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12.《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教案

12 寓言二则课题寓言二则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这篇课文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样的事情。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习重点1.会写会认生字,能正确听写词语是重点。

2.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搜集寓言故事。

(学生)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组织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出课题。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1.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2.理解寓言的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学生齐读课题。

1.写一写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3.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识读字词,初识课文(用时:10分钟)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学生字词。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点拨:“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uàn,它的其他读音是quān和juān。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教材第57~59页)
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学情分析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三、学习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赶紧”后的好处。

4.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赶紧”后的好处。

学习准备
师:PPT、字卡生:预习、朗读课文四、学习过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2.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2.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2.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读感知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看图猜成语,游戏规则小眼睛看图,小脑袋仔细想,猜出成语举手说。

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坐井观天我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一个个小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大道理。

像这种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叫“寓言故事”。

什么叫寓言呢?咱有同学知道的吗?“寓”就是寄托,“言”就是讲道理,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猜成语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给学生讲解“寓言”的意思,为接下来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巩固识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寓”这个字你怎么记住它?“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相当于章、条,比如说新闻一则,就是一条新闻,所以寓言二则就是二个寓言故事。

好,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

学习《亡羊补牢》(一)理解题意1.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谁来读读这个故事的名字2.指一生读3.师:我们一起借助拼音再来读一遍,先拼音节再读词,生齐读我们一起把它写到黑板上,提示“补”是衣字旁,“牢”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师指导书写,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要长一些,你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两个,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4.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指生答5.你觉得在这个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比较难理解?亡牢6.好的,我们看,在字典中亡有四种意思,“牢”有三种解释,对于这种多意字,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它的意思呢,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儿,那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选择”,好,我们先不急理解题目的意思,我们先来读故事。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2《寓言二则》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2《寓言二则》优秀教学案例
同时,教师还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寓言现象,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寓言故事,感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实现生活与学科的紧密结合。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教师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乌鸦为什么会受到狐狸的欺骗?”“蚂蚁为什么能成功地储存食物?”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3.语文知识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生词、成语、语法等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和寓言故事内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型、语法等。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4.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如预测、提问、推理、总结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寓言故事的语言魅力。然后,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2.学习生词和成语:教师对课文中的生词、成语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并学会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结果及寓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力,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成长。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寓言二则(教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第12课寓言二则 2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演示第4张幻灯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中体会寓言的寓意。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寓言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演示第5、6张幻灯片)(1)亡、牢、钻、劝、丢、告(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读音对对猜,让学生认读字音。

寓(yù yǜ)言羊圈(quàn juàn)窟窿(long lóng)街坊(fāng fang)后悔(huǐ hǐu)叼(biǎo diǎo)走从此(cǐ sǐ)5.识字有方亡:,独体字,组词:流亡灭亡牢:,上下结构,组词:牢记牢固钻:,左右结构,组词:钻孔钻研劝:,左右结构,组词:劝说劝1、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生字卡输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提问识记生字。

让学生认读本课生字。

让学生掌握生字的笔顺、结构和组词。

导丢:,上下结构,组词:丢失丢掉告:,上下结构,组词:告诉告别(二)交流汇报:生自由说说这则寓言所表达的寓意以及养羊人两次丢失羊后的态度转变。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精读课文。

(演示第7-15张幻灯片)1.题目解读。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丢的意思。

补:修补,补救。

牢:关牲口的圈。

2.阅读1-3自然段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1)羊为什么会少了一只呢?羊圈破了个窟窿,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为他着急。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教案

12.《寓言两则》教案《亡羊补牢》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指导方法)(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2寓言二则(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2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紧”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告的语气)
三、品读寓言,体会寓意(续)
②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气愤、恨铁不成钢)
第五单元
12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体会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2.朗读课文,懂得“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难点:体会寓意。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用这个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吗?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3.教师揭示寓意: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
4.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赅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三、品读寓言,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一下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引导: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1.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及语言出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的意思,体会“好像”一词的不同用法。

3、会用自己的话说这个语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复习导入。

出示: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些成语大都蕴涵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教学“寓”字及寓言这种故事特点。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题。

1、“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读了以后,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

想不想读?3、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4、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生字词:望转言自筋尽喘截巴望好像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5、分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巴望”是什么意思?种田人巴望禾苗快些长大,找出句子读。

2、禾苗怎样?出示句子:①禾苗好像一点也没长高。

②水面平得好像一面大镜子。

“好像”的意思一样吗?③禾苗一点也没长高。

把句里的好像去掉读一读,与原来的句子意思一样吗?3、种田人可能看不出禾苗的成长,也可能嫌它长得太慢了,所以焦急得转来转去,“焦”字换偏旁,截、推、堆、准。

理解焦急。

4、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好方法,读第二节。

①扣“一棵一棵”:田里有多少棵禾苗?(体会筋疲力尽)②看图,农夫一棵一棵拔时会说些什么?(体会得意)③感情朗读5、学习第三节,引读结果:农夫真够累的啊,但他挺开心,他回到家里,……6、种田人弄得筋疲力尽,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别人都不明白什么回事,齐读第四节。

“枯死”是什么意思?四、点明寓意,升华拓展。

1、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死吗?(植物生长资料)2、小结:你看农夫多傻啊!揠苗,使禾苗不能吸收水分了,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理解“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筋疲力尽”等成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理解寓言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3.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成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寓言中蕴含的道理,避免在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会认的生字的字音、字形。

