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面积计算及评估(精制知识)

合集下载

烧伤面积计算公式

烧伤面积计算公式

烧伤面积计算公式:一、是以烧伤部位与浑身体表面积百分比计算的。

成人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 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 6%、双手 5%)共占 18%;躯干(前 13%、后 13%、会阴 1%)共占 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 13%、双臀 5%、足 7%)共占 46%。

2、手掌法:伤员自己掌的面积,等于自己身风光积的1%计算。

3、小儿头大,肢体较大小,需用以下公式计算。

小儿二、小儿的躯干和上肢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率与成人同样,头大下肢小,并跟着年纪增大而改变,可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头面颈部面积%= 9+( 12-年纪)臀部及双下肢面积%=46-( 12-年纪 )烧伤补液公式胶 -晶混淆公式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补液公式(即胶 -晶混淆公式)是当前国内、外最常用的补液公式。

1.Brooke 公式伤后第 1 个 24h 补液量为胶体液( ml)+乳酸钠林格液( ml)+5%葡萄糖液 2000ml(基础水分)。

胶体液( ml)=Ⅱ、Ⅲ度烧伤面积( %)×体重( kg)×0.5。

乳酸钠林格液( ml)=Ⅱ、Ⅲ度烧伤面积( %)×体重( kg)×1.5 计算所得总补液量的多半在烧伤第 1 个 8h 内补给,第 2 个和第 3 个 8h 各增补其总量的。

伤后第 2 个 24h 补液量:除基础水重量不变外,胶体液和乳酸钠林格液按第 1 个 24h 实质增补量的半量补给。

2.国内常用的公式伤后第 1 个 24h 补液量( ml)=Ⅱ、Ⅲ度烧伤面积( %)×体重( kg)×1.5(胶体液和电解质液)+2000~3000ml(基础水分)。

胶体液和电解质液一般按 1:2 比率分派;假如Ⅱ度烧伤面积超出70%或Ⅲ度烧伤面积超出50% 者,可按 1:1 的比率补给。

估量补液总量的半量应在伤后6~8h 内补给,伤后第2 和第 3 个 8h 各补给总量的量。

烧伤面积和深度的评估.

烧伤面积和深度的评估.
• 3~4周焦痂脱落,小的可瘢痕愈合, 大的需要植皮,常造成畸形
烧伤深度可因病理演变或继发感染而改变
思考题: 几度烧伤愈合后不留瘢痕?
深II°烧伤(水疱型烧伤)
• 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 • 创面水疱较小、泡壁厚、去皮后基底红 白相间,微湿、触之较韧、感觉迟钝、有 拔毛痛、可见网状血管栓塞 • 无感染者3-4周痊愈,留有瘢痕
III°烧伤(焦痂型烧伤)
• 伤及皮肤全层、可达肌肉/骨骼层
• 皮肤坏死、炭化成焦痂,创面干燥无 渗液、坚硬如皮革、腊白、焦黄、发凉、 感觉消失,可见树枝状的血管栓塞
2. 烧伤深度估计
三度四分法 I°烧伤 浅II°烧伤 深II°烧伤 III°烧伤
I°烧伤(红斑型烧伤)
• 伤及皮肤表皮层 • 轻度红肿、皮肤干燥无水疱、 灼痛 • 3-5天由红转为淡褐色,表皮脱 落而愈合,可有色素沉着,不留 瘢痕
浅II°烧伤(水疱型烧伤)
• 伤及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 • 水疱较大、疱壁薄、疱内含黄色或淡红色血 浆样液体或蛋白凝固的胶冻物,基底柔软、潮 湿、水肿明显、温度较高、剧痛、痛觉敏感 • 无感染者2周愈合,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 着
烧 伤面积和深度的评估
护理评估
1. 烧伤面积估计
面积
(1) 手掌法
深度
患者本人五指并拢的手掌面积为体 表总面积的1%,五指自然分开的手 掌面积为1.25%
适用于小面积烧伤的评估
护理评估
(2)中国新九分法 将人体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 另 加1%, 构成100%。 适用于成人大面积烧伤的评估
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评估

