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前言: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浪潮中,200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华诞。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深感建国六十周年成就的辉煌。
六十年为我们应对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制鞋产业经过三十年的粗放式快速发展,积累了很多矛盾,目前已进入了产业转型期。
以出口为主的制鞋产业,面对国际市场的萎缩,又加之来自主要市场国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制鞋业的下行压力较大,一批小企业倒闭,规模企业出现裁员,但所幸的是规模以上企业未伤元气。
据调研了解,从地域来看,中国东南沿海企业普遍感到压力较大,而内地企业相对平稳;从市场来看,出口型企业比做内销企业紧张;从规模来看,大企业感受到冲击,但尚能挺住,小企业已陆续出现关停倒闭;从品牌来看,为国外大品牌加工或国内市场品牌小有名气的企业,明显感觉到“寒气”,但市场尚平稳;从企业布局来看,凡在特色区域的企业,比分散布局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大。
广东、福建晋江、浙江温州以及西部成都是现阶段我国制鞋产业的四大集群地。
在2008下半年到2009年里,各地企业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而且政府积极介入制鞋产业的发展,出台各种扶持政策,与鞋企一起共度经济危机。
不过在经济危机深入渗透的2009年,每个制鞋基地的发展现状如何?各地的制鞋产业走向何方?从目前的制鞋行业各种数据来看,制鞋行业发展势头比较良好。
在此专题中,将对这四大制鞋产业集群的现状、优势、局限、前景进行比较分析。
广东鞋业篇珠三角鞋企在我国制鞋行业占有重要地位。
20多年前,世界产业的转型使台湾人把世界鞋业加工转移到珠三角,很快,那些从台湾鞋厂出来的内地人,开办了更多的鞋类加工厂,珠三角也由此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
而珠三角制鞋业主要集中在广东。
广东制鞋业在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广东制鞋概况东莞是广东制鞋业的基地,数据显示,东莞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拥有鞋业企业1500多家、配套企业2000多家、相关贸易商和采购商等1500多家。
温州产业分析

温州产业分析一、温州市产业概况1.温州产业现状根据2011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10年温州市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三次产业比重由4.1∶54.4∶41.5调整到2.8∶53.1∶44.1。
温州市主要产业相对集聚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平原,初步形成“一带两区”的产业布局雏形。
一带: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沿海产业集聚带,集聚了全市约 85% 的 GDP 、 90% 的工业总产值、 95% 的服务业增加值。
二区分别指内陆山地经济区与海洋岛屿经济区。
根据温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年末,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1051个,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41.01万人。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101个,占0.3%;集体企业320个,占1.0%;私营企业25604个,占82.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61个,占0.5%;外商投资企业426个,占1.4%;其余类型企业4439个,占14.3%。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76个,制造业30417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58个,分别占0.2%、98.0%和1.8 %。
2008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较大的县(市、区)依次为:乐清、龙湾、瑞安、鹿城、瓯海、永嘉。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超过15亿元的县(市、区)有6个,依次为:乐清、龙湾、瑞安、永嘉、瓯海、鹿城。
2009年温州工业总产值537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7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640.21亿元,比上年增长0.4%。
其中,轻工业产值1264.47亿元,下降1.5%;重工业产值2375.75亿元,增长1.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7.7%。
全市拥有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92家,实现工业产值1975.48亿元,增长3.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4.3%。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案例一:产业转移推动下较快发展的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具有悠久的制鞋传统和历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成都市制鞋产业得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鞋业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一系列包括鞋材、鞋业设计、鞋革与鞋业生产、鞋业销售等产业链也逐渐迁入中西部省市,促进了成都市鞋业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生产女鞋为主的大型鞋业产业集群,2005年12月被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
一、“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概况(一)鞋业产业集群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核心聚集了周边市、县的制鞋资源四川省成都鞋业产业集群,是我国重要女鞋生产基地。
目前,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经过几次产业升级换代,形成了武侯区鞋都工业园区及其周边的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市县的鞋业产业集群。
武侯区是集群的核心集聚区,其主导产品为女鞋,生产企业达1100余家,占全市制鞋企业总数的80%以上,产量占全市鞋产量的90%以上。
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县市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其中,崇州是四川皮革生产基地,集中了一批鞋革、鞋材生产企业;温江的童鞋、三江的布鞋也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新津、双流也聚集着一些鞋业加工配套企业。
(二)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女鞋产业基地2005年,成都市已有制鞋企业1500余家,包括制革、鞋底、鞋楦、鞋材、制鞋机械及零配件等配套企业3000多家,注册商标和品牌300多个,其中20多个获得“中国真皮标志”等称号,从业人员近10万人,形成了配套成龙、产销一体化、年产皮鞋过亿双、年产值过70亿元的规模产业。
