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舒适性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服装的舒适性

服装的舒适性

1、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

2、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吸湿性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

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人体皮肤越干燥,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

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指在热湿环境条件下,显着影响人体舒适的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

人体散热的途径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但在热环境或运动条件下,人体主要是靠蒸发散热来维持热平衡,它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5%以上。

在人体蒸发散热的同时,必然引起服装与皮肤间微气候区的湿度上升,使人体产生不舒适感。

服装作为人体与环境间的防护层,它应能使热量快速散发又不引起衣内微气候湿度过度增加,因此在热湿条件下,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对人体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材料吸湿性的大小取决于构成服装材料的纤维的结构、纱线的结构、面料的组织和后整理等方面。

服装材料中,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化学纤维材料中,人造纤维材料比合成纤维好。

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团,有的有空腔或毛细管,所以它们的吸湿、透湿性大都较好;纱线较蓬松,材料越薄越稀疏、透孔的材料,缝隙较大,有利于汗液的吸收和挥发,宜做夏季服装。

由于化学纤维的吸湿性普遍较低,为提高化学纤维的吸湿性,通常是将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进行混纺,或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 (如以涤纶为芯纱,棉为包层纱组成的涤棉包芯纱),或用双层织物形式出现 (如涤盖棉,内层为棉,外层为涤),近些年来有些国家又开发出了高吸湿性的纤维织物,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织物的吸湿性,从而提高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织物的舒适性能

织物的舒适性能

(二)织物的刺痒感
某些织物的服装与皮肤接触时,由于织物与皮肤
之间的相互挤压、摩擦,使皮肤产生刺痛和瘙痒的
不舒适感觉这就是织物的刺痒感。
内衣应柔软无刺痒感。 1、织物的刺痒感产生的机理
刺痒感是由织物中所含有的粗纤维(直径大于 30~35μm)的比例决定的,而与具体的纤维细度 分布无关。
2、影响刺痒感的因素 (1)纤维越粗,纤维的初始模量越大,越容易导致织 物产生刺痒感。 (2)粗纤维的含量越高,织物的刺痒感也越强。 (3)对于同样的纤维,结构疏松的织物较结构紧密 的织物刺痒感要弱一些。
舒适性能是服装材料为满足人体生理卫生所必须具 备的性能。
服装材料舒适性指标包括:保温性、吸湿性、放 湿性、透湿性、触觉感等。
一、热湿舒适性能
(一)织物的热传导性和热阻
1、热传导:当材料的两个表面存在温度差时,热 量就会从温度高的一面向温度低的一面传递,这就是 热传导或导热。
2、织物导热能力的指标
(1)传热系数λ ①传热系数λ:是指当织物厚度为1m,两面间温
①悬垂性 ②抗皱性 ③织物的洗可穿性: 2 .简述影响织物悬垂性的因素 3 .简述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
4、多选题 ①在下列选项中。能使服装保暖性好的选项 有( )( )( )( )。
A、比重小的纤维 B、卷曲的纤维 C、导热系数大 D、细纤维 ②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 A、比表面积大的纤维较小的保暖性好 B、含气量大的稀疏蓬松织物的保暖性好 C、潮湿的织物保暖性差 D、密度高的厚织物保暖性好。
⑤透气性好 尤其夏季服装应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可使人穿 着服装不感到闷热。
2. 冬季的外衣服装面料的选择 (1)高密、轻暖、厚实的面料
选用透气性较差,致密的面料,以提高保暖性, 防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舒适性纺织品

舒适性纺织品

纺织品的舒适性整理技术近年来发展非常快,同时也对舒适性整理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不仅是对人们穿着习惯的改变,从过去追求抗皱挺括到现在讲究舒适u、随意、休闲,更主要是人们对纺织品舒适感觉的提升,作为服装面料的纺织品现在仅仅只有延伸线、弹性和柔软舒适感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纺织品广义的舒适性应该包括:触觉、穿着感觉、嗅觉、视觉以及功能性等、触觉舒适:触觉的舒适感是传统的舒适感,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柔软感,而是在满足柔软的同时还要有滑爽、蓬松、透气、吸水和抗皱等,并且服装在穿着中没有起毛起球等不舒适感觉。