怎样计算烧伤面积

怎样计算烧伤面积

怎样计算烧伤面积所谓烧伤面积是指皮肤烧伤区域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数。

目前我国常采用新九分法、十分法和手掌法计算烧伤面积,其具体计算方法介绍如下。

(1)中国九分法:适于较大面积烧伤。

头、面、颈部三者各占3%,也就是9%×1=9%(一个9%)。

双上肢即双手、双前臂、双上臂各占5%、6%、7%,也就是18%,即9%×2=18%(二个9%)。

躯干的前躯干、后躯干、会阴部各占13%、13%、1%,也就是9%×3=27%(三个9%)。

双下肢包括臀、双大腿、双小腿和双足,依次各占5%、21%、13%、7%,即双下肢总面积为5%+21%+13%+7%=46%,也就是9%×5+1%(5个9%加上1%)。

为便于掌握记忆,全身各部位按上述顺序可编写成一个口诀,即:3、3、3,5、6、7,13、13、1,5、21、13、7。

需要注意的是12岁以下的儿童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成人有所不同,这是根据小儿的特点即小儿头大、腿短而制定的。

小儿头部的体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的体表面积=46-(12-年龄)(%)为便于记忆,也可以将数字略有改动,即:小儿头部的体表面积=10+(12-年龄)(%)双下肢的体表面积=40-(12-年龄)(%)小儿双上肢及躯干体表面积的计算和成人相同。

(2)十分法头部的体表面积=10%×1(一个10%)双上肢的体表面积=10%×2(二个10%)躯干部的体表面积=10%×3(三个10%)双下肢的体表面积=10%×4(四个10%)(3)手掌法:伤员一侧手掌,五指并拢约为自身体表面积的1%,五指自然分开约为自身体表面积的1.25%。

此方法适于小面积烧伤计算或结合其他方法灵活应用。

烧伤计算公式口诀

烧伤计算公式口诀

烧伤计算公式口诀1. 成人烧伤面积计算口诀三三三五六七十三,十三,二十一双臀占五会阴一小腿十三双足七女性足减臀加一说明:发、面、颈部均是3%,双手、双前臂、双上臂是5%、6%、7%,躯干前、躯干后、双大腿是13%、13%、21%,成年女性足部-1%、臀部+1%(各为6%),一目了然。

2. 儿童烧伤面积需要注意的是12岁以下的儿童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成人有所不同这是根据小儿的特点即小儿头大、腿短而制定的。

小儿头部的体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的体表面积=46-(12-年龄)(%)小儿双上肢及躯干体表面积的计算和成人相同。

3. 其它方法(1)手掌法:伤员五指并拢,其手掌面积约为体表面积的1%,用于散在的小面积烧伤(烧伤皮肤取加法)或特大面积烧伤(健康皮肤取减法)很方便,但欠准确。

(2)中国九分法头、面、颈部三者各占3%,也就是9%×1=9%(一个9%)。

双上肢即双手、双前臂、双上臂各占5%、6%、7%,也就是18%,即9%×2=18%(二个9%)。

躯干的前躯干、后躯干、会阴部各占13%、13%、1%,也就是9%×3=27%(三个9%)。

(3)烧伤新九分法:头颈面333(9%×1);手臂肱567(9%×2);躯干会阴27(9%×3);臀为5足为7;小腿大腿13,21(9%×5+1%)。

临床上通常把成人烧伤面积在10%以下的二度烧伤称为轻度烧伤;烧伤面积10%~30%或是三度烧伤10%以下称为中度烧伤;烧伤面积30%~50%或三度烧伤10%-20%称为重度烧伤。

