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_弗罗斯特_雪夜驻林边_解读
从《雪夜林边驻足》弗罗斯特诗歌“现代性”

从《雪夜林边驻足》浅析弗罗斯特诗歌的“现代性”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诗人之一。
在传统中创新是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一个基色。
他扎根于美国诗歌传统,推陈出新,富于创造,因而它的诗歌质朴、清新而诗意隽永,富有韵律而又自由、不落俗套,既遵循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
关键词:时代性简洁意象传统中的创新一他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的诗歌大多以美国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
这些诗歌对于饱受过度工业化,过度文明之苦的现代美国人来说,犹如一曲曲优美动听的牧歌,宛似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诗画,令他们流连忘返;而且,诗人那种寓居于田野之中,亦诗亦农,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是许多现代美国人所向往的。
正如卢卡斯·农戈所说:“他的同胞,由于身陷嘈杂和贪婪的巨笼中,都喜欢弗罗斯特,热爱他那安静的生活。
”其次是他的诗歌能雅俗共赏:唱“下里巴人”者能从中得到乐趣,吟“阳春白雪”者能从中掘以哲理。
再次是他不随波逐流,不标新立异或追求时髦。
他扎根于美国大地和美国诗歌传统之中,以传统的步伐踏上现代派林立的20世纪美国诗坛而成为一代巨匠。
二弗罗斯特的“现代性”首先表现在他在传统诗歌的韵律上的革新。
在诗歌形式上,美国现代派诗人大多热衷于创新。
他们抛弃传统的诗歌形式,如e·e·肯明斯着意破坏传统的诗歌格律和形式,以求“新”;更有甚者因受一些外国诗歌流派的影响而在诗歌中大量引用外来语或使用偏僻的典故,使得一般美国读者不愿读也读不懂他们的诗。
可是弗罗斯特显然不是这样,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主要是内容上的新。
他认为传统的诗歌形式已经受过真善美的锤炼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创作中,弗罗斯特常使用传统的无韵体和押韵的四行诗形式,但却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变体,节奏丰饶而又独具特色。
《雪夜林边驻足》这首诗就是从传统中创新的一个范例。
英语诗歌《雪夜林中小驻》的文体学赏析

英语诗歌《雪夜林中小驻》的文体学赏析摘要:《雪夜林中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好的抒情诗之一,写于1922年,并于1923年发表在他的著作《新罕布什尔》。
罗伯特·弗罗斯特由于这一系列作品荣获了普利策奖,并被广泛认可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诗人。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这首诗的文体特征。
关键词:文体学;宏观;微观;修辞手法一.宏观分析(一)背景《雪夜林中小驻》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它描写了旅行者夜晚骑马穿过树林时,停下来看雪的情景。
这首诗的语言是简单朴素的新英格兰口语语言。
1922年6月,弗罗斯特在佛蒙特州的家中写下了这首诗。
他一整晚都沉浸于写诗的氛围中,当他终于完成的时候,才意识到早晨已经到来了。
(二)情境语境这首诗被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关于周围的环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关于旅行者和马的想法。
当旅行者独自一人在森林中时,他会思考自然世界与社会的对比。
这首诗巧妙地暗示,虽然旅行者为了看雪被吸引到树林里,但由于生活中的各种责任使他不能停留在树林太久,不得不继续向前赶路。
(三)语域语场:《雪夜林中小驻》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在乡间路上停下来观察树林里的积雪的人,一匹系着铃的小马摇摇头,表明它不明白为什么主人会停下来。
这首诗捕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也强调愿望和义务之间的区别。
语旨:沟通者是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和他的读者,社交方面的距离很大。
语式:语言在情境中的作用是构成性的,这首诗是一种书面媒介,描述了旅行者在夜间骑着马穿过树林时停下来看雪的情况。
二.微观分析(一)句法特征在诗的开头“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这形成了一个倒置,强调了“Woods”形象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一种安静和孤立的感觉。
在第四节的第二句中,“I have promises to keep”是“I have to keep promises”的一个变体。
弗罗斯特之《雪夜林边驻足》赏析

弗罗斯特之《雪夜林边驻足》赏析
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驻足》是由意大利诗人弗罗斯特于1821年创作的著名诗篇。
该诗描绘了雪夜里,作者在森林边驻足、凝望星空,还让芦苇乘风起舞的景象,使人似乎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雪夜的美好时光。
该诗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宁静景象,又对此刻时光流失的深刻感受。
