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第二章第二课板块运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能力、分析地图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难点:板块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变动及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板块运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的意义。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板块的概念及板块的运动方式。
3.分析板块运动过程: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板块的运动方向、速度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4.探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了解板块交界处地壳的活跃性。
5.案例分析: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板块运动的理解。
8.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板块运动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板块的运动方式3.板块交界处的特点4.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学生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地理 第2节 第2课时 板块的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2 板块的运动1.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2.运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会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会运用基本观点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会用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解释某些地理现象,可是大陆是怎样漂移的?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高山的存在?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的爆发?火山地震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都是解释不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理论——板块运动。
活动1:板块运动观点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活动程序:阅读图文资料—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总结提升阅读图2.22 2.23及文字资料1.回答问题:①六大板块的名称?②板块与板块之间是静止的还是不断运动着?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处稳定还是活跃?各板块间作何运动?③世界许多高大、绵长的山脉,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例如?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哪里?例如?2、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
地壳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是运动的;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活跃,火山、地震比较多,板块内部稳定。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实例举证分析原因,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活动二:利用板块运动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活动程序:观察——讨论——展示—归纳①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②分析,利用板块运动学说理论解释形成原因。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怎样的过程?其高度会逐年缓慢升高还是降低?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答疑解惑。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板块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板块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复习导入,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的,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呢?由此导入板块的运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认识板块运动【自主探究】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1.学生读课本P41页文字内容,读图2.21,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①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2)看一看:①图2.22中,全球主要划分为哪几大板块?②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有哪几种方式?(3)想一想:板块内部、板块交界处的地壳活动是否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①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③地球上大致分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④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之间或张裂或碰撞。
⑤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之间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学生读课本P42页图2.23,完成以下任务:(1)板块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读出图中的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在图中找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拓展探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质现象。
1.学生完成课本P43页,P44页活动。
(1)①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区,不断扩张。
②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形成山脉。
③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缩小。
(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②两大板块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③两大板块压在一起使古地中海消失;④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海陆变迁课件

7.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 学批评 的职业 公信力 需要树 立,批 评家需 要贡献 学术良 知。果 真如此 ,对诗 歌和读 者,都 将是福 音。
8.中国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承传 自我, 吸收各 地音乐 ,器乐 发达, 演奏形 式丰富 。金、 石、土 、革、 丝、木 、匏、 竹,皆 可作乐 器。乐 曲类型 已有祭 神乐、 宴乐、 军乐、 节庆乐 等区别 。玄宗 时已有 超百人 的大型 交响乐 团,其 演员按 艺术水 平分为 “坐部 伎”与 “立部 伎”。
仔细看图,大陆漂移说认为从2亿年前到现在地球海陆分布经历了一个怎 样的过程?
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底层的相似性
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你能否根据大陆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大陆漂移
(1)全球大致划分为几大板块?他们的名字分别是什么?是根据什么命名的? (2)各大板块是静止的还是处在不断运动之中?相邻的两个板块运动方向有哪两 种形式?
2.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 势越来 越明显 ,不少 诗歌批 评为了 应酬需 要,违 心而作 ,学术 含量可 疑,甚 至堕落 为诗人 小圈子 里击鼓 传花的 游戏道 具。这 类批评 对诗歌 创作来 说类同 饮鸩止 渴,还 不如索 性没有 的好。
3.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 演“皇 帝的新 衣”闹 剧。这 些批评 牵强附 会、肆 意升华 ,外延 无限扩 张,乃 至另起 炉灶, 使批评 成为原 创式的 畅想, 早已失 去了与 原作品 的联系 。
4.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 为代替 写作。 较之个 体性的 埋头创 作,不 少诗人 似乎更 喜欢混 个脸熟 ,在这 样的背 景和语 境下, 诗歌批 评基本 沦为诗 人间的 交际和 应酬。 哪怕是 纷纷攘 攘的流 派或主 义之争 ,也往 往是你 方唱罢 我登场 ,名目 噱头不 少,却 未见得 与文学 和读者 有何关 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板块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以及板块的运动。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对于学生形成完善的地表运动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板块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以及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运动的概念,掌握板块的运动方式,能识别板块运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板块运动的概念,板块的运动方式,板块运动的方向。
2.难点: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
2.设计问题,准备讨论话题。
3.准备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板块运动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板块的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板块是如何运动的吗?”2.呈现(10分钟)呈现板块运动的概念、特点和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板块的运动方向。
提问:“板块运动有哪些方式?它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提问:“板块运动为什么会产生地理现象?这些现象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板块运动的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红海是______非板洲块 和最_终印__会度__形洋_板成块新张的裂海运洋动。形成的,
2011.3.11日本大地震是_______ 板挤块压和的_结__果亚__。欧___板块相互碰撞
太平洋
结论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 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 的运动之中。
2、地中海的缩小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3、日本地震灾害频发