以上病人如果伴有休克,中度吸入性损伤或是伴有合并伤者则严重程度升一级。

总烧伤面积超过50%或三度烧伤超过20%则称为特重度烧伤。

烧伤面积口诀三三三五六七

烧伤面积口诀三三三五六七

成人烧伤面积计算口诀是:三三三五六七,十三,十三,二十一,双臀占五会阴一,小腿十三双足七。

三三三五六七,指的是头颈部的发部、面部、颈部,各占百分之三,因此是三三三。

五指的是双手占半分之五。

六指的是双前臂占百分之六。

七指的是双上臂占百分之七。

十三,十三,二十一,指的是腹侧占百分之十三,背侧也占百分之三,双大腿占百分之二十一。

双臀占五会阴一,指的是双臀占百分之五,会阴部占百分之一。

小腿十三双足七,指的是双小腿占百分之十三,双足占百分之七。

烧伤面积九分法对于快速估算烧伤病人的烧伤面积,从而对展开接下来的烧伤治疗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估算出烧伤面积进而估算出烧伤等级,才能进行对症合理的治疗。

因此,牢记烧伤面积九分法是每个学习医学的未来医生和护理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事。

烧伤面积计算级九分法

烧伤面积计算级九分法

什么是烧伤面积计算的新九分法?新九分法是对人体烧伤所采用的新的临床估计烧伤面积的方法。

目前,在临床一般采用新九分法与手掌法估计法估计烧伤面积。

这种方法不将Ⅰ度烧伤计在内。

新九分法将体表面积分成11个9%与1个1%。

其中头颈部占1个9%(发部3%,面部3%,颈部3%)双上肢占2个9%(双手5%,双前臂6%,双上臂7%)躯干占3个9%(腹侧13%,背侧13%,会阴部1%)双下肢占5个9%及1个1%(双臀5%,双足7%,双小腿13%,双大腿21%)。

小儿头颈部面积为9+(12-年龄),双下肢面积为46-(12-年龄),其他部位与成人相同。

简单说新九分法就是:上肢十八,下四六。

躯干二七,头颈九。

手掌法:要用病人的手五指并拢后所占面积为1%。

人体体表面积按100%计,烧伤面积的估算有:(1)手掌法。

伤员五指并拢,其手掌面积约为体表面积的l%,用于散在的小面积烧伤(烧伤皮肤取加法)或特大面积烧伤(健康皮肤取减法)很方便,但欠准确。

(2)中国九分法:1.人体体表面积中国九分法部位成人各部位面积(%)小儿各部位面积(%)头额9×1=9(发部3面部3颈部3)9+(12-年龄)双上肢9×2=18(双手5双前臂6双上臂7)9×2躯干9×3=27(腹侧13背侧13会阴1)9×3双下肢9×5+1=46(双臂5双大腿21双小腿13双足7)46-(12-年龄)2.烧伤深度的估计按国际通用的三度四分法不同深度烧伤的评估要点深度局部体征局部感觉预后Ⅰ°(红斑)仅伤及表皮,局部红肿、干燥,无水疱灼痛感3~5天愈合,不留瘢痕Ⅱ°浅Ⅱ°伤及真皮浅层,水疱大、壁薄、创面肿胀发红感觉过敏2周可愈合,不留瘢痕Ⅱ°深Ⅱ°伤及真皮深层,水疱较小,皮温稍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可见网状栓塞血管感觉迟钝3~4周愈合,留有瘢痕Ⅲ°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达皮下、肌肉、骨等。

烧伤面积计算及评估

烧伤面积计算及评估

烧伤面积计算口诀(1)手掌法。

伤员五指并拢,其手掌面积约为体表面积的l%,用于散在的小面积烧伤(烧伤皮肤取加法)或特大面积烧伤(健康皮肤取减法)很方便,但欠准确。

成人烧伤面积计算口诀:三三三五六七,十三十三一;五,七,十三,二十一;双臀占五会阴一,小腿十三双足七。

解释:发、面、颈部均是3,双手、双前臂、双上臂是567,躯干前、躯干后、会阴部是13、13、1,双臀、双足、双小腿、双大腿是5、7、13、21。

记忆时,一边念口诀,一边用双手触摸身体部位,很容易记,非常有用。

烧伤新九分法:头颈面333(9%*1);手臂肱567(9%*2);躯干会阴27(9%*3);臀为5足为7;小腿大腿13,21(9%*5+1%)烧伤患者补液补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初期处理1.Ⅰ°烧伤创面只需保持清洁和避免再损伤。