《雪夜林边驻足》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全诗共有7句:“当暗夜冰天/梦停止,我呆呆驻足/ 下森林边,凝望苍穹的星空/让芦苇随风起舞/雪田中各种游魂急奔.”人简洁地描绘了一个晚间在雪夜里静静凝望,仿佛可以感受到芦苇在风中起舞的美妙场景。
诗中的散文式的叙事结构,把雪夜的宁静景象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心旷神怡,仿佛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雪夜里自然宁静的景象。
弗罗斯特在《雪夜林边驻足》中抒发了对自然的情感与感悟。
读这首诗,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天地宽广存在的气息,也感受到了弗罗斯特把自然宁静景象连缀在一起,把一晚花草星辰的灿烂,一夜雪花的冷暗,一生的游离梦想,一世的风花雪月,一见的唏嘘悲歌,都抒发在这首诗中,让人可以体悟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通过“芦苇随风起舞,和雪田中各种游魂急奔”,也表达了人们值得安静、随波逐流、每一瞬间都处在流逝中的感慨。
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驻足》以其凝练的语言,流畅的笔触,以及对雪夜宁静的感受,深深吸引了读者的心灵。
诗中用简练的文字,以及风花雪月、宁非变的意境,让人体会到人生的芬芳,以及人们的
游走,无力抗拒等等。
这首诗歌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了更多的温暖和深刻的情感感受,使人们可以在雪夜里,静静地欣赏、理解和体悟,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宁静和温暖。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整理不易,如果有帮助可以点点文中的广告,谢谢您!】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感染力和永恒的文学价值,在文学殿堂里如瑰宝般灿烂。
《雪夜林边小驻》的篇幅不长,但它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雪夜无边静美令人沉醉,让疲倦的旅人驻足不前,而生命承诺及责任又让旅人不得安睡,必须再次启程,踏上未知的旅途。
本诗语言朴素却又含义隽永,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道出了雪夜树林的寂静和人物内心的孤独和矛盾,充满梦幻情调和淡淡忧思。
读者在欣赏这篇诗作时,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雪景,还能够明白费罗斯特对生活的理解以及追求。
雪夜——寒冷与幽暗——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凄冷状态
树林——美丽、幽深——象征着诗人的寄托
小马——无忧无虑——象征生命和活力
湖冰——冰冷——象征着死亡
雪花——漫天遍野——象征着扑朔迷离。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雪夜林边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著名也是最受欢迎的诗作之一,本篇论文除了分析了这首诗的形式——押韵之外,在分析诗歌内容时还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诗人面对三种人格结构的依次出现时的心理变化。
诗人最终在超我的人格结构的主导下不再留恋那片幽静的树林,而是继续前进,从而体现了这首优美的诗歌所隐含的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韵步;押韵;人格结构罗伯特·弗罗斯特是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新英格兰诗人”、“民族诗人”。
他是用传统诗歌形式创作的杰出代表,在二十世纪诗歌改革的潮流中他却屹然不动,更加的显得难能可贵。
《雪夜林边小驻》是弗罗斯特众多代表作品中的一部,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极其质朴的语言道出人生的哲理,引人深思。
我国学者对于这首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文体学角度解析:如俞瑶指出“弗罗斯特的小诗《雪夜林边小驻》一直为读者喜爱,这极好地证明了偏离的使用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探究作者的使用偏离的意图,从而了解诗歌更深层次上的涵义。
”;对其解构主义角度解析:如谷峰指出“通过对这首诗进行解构解读,找出这首诗中的二元对立,即美丽平静与恐怖紧张,作者内心的平和与不安以及生与死,体现了这首诗的多义性。
”;以及对其核心意象“树林”的解析:如任景赛指出“这树林是诱惑也是一种警示,弗罗斯特作为一个诗人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坚定地从事诗歌创作,从而摆脱了迷失林中的命运,最终履行了诗人的诺言”等其他的研究。
但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一诗歌的,目前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本篇论文在分析诗歌内容及主题时,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探析这首诗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一、韵律美这首诗共有四节,每一节四行,每行用的都是四音步抑扬格,押韵模式为连锁式的押韵模式,即a a b a;b b c b;c c d c;d d d d。
诗人除了用了这一押韵模式,还用了押头韵和押元韵,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音乐美和韵律美。