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武侯区聚集了成都80%以上的制鞋企业,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出口额为7亿多美元,2006年产值超60亿元,占全区GDP的30%以上,鞋业已成为武侯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制鞋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制鞋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制鞋业作为一个传统而重要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产业集聚现象。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现象。
制鞋业的产业集聚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制鞋业产业集聚的特点、成因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探讨如何优化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制鞋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制鞋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制鞋业产业集聚通常表现为地理上的集中。
在某一区域内,大量的制鞋企业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
这种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制鞋业产业集聚具有产业链完整的特点。
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企业都在集聚区域内完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产业链的完整性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了产业的效率和降低了生产成本。
最后,制鞋业产业集聚通常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在集聚区域内可以更容易地获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制鞋业产业集聚的成因制鞋业产业集聚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是制鞋业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
制鞋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集聚区域通常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
其次,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也是制鞋业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
政府通常会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土地政策支持等手段,吸引制鞋企业集聚发展。
同时,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的集聚,也会吸引制鞋企业向特定区域集中。
最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和创新驱动也是制鞋业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
企业在集聚区域内可以更容易地进行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创新,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制鞋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制鞋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制鞋业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规模扩张和产值增长。
2022年中国制鞋业的产业升级情况分析

中国制鞋业的产业升级情况分析中国制鞋业的升级:无法逾越的“马其诺防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鞋类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根据联合国工业进展组织的统计,中国鞋产量占到了全球的63%。
过去中国的中小制鞋企业多数是在成本较低、环境较好的状况下进展的。
加上过去国际贸易环境较好,国内竞争不是特殊激烈,原材料、劳动力成本都成为国内企业出口的竞争优势。
然而从去年开头,中国制鞋企业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流。
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制鞋业出口困难。
中国制鞋产业消失了行业震荡。
震荡中免不了优胜劣汰。
福建、广州、浙江一带,中小鞋企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中小型制鞋企业关闭现象不是什么新闻了,原来做外贸的制鞋企业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出口严峻受挫。
小而散的作坊式企业纷纷被淘汰,而擅长配置资源、注意创新、管理规范的优质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强,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
受原料上涨、出口受阻、银根紧缩、节能减排、新劳动合同法出台等宏观政策影响,鞋业竞争主要分流为以下两种现象:一些大牌鞋企在市场营销方面依旧声势凌人,他们一方面拿出大手笔整合营销思维,在鞋业一线抢渠道,主要以专卖的形式占据城市的聚客地段,店铺是单变双,双变大,一层变多层,一牌多品,一品多牌等等,通过选点,完成对城市的各个地段的击破,以树立“一城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加强终端的整改,让店铺运营与时俱进,并间续收回那些高租金低回报等因素造成的非良性运作的大店或者自营店。
另一方面,很多鞋厂关厂或半关厂,甚至倒闭,还有一些鞋企处于困难度日的时期,力求在管理提升上突出重围。
因此,在如今的鞋业竞争中,企业弱势,就简单在大企业惊人的速度下掉队甚至淘汰。
中国制鞋业升级正在进行中。
“什么都贵了,制鞋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没了,企业必需通过升级来自救。
”爱玛数控机器CEO王国权忠告全部的制鞋企业。
在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里,制鞋企业假如想生存下来,甚至想是借此行业整合的机会成长起来,就要学会自救,自强。
SWOT分析温州鞋业

LOGO
家企业海外市场各占比重
西欧 北美 俄罗斯 非洲 亚洲 东欧 中东 其它
国际市场
比重(%) 19%
10%
13%
8%
10%
10%9%Fra bibliotek11%
结论:西欧和俄罗斯还是主要的市场,虽然仍 有贸易壁垒阻碍,但市场潜力依旧非常大。
LOGO
全国鞋类市场竞争者分析
泉州
1.主要生产旅游鞋 2.有4条国外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等制鞋 加工设备,还有一批生产各种橡胶、鞋 用原辅材料的企业。
外部环境的 同一变化给 具有不同资 源和能力的 企业带来的 机会与威胁 却可能完全 不同!
LOGO
SWOT 系统分析
组成: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战略
S优势
O机会
竞争
W劣势
T威胁
LOGO
某空调公司的SWOT分析
LOGO
温州皮鞋国际化状况
国际 化鞋 企, 67
其 他, 3 8
私营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10%
48% 42%
外企合作公司
外销份额/比重
80% 50%-80%
30%-50% 30%以下
企业数量
30 5
3 29
比重(%)
44.78 7.46
4.48 43.28
——有近30家的企业在外销上占的比重超过80%,依赖于国际市场, 有29家企业在外销的比重低于30%,基本以国内市场为主。
3.SWOT分析法不是完全正确,试思考 SWOT分析法的局限性!
