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型人格障碍

合集下载

什么是人格分裂症

什么是人格分裂症

什么是人格分裂症人格分裂症,也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存在两个或以上的不同而独立的人格。

这些人格之间可能产生强烈的冲突、敌意和不和谐。

人格分裂症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感觉自己处于一个身份不明的状态,难以分辨现实与幻觉,对自己的人格和身份产生疑惑和混乱,表现出行为举止异常、言谈离奇、情感不稳定等特征。

人格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环境、心理防御机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遗传因素是人格分裂症的主要诱因之一,当家族中有患者存在,个体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

环境因素包括早期生活经历和外界刺激,如童年时期的暴力、虐待、饥饿、疾病和药物滥用等。

心理防御机制包括人体的精神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退缩和幻想等反应。

人格分裂症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走神、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性格急剧变化、情感波动较大、自认为确信的错误想法和幻觉等。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罕见性,人格分裂症的确切诊断非常困难,往往需要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测试才能诊断确认。

人格分裂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康复。

药物治疗主要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行为举止。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交往治疗等多种方法。

此外,行为治疗主要通过行为训练、积极情感暴露、社交技能训练等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尽管人格分裂症的诊断涉及到众多的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放弃对这个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人格分裂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与苦难,也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和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来对这个疾病进行研究和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康复和融入社会。

分裂样人格障碍——疏离

分裂样人格障碍——疏离

分裂样人格障碍——疏离在本文关于人格障碍的分类之一——分裂样人格障碍(PSD)做出解释,在本文中,你将了解到:一.概述二.病因三.症状四.一些判断依据五.隐秘的分裂样人格障碍六.最后概述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持久地疏离,对社会关系不感兴趣,并在其人际关系中情感的表达能力有限。

受影响者可能无法和他人形成健康的依赖关系,也可能会描绘出丰富的幻想世界。

普通人群中约为1-3%,男性多于女性。

在患有精神分裂症或分裂型人格障碍家族史中更为常见。

病因一般来说,产前孕妇营养不良, 早产以及出生时体重低下都有可能使新生儿遭受精神病的影响,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发展成为分裂人格障碍者。

那些遭遇过创伤性脑损伤的人也有这种危险。

处在童年期时照顾者情感冷漠,忽略,会导致其人际关系疏离,可能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发生有关。

其他研究发现,极度完美主义的、充满负能量的父母也可能会使孩子有分裂样人格障碍。

症状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似乎与他人,包括亲属,并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

有时,除了一级亲属(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他们没有亲密朋友或伴侣。

他们很少参与社交活动,多数终身未婚。

他们更喜欢独身,选择那些不需要与他人互动的活动和爱好(如计算机游戏,手工类的活动等)。

与他人的性活动很少,也不感兴趣。

他们也从很少喜欢感官享受(如在海滩上散步,感受花香等)。

无论他人对其评价如何,他们也并不在意。

他们不会在意社会交往的很多细节,使得他们看起来不善交际,或者表现为孤傲,或者我行我素。

他们在社交场合很少有表达心理意愿的行为(如微笑或点头)以及感情流露。

即使激怒他们,也很难获得表达愤怒的回复。

因此有可能在令人不快的处境里表现得十分被动。

他们对于重要的生活事件不做出适当的反应,对环境显得很被动。

在外人看来,就像生活没有方向,极度的迷茫。

少数情况下,当他们愿意暴露自己时,会承认他们觉得很痛苦,尤其是在社会交往的情况下。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症状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稳定,由于缺少必要的交流发泄,可能比其他人格障碍更加严重。

心理学习八种人格障碍

心理学习八种人格障碍

A类型(第一类群):行为怪癖、奇异,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1、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2、对侮辱(无礼)和伤害不依不饶或持久的怨恨;3、多疑,且带有弥散性,甚至把中性和友好的态度歪曲为敌意或蔑视;4、好争斗,为个人权利进行不屈的斗争,明显地过分且处境不和谐;5、病态性的嫉妒;6、自视过高,过分重视自身的作用,持久的自我缓引态度;7、认为周围有人搞阴谋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类分裂样人格障碍:1、不能享乐;2、情感冷淡,对人无温情、无体贴,也不发怒;3、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反应;4、对异性不感兴趣;5、沉湎于幻想,孤独地活动;6、无知心朋友,没有亲密或信任的人际交往;7、不遵守社会传统习俗,行为怪异。

B类型(第二类群):情感强烈而不稳定,包括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1、对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2、没有责任心,不顾道德准则、社会义务和社会规章;3、不能与人维持长久的关系;4、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受挫后易产生攻击甚至暴力行为;5、无内疚感,不能汲取教训,处罚无效;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7、持续存在的易激怒。