可采用新型的柔软剂(多功能化学结构的柔软剂)整理法、生物酶整理法、抗起毛起球剂整理法、机械柔软整理法和液氨整理法等等穿着感觉舒适:穿着的舒适感觉已经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服装设计领域提出了“人体-服装-环境”的理念,即最为服装的纺织品介于人体和环境之间,作为平衡身体与环境间热交换的一种媒体,织物既要能防护外界环境中的风霜雨雪阳光及温度等变化,又要使人体产生的热和湿气、汗水适当的转移出去,因此织物本身对于热湿空气的传递能力是影响穿着舒适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针织运动服,在运动时的舒适感觉更突出,可采用吸湿排汗易去污整理、表里异机能整理和舒适保湿机能整理或采用吸湿排汗纤维即导湿排汗功能的异性截面纤维等等嗅觉舒适:服装在穿着的同时获得令人愉快的香味舒适感,经研究有些香味还有保健振奋精神和理疗功能,可采用新型的芳香纤维芳香整理抗菌除臭卫生整理等等视觉舒适:服装的视觉舒适感包括服装的式样和面料的色泽和花型,视觉舒适感觉是纺织品的第一感觉,它是在没有接触和穿着前就产生的感觉,视觉舒适来自于设计师的灵感,不同的灵感齐发,会产生不同的设计主题,要达到视觉舒适的设计主题,其来源于回归自然的生态主题、一年四季的生活经验、流行艺术、历史文化和科学幻想等等,并以流行色或经典色为主要色调配有几个中间色和点缀色,丰富的色彩层次感获得最佳的视觉舒适效果,也有通过一些功能(变色、变光)的赋予,获得纺织品视觉上的舒适效果,可采用染色和印花工艺、服装设计来达到功能性舒适:功能性的舒适包括服用功能舒适和防护功能舒适2大类。

近几年东华大学 纺织材料学 试题及 答案

近几年东华大学   纺织材料学   试题及   答案

近几年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试题及答案近几年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试题及-答案近几年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试题及答案2001年一、名词解释(30分后)1、织物的舒适性织物服用性能之一,是指人们在穿着时的感觉性能。

狭义的舒适性是指在环境-服装-人体系列中,通过服装织物的热湿传递作用,经常维持人体舒适满意的热湿传递性能。

隔热性、透气性、透湿性以及表面性能对舒适性影响很大。

广义的舒适性除了包括上述屋里因素外,还包括心理、生理因素。

2、变形纱化纤原丝在冷和机械促进作用下,经过变形加工并使之具备卷曲、螺旋、环圈等外观特性而呈现出柔软性、伸缩性的长丝纱,称作变形丝或变形纱。

包含:高弹变形丝、低弹变形丝、空气变形丝、网络丝等。

3、织物的悬垂性:织物因自重下垂时的程度和形态4、机织物的紧度和针织物的未充满系数紧度-纱线的投影面积占到织物面积的百分比,本质上就是纱线的覆盖率或全面覆盖系数。

未充满系数:δ=线圈长度/纱线直径,可表示纱线粗细不同时的针织物稀密程度;δ越大,说明针织物越稀疏。

5、捻系数则表示纱线加捻程度的指标之一,需用去比较同品种相同厚薄纱线的加捻程度。

捻系数与纱线的搓回角及体积重量成函数关系。

特数制捻系数at=ttnt;tt特数制捻度(捻回数/10cm),nt特(tex)公制捻系数at=tm/nm;tm公制捻度(捻回数/m),nm公制支数(公支),捻系数越大,加捻程度越高。

6、羊毛品质指数延用下来的指标,曾则表示该羊毛的可以纺支数,现则表示直径在某一范围的羊毛细度。

支数越高,纤维越细,可以纺纱支数越高。

7、玻璃化温度非晶态高聚物大分子链段开始运动的最低温度或由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的温度。

8、吸湿滞后性同样的纤维在一定的大气温湿度条件下,从放湿达至均衡和从经久耐用达至均衡,两种均衡回潮率不成正比,前者大于后者,这种现象表示之。

9、蠕变与应力松弛塑性:指一定温度下,纺织材料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其变形随其时间而变化的现象。

