短文两篇》谈论了读书求知。

《山水画的意境》探讨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无言之美》和《驱遣我们的想象》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考方法。

发现疑难问题能独立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

能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

学习其思考方法。

发现疑难问题能独立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

能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学会描写生命、讴歌生命。

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4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5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短文两篇基础性作业给加点字注音:怡.情、傅.彩、统筹.、藻饰.、矫.、狡黠.、诘.难、咀嚼..、涉.猎、蒸馏.、聪颖.、滞.碍、睾.肾、吹毛求疵.、阐.证、提倡.、狂妄.自大、劝诫.、咬文嚼.字、王粲.、徐庶.、死抠.、豁.然贯通《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谈读书》第一方面中何处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谈读书》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哪些?《谈读书》作者认为读书的三种偏向是什么?读书与经验有何关系?为避免“学究故态”,应该怎么做呢?《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不求甚解》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不求甚解》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

3.求助法
就是请别人当老师,把初稿拿给别人 看,或读给别人听,然后请对方提出 修改意见。
4.推敲法
在写的过程中边读边写,边写边改, 发现不妥当的地方及时修改,不断寻 找最佳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写 作质量。
写作实践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试着修 改润色这篇习作。
短文见教材。
提示: 1.仔细阅读文章,发现其长处与不足,不足之处就是 需要修改的地方。 2.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修改文章,使内容更充实, 语言更流畅,有表现力。 3.无论是改动还是增删,动笔前都要反复斟酌, 以防与原意不符。
征。
侧面表现了老
“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
师对我们的失 望。
勤 快 , 每 天 都 要 洗 很 多 衣 服 , 还 要 做 ⑤这段“误
饭……“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 会”,突出了
我看……”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妈 同学们对妈妈
妈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
只是“似乎” 很了解,为下
的,也许是你妈妈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 文内容做铺垫,
家写的是妈妈的外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 也使行文增添
之类的。”⑤
了波澜。
同学们停止了讨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 ⑥ “ 歪 着 脑
作文修改不仅仅要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病句等细 节问题,更要有全局眼光。应先整体浏览,统观全 局,从大方面权衡得失,例如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 立意是否有新意,所选材料是否紧扣中心,文章结 构是否紧凑,等等;然后再考虑句式的选用, 语言的锤炼。
2.先求“清通”,后求“工巧”
所谓“清”,就是文字简洁,去掉可有可无的字、 词句,不用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不生造字、词、 句。所谓“通”,就是文从字顺,先说什么,后说 什么,安排得井井有条,行文合理连贯,相互照应。 做到“清通”是作文修改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 上,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切忌一味 地堆砌辞藻,乱引诗句。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作文例文整理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作文例文整理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作文例文整理第一单元学习扩写最美的赏赐夜晚快要降临了,西边的夕阳红得鲜艳,鸟儿成群结队地归巢了。

这时五鹿城外的荒野上有一队人马仍在不知疲倦地行驶着,他们就是被迫逃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

