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
《桥》教学教案设计——探究文本叙事结构及技巧

《桥》教学教案设计——探究文本叙事结构及技巧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桥》的内容,把握文本的叙事结构。
2. 分析文本中的叙事技巧,如悬念设置、情节推进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文本叙事结构的分析。
2. 文本叙事技巧的识别与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叙事手法。
2.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吸引力的叙事文本。
教学准备:1. 课文《桥》的打印稿。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课文《桥》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叙事结构,激发学生对文本分析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桥》,理解故事情节。
a. 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b. 文本的叙事结构是怎样的?c. 文中运用了哪些叙事技巧?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2.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叙事结构和技巧。
3.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文本中的叙事技巧,如悬念设置、情节推进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其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叙事结构和技巧。
2.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叙事结构和技巧的理解。
五、创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创作一篇短篇故事,运用所学到的叙事结构和技巧。
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桥》的叙事结构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叙事技巧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创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堂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
3.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叙事结构和技巧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桥》的教学设计与说明

《桥》的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设计与说明:《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和修辞手法。
3.提取文中的相关素材进行创作表达。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通过课前准备的图片和音频,引发学生对桥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出示标题《桥》,请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并进行讨论。
步骤二:阅读文本(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直接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2.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记重要内容和疑惑。
3.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理解和问题,辅助他们解决疑惑。
步骤三:理解课文(30分钟)1.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个主题表达什么?2.让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想法。
3.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
步骤四: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例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2.让学生找出例子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帮助表达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步骤五:创作表达(30分钟)1.让学生以《桥》为主题,在小组内进行创作表达。
2.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素材和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3.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步骤六:总结(10分钟)1.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于《桥》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你学到了什么?你喜欢这篇课文吗?2.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发现。
教学延伸:1.让学生背诵《桥》中的其中一段或者整篇课文,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桥》片段教学设计

《桥》片段教学设计片段教学内容:本片段教学内容课文7-23自然段。
片段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逐步丰满学生对人物的认识;3.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质。
片段教学重难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片段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夺命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乱哄哄的场面,死亡在一步步逼近,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出老支书二、品读老汉(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明确神态描写;2.品“山”;3.感人物品质;4.联系老汉,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5.读出老汉的“镇定威严”。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1.明确语言描写;2.喊了几句话?分别强调了什么?3.思考“党员排在后边”的原因;4.感人物品质;5.通过感叹号感人物形象,在读中升华情感;6.体会句子结构,并在读中感受其妙处。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明确动作、语言描写;2.小组交流讨论:a.找出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动词;b.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3.感人物品质;4.读出老汉的“凶猛”(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明确动作、语言描写;2.品“推”字;3.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联系上句。
感受一“揪”一“推”4.读出深深的父爱;5.男女生读“一揪一推”感人物形象(5)文本对比:突出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设计意图】叙事离不开写人,阅读小说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人物的特点。
本环节教学是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等句子,与文本潜心对话,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三、教学总结:最后桥塌了,但乡亲们都得救了。
《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

《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教师若希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从教案的编写开始努力,教案是教师规划课堂的指南,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桥》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
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三、作者介绍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
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 4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桥》是一篇微型小说。
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
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
《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
2、出示抢答问题(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教师解答)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4)我国有很多桥,世界上的桥就更多了,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桥在哪个国家?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名字?生:世界上最长的桥是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5)我们的家乡滨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生:公铁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立交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
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桥》优秀教学设计《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地指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表现了他无私无畏、无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桥》优秀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2.交流:(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
长沙市雨花区天华寄宿制学校方琼电话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
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抓住“揪”、“推”等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简洁而丰富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灾难面前的村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拥戴”初步感知人物的高贵品质
1、导语:突如其来的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袭向村庄,惊醒了熟睡的人们。
人们四处逃窜。
可是,东面、西面、南面都没有路了,仅仅只剩下北面这座窄窄的木桥,正当所有人跌跌撞撞拥向木桥时,有一个人站在了木桥前,指挥大家。
这个人是谁呢?(生回答:老汉/村支书)
2、这个老汉是受到全村人拥戴的老汉。
(板书“拥戴”)谁能说说
“拥戴”的意思?(生说:拥护爱戴)
3、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全村人拥戴老汉?(生说:人们停住脚,
望着老汉。
竟没人再喊……)
这可是危险紧急的时刻,这里可只有一条路能让大家逃生呀!但是,大家都听从老汉的指挥,让我们感受到全村人确实很——(生读“拥戴”)——老汉。
二、品读“拥戴”,猪猪老汉的动作更深层次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
点和高贵品质
1、同学们,今天,在这窄窄的木桥边发生的一幕让全村人更拥戴
老汉了,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是什么使全村人更拥戴老汉了。
(生读)
2、汇报交流
你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吗?(生: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3、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15自
然段)
指名读
最能体现老汉这种精神的是哪个字?(生说“揪”)
4、指导朗读、感悟
(1)老汉揪出的这个小伙子是谁?
(2)老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揪出自己的儿子?
(3)他把儿子从哪里揪到了哪里?
(4)他为什么要揪出自己的儿子?
(5)他是怎样揪出自己的儿子的?你从哪儿知道的?(老汉说话的语气)指名读
(6)看着文章的插图,请你仔细观察老汉的表情,从他的表情中,你看到了他是怎样揪出自己的儿子的?(指名读、齐读)(7)可这小伙子是他的儿子,他的亲生儿子呀!但是,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他却将自己的儿子揪出来,为的是让乡亲们能
够得救,正是为了救更多的乡亲,所以老汉才突然冲上前,
揪出儿子,大声地吼道:(生读“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
后面去!”
5、老汉这一揪,把儿子从哪里就到了哪里?
(生说:从队伍前揪到了队伍后)
在这危急时刻,儿子早一秒钟上桥,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可是老汉却把他揪了出来,这一揪,不仅仅是把他从队伍前揪到了队伍后,更是把他从哪里揪到了哪里?
(生说:从生命线揪到了死亡的边缘)
6、多狠心的老汉呀!难道他不在乎儿子的生死,难道他不爱自己
的孩子吗?
7、你从哪里读出了他对儿子的爱?从哪个字读出了他对儿子的
爱?(生说:推)
8、老汉是怎样推的?这一推推出的是什么?(用力推,推出的是
浓浓的父爱)
9、老汉又一次“吼道”,但是这一声吼,绝不是责骂,是什么呢?
(生说。
指名读、齐读)
10、在只剩下自己和儿子时,他用尽全力,将儿子推上桥,简单的
五个字,一个动作,他将最后一线生机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哪怕这生机已经渺小得不能再渺小。
可是,就在这时,一声轰响,一个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发生了——老汉和儿子都被滚滚的洪水吞没了。
三、总结
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汉呀!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指挥,窄窄的木桥拯救了全村人的生命,所以他得到了大家的——(生读)拥戴!就是这样一位舍己为人的老汉,在儿子和乡亲们之间,他选择了牺牲儿子,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选择了牺牲自己。
他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也只有这样的人,他才配得到全村人的——(生读)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