服装舒适性探讨

服装舒适性探讨

服装舒适性探讨摘要:服装被称为人的“第二肌肤”,其舒适性一直是服装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文简单阐述了服装舒适性的概念,并从人体工效学角度分析了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服装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服装;舒适性;影响因素;评价服装的舒适性能是指服装这种客观物质在生产、选择、穿着过程中,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从而产生舒适感觉的特性。

服装已有数万年的历史,最初只是用来遮体御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视觉效果要好,而且穿着也要舒适。

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服装的舒适性作为选择服装的首要条件。

因此,服装的舒适性在当前已成为服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1服装舒适性分类服装的舒适性是人体着装后感到舒适的特性,它涉及到心理学、卫生学、美学及社会学等诸多领域。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和视觉舒适性。

1.1热湿舒适性服装穿着的热湿舒适性是指在人与环境的热湿传递之间维持人体体温稳定,为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使人体保持舒适的感觉。

服装在能量交换中通过热、湿传递过程起着调节作用,是人、服装、环境之间的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也是影响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基本因素。

1.2接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是指服装在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对织物的触觉舒适感,对突然变化的幅度要小,光滑且没有刺痒感。

服装织物的接触舒适程度也称服装压力的舒适性。

包括由皮肤触觉神经末梢感觉的力学舒适,如软硬、粗糙、刺痒、刺痛、静电、瞬时接触的冷感、服装尺寸的合体性等。

服装的触觉舒适性对着装者起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着装的整体舒适状态。

1.3视觉舒适性视觉舒适性是指服装的款式、色彩、花样要适合不同性格和爱好的消费群体。

使人们在穿着时处于心理上的舒适状态。

服装的色彩、款式、面料触觉等都会刺激消费者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影响消费者的服装行为[1]。

2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服装人体工效学研究表明,人体–服装–环境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与制约,其作用构成了服装的基本要素。

织物的舒适性

织物的舒适性

织物的舒适性舒适性:是人体对织物的生理感觉,往往以人体对织物的不适感为评价。

涉及织物的透通性、热舒适性(热湿舒适性范畴);刺痒作用、静电及湿冷刺激(接触舒适性范畴)等具体内容。

透通性:主要涉及透气性、透湿汽性、透水性和直通的透光性等一、织物的透气性定义:气体分子通过织物的性能,是织物透通性中最基本的性能。

机理:当织物两边的空气存在一定压力时,空气从压力较高的一边通过织物流向压力较低的一边。

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夏季服装用织物,透气性好,则服装穿着具有凉爽适意感;冬季外衣用织物,透气性小,则服装中具有较多的静止空气,具有防风保暖效果。

指标:透气率,指织物两边维持一定压力差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织物单位面积的空气量影响透气性的因素:(1)织物结构如:平纹<斜纹<缎纹<多孔组织经纱线排列密度、织物紧度、织物组织、织物经后整理,一般透气性降低(2)纤维性质和纱线结构纤维的回潮率对透气性有明显影响。

如毛织物随回潮率的增加,透气性显著下降。

大多数异性纤维织物比圆形截面纤维织物具有较好的透气性。

纤维表面形状和截面形态,会因形态的阻挡物和比表面积的增加,导致气流流动的阻力的增大。

故纤维越短,刚性越大,产生毛羽的概率越大,形成的阻挡和通道变化越多,故透气性越小。

(3)环境条件当温度一定时织物的透气量随空气湿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相对湿度一定时,织物透气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下降。

当温度和相对湿度不变时,织物两面的气压差的变化,会影响实测的流量,而且是非线性的。

二织物的透湿气性:定义:湿气透过织物的能力,又称透水汽性,简称透湿性或透汽性。

透湿机理:织物透湿的实质是水的气相传递,当织物两边存在一定的相对湿度差时,水汽从相对湿度高的一侧传递到相对湿度低的一侧。

测量及指标:使用吸湿法或蒸发法测试,使用透视率或透湿量来衡量影响透湿汽性的因素:(1)织物结构与组成的影响水汽通过织物传递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汽通过织物中微孔的扩散,二是纤维自身吸湿,并在水汽压较低的一侧逸出,三是大量的水汽分子会产生凝露,而通过毛细管作用扩展并在水汽压低的产生较多的蒸发。

