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错别字原因分析--潘小红

合集下载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原因分析及改善策略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原因分析及改善策略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原因分析及改善策略摘要:随着小学生识字数量的不断增加,小学生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而且也妨碍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从常见的小学生错别字出发,结合小学生在汉字学习中的实际,对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策略。

关键词:第一印象;自我发现;书写习惯汉字是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正确的汉字认、读、写的基础上小学生才能对语文知识进一步学习,错别字的大量出现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一、经常出现的错别字类型小学生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包括两个部分:错字和别字,错字是小学生对汉字的字形没有足够认识导致的汉字书写错误,别字是小学生对汉字的内涵意义没有足够认识导致的汉字应用错误。

(一)错字类型1.画蛇添足型即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对汉字笔画进行盲目添加,比如在“匆”字中多加一撇,在“目”字中多加一横等。

2.丢三落四型即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汉字笔画的缺失错误,比如“恭”字少写一点,“美”字少写一横等。

3.随意篡改型这种错误是小学生汉字书写中比较多的一种,错误构成也比较复杂,分为改笔画、改部首、改结构等几种情况。

改笔画的如“专”字的竖折折是一笔写成的,但是小学生却错写成两笔等等;改部首的如将“改”字的右半部写成“欠”,将衣补旁写成示补旁等;改结构是将汉字原来的结构上下、左右篡改的现象。

(二)别字类型1.同音误用例如:寻物启示(事)、座(坐)位等,这些别字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小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还不全面,只记得汉字的读音。

2.形似误用例如:争辨(辩)、蓝(篮)球,辨与辩、蓝与篮虽然在字音和字形上都极为相似,但是自身的含义还是有区别的。

3.冒名顶替例如:学生经常将“积极”写成“极积”,把“心疼”写成“心痛”。

二、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一)小学生的知觉分化水平低小学生认知事物的严谨逻辑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对汉字等事物的认识不能做到完整、细化,对汉字只认识个大概就以为学会了,所以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知道汉字的整体结构,却不知道是哪一个部首、哪一个笔画而胡乱”造字”的现象。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小学生的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语音意识不足小学生的语音意识较弱,未形成正确的音韵辨识能力。

当听到一个新的词汇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发音,就需要通过读音符号来学习。

但是,小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读音符号所代表的含义,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音标读音练习,才能形成正确的语音意识。

二、语法掌握不牢小学生的语法掌握能力较差,常常出现错别字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常用的汉字,词性复杂、上下文语境不同,很容易产生语法错误。

因此,要加强语法练习,提高语法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三、学习习惯不好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草草了事、思维散漫等,导致关注度不够,容易出现错别字。

所以,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定时、定量地学习,备好所需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阅读量不够小学生的阅读量较少,词汇量有限,因此容易犯错。

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来扩大词汇量、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语音教育提高小学生的语音意识,让他们对发音变化有更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激发小学生对语音的兴趣,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新的字音形态。

二、加强语法练习通过教材、习题、课外读物等多种形式加强小学生的语法训练,熟悉和掌握汉字的构成原理、词汇的词性和用法等,从而减少错别字出现的概率。

三、加强学习管理通过制定严格规范的学习计划和监督机制,促使小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细节,多做笔记,练习书写,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多读好书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优秀文学作品,帮助小学生扩展阅读量,提高汉字识别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师指导,进行朗读、讲解等相关训练,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汉字。

总之,减少小学生的错别字出现,需要从语音教育、语法练习、学习管理和多读好书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保证相关能力的稳定提升,才能有效地降低小学生作文和阅读时出现的错别字率,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及对策从教小学语文教学六年以来,我发现小学生经常写错别字,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纠正写错别字的现象,那么就会给小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

为了纠正这种影响学生一生的不良习惯,教师和家长需共同努力,把小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消灭在萌芽阶段。

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和家长思想上重视,方法上用心,措施上有力,学生笔下书写出来的汉字一定会日益正确的,学生的错别字现象会越来越少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思维发展还不完善,他们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因此,小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时候,往往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所以写出的汉字往往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那么,造成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感知粗略字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