冲动型人格障碍:1、常有突如其来,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2、事先无计划,也看不到的可能的未来事件或境遇;3、心情不可预测,变化不定;4、容易暴怒或产生与此相反的激情5、不能控制行为的暴发;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7、不能坚持没有报酬或奖励的行动。

戏剧型人格障碍:1、自我戏剧化,情绪表达过分;2、易受暗示,易受他人的影响;3、情感肤浅;4、自我中心,自我放纵,不考虑别人。

C类型(第三类群):紧张、退缩,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1、优柔寡断,过分谨慎,表现出深层的不安全感;完美主义,反复核对检查,过分注意细节;3、过分认真,顾虑多端,只考虑工作或学习的成效而不惜牺牲愉快和人际关系;4、拘泥迂腐,因循守旧,不善于对人表达温情;5、刻板、固执,总要求别人适应其办事方式。

双重人格案例

双重人格案例

双重人格案例双重人格,又称为分裂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一个人拥有两个或更多个性、情感和行为模式。

这些不同的人格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下出现,而且每个人格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和行为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双重人格患者的案例来了解这一疾病。

小明,一个20岁的大学生,表面上是一个阳光、开朗的青年,但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格。

每当他感到压力大或情绪低落时,另一个人格就会出现。

这个人格与他平常的性格截然相反,冷漠、疏远,甚至有暴力倾向。

小明在这种状态下会做出一些让自己都无法相信的事情,比如对身边的人进行攻击或自残。

小明的家人和朋友对他的这种表现感到十分困惑和震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平时那么友善的人会突然变得如此陌生和危险。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咨询专业医生,小明最终被确诊为双重人格障碍。

对于双重人格患者来说,最大的困扰莫过于无法控制自己的另一个人格。

他们常常感到无助和恐惧,担心自己会在另一个人格出现时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同时,双重人格也给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因为他们很难理解和接受患者的双重人格,也无法预测患者何时会发生人格转换。

治疗双重人格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患者控制和整合他们的不同人格。

药物可以帮助稳定患者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而心理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找到触发另一个人格出现的原因,并逐渐整合不同的人格,使其能够和谐共处。

除了治疗,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需要学会理解和接受患者的病情,尊重和关爱患者的每一个人格,给予他们足够的包容和支持。

只有在一个温暖、理解的环境中,患者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最终走出阴影。

总之,双重人格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心理疾病,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都会造成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但是,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周围人的支持,患者是有可能恢复正常生活的。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APA,2000)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APA,2000)

DSM-Ⅳ对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APA,2000)
A.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下5项以上:(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维(例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第六感觉;对
于儿童或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整日沉湎的想法);(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躯体幻觉;
(4)古怪的(例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受限制;
(7)古怪的行为或表现;
(8)除一级亲属外,没有亲密的或知心朋友;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感但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判断。

B.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测试题

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测试题

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测试题
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在个性、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人格”,并且这些“人格”之间存在冲突和不一致。

下面是一些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症相关的测试题。

一、人格分裂测试
1. 你是否曾经有过不同于平常的举止和言行?
2. 你是否因为情绪波动剧烈和不稳定而感到困扰?
3. 你是否有过“失忆”或“一时失控”的经历?
4. 你是否觉得自己有时像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5. 你是否因为“人格冲突”而导致行为上的不一致或矛盾?
二、情感测试
1. 你是否有过极端的情绪反应,如极度兴奋或沮丧?
2. 你是否经常在不同情境下显现出不同的情绪或反应?
3. 你是否在某些情况下感到情绪完全失控?
4. 你是否有过自杀或自伤的想法?
5. 你是否常常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人际交往测试
1. 你是否有过在不同场合下和不同人交往时显现不同的性格?
2. 你是否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焦虑或困扰?
3. 你是否有过被认为是“冷漠”或“好战”的经历?
4. 你是否因为行为上的极端不一致而导致人际交往问题?
5.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的交往方式有问题?
四、自我认知测试
1. 你是否经常有“我不是我自己”的感觉?
2. 你是否有过忘记自己的一些行为或表现的经历?
3. 你是否有时感觉自己的思想和心灵是分离的?
4. 你是否常常怀疑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
5. 你是否感到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有些“模糊”或“混淆”?
以上是一些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症相关的测试题,如果你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困扰或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心理医生或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治疗和疏导。

中国多重人格案例

中国多重人格案例

中国多重人格案例中国多重人格案例是指一种心理疾病,又称为分裂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

患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无法控制的情况。

这种疾病在中国并不罕见,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的多重人格案例。

小明,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他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常沉稳和成熟的一面,但在家庭生活中却经常出现情绪波动大、暴躁易怒的情况。