雪夜林边驻译文对比赏析

雪夜林边驻译文对比赏析探析《雪夜林边小驻》摘要:《雪夜林边小驻》的语言简洁清新,给读者宁静安详的景象。
作者罗伯特·费罗斯特是美国最出名的诗人之一。
在这首诗里,他通过描写森林、马和沉睡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森林文体抑扬格拟人《雪夜林边小驻》是一篇描写风景的短诗,里面所描写的雪景给读者的印象是唯美的。
要学习这首诗,首先从它的基本信息着手,如作者、诗的体裁等,然后是诗的文体特征。
1 基本信息1.1 作者《雪夜林边小驻》的作者是罗伯特·费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当时在美国享有非常高的名誉和地位。
他的诗描写的主要是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问题,因此被誉为哲学诗人。
但他最感兴趣的是大自然以及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他大部分著作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充满了强烈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所以他也被称为田园诗人,并被赋予“新英格兰诗人”和“美国民族诗人”的称号。
罗伯特·费罗斯特仁慈聪颖;他的诗歌风格也清新质朴,阐述了生命的真谛。
1961年他被邀请出席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并朗读了他的诗作《彻底的礼物》,之后便成为美国人心中的“民间桂冠诗人”。
他不仅发扬了传统诗篇的创作技巧,还建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他是连接欧美传统诗和现代派诗篇的桥梁,因而有些评论家也称之为“交替性诗人”。
费罗斯特从来把自己归为任何一个学派,对由庞德和艾略特等所发起的新诗运动毫无兴趣,并拒绝接受法国先锋派的诗篇创作原则,他感兴趣的是独创性。
他四次获得普立兹奖,并在1938年和1941年获得美国艺术文学和美国诗社奖。
作为描写大自然的诗人,费罗斯特将具本土特色的、清新自然的新英格兰英语融入到传统的抑扬格诗篇里,采用本土方言进行诗篇创作,这种创作方法为华兹华斯高度赞扬。
他经常将意义/哲理隐含于各种各样的形象,以表达他对生活、社会和宇宙的看法。
因此他的诗作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宗教意义。
从语言学角度解析弗罗斯特诗歌《雪夜林中小驻》

《从语言学角度解析弗罗斯特诗歌《雪夜林中小驻》》摘要:这首诗用了大量的实词,如树林(woods),屋子(house),村子(village),小马(horse),人烟(farmhouse),湖泊(lake),铃铛(bells),声响(sound),这首《雪夜林中小驻》也不例外,诗人使用的语言简单明了,普通平淡,如动词,认为(think),知道(know),看见(see),停下(stop),观看(watch),覆盖(fill up),给予(give),寻问(ask),屋子(house),村子(village),小马(horse),人烟(farmhouse),湖泊(lake),铃铛(bells),声响(sound)摘要:本文将从词汇,语音,还有修辞三个方面来分析《雪夜林中小驻》这首小诗,以求让读者更好的欣赏这首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雪夜林中小驻》;词汇;语音;修辞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著名诗人。
弗罗斯特称自己的诗是“始于愉悦,终于睿智”。
本文旨在用语言学知识,通过词汇,语音,修辞三个方面解析这首小诗的魅力所在。
一、词汇这首诗用了大量的实词,如树林(woods),屋子(house),村子(village),小马(horse),人烟(farmhouse),湖泊(lake),铃铛(bells),声响(sound)。
大部分实词都是形容自然景观,通过写自然景观实词的比例,由此可见诗人主要描绘的是自然景物,该诗为一首描写景物的诗歌。
弗罗斯特曾被称为“农民诗人”,其诗朴实平淡,通俗易懂。
这首《雪夜林中小驻》也不例外,诗人使用的语言简单明了,普通平淡,如动词,认为(think),知道(know),看见(see),停下(stop),观看(watch),覆盖(fill up),给予(give),寻问(ask);如名词,树林(woods),屋子(house),村子(village),小马(horse),人烟(farmhouse),湖泊(lake),铃铛(bells),声响(sound)。
罗伯特_弗罗斯特_雪夜驻林边_解读

··2009·4引言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驻林边)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though;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M 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以上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著名的诗作之一,描写的是一个雪夜诗人在郊区林边欣赏雪景的情景。
本文分析此诗,运用的是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是语言系统的“功能”思想。
韩礼德认为,语言形式,包括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其自身并不能表明它自己是否与一个语篇的文体相关。