2.Ⅱ°以上,清创术和抗休克。

(二)补液方法II0、III°烧伤的补液量的计算(2006-3-089)(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kg)×烧伤面积×(成人)+基础需水量)(三)补液方法1.前8小时输入总量的一半,以后16小时输入总量的另一半。

面积大、症状重者需快速输注,但对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却应避免过快而引起心衰和肺水肿。

第二个24小时输液总量除基础水分量不变外,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输注的半量。

第3日静脉补液可减少或仅用口服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为目的。

低渗糖不宜过快,重症病人补充碳酸氢钠。

2.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溶液,因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可选用等渗盐水、5%葡萄糖盐水等。

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如无条件可选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代替。

全血因含红细胞,在烧伤后血浓缩时不适宜,但深度烧伤损害多量红细胞时则适用。

3.补液的监测①成人尿量以维持30~50ml/h为宜;②心率<120次/分,收缩压为90mmHg,脉压20mmHg 以上;③呼吸平衡;④安静,无烦躁及口渴。

烧伤面积计算及评估

烧伤面积计算及评估

烧伤面积计算口诀(1)手掌法。

伤员五指并拢,其手掌面积约为体表面积的l%,用于散在的小面积烧伤(烧伤皮肤取加法)或特大面积烧伤(健康皮肤取减法)很方便,但欠准确。

(2)中国九分法:成人烧伤面积计算口诀:三三三五六七,十三十三一;五,七,十三,二十一;双臀占五会阴一,小腿十三双足七。

解释:发、面、颈部均是3,双手、双前臂、双上臂是567,躯干前、躯干后、会阴部是13、13、1,双臀、双足、双小腿、双大腿是5、7、13、21。

记忆时,一边念口诀,一边用双手触摸身体部位,很容易记,非常有用。

烧伤新九分法:头颈面333(9%*1);手臂肱567(9%*2);躯干会阴27(9%*3);臀为5足为7;小腿大腿13,21(9%*5+1%)烧伤患者补液补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初期处理1.Ⅰ°烧伤创面只需保持清洁和避免再损伤。

2.Ⅱ°以上,清创术和抗休克。

(2)补液方法II0、III°烧伤的补液量的计算(2006-3-089)(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kg)×烧伤面积×1.5(成人)+基础需水量)(三)补液方法1.前8小时输入总量的一半,以后16小时输入总量的另一半。

面积大、症状重者需快速输注,但对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却应避免过快而引起心衰和肺水肿。

第二个24小时输液总量除基础水分量不变外,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输注的半量。

第3日静脉补液可减少或仅用口服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为目的。

低渗糖不宜过快,重症病人补充碳酸氢钠。

2.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溶液,因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可选用等渗盐水、5%葡萄糖盐水等。

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如无条件可选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代替。

全血因含红细胞,在烧伤后血浓缩时不适宜,但深度烧伤损害多量红细胞时则适用。

3.补液的监测①成人尿量以维持30~50ml/h为宜;②心率<120次/分,收缩压为90mmHg,脉压20mmHg以上;③呼吸平衡;④安静,无烦躁及口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伤面积计算口诀
(1)手掌法。

伤员五指并拢,其手掌面积约为体表面积的l%,用于散在的小面积烧伤(烧伤皮肤取加法)或特大面积烧伤(健康皮肤取减法)很方便,但欠准确。

部位成人各部位面积(%)小儿各部位面积(%)头颈9×1=9(发部3面部3颈部3)9+(12-年龄)
双上肢9×2=18(双手5双前臂6双上
臂7)
9×2
躯干9×3=27(腹侧13背侧13会阴
1)
9×3
双下肢9×5+1=46(双臀5双大腿21
双小腿13双足7)
46-(12-年龄)
成人烧伤面积计算口诀:
三三三五六七,十三十三一;五,七,十三,二十一;双臀占五会阴一,小腿十三双足七。