重耳坐在马车上,被马车颠得左摇右晃。

耳边是早已听惯了的马车轮子吱吱扭扭的噪音,重耳仰头凝望着天空。

一群鸟从他头顶上飞过,重耳长叹了一声说:“唉!鸟有巢能回,狗有窝能归,可我一个晋国的公子为什么要在这荒野上漂泊呢?”他环视众人,众人垂头不语。

狐偃狠狠地抽了马一鞭子,说:“咱们也是不得已呀!当初如果不出逃,献公就要把咱们逼上死路了。

现在怀公不得民心,咱们只要到别的国家借来兵马,一定能夺回王位。

”重耳眯起眼睛看着太阳,脑海中想象着自己身披王袍、君临天下的景象。

许久,他回过神来说:“但愿天助我也,只是这荒野如此凄凉,我心中很惆怅呀!”众人都不言语。

又走了一会儿,重耳说:“今天一天都没吃东西了,我饿得很。

”狐偃说:“我们也饿了,不如继续赶路,前面也许有人家,咱们去讨些吃的。

”重耳一行来到一块田地边。

这里土地贫瘠,麦苗稀疏,一位老农正在田间除草。

重耳走上前说:“我是晋国的公子,逃亡到此,腹中实在饥饿,望老者施舍一些吃的。

”老农直起腰来,抹抹头上的汗珠,上下打量着重耳,然后环顾了一下自己荒芜的田地,心中想:我也已经一天没吃饭了,哪有吃的给你们。

老农苦笑了一下,蹲下身去拿了一块土坷垃递给重耳。

重耳大怒,骂道:“你竟敢戏弄我!”说罢扬起鞭子就要抽老农。

狐偃赶紧拉住重耳说:“公子不可,这是上天赐给的宝物呀!土块是国家的象征,是建立国家的预兆。

”重耳一听大喜,立即叩头谢了老农,郑重地接过土块,包好放在车上。

重耳等人继续策马前进,马车驶过,卷起漫天的尘土。

重耳已不觉得腹中饥饿,只觉得夕阳很灿烂。

第二单元我们的初中生活冰凌列传吾班语文科代表名曰冰凌,原名陈静宜,笔名冰凌,又称念冰凌。

公元2004年正月十五出生,年方15,属羊,O型血,水瓶座。

整合阅读《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散我们的想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整合阅读《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散我们的想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学文艺论文,悟写作手法
九下语文第四单元整合阅读
JAPANESE
FRESH
STYLE
第一课段: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结构
一、学习任务 1. 精读《谈读书》《不求甚解》两篇文章,梳理文章结构,自 主绘制思维导图。 2. 明晰《谈读书》《不求甚解》在主题和论述方面的异同,补 充表格内容。 3. 阅读《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与《不求甚解》中的读 书方法进行对比,撰写 300 字以上的读书感悟。 二、课时安排:3 课时
(1)议论文提出观点后,需要借助一些典型材料来阐发、论证,才能使 观点立得住,让人信服。比较《不求甚解》与《山水画中的意境》中的实例 想一想,如果删掉这些实例对理解观点有何影响?
一般议论性文章与文艺论文中的 实例都具有支撑观点的作用。但文 艺论文中的实例不仅仅是材料,更 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 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 因而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者 在整体论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任务二:列出思维导图,完成议论文写作
学习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如果请你写一篇题为“学习当温故知新”的 议论文,你会如何构思?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写作提纲,再完成写 作。
要求: 1. 思维导图要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部分。 2. 议论要紧贴论点对论据进行深入分析,不可以只是围绕观点简单罗 列论据。 3. 按要求撰写议论文,不少于 500 字。
任务一: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论证思路
认真阅读《无言之美》,在文中找出标示其论述思路的关键语句,绘
制思维导图,理清全文结构。 导入话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言能否尽意,言有无必要尽意
图画:材料有所选择、内容有所加工才更美 关注“空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指导第四单元修改润色写作目标1.掌握修改润色的基本要求,了解修改润色的意义。

2.学会对文章进行修改润色的常用方法,能对文章进行恰当的修改润色。

3.掌握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对文章进行润色,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回扣课文谈读书(节选)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精| 彩| 点| 评选文开端“怡情”“傅彩”“长才”三个词语的位置不能颠倒。

“怡情”是使心情愉快的意思,“傅彩”是增添光彩的意思,“长才”则是增长才干的意思。

这三个词语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来排列的。

文中加点字“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这几句话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从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这就告诉我们在修改润色文章时,一定要抓住关键字词,推敲字词的含义。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

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

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精| 彩| 点| 评作者论述“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时,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画注重观察,强调的是画的“精神实质”,即意境。