LOGO
成都
1.规模小却极具灵活性, 2.一种新款从开发到投放,一周之内就完成 3.产品以中低档女式皮鞋及童鞋为主,男式 皮鞋的生产厂及产量却比较少。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温州制鞋篇制鞋是温州的传统行业,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温州就以制鞋而闻名。
据初步调查,目前温州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与制鞋业相关的鞋机、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业2500多家,近40万从业人员,每年制鞋10多亿双,鞋类生产总量占全国25%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
但温州鞋业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土地严重不足、人才奇缺、企业外迁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尤其是近年来制鞋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下降等因素导致了鞋业企业利润急剧下降,温州鞋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一、温州鞋业概况1、温州制鞋工业体系据介绍,温州市现有制鞋企业2694家。
温州鞋业主要集中于鹿城、永嘉和瑞安三地,三地鞋业发展各具特色。
鹿城在制鞋方面起步最早,其制鞋占据温州鞋业总产值的40%。
该区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康奈、东艺、吉尔达、富士达、澳伦等鞋业,这些企业原来多数以外销为主。
随着世界鞋业格局的变化,该区大多数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已开始转向内销。
永嘉近年来涌现一批较有前途的企业,如奥康、红蜻蜓、日泰、统邦、杰豪、陆陆顺、赛王等,这些鞋企营销都做得较为成功。
目前永嘉鞋业无论品牌、知名度、还是国内市场占有率,都处在领先地位,已形成品牌群体优势。
而瑞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休闲、注塑鞋加工基地,比较知名的企业有邦赛、路标、春达等企业。
另外,温州制鞋企业的周围,还聚集着上千家的鞋机、鞋饰、鞋底以及皮革生产企业,已形成了各种发达的专业市场。
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完善的鞋工业体系,正是温州鞋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温州鞋业分布来看,乐清白石镇是鞋底生产专业基地,永嘉黄地是鞋饰专业生产基地,乌牛为制鞋机械基地。
平阳水头是猪皮加工及交易市场,瓯海瞿溪为牛皮加工基地,鹿城河通桥是鞋材市场。
这种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温州富集着大量的鞋业相关信息,制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2、温州鞋企品牌建设之路温州鞋业不但在规模和数量上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且在国内品牌建设上也卓有成效。
温州鞋行业报告

温州鞋行业报告温州作为中国鞋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拥有着悠久的鞋业历史和丰富的制鞋经验。
温州鞋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条,成为中国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将对温州鞋业的发展现状、市场特点、竞争态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温州鞋业的发展现状。
温州鞋业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鞋类产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目前,温州鞋业主要以中低档鞋类产品为主,涵盖男鞋、女鞋、儿童鞋、运动鞋等多个品类。
同时,温州鞋业还在不断拓展产品线,向功能鞋、休闲鞋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发展。
二、温州鞋业的市场特点。
1.出口市场广阔,温州鞋业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广阔,出口额占据了温州鞋业总产值的大部分。
2.品牌建设不足,温州鞋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相对较低,缺乏知名品牌的支撑,产品竞争力不足。
3.价格竞争激烈,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温州鞋业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盈利空间有限。
4.产品结构单一,温州鞋业主要生产中低档鞋类产品,产品结构单一,缺乏高端产品的竞争力。
三、温州鞋业的竞争态势。
1.国内外同行竞争激烈,国内外同行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十分激烈。
2.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给温州鞋业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压力。
3.劳动力成本增加,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温州鞋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增加。
4.环保压力增大,国内外环保政策不断加强,温州鞋业面临着环保压力增大的挑战。
四、温州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产品升级,未来,温州鞋业需要加大对产品研发和设计的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
2.品牌建设,温州鞋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国内外市场。
3.拓展新兴市场,未来,温州鞋业可以通过拓展新兴市场,如中东、非洲等地区,寻求新的增长点。
4.加强环保意识,温州鞋业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推进绿色制造,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满足国内外环保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温州鞋业概况
1、温州制鞋工业体系
