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幕遮周邦彦

苏幕遮周邦彦

《苏幕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品诗画结合,感受本词创造的意象和优美意境,品味诗意。

3、悟揣摩词人寄寓虚实画境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学链接(见附录,PPT展示)二、诵读课文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准节奏。

2、尝试诵读吟咏。

注意轻重、缓急、停顿或拖长(回顾参照教材P4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朗诵讲解),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

3、教师示范朗读,或学生朗读。

4、举例,谈感受。

“燎沉香,消溽暑”声音要低沉缓慢,传达出一种郁闷烦躁的心情,天气闷热又潮湿,这个夜是如何入睡的?“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个句应该以一种极为欢快的语调读出,小鸟把作者的耳朵叫醒,烦闷的入睡,醒来却是清新愉悦的,终于迎来清快舒爽的好天气!“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想象一叶小舟,滑入荷香深处,忆往事如梦或者乘梦归乡,唯有用一种轻柔的梦幻般的声音吟出,才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一个久居长安的游子对家乡的那种一往情深。

三、品味意境:1、看图片(PPT 荷叶图片)2、说一说,哪一幅图片比较符合本词的意境?(每一幅图都有不符合本词意象特点之处。

)“五月渔郎相忆否”之“五月”暗指上阕风荷为初夏时节,荷叶新绿;“初阳干宿雨”,“干”的结果还是“干”的过程?有无雨珠?“一一风荷举”之“举”表明出水之荷而非浮水之叶,挺拔修长。

“举”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因为有“风”,摇曳中保持平衡直立之姿,端正而不呆板,亭亭玉立也。

荷叶上是怎样的质感,如何表现“晴”“初阳”(对比《荷塘月色》之月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

“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但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个季节特点。

3、咀嚼字词:“一一”“清圆”“窥”“语”“一一”表现多而不密,有一种疏朗错落、高低起伏之态。

“清圆”清,清秀、清纯、清新、清香、青翠;圆,直摹其形,看似无理无趣,又无可替代,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

《苏幕遮》周邦彦 说课稿

《苏幕遮》周邦彦 说课稿

《苏幕遮》说课稿祥云一中李颖一、说教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荷花”是两片的感情纽带,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最后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说学情:学生为高二年平行班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但高二阶段学生已不习惯于高声朗诵,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差,想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有较大的难度,老师的有效导引犹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分析、演绎、比较、质疑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法:讨论法、诵读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古诗《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君子之花。

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

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

”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

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

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

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这是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第1篇周邦彦——《苏幕遮》【年代】:宋【作者】:周邦彦——《苏幕遮》【内容】: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杭州)人。

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

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有《片玉词》。

【注释】:燎:燃。

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溽暑:盛夏湿热天气。

侵晓:破晓,天刚亮。

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

长安:借指北宋汴京。

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赏析】:此词写异地乡思。

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

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

下片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

末句“芙蓉”,与上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

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第3篇:苏幕遮的诗汇总雪茫茫,纷落地,天地苍苍,坡上炊烟会。

春告家乡松畔水,游子心情,倒海翻*汇。

暗伤神,移步退,月下离分。

母爱难安慰。

明月高悬丝柳翠,痛断肝肠,留下伤心泪。

夜难眠,明月照。

风卷残云,楼上孤灯廖。

明月西斜人早觉。

相思难聊,惆怅情长绕。

月朦胧,浓雾罩。

月*幽明离梦谁能料。

小赋难书相思调。

酒入愁肠,愁绪谁能告?雪花飘,找玩伴,堆雪人来,伙伴都参战。

回忆儿时多少愿,历历屏前,欢笑眸前现。

雪花飞,人不见,两鬓霜银,分外思朋见。

昔日娃娃今日难,岁月蹉跎,永做今生盼。

话残阳、斟满酒。

谁诉离愁,凛冽寒风就。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024版苏幕遮周邦彦公开课一等奖

2024版苏幕遮周邦彦公开课一等奖

艺术手法鉴赏:比喻、拟人等
比喻
词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一句,将荷叶比作美人舞动的裙 裾,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荷叶在风中的摇曳之 姿。
拟人
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如“鸟雀呼 晴,侵晓窥檐语”一句,将鸟雀拟人化,赋 予它们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词中的自然景 象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五月渔郎相忆 否?”一句也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渔郎拟人 化为有情之人,表达了词人对故乡亲友的深 切思念之情。
CHAPTER
《苏幕遮》全文呈现及注释
全文呈现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 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溽暑: 潮湿的暑气。呼晴:唤晴。侵晓:快天亮的时候。窥檐语:窥视屋檐,和语雀 说话。
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分析
意象描绘
词中通过对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等意象的描绘,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别有情趣的画面。其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尤为出色,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初晴,荷叶上水珠滚动, 清风吹过,荷叶摇曳生姿的美丽景象。
情感表达
词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上片写盛夏晨景,下片抒思乡之情。全词 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通过刻画入微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 法排遣的思乡之情。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 展。
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学习和欣赏《苏幕遮》等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 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苏幕遮板书

苏幕遮板书

苏幕遮板书这是苏幕遮板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幕遮板书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余光中的《乡愁》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2、整体把握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诵读指导(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作者心情如何?——烦闷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语速呢?——稍慢我们试读一下。

(生读,然后教师范读)(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

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

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

(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

(生读)2、揣摩词句(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呼”,“窥”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人”明“志”。

(2)背诵本词。

2、技能目标:(1)用“缘景明情”的的方法赏析诗歌。

(2)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3)学习从“对方落笔”的抒情方式。

(4)掌握“诵读”的其它要点。

3、情感目标:(1)继续通过“诵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通过图文统一的课件制作,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余光中的《乡愁》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2、整体把握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诵读指导(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作者心情如何?——烦闷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语速呢?——稍慢我们试读一下。

(生读,然后教师范读)(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

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

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

(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

(生读)2、揣摩词句(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呼”,“窥”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

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

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

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

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

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

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

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

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

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

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

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

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

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

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

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

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

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1、触景生情(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

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

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荷。

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

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

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

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

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

(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

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

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

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渔郎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

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

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

看下面这两例。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

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现实中痛苦。

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

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

齐读一下。

(4) “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

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

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

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

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

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

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五、延伸拓展《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

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语言朴素生动,形象优美。

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