如,“土—士”“甲—由”。

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笔形不同。

如,“处—外”“已—己”。

字或偏旁的状态相似,或笔画相似,而结构单位局部不同。

像“床—麻”“因—困”。

字的结构相同,但位置不同。

如,“陪一部”。

2.强化干扰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

强化了的信息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

我们教学生写“迎”字时,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多一撇,而学生在以前学到“柳”字时就容易受到先前的影响,而将“迎”字错写为“柳”字了。

3.情感脆弱小学生自控能力、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容易浮躁,做完不检查,粗枝大叶,急于求成心理,是小学生写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重要因素。

他们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急于求成。

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自好胜心的驱使和“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

由于生理、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取以前学过的生字时出现暂时遗忘,不能认真耐心地分析、追忆,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而是为赶时间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与否,是抱着“碰运气”的想法。

粗枝大叶。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编号:2015-zx047课题名称: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主研人:潘小红合作者:寇秀花、方玲、陈明俊所在学校:王家畈中心小学一.研究课题的背景与动机。

(一)问题提出汉字,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其方正的形体、数量的庞大、笔画的繁复著称于世。

目前,我国语言文字的使用出现错别字比比皆是、生造词屡见不鲜等现象。

冷静审视目前小学生的错别字现状,我们会发现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作文练习中,很多学生文章文采飞扬,辞藻华丽,词汇丰富,但错别字却有“一箩筐”,各种低级错误俯拾即是。

大量错别字导致的后果是:直接影响了小学生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也对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错别字现象,已成为制约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

帮助学生努力纠正错别字,掌握使用正确规范的汉字,势在必行!(二)概念界定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谓错字,是指字的笔画结构、偏旁等有错误。

《辞海》中说:“错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字。

”即:本无其字而误写之。

所谓别字,是指把甲字当作乙字来写,张冠李戴。

俗称“白字”。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别字”条说:“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

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

”二、研究的目的。

我们希望在研究过程中,能大体了解目前我校学生错别字的现状:(1)了解学生错别字出现的几率,错别字在各类学生身上的不同表现。

(2)了解学生常出现的错别字类型。

(3)了解学生对自己写错别字的看法和心态。

其次,了解学生大量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和年龄特点的影响。

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最后,研究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方法,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一些能防止学生写错别字的方法以及及时、完全地纠正学生写错别字的措施。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对策引言:在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词汇的积累和正确的用词表达,然而,由于词汇量较少和对语言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小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别字。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

1. 成因1.1. 字音和字形知识不牢固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字音和字形知识不牢固。

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经验有限,对于一些字音和字形的差异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容易在拼写时出现错误。

1.2. 书写不认真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较为分散,有时候在写字的过程中容易粗心大意,得过且过,没有认真检查自己写的字是否正确。

这种马虎的态度也会导致错字的产生。

1.3. 词汇量不足小学生的词汇量相对较少,遇到一些生僻词汇时容易拼写错误。

此外,一些常见的词语他们也容易混淆,造成错字的发生。

2. 对策2.1. 加强字音和字形的学习老师和家长应当加强对小学生字音和字形的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字音和字形的差异,并进行相关的巩固训练。

可以通过朗读、拼音和字形记忆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字音和字形的认识。

2.2. 培养写字的细心态度学生需要培养写字的细心态度,提高对书写的注意力。

老师和家长可以设置一些写字的练习,要求学生写字时认真对待,每个字都要仔细检查。

同时,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增强他们对写字的重视。

2.3. 增加词汇量提高词汇量是减少错字的关键。

学生应该多读书、多积累词汇,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和活动的形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例如,可以进行词义辨析的游戏,让学生通过不同词义的区别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结论: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成因有字音和字形知识不牢固、书写不认真、词汇量不足等。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我们可以加强对字音和字形的学习,培养写字的细心态度,并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指导,才能减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错字现象。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是指小学生在书写和拼写中出现的错误。

这个现象在小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对汉字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深入,同时还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下面将从认知过程、书写习惯、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浅析。

小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可能存在不足。

小学生在学习汉字时主要是通过音形结合的方式掌握每个字的音、形、义。

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多音字的存在,小学生容易混淆汉字的音、形、义,从而产生错别字。