服装舒适性的主观评定课件

服装舒适性的主观评定课件

着不同类型服装时的感受和反应。
产品开发和改进
03
服装企业使用主观评定方法来评估新产品的舒适度,以便更好
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改进现有产品。
限制与挑战
主观性
主观评定方法高度依赖于个人的 感受和经验,因此结果可能因评 价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难以量化
主观评定方法通常以等级、评分 或描述的形式呈现,难以进行量 化分析。
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智能评估系统,辅助评定人员进行主观评定,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服装舒适性的主观评定课件
目录
• 引言 • 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 主观评定方法的实施步骤 • 主观评定方法的应用范围与限制 • 案例分析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引言
Chapter
服装舒适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服装舒适性是指人们在穿着服装时所感受到的生理和心 理上的满足程度。
舒适性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选择合适的评定内容
根据目的选择需要评定的服装项目,如保暖性、透气性等。
制定评定标准
为每个项目制定具体的舒适度评分标准,如使用1-10分的评分尺 度。
选择合适的参与者
选取样本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试人员,如 不同体、年龄和性别的消费者 。
筛选参与者
排除有皮肤过敏、呼吸系统疾病 等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参与者。
拓展应用领域
将主观评定方法应用到更多服装领域,如运动服、工作服、防护服等,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舒适性需 求。
建立标准化程序
通过建立主观评定的标准化程序,推动主观评定方法在服装舒适性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服装舒适性-导论新

服装舒适性-导论新

是近代全球战争教育了人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参展的各
国都受到严寒气候的威胁,冻伤的人数搞到100万.专家
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1942年冬季)希特勒德军
和1812年拿破仑法军进攻俄国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两军
都是在相似的环境下作战冻伤而遭受严重的挫败。其主要原
因都是服装简陋,防寒性能差,以及军队缺乏防寒装备所造
力学
4.其他功能 卫生性能
电学性能
保健性能
(三)研究的意义
首先随着人类涉足的地理空间范围不断地扩大, 人们接触到的天然和人为气候条件更为严酷,这就需要 在正确的服装生理卫生学理论指导下开发特殊用途的工 作服、防护服,从而提高恶劣环境下的工作效率。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对服装舒适感的追求日趋强烈,处在工作中要需要穿 着舒适的工作服、防护服外,休闲、运动中要求有舒适 的休闲服运动服。所以,开发各种不同使用要求的休闲 服运动服,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保障人们的身心 愉快和人身安全。
防止侵袭
使人体的安全与舒适得到一定的保证。
(二)装饰 及标识功能
装饰与美化 掩饰身体缺 陷,改善个 人的外观形
象。
礼仪 遮羞,适应 某些特定
场合。
标识 强调精神倾 标明职业、 表现性感、 身份、地位、 反叛等各种 权力等个人 不同的情绪 或群体特征。 和态度。
合体也是 服装舒适 卫生的重 要条件.
• 1946年英国的Peirce和Ress提出了一 个用来衡量织物(层)隔热性能的热阻单 位----Tog。
• 1949年,英国出版了第一本服装生理 学方面的专著——《热调节生理与服装科 学》,服装舒适性和服装功能基础理论得 到了完善。
• 1955年伦敦又出版了一本以服装生理 学为主要内容的专著——《人在寒冷环境 中》。这两本书主要致力于服装防寒能力 的分析与评价,是早期服装舒适与卫生学 研究的重要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热:由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交换;潜热:由水和蒸汽相变导致的能量交换,与水蒸气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服装与人体的热平衡:包括显热和潜热。

温度性舒适:即指既不感到热(微热),也不觉得凉(稍凉)的状态;
热舒适:是人在心理上感到满足时的状态,而相应状态时所处的环境则称为热舒适环境。

边界层:粘附在皮肤表面或衣服表面的空气接近于静止不动。

传导散热:指物质不发生移动,而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体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

简称导热对流散热:指随液体(如水)或气体(如空气)等流体的移动而传递热量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也称接触传热。

