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及《望洞庭》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下边分享三首诗的原文和译文。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

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初读感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晴方好 雨亦奇
借景抒情
比西子 总相宜
比喻贴切
晴雨皆美 浓淡俱佳
初读感知
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 写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呈现的不 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 爱之情。
不要写成“末”
学习字词
yín
pán
银盘
不要写成“血”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初读感知
词意
理解诗意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诗人是怎样描写天门山 的?
天门:指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 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断开。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 以叫楚江。
新课导入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同学们,在第四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今 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描写西湖的古诗。
初读感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初读感知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唐__代__诗人__李__白___,描绘的是天 门山的__雄__伟__壮__美____和长江的__波__澜__壮__阔____,表达了诗人 对_祖__国__壮___丽__河__山_喜爱之情。
17.古诗三首
第2课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望洞庭》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望洞庭》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yǔ xī tán
洞庭湖 刘禹锡 潭水
jìng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wèi
镜子 未来

磨刀
pán
luó
盘子 青螺

摩擦mó:磨刀、磨墨、磨练 粉碎粮食的工具mò:石磨、磨坊、磨盘

淡妆浓抹总相宜

抹布
找一找
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知道作者写诗的时间吗? 秋月
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
湖光、秋月
“和”怎么理解?和谐、协调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前半句写“潭面无风”, 后半句写“镜未磨”, 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镜子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古诗三首 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共张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古诗三首 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共张PPT)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译文: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远望湖中的景物,
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连一连
柔美似水的 波光粼粼的 银光闪闪的 玲珑剔透的
潭面 秋月 青螺 玉盘
合作与探究
整首诗哪些诗句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白银盘里一青螺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 321.8.3 Tuesda y, August 03,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04: 42:3804 :42:380 4:428/ 3/2021 4:42:38 AM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 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 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 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 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 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 “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 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 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3 日星期 二上午4 时42分 38秒04 :42:382 1.8.3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思路并不是很开阔。我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课件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断开
楚江将天门山分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江水因撞击到山而折回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写出了江水浩浩荡荡、来势汹涌的气势。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迎接李白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奔向李白

一“出”一“来”写出了李白内心的激 动和惊喜。

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 ……
面对雨景,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抒发 心中赞叹?

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欲把西湖比西子,

都非常合适

淡妆浓抹总相宜。
写出了作者对西湖晴雨美景的赞叹之情。

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

有什么相似之处?
《望洞庭》作者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 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2.通过读这三首古诗,你发现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

同之处?

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祖国的山水景色,都透露出了作者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感。

望天门山
诵 读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优美。
潭面:指湖面。

mó(磨刀)
知道儿子今天回家,大爷早早就开始

mò(磨盘)
准备了,自己去院里捉鸡,让老伴去 磨(mò)盘上磨(mó)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千里洞庭 的秋夜景色,诗人选择了月 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 裁的描写出湖光山色的优美 动人,俨如山清澈明 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显得十分和谐。
湖光
交融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
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 无风,水平如镜。
注释: 潭面:指湖面。 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图1
图2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和: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的望洞庭湖,山水的景色一 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的光交相融和。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未磨铜镜。 远远的望洞庭湖,山水的景色一片 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想一想
• 诗文运用了几次比喻手法? 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 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译文: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没有磨过的铜镜。
图1
图2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 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显得十 分和谐。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没有磨过的铜 镜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
君山
白银盘里 一青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