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一、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
”她想了些什么?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3、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爱莲说

周敦颐
返回
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景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 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 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
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可是,作者在数百年来习染成风的
势力中,却能独步于尘俗之外,显示了他的高超不凡。作者在《爱莲说》中不 但写出了莲花的外形,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 派的风度作了逼真逼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很显然,这和一般封建士大夫消闲遣兴地赏玩是迥然不同的。它反映令人作者 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尚情操的志同道合者的敬仰,对追求名利的小人的厌 弃。同时,也是他自我品德的写照。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不畏酷吏,明断
研读课文
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主题) ? 1、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
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
君子洁身自好的节操。 哪一句是千古名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正直的操守。
3、更不爱牡丹,他不追求荣华富贵。
下一页
研读课文
作者爱莲花什么“品质”呢?(“予独爱”领起下文哪几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
下一页
返回
研读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优秀教案(萧老师) (学习目的)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会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测课文,品味言语,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刻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学习重点)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言语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打算)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优秀教案)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是啊,漂亮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
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奇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板书课题和作者〕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累积理解1、读一读: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⑴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⑴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略无阙处〔毫无〕⑴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⑴夏水襄陵〔漫上〕⑴不见曦月〔阳光〕⑴或王命急宣〔有时〕⑴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⑴不以疾也〔认为,觉得〕⑴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⑴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⑴飞漱其间〔冲刷〕⑴良多趣味〔很〕⑴属引凄异〔连续;延长〕⑴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⑴林寒涧肃〔寂静〕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上课的总体设计和思路。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6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较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前交流:同学们,虽然我是第一次来我们承留一中,但老师却倍感亲切,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因为,从大家如花的笑脸中,从大家明亮的眼睛中,我看到了我们承留一中人的热情与真诚。
(学生鼓掌)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正话反说,比如:我说:“我爱你”,大家说:“你爱我”,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
师:下面我们开始。
第一句:想说就说生:说就说想师:对吗生:对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师:第二句:激情展示生:示展情激师:第三句:超越自我生:我自越超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他们听得很认真,思维很敏捷。
那么,有谁能把老师说的三句话连在一起来说。
(生思考,小声交流)生: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
师:你真聪明,听得特别认真。
下面我们把这一句话齐声读出来好吗?生:齐读师:大声点,再来一遍生:齐读师: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想说就说,畅所欲言,展示自已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快乐。
反思: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课前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一上课我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交谈,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是我想教给学生的课堂理念。
课前,我想;怎样让学生接受这个理念?如果直白告诉,难免呆板,生硬。
所以我采取了游戏的形式,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课堂理念,可谓是“一石三鸟”二、导入:古人大凡有喜怒哀乐,每每寄情于山水,并发泄于笔端。
仔细想来,若能诉之于人,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短文两篇》便是写景抒怀的极好的文章。
让我们打开书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与作者忧喜与共,同领山景水色之妙、月光竹影之趣!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作者简介师:提起苏轼我们大家并不陌生,谁愿意起来介绍一下苏轼呢?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自主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难点(1)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雕者”、认识“核舟”。
(1)雕者:王叔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核舟:核桃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
(二)雕者:王叔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在完成第1、段翻译的同时,完成对王叔远的认识。
【方法指导】:1.翻译:结合注释,或用现代汉语(同义)替代,或联想学过的古语,或结合句式特点,或根据语境推测含义。
2.读人(1)抓“词”,能高度概括人物特点的中心词;(2)用“材”,从雕刻材料上看;(3)成“形”,能雕成什么样的东西;(4)会“神”,能否雕刻出事物的神采;(5)结语,作者对老王的赞叹之语。
请从以上5个方面谈谈你对王叔远此人的认识。
【自学时间】: 7分钟【明确】:1.1段: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甚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6段: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 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于是
找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休息 共同,一起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 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 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 作者感慨深微而又自解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 境。
贬谪中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散文。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知叙事: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 一 句话概括,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识记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教案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文言文,在全册课文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陋室铭》,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在语句方面上讲究骈散结合,对后面的古文学习又有着启下的作用。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旨在托“莲”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能借助工具书和积累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但由于积累和认识能力还不够,因此在教学中要由浅入深,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理解能力。
对学生来说,本课难点是托物言志的理解和莲的象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主旨和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笔下的莲的高洁正直的品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主旨和托物言志以及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展示莲花图片。
由莲花引出宋代时的周敦颐。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述来阐明道理。
课文标题,可以理解为“说说爱莲这个问题”。
那他为什么“爱”莲?让我们一探究竟。
二、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三、课堂检测:
1、认读生字: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 )涟(lián)蔓(màn)亵(xiè)噫(yī )鲜(xiǎn)有闻
2、解释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四、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觉得有独特见解的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
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又是什么?
师明确: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
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
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复读课文,交流学习心得:
同学们,你学完课文后有了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
我爱莲花,因为—————————。
(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六、课堂练习: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
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七、课堂总结
八、作业布置:背诵默写《爱莲说》
九、板书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 1.高洁
2.庄重
突出 3.正直
4.芳香
牡丹(反衬) 5.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