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宗颐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他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
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学术和艺术等领域中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潮汕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饶老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潮学”的研究和探索,使潮汕文化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饶宗颐1917年6月生于广东潮州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只上过一年中学,从幼年开始,饶宗颐就沉浸于父亲数以万计的藏书海洋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
其编撰的《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领域,此书在上海的出版使29岁的饶宗颐一举成名,从此他便专攻文史而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又从乡邦文化拾级而上,最终成为汉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饶宗颐教授后来成为海内外著名的经、史、考古和文学家,并且对诗、书、画造诣极深,治学的领域更加广泛,遍及10大门类,如敦煌学、甲骨学、楚辞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各种学科,著书立说不胜枚举。
仅其中的《20世纪饶宗颐学术集》便有12卷,内容超过1000多万字;专著六十多部;各种论文四百多篇;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6国语言文字;他对中古梵文和巴比伦古象形文字颇有研究,有些文字连其本国人亦少有精通,作为一个潮籍的中国人,能通晓异国的“天书”,其天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国际著名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饶宗颐先生的足迹踏遍五大洲,从事讲学、研究和文化交流。
66年来,教授、研究员及院士之类的头衔有几十个,他任教、受聘的都是国际上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除香港和内地大学之外,他还在新加坡大学、法国科研中心、法国远东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从事讲学或研究,先后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授予人文科学博士学位,并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童年(外一篇)

余幅任伯 年作 品。这 些 ,无 不 显 示 出饶 宗 颐 的早 慧
南海之滨 ,韩 江水穿 城 而过 ,清江 两岸 ,有 韩 山 、金 山 、西湖山 三山翠 色相 映 ,山青水 秀 ,风景优 美 ,被 称为钟灵毓秀之地 。所 谓 一方 山水 养一 方人 ,近代从 潮州走出了很多 的社会 名流 ,各方 贤 达 ,人们 习惯把 这里称为侨乡。潮州人一度成 为精 明和拼搏 的代名词 , 这一切得归功于从 潮州走 出去 的香江 首富李 嘉诚 。然 而有一个人和李嘉 诚一样 也是从潮 州来 到香 港 ,只 是 他并没有成为香港首富 ,而是 成为了香港 的学术 泰斗 。 余秋雨认为香港因为有他的存 在 ,而不再是文化 沙漠 。 这个人就是和 季羡 林并 称 为 “ 北 季南 饶 ” 的饶 宗 颐 。 他在 中国文 、史 、哲 和艺 术 界 ,以至 在世 界 汉 学 界 , 都是一个极高 的标尺 。他 的研究几 乎涵 盖 国学研究 的 所有领域 ,被学界 誉为 2 0世纪 国学研 究 的一座 丰碑 , 走 出一条 国学研 究 的新 路子 。潮 州人喜 欢将 他与李 嘉 诚相提并论 ,认为 他俩代 表 了当今 潮州 人在 经济 和文 化领 域的最 高成就 。但是 人 们不知 道 的是 :今天 的李 嘉诚是潮洲人首富 。可是在 8 7年前 。饶宗颐 出生时 的 饶家 却是潮州首 富。 饶宗颐字选堂 ,号 固庵 ,他 1 9 1 7年 8月 9日 ( 农 历 丁 巳年六月二 十三 ) 出生 于广东 潮州 一个 富裕 的 书 香门第。他 的祖 辈是 潮 安地 区的 富绅 ,为潮 郡 望族 。 饶 宗颐祖父 曾任潮州 商会会 长 ,1 9 0 2年 。创办 了潮州 第一所慈善机构—— “ 集安善堂” .广布恩泽 ,颇有 民 望。作为潮 州首富 的饶 家在 当时具 有很 高 的威望 ,饶 宗颐祖父 有 四兄 弟 ,每个 人 都开 了发行 钱票 的银庄 。 当时海外大量的侨 汇和 国内的军饷 都是通 过潮 州饶家 的银庄周转 的,所 以饶家有 两 三代都 是潮州 首 富。与 此同时饶家还是一 个文化 世 家。人 们 常说 “ 三代 出一 贵族” ,这句话放在饶宗颐身上那是非常 明显 。饶宗 颐 父亲 的 “ 天啸楼 ” 是粤东最 大 的藏 书楼 ,如 同一个小 图书馆 ,饶 宗颐可 以在那里 一 边读 书 ,一边 玩 耍 ,不 管懂不懂就在里面 逛。所 以他 对 中国书 的基本 种类老 早就 了解 ,对历史 更是 早就 烂 熟于胸 。另外 ,家族文 化气氛的熏陶也很 重要 ,父 辈交往 的都是 些 当地 的文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解说】香港大屿山凤凰山麓,有一处由38条木柱组成的大型户外木刻群——心经简林。
这里的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国学大师饶宗颐所书的《心经》经文,行至此处,令人感到平静祥和。
饶宗颐生前很喜欢心经简林宁静清幽的环境,去年2月于香港逝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在了这里。
清明将至,记者跟随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一起来到心经简林,倾听他回忆饶公其人。
【解说】饶宗颐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其学茹古涵今,贯通中西,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李焯芬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与饶公结缘,后来代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一直支持饶公的研究工作。
在李焯芬的记忆里,饶公治学严谨,心无旁骛,经常一天花费18-20个小时在学术上,而且他心系社会,关心国计民生。
香港经济低迷时期,饶老将手书的《心经》赠予港人,以鼓舞士气。
【同期】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这个心经简林,是大概20年前开始构思的。
20年前有场亚洲金融风暴,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市民,对好多人有很大的影响。
股票(跌)下来了,楼价也(跌)下来了;好多人借了钱也不够还贷,借钱买楼,楼卖了都不够还贷,变成了负资产。
很多人就很烦恼,很苦恼。
饶老就看到这种情况,他这个人非常慈悲,非常关心别人,他就想了想,他是一个书法家,他就写了《心经》260个字。
他希望整个香港“阖境安康”,大家都生活得非常好,非常的愉快,经济也能恢复过来,不像亚洲金融风暴那个(时期);结果过了几年香港的经济又恢复了,那倒是按他的祝福来实现了。
【解说】饶宗颐一生爱莲花,他的画作中经常会出现莲花的身影。
李焯芬说,饶公不仅爱莲花的高洁,而且莲花的茎支撑着莲叶和莲花,象征着一种担当。
【同期】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他特别喜欢莲花,他的画里面有很多莲花;喜欢莲花也不单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高洁,中通外直。
他特别喜欢莲花,夏天去荷塘里面可以看到,一枝枝的莲花的茎,上面就是一片片的莲叶,一朵朵的莲花。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国学大师饶宗颐,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像梵学,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
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
“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
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2018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模拟题汇总