语言形式与文体的关联,是通过语言形式在语言交流中的“价值”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看它是否在语篇整体中起突出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语篇的语言形式生成语篇内容的情景是作者在创作中创造出来的,所以要分析语言形式的文体风格,就要看它是否与表达作者的整体意义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4引言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驻林边)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though;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M 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以上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著名的诗作之一,描写的是一个雪夜诗人在郊区林边欣赏雪景的情景。
本文分析此诗,运用的是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是语言系统的“功能”思想。
韩礼德认为,语言形式,包括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其自身并不能表明它自己是否与一个语篇的文体相关。
语言形式与文体的关联,是通过语言形式在语言交流中的“价值”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看它是否在语篇整体中起突出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语篇的语言形式生成语篇内容的情景是作者在创作中创造出来的,所以要分析语言形式的文体风格,就要看它是否与表达作者的整体意义有关。
这样,语言功能就成为连接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的中介。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概念之一是前景化。
他认为,某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只要与作者的整体意义相关,这就是与语篇的情景语境相关,就是有动因的突出,就能实现前景化。
情景语境又制约作者对意义的选择。
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而生成的。
对音系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
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意义层的选择。
而对语义层的选择则是由情景语境支配的。
所以语言形式的功能,是由其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来决定的,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张德禄,1999)。
本文主要是基于以上一些角度,来分析诗人如何使此诗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统一,写出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及其诗貌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Rrost,1874~1963)是美国现代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与艾略特一同被认为是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人物。
他是一名田园诗人,乡村的风景和生活是他写作的兴趣所在。
他赞美客观事物,强调实在普通的东西,作品的生活气息真切,形象鲜活。
而他骨子里是一位哲理诗人,他所写的生活悲惨而快活,美丑皆有,乱中又有统一,“他通过诗歌把乡村和城市、地方和世界、人和自然等因素并列、对比与揉和起来,令人通过一地、一时、一人、一物而领悟到人世间的普遍真理”(李宜燮,常耀信,1991)。
虽然他的诗富于深远的哲理,文字却十分普通,“他用一种略加提炼的流畅的口语写乡村生活的情景”(赵毅衡,1985)。
他有很高的语言运用艺术。
他的诗体虽然广泛,甚至有传统诗的形式,然而运用的却是完全现代的语言,诗句流畅自然。
尤其节奏感很强,这主要由于他重视诗歌的音乐性,这也是他的诗难译的原因之一,当诗意勉强译出后,原诗的音乐性却无法传达出来。
他又喜欢轻松,笔调轻快、洁美和谐,而将生活的复杂性尽寓其中。
诗人并非纯粹地写田园生活、写哲理,而是寓深情于其中,所以他又以善于写抒情诗而著称,尤其是抒情短诗。
他的抒情短诗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如劳伦斯·汤普森所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于象征的意象揉和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彭予,1995)。
以上的这首“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就是弗罗斯特田园诗的典型代表作。
该诗于1923年发表在他的诗集《新罕布什尔》。
二、诗中的自然境这首独白诗的讲话人是诗人自己。
内言:一个夜晚,诗人路经一片树林,见雪花悄然飘落,林木银装素裹,便禁不住停下来欣赏这一美景。
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此时欣赏雪景的感受。
该诗形式上共有四段,每段四行,每行的基本韵律是四步抑扬格(两个音节一组,内有轻重抑扬,称为一步)。
每段的1、2、4行押韵,第三行的韵是下一段1、2、4行的韵脚。
第四段的所有四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解读卫麦鹏摘要本文分析的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短诗“St opping by W oods on a Snow y Evening”(雪夜驻林边),作品文字简练洁美、清新朴实,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与现实情怀。