2.理解“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筋疲力尽”等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1.结合图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体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这幅图猜出这是个什么成语吗?(学生回答,然后老师写下课题)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学生尝试解释)通过这个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又有些什么疑问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亡羊补牢,看看在这个寓言中蕴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亡、牢、坊、此”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结合图片的方法;学习“钻、叼、悔”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寓、则”这两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圈”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与它的其他读音相比较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寓yù寓言偶ǒu 偶然愚yú愚蠢 ⎩⎨⎧ 则zé否则侧cè侧面 多音字示例:圈⎩⎨⎧ juàn 羊圈quān 转圈(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亡”第二笔稍长,第三笔起笔略微靠左。

“牢”的最后一笔为悬针竖,居于竖中线上。

“劝”左小右大,左边“又”捺变成长点。

“丢”起笔是平撇,第四笔要长。

易错提示:“钻”右部“占”不要写成“古”。

“告”第四笔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不要写成了短竖。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宀:牢(牢固)—宝(宝贵)—定(一定)又:劝(劝说)—对(对错)—戏(游戏)(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讲了些什么。

(3)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1)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2)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

第二部分(2~4):养羊人不听街坊劝告,又一只羊被狼叼走了。

第三部分(5):养羊人接受了街坊的劝告,修补了羊圈,羊再也没有丢过了。

(3)这则寓言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丢了两次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

2.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亡羊补牢”一词是什么意思吗?明确: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

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第1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用讲故事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语调舒缓。

(2)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这个自然段交代了什么?明确:这个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羊圈破了,羊被狼叼走了。

2.学习第2~4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读第2自然段时,要读出街坊关心、着急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时,要读出养羊人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

(2)从“劝”“赶紧”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什么?明确:从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街坊对养羊人非常关心,希望他能尽早堵上窟窿,防止羊再次被狼叼走。

(3)提问:“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是养羊人反驳街坊的话。

突出了养羊人满不在乎的态度,也为再次丢羊做了铺垫。

(4)思考: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字表明了什么?明确:这两个“又”字表明养羊人未听街坊劝告及时修补羊圈,再次因为狼从窟窿钻进羊圈而丢失了一只羊。

3.学习第5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读第5自然段时,要读出后悔的语气。

(2)思考:“他很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心理描写。

表明养羊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打算修补羊圈。

(3)从这一自然段中找出表明养羊人实际行动的句子。

明确:“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4)词语拓展。

由“结结实实”拓展AABB式的词语。

AABB式的词语示例:安安分分蹦蹦跳跳明明白白大大方方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养羊人丢第一只羊时,街坊劝他说:“________!”他却毫不在意地回答:“________。

”结果________。

他很________,然后________。

从此,________。

(用课文原文回答)明确: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羊又少了一只后悔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2)朗读全文思考: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明确:一个人做事只要肯虚心接受建议,认真改正错误,就不算晚。

2.总结。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劝告,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改正错误。

要时刻牢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亡羊补牢⎩⎨⎧⎭⎬⎫起因——圈破丢羊经过⎩⎨⎧⎭⎬⎫不听劝告再次丢羊后悔结果——修补羊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禾苗”图片2.介绍图片:介绍禾苗的生长规律(春种、秋收)。

3.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关于禾苗的寓言故事。

(板书:揠苗助长)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焦、筋、疲”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结合图片的方法;学习“喘”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截”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 截jié一大截栽zāi 栽花载zài 载歌载舞(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疲”第二笔稍短,“疒”上点居中,“皮”里面的撇略短,捺要展开。

易错提示:“筋”左下方是个“月”,不要写成了“目”。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筋(抽筋)—笔(毛笔)—笑(笑声)疒:疲(疲劳)—病(生病)—疼(疼爱)(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讲了些什么。

(3)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1)课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

(2)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古时候有个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长高。

第二部分(2.3):种田人拔高了禾苗。

第三部分(4):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

(3)这则寓言讲了古时候有个人用拔苗的办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2.朗读思考:理解“揠苗助长”一词的意思。

明确: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第1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这句话写出了种田人因禾苗长势缓慢而着急的心情。

重读“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帮”,语速稍快,读出急切的语气。

(2)朗读并思考:从“巴望”“天天”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明确:从中可以看出种田人希望禾苗长高的迫切心情。

(3)提问:表明种田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禾苗长高的词语有哪些?明确:焦急、转来转去。

(4)词语拓展。

①由“转来转去”拓展“×来×去”式的词语。

“×来×去”式的词语示例:跑来跑去爬来爬去跳来跳去飘来飘去②由“自言自语”拓展“自×自×”式的词语。

“自×自×”式的词语示例:自给自足自高自大自由自在自生自更(5)思考:默读这一自然段,说说揠苗助长的起因。

明确:种田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但是三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所以他准备想个办法来帮禾苗长高。

2.学习第2.3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想出办法时,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拔苗时及完成拔苗后,要读出疲劳的语气。

(2)“终于”一词表明了什么?明确:“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用了很长时间来想办法。

(3)“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明确:“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说明了种田人拔苗的时间长,且非常劳累。

(4)提问: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语言描写。

说明了种田人虽然很累,但他认为帮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心里很高兴。

3.学习第4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要读出纳闷、疑惑的语气。

(2)提问: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明确:因为禾苗的生长是要靠自己的力量,种田的人太急于求成了,忽视了禾苗生长的规律。

所以,禾苗都枯死了。

(3)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种田人拔苗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田人拔苗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田人拔苗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但是三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很焦急。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拔了很长时间。

禾苗全都枯死了。

(2)思考:说说种田人在得知禾苗全都枯死时的心情。

明确:伤心、后悔。

2.总结。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展现了一个因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的种田人形象,让我们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违反规律”的道理。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寓言时不仅要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而且要悟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理解、运用这些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