小学生可能将“虎”读作“胡”、将“渴”读作“曷”等。

小学生对一些生僻字和繁体字的认知程度也较低,容易写错或忽略。

小学生的书写习惯可能影响其出现错别字的现象。

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手写能力尚不成熟,笔画的书写方向和顺序掌握不够规范,导致错位、掉笔等情况经常发生。

这些书写习惯不规范也会影响到汉字的正确书写。

小学生对字形的把握也有限,导致一些字的结构和连线的位置出现错误。

语言环境对小学生错别字现象产生一定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接触到的语言环境相对简单,语言表达能力弱,词汇量有限,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程度较低。

这导致他们容易在拼写时犯词形和字音错误。

特别是在习惯性口语化时,小学生的书写可能与规范的汉字有所出入。

对于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规律,针对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要加强书写训练,规范小学生的书写习惯,包括笔画的顺序和书写的规范性,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

增加小学生的语言环境,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拼写水平。

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通过教师引导、书写训练和语言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减少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提高他们的汉字书写水平。

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原因分析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

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1.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1.1 汉字本身的特点1.1.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

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个常用字中,每个字平均有11画之多,其中在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

例如:“未-末”,“酒-洒”。

1.1.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

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

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1.2 小学生的心理原因1.2.1 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

如“荆棘”写成“荆刺”,由于孩子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常常将字写的左右颠倒。

1.2.2 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往往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

1.2.3 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苹”字上面的“艹”;结果把“苹果”错写成“苹菓”,这类错别字在连用的双音节词中经常出现。

1.2.4 思维的定势影响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后一个字。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错别字,即使用汉字时因发音、形义相近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产生的错误。

错别字在语文学习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小学生阶段。

小学生由于语文基础较差,认知能力未完全发育,经常容易出现错别字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就来浅析一下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一、导致小学生错别字的原因1. 拼音能力不足小学生学汉字时,通常是通过拼音来进行学习的。

但是由于小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拼音能力还不足,所以在写字时容易将一个字的拼音写错,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2. 字形混淆有一些汉字的字形相近,小学生在认字时容易混淆。

比如“能”和“八”,“好”和“女”等,这种混淆也是造成错别字的一个原因。

3. 认知能力不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未完全发育,注意力集中程度较低。

在书写时很容易出现粗心大意,把一个字写错,或者将一个字的笔画写错,从而造成错别字的出现。

4. 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一些小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够认真,不重视汉字的书写。

这种学习态度也是导致错别字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这些原因是导致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现象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这些原因入手进行相应的对策。

二、解决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对策1. 加强拼音教育小学生在学汉字的时候,拼音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

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加强拼音教育,让学生掌握更牢固,减少因拼音能力不足导致的错别字的出现。

2. 针对性的训练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形,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比如“能”和“八”,可以用成语、歇后语等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更容易记住。

3.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等进行认知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减少出现粗心大意造成的错别字的现象。

4. 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对小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重视汉字的书写。

这样也能减少因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导致的错别字现象。

以上这些对策是解决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一些方法,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相信可以有效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王家畈中心小学潘小红
正确地书写汉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必须从小打好基础。

翻开学生的语文作业本,你会发现无论是语文水平好的孩子,还是语文水平欠缺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有着错字的现象。

大量错别字导致的后果是:直接影响了小学生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也对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错别字现象,已成为制约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

帮助学生努力纠正错别字,掌握使用正确规范的汉字,势在必行!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谓错字,是指字的笔画结构、偏旁等有错误,写得不正确的字,也就是写的字不是字。

