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二章重要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地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性学科之一。
地理学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类。
其中,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规律,而自然地理学则研究自然环境的分布和特征。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具有多种自然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层、水文圈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认识地球,人类发明了地图。
地图是地球表面缩小后的图形表示,可以反映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分布,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 地球是一个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有两极和一个赤道;2. 地球有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需要365.24天;3.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导致了季节的变化;4. 地球有一个大气层,包括对地球有益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二、地球的地图表示地球有很多不同的地图表示方式,包括球形地图和平面地图等。
其中,球形地图更符合地球真实的表面形状和大小,而平面地图则常用于地图的传输和制作。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包括:1. 等角投影方式,如横轴等角、兰勃特等角、黄牛座等角等;2. 等积投影方式,如墨卡托投影、冯·诺依曼投影等;3. 等距投影方式,如柱状投影、等距圆锥投影等。
三、地图上的比例尺和坐标系地图上通常会标注比例尺和坐标系,以方便使用者理解地图的大小和位置。
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一般表示为1:N的形式。
坐标系则是地图上的定位系统,以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四、地球的经纬度和标准时区地球的经度线和纬度线的交点处即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坐标,以东经和北纬为正方向。
另外,为了方便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间对比,世界上被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宽度约为15度,被称为标准时区。
总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通过地图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地球。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1 大气圈大气圈是围绕地球表面的一层气体,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中间层。
1.2 水圈地球上水的分布不平均,主要来源于雨水和冰雪融水。
1.3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做旋转,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
1.4 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太阳能可以通过光伏板、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来转化成电能或热能。
第二章中国地理环境2.1 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和太平洋西岸,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2.2 中国的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多样,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不同类型的地貌。
2.3 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候主要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
2.4 中国的水系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等,这些河流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3.1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不均等是全球范围内的人口问题。
3.2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主要分为城市化、农村流出、国际移民等几种类型。
3.3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类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4.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等,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3 水资源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但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4.4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群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五章世界地理环境5.1 世界的大洲世界上的大洲有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5.2 世界的气候世界的气候多样,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几种类型。
地理初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初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第二章的主题是“地球和地理”。
本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下面我们来详细归纳一下。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包括陆地和海洋底部的地壳。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次,由岩石和熔岩组成。
地核是地幔下面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周期为24小时,是造成地球日夜交替的原因。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365.25天,是造成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3. 经纬度经度是指从东到西度量地球上某一点的距离,国际上经度零度过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纬度是指从南到北度量地球上某一点的距离,赤道是纬度零度的标准。
4. 地球的地形和水域地球的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
山地是指地面高度盖过300米的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
平原是指地面高度低于300米,地势平坦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是指地面高度在1000-3000米之间的地貌,如青藏高原。
盆地是指四周有山地或高原环绕的低洼地带,如四川盆地。
地球的水域包括海洋和湖泊。
海洋是指咸水占据的连续的较大水域,如太平洋、大西洋等。
湖泊是指淡水占据的相对封闭的水域,如青海湖、洞庭湖等。
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等。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2. 地球的区域划分根据地球上不同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常见的区域划分方式有大洲划分、政治区划、自然区划等。
如将世界划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五个大洲。
3. 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等。
它们相互关系紧密,相互影响。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学习地理要学会过滤不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一)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二)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初一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初一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初一地理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日本一、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加工贸易型)工业区集中分布区: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沿岸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第二节东南亚一、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在图准确填注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在图中填注出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的首都及附近河流的名称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雨季,季节分配不均;分布: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北部农业生产: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东南亚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河流沿岸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水源丰富、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充足的劳动力.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中南半岛)四、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人种:大多数为黄种人,东南亚是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其旅游资源丰富。
初一地理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地理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是一门探索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地方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初中地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基础,本文将归纳总结初一地理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它的直径略大于赤道周长,南北直径略小于赤道直径。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
3.地球的倾斜轴和一年四季:地球的轴倾斜23.5度,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接受到的阳光照射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经纬度与地球时区1.经线和纬线:经线是指从南极到北极的线,也叫经度,人们通过经线来表示一个地方的东西位置;纬线是指环绕地球的平行线,也叫纬度,人们通过纬线来表示一个地方的南北位置。
2.经纬度的表示方法:用度、分、秒来度量经纬度,分别用符号°、′、″来表示。
3.地球时区:地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跨越15度经线,相邻时区之间的时间差为1小时。
三、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1.地壳构造和地震:地球上存在着地壳、地幔、外部核和内部核等构造层,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断裂时产生的振动现象。
2.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表面被划分为若干大块,这些大块叫做地壳板块,它们在地球上不断地漂移、碰撞和分离。
3.火山和火山地震: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喷发的口,它能释放出熔岩、火山灰等物质,而火山地震是火山活动过程中的地震现象。
4.地理现象与自然灾害:地理现象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变化,如气候现象、地貌现象等,而自然灾害是地理现象中引起的对人类和物质财产的破坏。
四、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1.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约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5%的水是淡水,其中大部分是冰川和地下水。
2.水循环的过程:地球上水的不断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雨、地表径流、地下水等过程。
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基础知识:1、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
2、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即地球上三分陆地,七分海洋.3、海陆分布特点: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则是一块陆地.4、关于陆地和海洋部分的基本概念:(能够在图上标示)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称为半岛,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面积广大的水域称为洋,大洋的边缘靠近大陆的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称为海峡。
5、有关陆地和海洋之最:世界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为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是丹麦的属地;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为大洋洲。
6、无论怎样划分两个相等大小的半球,总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7、记住以下大洲分界线:(能够在图上准确标示)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南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欧、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非欧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按顺序)8、七大洲面积排列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面积排列顺序: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9、熟练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如半球分布特点和经纬度分布特点及相对位置。
(1)被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的大洲为亚洲和北美洲.(也是既有阳光直射又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大洲),没有热带的大洲是欧洲和南极洲。
(也是没有阳光直射的大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为北冰洋。
(2)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自转: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每转一圈约24小时。
自转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进行的运动,每公转一圈约365.25天。
3.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了地区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二、昼夜交替:1.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照射到一半的地球上,另一半则处于黑暗之中。
2.我们所居住的位置受到地球自转和太阳直射光线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会不同,夏季白天长夜晚短,冬季白天短夜晚长。
三、季节变化:1.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圆形。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2.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短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时候称之为远日点。
3.近日点发生在北半球的冬季,距离太阳最远的远日点发生在北半球夏季。
4.近日点时,太阳的直射光线在北半球的面积较小,而在南半球则较大,导致北半球的冬季较为寒冷。
5.远日点时,太阳的直射光线在北半球的面积较大,而在南半球则较小,导致北半球的夏季较为炎热。
四、四季的变化:1.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昼夜平分的时刻,地球上任何一个点都将经历12小时的白昼和12小时的黑夜。
2.夏至和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时刻。
夏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南半球的夜晚最长;冬至时则相反。
3.春季和秋季,地球的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光线区域从南半球逐渐向北半球移动,导致北半球的温度逐渐升高。
4.夏季,地球上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接收到太阳的直射光线,导致北半球的温度达到最高。
5.冬季,北半球的白天较短,太阳的直射光线区域位于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北半球温度较低。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原理、昼夜交替以及四季变化的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上的天气、气候以及时间变化。
同时,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地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 “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 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 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居世界第一位。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 油输出路线:
2.4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
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 于发达国家。
雄厚的经济实力: 繁荣的旅游业: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
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 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3西亚 五海三州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 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 最突出。
2019
第二章 了解地区
2.1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 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 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 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 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 山岭河多, 平原较少, 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 “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