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5.14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全文及翻译(公冶长篇)

《论语》全文及翻译(公冶长篇)《论语》全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第五章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与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入仕为官不会被罢免;国家黑暗的时候,他也可以不被刑罚。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的呢?”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祭祀时盛粮食的瑚琏。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没有什么口才。
”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伶牙利齿的和他人争辩顶嘴,会被人讨厌。
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入仕做官。
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
”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木筏子漂流海外。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勇武过人,他的勇猛甚至超过了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不耻下问态

【导语】写好作⽂的核⼼除了直接说出我们的观点,还要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证明观点的时候,就需要事实材料或者前⼈的观念的材料。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考作⽂历史典故素材》供您查阅。
⾼考作⽂历史典故素材:不耻下问态 出处: 《论语·公冶长》 原⽂: “敏⽽好学,不耻下问。
” 译⽂: 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
典故: 春秋时代,孔⼦被⼈们尊为“圣⼈”,他有弟⼦⼆千,⼤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向别⼈求教。
有⼀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问这问那。
有⼈笑道:“孔⼦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孔⼦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
”弟⼦们想:“⽼师常向别⼈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好学,肯向⼀切⼈,包括向⽐⾃⼰地位低的⼈学习,叫“不耻下问” ⽰例: 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残游记》第七回) ⼈物介绍: 孔⼦: 孔⼦(公元前551年9⽉28⽇——公元前479年4⽉11⽇),华夏族,孔⽒,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县),春秋末期鲁国陬⾢(今⼭东省曲⾩市南⾟镇)⼈。
孔⼦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开创了私⼈讲学的风⽓。
孔⼦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圣、⾄圣先师、万世师表、⽂宣皇帝、⽂宣王,是“世界⼗⼤⽂化名⼈”之⾸。
相传他有弟⼦三千,贤弟⼦七⼗⼆⼈,曾带领部分弟⼦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去世后,其弟⼦及其再传弟⼦把孔⼦及其弟⼦的⾔⾏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
公冶长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公冶长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本篇引语】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
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
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3)妻之。
”【注释】(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
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
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原文及解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原文及解释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摘自:《论语·公冶长篇》解释: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译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译文
哎呀,我是一名小学生,今天我来给您讲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译文。
您知道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呢!“敏而好学”说的是一个人聪明又喜欢学习。
这就好比一只机灵的小猴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不停地探索着森林里的奥秘。
那“不耻下问”呢,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这就好像是一位尊贵的国王,放下自己的架子,虚心地向普通百姓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
我给您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天,我们班的学霸小明,他可聪明啦,数学题一解一个准儿。
可是,有一道语文题把他难住了。
嘿,您猜怎么着?他居然去问了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小刚。
小刚一开始都愣住了,心里肯定在想:“学霸居然来问我?”可小明一点儿也不在乎,认真地听小刚讲。
这难道不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吗?
再想想我们身边,很多人都觉得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很丢脸。
哎呀,这怎么能行呢?就像跑步比赛,你跑得快,但别人也许有独特的跑法能让你跑得更快,你难道不愿意听听吗?
学习不就是这样嘛,不管你多聪明,多厉害,总有不懂的地方。
如果因为面子不去问,那不是错过了进步的机会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停地吸收知识吗?