据介绍,温州市现有制鞋企业2694家。温州鞋业主要集中于鹿城、永嘉和瑞安三地,三地鞋业发展各具特色。鹿城在制鞋方面起步最早,其制鞋占据温州鞋业总产值的40%。该区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康奈、东艺、吉尔达、富士达、澳伦等鞋业,这些企业原来多数以外销为主。随着世界鞋业格局的变化,该区大多数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已开始转向内销。永嘉近年来涌现一批较有前途的企业,如奥康、红蜻蜓、日泰、统邦、杰豪、陆陆顺、赛王等,这些鞋企营销都做得较为成功。目前永嘉鞋业无论品牌、知名度、还是国内市场占有率,都处在领先地位,已形成品牌群体优势。而瑞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休闲、注塑鞋加工基地,比较知名的企业有邦赛、路标、春达等企业。
美国成为温州鞋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今年1月至9月,温州鞋类对美国出口共计8733批次、金额2.7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72%和46.73%。据了解,温州对美出口的鞋类企业从305家增加到347家,增加了13.77%,货值排前50位的企业中有41家企业出口量同比上升,占82%,其中有6家企业是2009年新开辟美国市场,个别企业货值增幅高达2267.66%,种种迹象显示美国成为温州鞋继欧盟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更为可喜的是,温州皮鞋在海外市场已不再是廉价品的代名词。“奥康”、“康奈”、“红蜻蜓”等知名鞋企生产的高档皮鞋出口单价均已超过40美元。伴随着出口额的增加,温州鞋进军美国高端市场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 作者:
———————————————————————————————— 日期: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温州制鞋篇
制鞋是温州的传统行业,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温州就以制鞋而闻名。据初步调查,目前温州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与制鞋业相关的鞋机、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业2500多家,近40万从业人员,每年制鞋10多亿双,鞋类生产总量占全国25%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但温州鞋业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土地严重不足、人才奇缺、企业外迁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近年来制鞋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下降等因素导致了鞋业企业利润急剧下降,温州鞋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二、温州鞋产品出口简况
1.单价提高
2009年上半年,温州市鞋出口均价4.83美元/双,同比上涨7.57%。
上半年,温州市鞋出口主要销往欧盟、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仍是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比增长5.08%。今年上半年温州市鞋出口货值达11.85亿美元,基本保持平稳。但是单价呈现趋高形势。其中,出口欧盟单价8.32美元,同比增长80.74%;出口美国单价6.53美元,同比增长12.78%;出口日本单价5.83美元,同比增长4.11%。
2009年温州鞋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9年4月29日,在真皮标志实施15年的庆典上,中国皮革协会隆重推出了“2009年度真皮标志排头品牌”发布会,奥康、百丽、康奈、金猴、富贵鸟、亨达、吉尔达、哈森等八个品牌荣获“2009年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光荣称号。其中奥康、康奈、吉尔达三个品牌都是温州的皮鞋品牌。“2009中国真皮鞋王”共有十个品牌,其中温州的鞋类品牌占有半壁江山:红蜻蜓、意尔康、东艺、蜘蛛王、巨一。
2、温州鞋企品牌建设之路
温州鞋业不但在规模和数量上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且在国内品牌建设上也卓有成效。2001年9月19日,温州正式被命名为“中国鞋都”。温州鞋革工业协会试图建设中国鞋都区域品牌,向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中国鞋都”集体商标。企业品牌经评委会审定认可后可授予首批“中国鞋都名品”称号,从而获准使用鞋革协会向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国鞋都名品”专用商标。
2.美国市场增长明显
9月,温州市出口鞋类产品8015批,共计2.6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95%和9.21%,实现了今年温州鞋出口量和出口额的首个“双增长”。
今年以来,为更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市政府部门、鞋企和行业协会等多方联手,展开了一场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布局。市外经贸、财税、海关等部门推出多项优惠措施,联手为企业提供政策、通关、金融、协调等方面的服务;市鞋革行业协会积极组织企业前往各国参展,力争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温州鞋企则积极采取自主调整措施,努力跨过外需减缓、贸易壁垒等多道“高栏”,实现出口“快跑”。6月份以来,温州鞋业出口止跌回升,各项出口指标稍有回暖。进入9月,温州鞋出口货值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另外,温州制鞋企业的周围,还聚集着上千家的鞋机、鞋饰、鞋底以及皮革生产企业,已形成了各种发达的专业市场。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完善的鞋工业体系,正是温州鞋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从温州鞋业分布来看,乐清白石镇是鞋底生产专业基地,永嘉黄地是鞋饰专业生产基地,乌牛为制鞋机械基地。平阳水头是猪皮加工及交易市场,瓯海瞿溪为牛皮加工基地,鹿城河通桥是鞋材市场。这种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温州富集着大量的鞋业相关信息,制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2009年10月26日,“2009年全国质量奖”评选结果在京揭晓。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摘得该项殊荣。全国质量奖是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奖项,是由中国质量协会参照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选模式组织进行评选的一项与国际接轨的重大奖项,只授予全国范围内取得卓越绩效并在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成绩显著的杰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