关于作品的语言运用,诗界的评论各不相同。
本文试用英国现代语言学家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对其进行解析,从另一角度分析作品寓于诗歌语言的深意。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语言功能前景化境界247--··2009·4行全押韵,韵脚是第三段第三行的尾音。
因此本诗四段共有四个尾韵,全诗押韵结构是AABA 、BBCB 、CCDC 、DDDD 。
西方诗歌中常见的押韵形式,一段四行按abab 或abba 押韵(杨传纬,1992),像此诗的押韵方式很少见。
诗人正是运用了这种特别的押韵方式,将诗的四段紧紧联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内在和谐的完整的整体。
作者在全篇第一句中就打破英语常见句序“I think I know whose woods these are ”,将其写成“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引人注意。
作者偏离常规,把“whose woods ”前景化,作为整句和全诗的开头,作者是有用意的。
把这两个词放在开头,一个用意是方便把“I know ”放在整句的最后,与本段后面三、四行的“though ”和“snow ”这两个词押韵。
另一个考虑则是在全诗的一开始就点出树林,紧扣题目,将读者首先引入到一个有关树林的境界。
第一段第二行“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though ”,作者将“though ”放在句末,并用逗号将其与“village ”隔开,使其如韩礼德所说的前景化,是想与上面第一行“know ”同韵,强调了“know ”和“though ”共有的元音/?u/,以便与段末第四行的“snow ”相呼应。
而最后这“snow ”一词正是作者在本段选用/?u/作为韵脚的原因所在,也是作者一反常规将“know ”、“though ”放在行末的原因所在。
诗人心存“snow ”一词,想将其逐步引出,将读者带入一雪境,与题目的“snowy ”相呼应。
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马人格化。
马儿觉得奇怪,为何停在“woods (树林)”和“frozen lake (结冰的湖泊)”的边上,而附近又看不到“farmhouse (农舍)”?这是马儿奇怪的原因。
同时作者又借马儿奇怪,对第一段所写的两境,即林境和雪境(“woods ”和“frozen lake ”),作新的描写。
这里诗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强调雪境,让读者不只是通过“frozen lake ”二词的意义感受出来,还可从它们的词形变化领略出来,“frozen ”和“lake ”可缩合为一词,即“flake (雪花)”,作者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方式感受到雪这一境界。
由此推断,作者此时已心存“flake ”,而在第三段末,作者终于将“flake ”明确展示给读者,选用“lake ”意图也得到验证。
在第二段中还应注意到,作者还提到马儿奇怪的另一个原因,并把这个原因放在本段的最后,“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
这里作者借马儿又引出了本诗的又一境界———夜境。
至此,本诗题目所提到的“woods ”、“snow ”、“evening ”三境便全部引出了。
作者将特定词语前景化,选用特定的韵脚,运用独特的语言形式,通过林境———雪境———夜境这一顺序,意图将读者逐步引入到一个雪夜林边的自然境中。
三、诗中的世俗境作者在前两段中引出了一自然境,接着又在第三段中对这一境界的“静”作了别致的描写。
诗人写到小马摇响了佩铃,问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而回应它的只有轻风吹落雪花的声音。
清脆的马铃声与轻风吹落雪花的声音,一高一低,一刚一柔,这样一对比,便衬托出雪夜林边那清远的寂静。
第四段写作者面对此时的景色,感叹“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
“dark ”一词值得注意,白雪覆盖整个树林,照理应该是映白树林,而作者却用“dark ”。
因前文有“The darkest evening of a year ”,故这里用“dark ”。
且“dark ”与“deep ”两词放在一起,唤起读者的基本联想是一致的。
当作者引读者进入一个自然境界后,使人几欲融入此境。
谁知,作者笔锋一转,用“But ”一词将读者带入另一境,一个有别于自然境的世俗境。
此处作者选用“But ”,没有用“however ”等其他词,因为诗人不仅想表达转折之意,还想借用“But ”的发音来加强转折的音响效果。
“But ”的发音响亮有力,用在此处有特殊的效果,前文作者引读者沉浸于大自然的宁静中,“But ”一出,正如当头一棒,敲醒了作者,也敲醒了读者,回到一截然不同的世俗境。
作者用了两个不定式结构“promises to keep ”和“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道出世俗境。
作者在前文说到他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此时突然回到世俗境,发现自己有承诺要兑现,有责任要承担,于是便不能久留,只得继续前行,回到生活的理性。
最后两行是同一句的重复,“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寓意深长,耐人回味。
从节奏上说,就像马儿渐行渐远的蹄声,这表明诗人已重新上路,离开那片树林,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自然境的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