2018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模拟题汇总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模拟题汇总,更多高考作文、高考满分作文、高考零分作文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8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模拟题汇总一、任务驱动作文:1、山东潍坊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月15日起,琼州海峡出现罕见持续性大雾天气,导致大量游客和车辆滞留海高峰期滞车辆一度超过2万辆,排队长达20公里。
海口市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市民、热心企业、志愿者等纷纷投入到为返程蔽客的服务与保障之中。
2017年,上海市提出未来五年要成为人文之城:建筑是可以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某春节庙会景区发出上万张“寻亲”门票,门票背面发布丢失儿童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并鼓励游客拍照发至朋友圈,让孩子多一条回家的路。
某护理院为了鼓励病人儿女多来探望老人,推出“奖孝全”—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得200元现金抵用券“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论语·先进》)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海口,以人民为中心,急百姓之所急;责任担当;上海市,提前规划,责任担当;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百姓提供休憩、有温度的公园。
“寻亲”门票,发布丢失儿童的照片,关心他人,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援手相助;有温度的门票。
某护理院,有温度的孝敬提示,呵护老人,美丽境界,和谐世界,老幼共乐;和谐你我,弘扬正能量。
风乎舞零,咏而归,美丽境界,和谐世界,自由天成。
关键是把相同、相通的事件联系起来;最重要是确定自己的观点。
2、广东: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
高中语文:《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饶宗颐: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阅读附答案

《饶宗颐: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阅读附答案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
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被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后又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史、西亚史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
有学者曾统计,饶宗颐在学术研究上拥有50项“第一”。
根据饶宗颐自己的归纳,其涉猎的领域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学界对其评价为:饶氏治学,不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而且“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也就是说,他在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中,莫不有天下公认的创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饶宗颐也有自己的境界。
“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
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
“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
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身心康泰。
饶宗颐认为此境界旨在为众人“指出向上一路”,永远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自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意志。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这与海德格尔所谓的“人,当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呢? 一曰“天人互益”。
人类自己总是制造各种仇恨和恐怖,变成了物质的俘虏。
同时,人类也在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惩罚。
关于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

关于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自学成才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长的大学者。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州的大富之家,其外祖父为清末进士,父亲饶锷为当地知名的考据学家、工商金融界名流,饶锷四兄弟都开了发行钱票的钱庄,周转海外侨汇和国内军饷,几代皆为潮州首富。
饶家不仅富甲一方,家学渊源更是深厚。
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喜爱西洋建筑的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藏书十万余卷。
受父亲影响,饶宗颐时常浸泡在此,读书玩耍之间,文史典籍早已烂熟于心。
家学渊源和富裕的家庭条件,使饶宗颐从小便拥有了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学习条件,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总感觉学校教的“太肤浅”,他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
这位后来学富五车的汉学大师,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少年。
他人生的第一个导师是自己的父亲。
饶锷做学问是按照清朝朴学的路数,对诗词歌赋和佛学皆感兴趣,并写过一本《佛国记疏证》,为佛学经典《佛国记》作注,年幼的饶宗颐充当父亲的助手,为其抄写整理,直到晚年,他仍然能背诵《佛国记》的一些段落。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可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虽然再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在成名后,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超级大师”?他说超级大师不敢担,但是能有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上大学,“因为大学能够学到的只能是一两个门类,但是父亲给我打开的天空、建立的基础是无科不修,按照中国传统的做学问方法,其实是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
”不幸的是,饶锷为编纂一部专以网罗潮州历代文人学者的诗文学术著作及地方历史文献的大著作——《潮州艺文志》,花十年之功,大索遗书,钩稽排纂,在即将编完的时候,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读书文化国学香港饶宗颐国学大师饶宗颐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
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
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
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
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
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
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
”阙”同现在的”缺”,是要不知足的意思。
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
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
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
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
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要研究。
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
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
我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
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
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
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
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
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饶宗颐打小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
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
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B.”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
”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C.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人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D.文章在一开篇,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
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E.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答案】AE
(2)试分析饶宗颐在国学研究方面取得非凡成绩的原因。
(6分)
【答案】①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
但经过努力,可以做到。
矛盾的两方面也可以结合在一起。
饶宗颐是最好的证明。
②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缔造了他学术”专精”。
③饶宗颐在学术方面有一种”求阙”精神。
是要永不知足。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从而拓展学问的宽度。
缔造了他学术的”广博”。
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3)请概括国学大师饶宗颐治学方面的特点。
(6分)
【答案】①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②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③在学术追求上永不知足,有一种”求阙”精神。
④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4)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求阙”精神的理解。
(8分)
【答案】饶宗颐在学术方面有一种”求阙”精神。
是要永不知足。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从而拓展学问的宽度。
缔造了他学术的”广博”。
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