辐射散热: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非接触的散热方式。

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且持续不断进行。

所有的物体都向周围辐射散热,大小取决于表面温度和黑度。

蒸发散热:液体的表面产生汽化(即蒸发)会带走热量。

潜热(湿热)传递:蒸发散热伴随水分蒸发的过程。

显热(干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散热。

不感知蒸发又称非显汗、非显性蒸发: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人体在热舒适状态时,没有感觉到水分蒸发,持续地从皮肤与呼吸道进行不感知蒸发。

感知蒸发,又称发汗:指在温暖的环境下或体力劳动强度大的条件下,感觉到水分蒸发。

热阻:服装层中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的热流阻力.
湿阻:根据费克方程,在服装(织物)两侧存在水蒸气浓度差(或水蒸气分压差)时,水分通过某一服装的阻抗,一般称之为湿阻。

透湿指数:为了对于服装的透湿性能进行定量研究而引入的用数值表示的标准,与面料的经纬密度透气性成正相关,而与面料厚度,纱线支数,重量,热阻成负相关。

服装内微气候:指为了适应外界大气环境,人在穿着适当的服装时,在人体与服装之间形成的与外界气候不同的特殊的局部气候。

服装压是指由服装垂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压力。

接触舒适性:包括织物的手感、接触冷暖感、刺痒感和粘体感,是由服装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表面性能对人体皮肤的作用。

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皮肤的特性及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服装风格与力学性关系:广义的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和织物的视觉风格,是人们通过触觉和视觉对织物的特性所做的综合评价。

视觉风格是织物的纹理、图案、颜色、光泽剂其他表面特性作用与人的视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的织物特性的综合判断。

服装手感:用手触摸、攥紧织物时织物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作用于人手并通过人脑产生对织物特性的综合判断
克罗(clo):一个静坐着或从事轻度劳动的人,其代谢作用产生热量约为58.15W/m2,在室温为20~21oC,相对湿度小于 50%,风速不超过 0.1m/s的环境中,人体表面平均温度维持在33℃,感觉舒适时穿着服装的隔热值定义为1 clo。

相变材料:是一种利用相变潜热来贮能和放能的化学材料。

相变材料应用在纺织服装上,选择相转变温度范围接近于人体皮肤的温度变化范围的相变材料,就
可以达到使人体感觉舒适的效果
形状记忆纤维是指纤维第一次成型时,能记忆外界赋予的初始形状,定型后的纤维可以任意发生形变,并在较低的温度下将此形变固定下来(二次成型)或者是在外力的强迫下将此变形固定下来。

当给于变形的纤维加热或水洗等外部刺激条件时,形状记忆纤维可回复原始形状,也就是说最终的产品具有对纤维最初形状记忆的功能。

在防水透气织物中的应用在防皱整理中的应用
二、服装舒适性的研究方法
1.物理学方法:
2.生理学方法
3.心理学方法
吸水性:服装材料在纤维与纤维间的空隙、纱线与纱线间的空隙吸收或吸附液相水的特性。

高吸水性纤维:是纤维状高吸水性功能高分子材料,能吸收自重几十甚至几千倍的水分。

含气性:纤维内部的微细气孔、纤维与纤维之间、纱线与纱线之间的空隙以及织物空隙所含有的空气量。

含气率:单位体积面料所含空气的体积。

温度的表示方法:摄氏温度(°C)和华氏温度(°F)绝对温度°K=°C+273.15
华氏温度°F=9/5(摄氏温度°C+32), C=5/9(F-32)
水汽压: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湿空气中的含水质量,即空气中的水汽密度。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水汽压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

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吸湿性:纤维表面或内部吸附或吸收气相水分的特征,
吸湿滞后性:在同一空气条件下,纺织材料吸湿平衡回潮率比放湿平衡回潮率小的现象。

回潮率与含水率的区别:回潮率是指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的含水重量与干燥重量的差数对其干燥重量的百分率。

回潮率表示纺织材料吸湿程度的指标。

含水率是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的含水重量与干燥重量的差数对其含水重量的百分率。

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产生的热效应。

影响热平衡的四大因素:产热、散热、服装、环境。

透气性:指织物两侧存在压力差是,空气从织物的气孔通过的性能。

液态水传递性能:有感出汗的液态水传递反应服装织物的吸湿性,排汗性能评价指标是织物拒水性能、抗参透性能吸水性能三指标的综合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