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
初中苏轼的诗词

初中苏轼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字。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其出色的诗词作品而为人所知。
在他的一生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生可以欣赏和学习的苏轼的诗词作品。
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之一。
初中生可以通过这首诗词感受到苏轼的豪放和无拘束的情感。
这首词写了苏轼在梦中回到江城的情景,借此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让初中生们意识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渴望的情感。
2.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它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热爱和对英雄壮举的赞扬。
初中生通过这首词可以对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体会到诗人对热血青少年的鼓舞。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爱情诗,以清幽的音乐和词调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
初中生们可以通过这首词体味到爱情的美好和诗人对幸福的追求。
这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己的年少时光。
4.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对长江的赞美和向往。
初中生们可以通过这首词了解到长江壮丽的景色以及苏轼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5.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对元宵节的回忆和思念。
初中生们可以通过这首词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文化,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节日的深情。
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家乡、历史、爱情、自然和节日的理解和感悟,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创作。
初中生们通过欣赏和学习苏轼的诗词,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领略古人智慧和情感表达的艺术。
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修养,为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轼最好的十首诗词欣赏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作品数量
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以下是苏轼最好的十
首诗词: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之一,通过
对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周瑜的追忆,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短
暂的感慨。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赞美,表
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离别的遗憾,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
3.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对狩猎场面的描写,表
达了苏轼对豪放不羁、游猎生活的向往。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5.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6. 《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江景的描写,表
达了苏轼对故乡和旧日友人的思念之情。
7.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通过对自己被贬谪
的描写,表达了苏轼的孤独和落寞。
8.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通过对亡妻的
追忆,表达了苏轼深深的哀痛和怀念之情。
9.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青春时光的珍惜和感慨。
10.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以上十首诗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每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苏洵是一名重要的文学家,对苏轼的儿时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能够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吟诵古文。
苏轼的才华和聪明使他很快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开始研究经义和古文,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官职生涯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历任各级官职。
他机智过人,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屡次在政治上与其他高官产生分歧和争论。
苏轼在职期间,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他主张节俭政治,反对奢侈和浪费,主张以贤能任用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论和一系列事件,苏轼多次被贬谪,先后被贬至黔州、潮州等地。
这段流亡生活对苏轼的影响很大,他在流亡期间追求人生真理,同时加深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四、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享有盛名,流传至今。
苏轼以婉约派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修辞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
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
苏轼主张文人雅士的修养与责任,他提倡身体力行的学习和实践,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
苏轼还提倡文人重视社会问题,他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观点。
苏轼十首经典作品

苏轼十首经典作品一、苏轼的背景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酷爱文学艺术,深受父亲的影响。
他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同时还涉猎书法、绘画、诗文骈文、散文等多个领域。
二、苏轼的诗词创作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作在风格、题材和形式上都非常丰富多样。
以下将介绍苏轼的十首经典作品,展示他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成就。
三、《赤壁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1. 诗句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 主题分析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于赤壁的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和历史深度的完美结合。
诗人苏轼通过对于景物细节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于岁月的思考和对于过去的回忆。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于历史和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豪放情怀和对于自由的向往。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最受欢迎的抒情词之一,以其优美的词曲和深情的意境,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
1. 词句欣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 主题分析这首词以寄托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对于明月的描绘和对情绪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于自由的向往。
词中的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遐思的世界。
通过对于明月的象征性描绘,诗人将人类尘世间的痛苦和纷扰与无尽的自然之美相对照,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寄托情感。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词,也是其中一首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
苏轼人生经历和诗词

苏轼人生经历和诗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的生平经历丰富,充满波折。
他在1057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后因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的诗词作品数量丰富,题材广泛。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也有婉约派词风的佳作。
他的诗词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描绘和赞美。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总之,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作品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然广为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为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为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在文学创作、词章研究以及政治生涯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该研究报告对苏轼的生平、作品及其对后世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报告首先对苏轼的生平进行了介绍。
苏轼出生于宋代,他的家庭背景优越,其父为一位高级官员。
苏轼年少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在文学、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然而,苏轼的政治生涯却多次受挫,被贬谪到地方任职。
尽管如此,苏轼依然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成为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报告接着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了分析。
苏轼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为特点,表达了他度量宽大、不拘一格的个性。
而他的词则更加细腻、婉约,从表达个人情感出发,抒发了他对社会变革的关注。
另外,苏轼的散文也非常有特色,他以婉约、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活的真实面貌。
苏轼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告还对苏轼的思想进行了分析。
苏轼的思想独立、豁达,他主张"抱负至大,独立自持"。
他对人性、伦理和道德等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苏轼的思想对于宋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最后,报告阐述了苏轼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苏轼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诗的自由和个性表达,为后世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潮。
同时,苏轼的政治经历也成为后世文人的鉴戒,引发了许多关于"文人与政治"的思考。
总之,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以及人们的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轼的研究报告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位文化巨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观点。
《苏轼文学成就及其对宋代文化的贡献》

苏轼文学成就及其对宋代文化的贡献
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
识涵养对宋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成就概述
1.诗歌创作:苏轼以其自由奔放的风格与艺术修养成为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之
一。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包括:《赤壁赋》、《东篱乐府》等。
2.散文创作:苏轼在散文方面也有卓越成就,他在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方面
具有独特的才华。
例如,《水调歌头》以及多篇骈文作品都是他最著名的
散文之一。
3.书法艺术:苏轼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擅
长行草楷隶,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
对宋代文化的贡献
1.文字改革:苏轼主张简化文字,提倡通俗易懂的文风,对促进宋代文字改
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2.文学创新:苏轼以其个人独特风格与思想深度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佼佼者,
他对宋代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要改革,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散文发展:苏轼是散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他之前,散文主要是
以记事为主,而他则将情感和感受引入其中,开拓了散文创作新局面。
总结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人物,他通过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识与思想对宋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在诗歌、散文还是书法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通过文字改革等方面对宋代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苏轼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文化贡献影响和延续至今。
苏轼经典诗词50首

苏轼经典诗词50首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主题和风格。
以下是苏轼的50首经典诗词: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2.《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6.《定风波·南海归赠玉函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7.《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8.《行香子·述怀》,“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
9.《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1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1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3.《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15.《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16.《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18.《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2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2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①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但是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②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
③书札、序跋、杂说:更能体现其文学成就,这类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是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记叙文: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苏轼善于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能够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
(3)小品文:苏轼的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
杂记和随笔大多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4)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5)四六: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在朝廷馆阁任职时所拟的制诰典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所罕见。
受贬谪后写的表启真切感人,是难得的性情之作。
三、苏轼的诗1、苏轼诗歌的内容【按题材内容划分】(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至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按课本思想内容划分】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1)对社会现实的干预: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2)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
如《题西林壁》。
他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诗中的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者理论分析所得。
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臻于高境的理趣诗。
(3)乐观旷达的精神: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
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1)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①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②苏轼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在多数情况下,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
③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
④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
(2)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无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①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能将极其平常之事,写得生动有趣。
②难于处理的题材,也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3)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
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
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4)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
然而论创作成就,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
四、苏轼的词1.苏轼对词的变革: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1)变革基础: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①诗词一体: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
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自是一家: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这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反对步人后尘。
(2)变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①苏轼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的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情,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②苏轼在词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感叹“人生如梦”,(即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的难以自我把握。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走向同一。
③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涉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
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也常常表现出对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3)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是现实人生的功能。
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感情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2.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
所谓的“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主要体现在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
题序: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而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
因此,苏轼在词中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苏轼还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
有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
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
用典: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
因此,苏词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一种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风范。
五、苏轼的意义与影响1.苏轼的意义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