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小明被确诊为多重人格障碍。

在治疗过程中,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多重人格,通过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他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找到了更好的生活方式。

另一个案例是小红,一个30岁的女性,她在工作中是一个非常有条理、高效率的人,但在家庭生活中却经常出现失忆、自残等异常行为。

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小红逐渐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另一个人格,她接受了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逐渐学会了接纳自己的多重人格,并且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除了个案,中国还有一些多重人格的群体案例。

比如在某些地方的乡村,有一些人患有多重人格障碍,他们在不同的时候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有时候甚至会对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这些群体案例需要得到更加专业的心理医生的干预和治疗,以减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

中国的多重人格案例虽然并不罕见,但是由于心理疾病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很多患者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关爱。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多重人格障碍,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关爱。

总之,中国的多重人格案例虽然存在,但是随着心理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相信这些患者将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关爱,重新融入社会,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什么是分裂型人格?

什么是分裂型人格?

什么是分裂型人格?
展开全文
小刘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可还是一副小猫咪的样子。

在日常生活中,他表现得过分胆小、羞怯。

他犹如生活在黑暗中的土拨鼠,几乎不与周围的人亲密接触,给人一种古怪的感觉。

他喜欢做白日梦,但缺乏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他既不苟言笑,也不会发怒,对生活总是逃避退缩,忍辱负重。

小刘的行为具有分裂型人格的特点,分裂型人格(也有人把它称为怯懦与自卑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内向、孤僻、胆小、怯懦与自卑、害羞、缺乏知己、行为怪僻,常沉溺于幻想之中,社会活动能力差。

上面例子中的大学生黎明也属分裂型人格。

对照分裂型人格的特征,请自查:
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
过度的社会焦虑,如有陌生人在场时表现出极度不安;
异常的知觉经验,如幻觉等;
古怪或离奇的行为和外表;
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古怪的语言表达,如语言贫乏、离题、模糊或表达意思不清;多单独活动。

只要你符合其中三项,即属于分裂型人格。

相关链接:分裂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和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

据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其中分裂型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总数的29%左右,接近1/3。

1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罗逊特指出这种类型的人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第三阶段,学前期,从4到7岁。
这个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 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又被 称为游戏期。
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的功能,而且在 游戏中实现着自我教育。艾里克森认为,儿童 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 和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 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儿童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 而产生内疚感。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第四阶段,学龄期,从7到12岁。
本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 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这时期的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需要努力去完 成学习任务。艾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时期 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 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 务,就会产生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 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的发展任务是活动自主感而克服 害羞和怀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这时的发展任务是,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而且渴 望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新的环境。
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 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 期的出现。这一阶段发展任务如果能顺利解决,将有 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宜。如果发 展任务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场上对自己的羞怯和 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一、人格的概述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 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 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 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前者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 界观等;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因而产生孤单感。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承担与他人
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 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
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
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
完善自我 塑造健全人格
第二节 塑造健全人格
本节的学习要点及目标 了解人格的基本知识 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自我人格发展
状况 掌握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形成
原因及调适方法。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案例
小娇,来自大城市,班上其余九名女生9人, 均自农村。小娇容貌较好,活泼开朗,能歌善 舞,待人热情。天渐冷,她拿出自己的衣服给 同学御寒,遭拒绝。同学说:“穿她的衣服?! 也太小看我们了嘛。”一天,几个女生在教室 里跳舞,开心之极。小娇不期而至,舞蹈戛然 而止,众女生手脚无措,皆尴尬。课间,时有 男生围着小娇谈笑风生,众女生耿耿于怀。后 来,小娇东西常丢失,有同学告诉她到寝室楼 下可寻,她急奔楼下,很多东西失而复得。她 不知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人格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稳定性与可变性
独特性与共同性 生物性与社会性
正因为可变,所以我们才有 可能来完善我们自己的人格。
大学时完善人格的黄金时期。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自然物理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艾里克 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 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从18到2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 情的实现。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已经自愿准备去开始一 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能更圆满 地进入社会,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
互奉献”。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从25到50岁。
本阶段的发展的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 着关怀的实现。
这一阶段个体已建立了家庭,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若 缺乏这种对下一代的关心,会有一种停滞感。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 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 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 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 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请大家对照自己的成长经
二、人格理论简介 历,思考自己各阶段的心 理、人格发展情况。
(一)、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
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
在这个阶段中,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 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从生理需要 的满足中感受到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基本 信任感。如果生理需要的总得不到满足,就好对周围 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第二阶段,儿童期,从2岁到4岁。
2013年11月19日
江信 大学生成长与素质拓展中心
第五阶段,青春期,从12到18岁。
本阶段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 性和防止角色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 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 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 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 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