解释:发、面、颈部均是3,双手、双前臂、双上臂是567,躯干前、躯干后、会阴部是13、13、1,双臀、双足、双小腿、双大腿是5、7、13、21。

记忆时,一边念口诀,一边用双手触摸身体部位,很容易记,非常有用。

烧伤新九分法:
头颈面333(9%*1);手臂肱567(9%*2);躯干会阴27(9%*3);臀为5足为7;小腿大腿13,21(9%*5+1%)
烧伤患者补液
补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初期处理
1.Ⅰ°烧伤创面只需保持清洁和避免再损伤。

2.Ⅱ°以上,清创术和抗休克。

(二)补液方法
II0、III°烧伤的补液量的计算(2006-3-089)
第一个24小时内
第二个24小时内
每1%面积、公斤体重补液量(为额外丢失)


1.5ml
儿童
1.8ml


2.0ml
第一
个24小时
的1/2
晶体液:胶体液中、
重度
2:1
2:1
2:1
同左
特重
1:1
1:1
1:1
同左
基础需水量 2000ml 60-80ml/
kg 100ml/
kg
同左
(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kg)×烧伤面积×1.5(成人)+基础需水量)
(三)补液方法
1.前8小时输入总量的一半,以后16小时输入总量的另一半。

面积大、症状重者需快速输注,但对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却应避免过快而引起心衰和肺水肿。

第二个24小时输液总量除基础水分量不变外,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输注的半量。

第3日静脉补液可减少或仅用口服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为目的。

低渗糖不宜过快,重症病人补充碳酸氢钠。

2.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溶液,因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可选用等渗盐水、5%葡萄糖盐水等。

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如无条件可选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代替。

全血因含红细胞,在烧伤后血浓缩时不适宜,但深度烧伤损害多量红细胞时则适用。

3.补液的监测
①成人尿量以维持30~50ml/h为宜;
②心率<120次/分,收缩压为90mmHg,脉压20mmHg 以上;
③呼吸平衡;
④安静,无烦躁及口渴。

举例说明:一体重60kg烧伤Ⅱ°面积30%的病人,每一24小时内补液量应为[60×30×1.5(额外丢失)]+2000(基础需水量)=4700(ml),其中晶体液1800ml、胶体液900ml和葡萄糖液2000ml。

第二个24小时应补晶体液900ml、胶体液450ml和葡萄糖液2000ml(共3350ml)。

1.男性,30岁,体重60kg.热力烧伤后4小时入院.查体:休克,一度烧伤面积10%,二度烧伤面积20%,三度烧伤面积30%,入院后8小时内补液总量最好是:
A.2000~2250ml
B.2300~2500ml
C.3000~3250ml
D.3400~3500ml
E.3600~4000ml
答案给(20+30)*60*1.5+2000,6500/2=3250ml
2. 成人,女性,体重50公斤,烧伤部位为:面颈部为I度创面,后躯干、双臀部、双下肢为二度创面。

(1)计算该患者烧伤面积为?(2)按国内通用公式计算,第二个24H补液总量最接近的是?
3.一烧伤患者,面颈部,双上肢,胸腹,双小腿烧伤估计其烧伤面积,计算第一个24小时及第二个24小时的补液量
面颈站6%,双上肢站18%,胸腹站13%,双小腿站13%,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为:体重*50*1.5+2000 其中晶体:胶体=2:1 2000ml是为水分
第二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50*1.5)/2 +2000其中晶体:胶体=2:1
烧伤深度的估计按国际通用的三度四分法
不同深度烧伤的评估要点
深度局部体征局部感觉预后Ⅰ°(红斑)仅伤及表皮,局部红肿、干燥,无水疱灼痛感3~5天愈合,不留瘢痕
Ⅱ°浅Ⅱ°伤及真皮浅层,水疱大、壁薄、创面肿胀
发红
感觉过敏2周可愈合,不留瘢痕
Ⅱ°深Ⅱ°伤及真皮深层,水疱较小,皮温稍低,创
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可见网状栓塞血管
感觉迟钝3~4周愈合,留有瘢痕
Ⅲ°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达皮下、肌肉、骨
等。

形成焦痂。

创面无水疱、蜡白或焦黄,
可见树枝状栓赛血管,皮温低
消失
肉芽组织生长后形成瘢
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