然后举五代画家荆浩画松树的例子,证明中国画追求的是精神的实质;举苏州四棵古老柏树的例子,论述“精神的力量”。

然后从反面论述没有精神的实质是画不出好画的,进而说明意境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修改润色文章时,尤其是文章的行文,一定要有一定的顺序。

写作探究选一篇自己这学期写的作文,从“言”和“意”两个方面进行修改。

【提示】1.重读以前的作文,你可能在布局谋篇上会有一些更好的想法,不妨作一些修改。

2.可以尝试边朗读边修改。

通过朗读,往往会更容易发现哪些地方顺畅,哪些地方拗口。

也可以读给同学听,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

3.修改之后与原稿进行对比,说说你修改的理由。

五步构思法第一步:审题拟题。

修改润色文章时,不涉及文体变化,此次修改要求从“言”和“意”两方面进行,这就要求无论是“改动”或“增删”,都要注意使润色后的文章形成新的整体。

第二步:高远立意。

仔细阅读,着眼于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观点是否鲜明。

如果发现文章内容浮浅,观点牵强,就要从“意”上做出修改。

第三步:巧妙选材。

在修改润色文章时,一定要针对材料进行仔细的研读和分析,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内容,加工润色,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第四步:谋篇布局。

修改润色文章时,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调整相应的叙述顺序、结构等。

如为了增加趣味性,把顺叙改为倒叙。

又如写景,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还可以从远近、上下、左右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第五步:开头结尾。

文章开头结尾的巧妙至关重要,因此在修改润色文章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是否能起到吸引读者、点明中心等作用。

佳作展台学生习作升格演示爱在心底流淌①沧桑几许,人生几何?在爱与爱的抉择中,我选择了人间大爱,它高于山,浓于血。

②——题记母爱,心底涓涓流淌的小河沧桑几许,人生几何?在爱与爱的抉择中,我选择了人间大爱,它高于山,浓于血。

它就是——母爱!③——题记①修改后,既点明文章中心,又富有动感。

②题记开篇,吸引读者。

③补充上“它就是——母爱”,明确了爱的范围。

也许④,我最爱的亲人还未确定,但爱我的人却呵护了我好多年。

蓦然回首,我已在人生之路上跋涉了十六载,记忆中的许多往事,已模糊得如烟如缕,唯有零星的碎片在我的记忆中闪光。

也许,我最爱的亲人还未确定,但爱我的人却呵护了我好多年。

蓦然回首,我已在人生之路上跋涉了十六载,记忆中的许多往事,已模糊得如烟如缕,唯有零星的碎片在我的记忆中闪光。

④词语运用恰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母爱的伟大,但我总觉得有一种爱让我清新,让我永久弥漫,有一种爱让我牵肠挂肚,那还是无言的母爱。

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母爱的伟大。

我想,就是生活中,我也总觉得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朴实而又深邃的爱。

不信?你瞧!⑤修改后,表意更清晰,语言更活泼、亲切,自然过渡到下文。

(续表)学生习作升格演示一天,我早早起了床,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因为这一天是我十六岁的生日呀!⑥此时我的激动之情,赶走了所有的寒冷。

于是,我等待着奇迹的发生,等待着妈妈、朋友们的祝福和精美的礼物,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朋友们都来了,带着我所期盼的东西而至。

可我期待着的最快乐的时光怎么还不出现?等朋友们走了很久,我才从弟弟口中得知,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⑦,一大早就出去赶集卖冻鱼去了。

唉!难道他们⑧真的无动于衷吗?我真的想不明白,难道这一切的一切比女儿的生日还重要吗?我不止一次地在心里反问自己。

忘不了那个大雪纷纷、北风怒吼的不寻常的日子。

那样的天气,让我的心里泛起了丝丝凉气,伴着公鸡的“喔喔”声,我早早起了床,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因为这一天是我十六岁的生日呀!此时我的激动之情,赶走了所有的寒冷。

于是,我等待着奇迹的发生,等待着妈妈、朋友们的祝福和精美的礼物,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朋友们都来了,带着我所期盼的东西而至。

