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今年秋天我和爸爸、妈妈回东北农村的爷爷家,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前,爷爷所在的村子是有名的贫困村,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我们心里。
而今,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变成了“水泥路”。
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派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载满了高大的树。
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
现在农业税等好多要交的税都取消了,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60元钱。
并且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以前村里那些穷孩子上不起学,现在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看到这些变化,我下定了决心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年级(4)班陈柳
指导教师:郑彦。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一转变的多个方面,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转型1.1 城乡差距的缩小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逐渐开放,农村地区也开始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1.2 农民工现象的兴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成为了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一环。
他们离乡背井,进入城市工作,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在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3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2.1 义务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
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村孩子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竞争力。
2.2 高等教育的机会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素质,也为农村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人才。
2.3 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挑战尽管农村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教师资源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结构和农村社会变革3.1 农业转型与人口流动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另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3.2 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建立了覆盖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些举措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3 农村社会问题的挑战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近代历史变革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
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
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
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
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
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
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
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
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
对于农村的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可以看到的变化了。
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
在奶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在里面住过很多次。
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
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
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
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巨大变化调研综合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巨大变化调研报告1978年,党旳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战略,从此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旳变化。
回眸30年农村旳变化,除了用一种“巨大”来概括外,无法用别旳词汇来形容。
一、观念上旳变化1、思想观念旳变化思想上由本来旳干好干坏一种样,变成了我为自己生产,干好干坏都是我自己旳,与自己利益直接有关,干旳越好越有收益,自己就会越富有,生活就会越好。
本来旳生产活动由生产队安排,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管这种安排与否合理,并且生产旳粮食也是由生产队统一支配,农民在生产上主线就是被动旳。
改革后,土地下放到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自己旳生产活动,充足行使自己旳生产管理权和农产品支配权,积极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足调动,真正行使了“当家作主”旳权利。
2、生产观念旳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旳实行,土地划分到户,农民生产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再是吃大锅饭、得过且过,目前做旳好、生产旳多都是自己旳,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旳积极性,也有效地杜绝了此前亩产上万斤旳荒唐浮夸风。
土地旳运用也不再局限于只种植农作物或某些常用旳经济作物,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土地旳多重运用率大大提高,同样旳一块地产生旳经济价值较此前翻了几番。
3、生育观念旳变化未实行筹划生育前,一对夫妻生7、8个子女旳很正常,人口多,在有限旳经济资源下家里就穷,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旳恶性循环,农村生活苦不堪言。
后来国家倡导一对夫妻只生育一种子女,但在实行之初落到实处旳并不多,老式旳养儿送终旳观念根深蒂固,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旳家庭要受其她人旳白眼,因此,超生、偷生旳不少,农民旳家庭承当仍然很重。
目前随着社会旳进步,生育观念发生了主线性旳转变,许多家庭自愿只生育一种孩子。
4、生活观念旳变化此前是家里只要能吃上猪肉就叫富有、生活过旳好。
人人向往顿顿吃白米饭、白面馍。
目前旳农村,人们也朝着吃健康旳高原则看齐,吃肉不算什么,反而要吃素菜、吃粗粮,有一种说法叫作“回归自然”。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农村改变与发展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农村改变与发展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农村工作方针的不断提升,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也催生了众多的成功案例。
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
从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变革到近年来的承包地制度改革,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形式承包经营为主体、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
这种格局的优势在于,通过家庭承包经营的模式,土地规模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承包经营的方式,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而这种格局还可以顺应市场需求,实现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逐渐多元化,包括养殖业、林业和旅游业等等,都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亮点。
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正在向更加集约化和产业链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产业的引导下,一些地方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等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吸引外来游客,同时也使得乡村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对农村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逐渐增大。
如今,各类现代化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已经在中国农村普及。
此外,随着电商、物流等新兴业态的进入农村,农村物流网络也在快速发展,而这对于乡村振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了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中国不断开展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如“中国农民丰收节”、“春耕文化节”等等,都是为了活跃农村文化氛围,加深群众文化认知。
同时,农村文化创新也是现在的重要方向之一。
比如,一些地方强化了农村扶贫,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使得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们得到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农村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这些变化,并探讨其影响。
经济发展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村集体企业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
这使得土地流转逐渐便利,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更加灵活,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其次,改革开放使得农村向工商业转型加快。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有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许多农村企业的兴起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进入农村,农民参与非农经济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促使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最后,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逐渐提高,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打破传统的销售渠道限制,提高了收入。
此外,农村电商也为农产品的推广和品牌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0年的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足发展。
首先,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突破,农村地区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大大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流通。
同时,农村交通的改善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其次,农村供水和电力供应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得到普及,而且农村供电普及率也大幅提高。
这使得农村地区拥有了更好的用水和用电条件,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逐渐提升。
农村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演进第一章: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发展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农村发展水平较低,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相对较少,农民生活水平较低。
农村人口大多居住在小村庄和散居点,缺乏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此时中国的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经济缺乏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思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
第二章: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乡村经济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人口大量流入乡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乡村经济迅速兴起。
在政策的支持下,乡村经济和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集体收益和农民家庭收益逐步增加。
现代化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成为乡村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第三章: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乡村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现代化农业建设,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研发、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现代农林业生产和营销等方面。
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提升,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
现代农业的建设,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计和社会保障,从而让乡村人口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
第四章: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近年来非常受重视的方向,其成功恰恰说明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潜力。
由于乡村环境优美、文化传统深厚,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当前乡村旅游涵盖了休闲度假、自然野生、文化交流等类别。
通过推进乡村旅游,可以更好的发展乡村经济,提升生活品质。
第五章:乡村发展中的挑战和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消费模式的不断更新,中国的乡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乡村经济覆盖的方面,尚需推出更多支持措施,让乡村更能融入市场。
此外,还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关于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关于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
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来看,这些变化都是深刻的,且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农村经济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乡村产业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乡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也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新的选择,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经济靠种田,借助当地的水土资源进行耕种。
然而,现在农村既有种养结合的大型农业,也有利用现代技术种植、种时鲜、种地机、种经济作物的小村庄。
二、农村生活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遍建立了各种组织形式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如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等等,让广大农民有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农民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农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繁荣。
三、农村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优质教育的普及,不仅为农村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开启了进城工作和就业的大门。
贫困地区的帮扶政策,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同时,随着乡村民俗文化得到重视,农村社会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开放化、宽容化。
四、农村环境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力度。
农村垃圾处理、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大家日常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焚烧秸杆、乱伐森林等一系列的现象逐渐得到遏制。
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对农村保护环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几十年,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更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
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
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
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
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
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
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
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
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了
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
对于农村的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可以看到的变化了。
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
在奶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在里面住过很多次。
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
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
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
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
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
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
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
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
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
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
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
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
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
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
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
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改革开放即将四十年,农村发展变化巨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把"三农"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制定了农村发展和惠民政策。
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辅农业,农民权益保护,农村
民主政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新农村建设,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使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民的收入将会增多,生活水平更加提高。
改革开放即将三十八年,虽然农民不断增收,但是与城镇居民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社会福利政策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很多农民对自身未来生活还存在很大顾虑,农民的收入都为了教育和养老两方面,很多农村当中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农村占全国的近70%,并且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付出了很大牺牲,所以,在国家工业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进一步向三农方向倾斜。
毕竟农业富则国家富,农业稳则国家稳!所以农村发展进程依然需要关注,更多的人才应当涌入农村建设当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