所以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告诉我们,要聪明又勤奋地学习,还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别觉得向别人请教就不好意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厉害!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论语》轻松读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轻松读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字一成语,一句一故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敏”这个字的字形演变及其象形图画:甲骨文金文小篆从图片上的字形来看,虽然写法略有不同,但都是用一只大手去抓一个、戴有头饰的女人的形象。
其中个别字形中的手像是拿着杖械,表示抢亲除了用手之外,还要靠力量和武器。
由此可知,“敏”这个字或许来源于古代的“抢亲”。
抢亲必须迅速、敏捷而有头脑,而敏字的字形和字义都具备了这些条件。
“敏”与妻子的“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甲骨文中也时有混用:“敏”是抢亲的过程;“妻”是抢亲的结果。
《说文解字》中讲到:“敏,疾也。
”敏表示敏捷、迅速、机警、聪慧等等,也有勤勉和努力的意思。
在行动上不迟疑、不懈怠,不懒散,这就是敏。
敏于事当然了,不仅学习需要敏捷,做事更需要迅速的行动,“敏于事而慎于言”,才能真正把事情去落实,如果只是空想或者嘴上说说,那便什么事都做不成了。
这叫做“敏事”。
敏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行”可以说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重要保证,正如《论语》中所讲“敏则有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勤勉、敏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才容易成功。
敏而有功,敏而仁除此之外,“敏”还是达到“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敏而仁”。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能行的五者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
” 这里“敏”是勤勉的意思,孔子的“仁学”绝不是什么停留在口头上的夸夸其谈的学问,而是需要在现实中努力去做,奋力去行,逐步实践。
如果没有勤勉的行动,又怎么能完成这样一项重任呢?孔子是一位富有勤敏精神的学者。
夫子之所以从布衣成为“至圣”,就在于他能“敏而好学”,对一切知识都“敏以求之”,并且能“敏于事”、“敏于行”,所以最终才能“敏而有功,敏而仁”。
敏而好学就是说学习需要行动敏捷,不能拖拖拉拉,可以说,“敏”学是体现一个人好学最重要的标志。
孔子也否认自己天生聪明,认为他学有所成的关键在于他的勤奋好学,《论语·述而》篇中讲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5.14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起学《论语》5.14
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白话】
子贡向孔子问到:“孔文子凭借什么称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好学,向在己下者请教不以为羞耻,因此称之为‘文’啊。
”
【释词】
孔文子:即孔圉(yǔ),亦称仲叔圉,卫国大夫,其谥号为“文”。
宪问第十四篇中,孔子曾说到“仲叔圉治宾客”。
钱穆:“《左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
”
敏:疾速。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于他的人请教为耻。
不耻,不以……为羞耻。
下问,即问凡在己下者。
此处的“下问”不单单指地位贵贱、年龄大小方面,也可引申,“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亦可看作是“不耻下问”。
是以:即“以是”,因此。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文子知识敏疾,而又好学;有所未辨,不羞耻于问己下之人。
有此美行,是以谥谓之“文”也。
伊藤仁斋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之所难,而进善之机甚速。
朱子曰: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张栻曰:圣人制谥,其法非一端,盖取人之周也。
故经天纬地谓之文,而勤学好问亦谓之文。
子贡疑孔文子不足以当此谥,而不知所取各有义,其善不可没,而其不足者自不可掩矣。
苏轼曰:孔子不没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为文矣,非经天纬地之文也。
钱穆曰:孔子谓如此便可谥为文,见孔子不没人善,与人为善,而略所不逮,此亦道大德宏之一端。
徐英曰:孔圉之为人如彼,盖有不足道者。
卫人之谥之也,取其一节之长。
圣人称人,亦不没其一节之长,其劝人为善如此。
子曰:仲叔圉治宾客。
宋翔凤曰:孔文子之好学下问,则诗书礼乐明,而可以为政治国。
子贡以其谥发问,以见列国非无其人,皆当学于孔子,则有所就裁,此亦《春秋》之微言欤?
陈祥道曰: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才也。
文之所施不一,故古之为谥者多谓之“文”。
孔子谓“敏而好学”所以聚之也,“不耻下问”所以辨之也。
好学则资诸己,下问则资诸人,此所以谓之“文”也。
然此可以为文而已,其于文王、周公之文固有间矣。
李炳南曰:圣人隐恶扬善,厚道之教,于斯可见。
【附录】
《论语或问》曰:先王之制谥,以尊名节,以壹惠,故人生虽有众善,及其死,则但取其一以为谥,而不尽举其馀也。
以是推之,则其为人,或不能无善恶之杂者,独举其善而遗其恶,是亦《谥法》之所许也。
盖圣人忠孝之意,所以为其子孙之地,与铭器者“称美而不称恶”同旨。
惟其无善之可称而纯于恶焉,则名之曰“幽、厉”,有不能已耳。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全解》《论语集注》《癸巳论语解》《论语会笺》《论语正义》《论语或问》《论语古义》《论语说义》《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讲要》。
一起学《论语》课程公告
我们倡导的学习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时习;尊重文化道统(荐读《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多措并举,解悟经典,感应圣贤气质:诵读原文、抄写原文、了解基础字意词意、领会先贤精义、品味原文并尝试自己解读、了解相关故事、旁通相关经典、与学友交流讨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课,就近参加线下活动……
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