可我期待着的最快乐的时光怎么还不出现?等朋友们走了很久,我才从弟弟口中得知,母亲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一大早就出去赶集卖冻鱼去了。

唉!难道她真的无动于衷吗?我真的想不明白,难道这一切的一切比女儿的生日还重要吗?我不止一次地在心里反问自己。

⑥修改后,更能突出作者当时的心情,用环境描写衬托心情,表达效果更好。

⑦缺少主语,加上“母亲”句子才完整,表意才明确。

⑧把“他们”改成“她”。

心中的怨气和悲凉使我的眼泪禁不住地落下,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在睡梦中我梦到了妈妈的礼物。

⑨不知过了多久,当醒来的时候,我竟发现,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张很大的画,画上画的是一匹在广阔的草原上飞奔的骏马,旁边还有一张小小的纸条,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我顿时愣住了:女儿:妈妈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特意送你一张画,希望你能像骏马一样奔驰,闯出一番事业!心中的怨气和悲凉使我的眼泪禁不住地落下,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在睡梦中我梦到了妈妈的礼物。

不知过了多久,当醒来的时候,我竟发现,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张很大的画,画上画的是一匹在广阔的草原上飞奔的骏马,旁边还有一张小小的纸条,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我顿时愣住了:女儿:妈妈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特意送你一张画,希望你能像骏马一样奔驰,闯出一番事业!⑨用梦境来暗示母亲的礼物的出现。

这样一张纸条,简简单单的几行字,无不诉说着父亲⑩对我的爱,泪水顿时在我的眼里打转,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

此时,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在了一起,我静静地品味着无言的母爱,眼前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在母亲的怀里撒娇的一幕幕……⑪这样一张纸条,简简单单的几行字,无不诉说着母亲对我的爱,泪水顿时在我的眼里打转,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

此时,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在了一起,我静静地品味着无言的母爱,眼前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在母亲的怀里撒娇的一幕幕……我禁不住想呼唤,向全世界的儿女们呼唤!⑫(续表)学生习作升格演示母爱是一朵艳丽的花,它散发出四季宜人的芳香;母爱似一股流淌的清泉,它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⑬母爱是一朵艳丽的花,它散发出四季宜人的芳香;母爱似一股流淌的清泉,它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⑬连用比喻,赞美母爱。

母爱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母爱是灯,照亮你夜行的路;母爱是路,引你走向黎明!⑭母爱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母爱是灯,照亮你夜行的路;母爱是路,引你走向黎明!⑭仿写文章《理想》中的语段。

我多想扬起双手,面向蔚蓝的天空,高呼:“母爱永远在我心中流淌,一直到永久!”⑮我多想扬起双手,面向蔚蓝的天空,高呼:“母爱永远在我心中流淌,一直到永久!”⑮结尾处升华感情,并与题目相照应,体现了文章的整体美。

亮| 点| 点| 评主题:作者在题记中高度概括了母爱的伟大,而且全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

选材:文中选取了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特别的天气,道出了母亲对儿女不平凡的爱。

语言: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真挚。

结尾:结尾处升华感情,并与题目相照应,体现了文章的整体美。

技法提高技法一:语言精确无误,推敲遣词造句。

这是修改润色文章的基本要求,作文时会出现字词、标点的错误和病句等,解决这些问题,要注意推敲用词,使之准确恰当,必要时,还要增加修辞或详细描述等。

示例学生习作升格演示风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

它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变化无常。

风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

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

一会儿,它像个调皮的孩子,在你身边绕来绕去;一会儿,它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它又像凶神恶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

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写| 法| 借| 鉴修改后,运用多个比喻形容风,增添了文采,更突出了风“变化无常”的特点。

技法二:行文自然,衔接紧密。

在修改润色文章时,要注意行文线索,尤其是段落的安排,如: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详略安排是否恰当,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