《辞海》中说:“错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字。

”即:本无其字而误写之。

所谓别字,是指把甲字当作乙字来写,张冠李戴。

俗称“白字”。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类型
我们从练习、试卷、习作等多项书面作业入手,试着对小学生出现的常见错别字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类,发现当前小学生的错字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增添笔画
多一点:琴、庆、纸、荒、浇、含、步、念、染、贪、纸……;
多一横:卷、昨、考、驶、断、往、冒、吃……;
多一撇:武、丧、式、展、犹、迎、野、展、仰……
多一竖:猴……;
2.删减笔画
少一点:盏、诉、添、补、省、蔑、梁、留、底……;
少一横:美、拜、气、真、冒、鼎、直、夏……;
少一撇:或、威、究、柳、腿、嚷……;
少一竖:舞、既……;
少其它:如“旗、族”的右上角……
3.改变形近部件
如:“敲”的右部写作支;“暖”的右侧写成爱;“奶”的右部写成及;“懒、游、湖”的右部写成反文;“摘、滴”的十写作八;“溪”的大写作小;“敢”的反文写成欠,“碰”写成足字旁,“脚”右边写成双耳刀……
4.改变字形结构
如:“叶”写成“十口”;“顶”写成“页丁”;“颗”写成“页果”……
5.改变间架结构
如:“落”“薄”写成左右结构,“荆”“猫”写成上下结构等。

小学生的别字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形近致误
这类错误可谓是别字之最。

如:拢-扰;己-已;拔-拨;代-伐;今-令;体-休;钓-钩;川-州;渴-喝;账-帐……
2.同音近音致误
如:做-作;克-刻;再-在;以-已;座-坐;又-有;带-戴;必-毕……
字形错误情况分析
实践表明,小学生字形记忆过程中主要会发生三种错误:忘字、错字、别字。

1、忘字即忘记整个汉字的字形,听其音而忘其笔画、结构等。

这种情况在听写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

当老师念某字字音时,常有学生会将整个字都忘掉,而当老师稍加提示,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猛然想起这个字。

2、错字即只大概记住该字的轮廓,书写该字时出现细微错误。

错字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增减笔画,如“或”学生经常少写一撇,而“武”学生有经常会多写一撇。

第二种是改变结构,如把左右结构的“猫”写成上下结构,把上下结构的“落”写成左右结构等。

第三种是改变局部,如把“游”写成三点水加放,把“奶”写成女子旁加及。

第四种是思维定势影响。

“定势“又称心向,是人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形影响后一个字。

例如:批评——批抨,眼镜——眼目竟。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双音节词中。

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

“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3、别字既在书写某字时,将该字写成其它汉字的情况。

别字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种为音同而形、义不同的音别字,俗称“同音字”混淆,如把“汗水”写成“汉水;“再说”写成“在说”;“已经”写成“以经”;“密——蜜”等。

第二种为音、形相近而字义不同的音形别字,俗称“形近字”混淆,如把“亲人”写成“辛人”“新人”,“抢东西”写成“枪东西”,“幸福”写成“辛福”,今——令等。

第三种为形近而音义不同的形别字,俗称“形声字”的混淆,如“刻、该、孩”三字经常有学生混用,再如“渴、喝”,“稍、哨、梢、捎、消、销、削、硝、逍、俏、悄、鞘”等,在书写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混用现象。

经过研究分析,我发现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网络的普及,办公的无纸化,家长对学生重视智力培养,不重视书写,导致学生的书写质量越来越差。

二是汉字本身的特点---数量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字形类似者多,差别细微。

三是小学生认知的特点。

小学生对物体知觉主要以整体的轮廓感知为主,忽略细枝末节的辨别,于是,在辨别和记忆字形时,易抓
住较明显笔画,而忽略细节。

小学生不随意注意力不稳定,不能对字形进行反复辨认,反复认读,主动识记。

四是教师的原因。

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教师的识字方法教的少,对汉字的分析过少,小学生对汉字字型的记忆主要靠机械重复,记忆强化,导致识字过程枯燥无味,影响识字效果。

学生的识字只停留在表面,对汉字的形、音、义没有统一起来,机械地记忆等,这是他们写错别字的根源。

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学生的错误情况分析,我觉得,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突破识字难点,强化字形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及其结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生动语言及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进行剖析,以加深其对字形的印象。

2、强化字形结构的薄弱环节,对常被学生忽略而丢失的细小而隐蔽的部分,要特别加以提醒。

3、加强学生对字形的整体认识与表象记忆,通过正反对比,克服习惯定势的影响。

4、强调字形、字音、字义的相互联系,通过对同音字的比较,引导学生分化出不同义、不同形的同音字,借以消除相互间的干扰,通过加偏旁的方法学习形声字,明白形旁表意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