学以致用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亚_欧______板块相对运动印,度相洋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板块处在不断碰撞 之中,珠穆朗玛峰就会不断增高。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地中海在______板亚块欧和______板块相对运非动洲, 相互碰撞挤压下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海陆的变迁
(板块的运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 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 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 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 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 况。
板块构造学说
观点: 1、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 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2、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的,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大致分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
板块的运动:认识六大板块和板哪个板块? 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 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发生火山、地震。
使地表隆起抬升山 脉
使地表发生断裂 东非大裂谷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一、沧海桑田。
1. 海陆变迁的实例。
-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板块运动),抬升成为高山。
-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表明该海域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
2. 海陆变迁的原因。
- 地壳的变动: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壳发生上升或下降运动,导致海陆变迁。
如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
- 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冷时,冰川面积扩大,海平面下降;气候变暖时,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 人类活动:人类填海造陆等活动也能使海陆分布发生变化,如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1. 提出者。
-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 证据。
- 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
- 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
- 大西洋两岸的生物有亲缘关系,如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在大西洋两岸都有分布。
三、板块的运动。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影响。
- 板块张裂: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形成的;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 板块碰撞挤压:-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而亚欧板块受挤上拱,形成日本群岛等岛弧和台湾山脉等海岸山脉。
- 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形成巨大的山脉。
初中地理《板块的运动》优质说课稿

《板块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x学校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板块的运动》。
我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总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板块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的第二课时“板块的运动”是“海陆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对地球六大板块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形成各种地貌。
二、说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大洲和大洋”。
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但初一学生根据他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然需要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来降低难度。
三、说学习目标:根据新课程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准确的在地图中指出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2)利用地图说明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和不同的运动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3)在地图上指出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
四、说学习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的难易程度,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重点: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能用板块相对运动来解释地表形态。
五、说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我将采用我校“五环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将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演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学习。
在活动中逐步突破学习重难点,落实学习目标。
六、教学过程遵循第三师课改理念,结合我校开创的“学(自学)—展(展示)—议(议论)—导(引导)—练(训练)”的“五环教学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将由浅入深的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第一个环节导入。
(用时3分钟)我利用“是真是假”导入新课,提出探究话题,却不做肯定和否定的回答,让学生用一节课的学习来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体验
4、经常发生地震的台湾岛处在两大板块交界的 地带,这两大板块是( A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5、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D) A、日本国土狭小 B、日本经济发达 动 C、日本人口众多 D、日本位于板 块交界地带
达标体验
6、澳大利亚所处的板块是( B ) A、大西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7、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A ) A、板块运动 B、地震、火山 C、人类活动 D、水流冲击
达标体验
8、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我国( A、位于亚欧板块内部 B、地形多为山地、高原 C、地处地壳比较活跃地带 D、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地带
C)
美
亚欧板块
洲 非 洲 板 块 板 太平洋板块
印 度
洋 板 块 南 极 洲
块
板
块
板块交界 地带。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哪个板块? 点击“椭圆” 超链接到板块运动的分析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地中
海 喜 马拉
洋 雅 中国 日本 火 山 平 地 台湾 震 带 太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 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 地震
板块 运动
碰撞挤压运动
张 裂 运 动
山脉
裂谷、海洋
合 作 读 图 理 解 学 说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陆→海
板 块 运 动
形成(裂谷 )、(海洋 ) ( 海洋 )缩小/消失; 形成高大( 山脉 ) 海→陆
高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D
E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B
F 南极洲板块
图九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既有大陆, 又有海洋 几乎全是海洋
板块构造学说
合 作 读 图 理 解 学 说
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亚欧板块
印度洋 板块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 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非洲板块
红海两侧的板块 发生张裂运动
东非大裂谷
解释:
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与非洲 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非洲 亚欧 板块 因为地中海两侧的 板块与 喜马拉雅山脉 是由 亚欧 板块 和 印度洋 碰撞挤压运动 发生碰撞挤压 运动。 发生 形成的。
火 山 地 震 环 带
1.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汶川地震的成因:
位于 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
地处 亚欧板块 与 板块 印度洋 的交界处,地 壳比较 。
地震带来的灾害
步步为“赢”:
C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E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B
美洲板块
D
南 极 洲 板 块
F
图九
点击“项目图标”可以超链接学习相关内容
达标体验
1、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D )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全球气候的变化 C、大量的水土变化 D、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产生的地理 现象是( D ) A、形成裂谷 B、形成低谷 C、形成海洋 D、形成高山 3、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D )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六大板块名称。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大陆漂移 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
板块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 由 板块 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 板块。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 运动 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 集中分布在 板块交界 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