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东准噶尔造山带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特征

东准噶尔造山带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特征

131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东准噶尔造山带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特征卢观送,余牛奔,何 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北大队,江西 九江 332000)摘 要:东准噶尔造山带位于新疆东北部,夹持于阿尔泰陆缘弧带与天山陆缘活动带之间,北以额尔齐斯大断裂为界,南以艾比湖-博罗科努北坡-康古尔断裂为界。

调查区处于准噶尔造山带三塘湖盆地西北缘,地理上包括大小哈甫提克山、巴润塔拉山、库木苏凹陷等地。

本文探讨该地区构造环境演化过程。

关键词:东准噶尔;构造阶段;构造演化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8-0131-2收稿日期:2020-09 基金项目:新疆东准噶尔地区1∶5万L46E019007、L46E019008、L46E020008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作者简介: 卢观送,男,生于1987年,汉族,江西修水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1 调查区构造环境演化调查区位于三塘湖盆地西北缘,它是在晚石炭世末期准噶尔造山运动之后的松驰阶段形成的,由于地壳拉张快速堆积了三塘湖底部的山麓堆积,裂谷继续发育大量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形成三塘湖盆地原始轮廓[1]。

晚二叠世三塘湖裂谷火山作用明显减弱,沉积了黄梁沟组的正常碎屑岩,反映出陆相河流沼泽沉积。

三叠纪时由裂谷过渡为内陆断陷盆地,其范围继承了二叠纪裂谷盆地的轮廓范围,沉积三叠纪克拉玛依组河流相的陆源碎屑岩。

三叠纪末调查区隆升,缺失早侏罗世早期沉积,仅沉积早侏罗世晚期三工河组河流-滨湖相正常碎屑岩。

中侏罗世气候潮湿炎热,盆地内遍布煤层或煤线,晚侏罗世气候干热,仅在邻区沉积了红色粗碎屑岩[2]。

白垩纪是三塘湖的萎缩期,早白垩世在东侧三塘湖地区为湖相沉积,晚白垩世由于燕山运动而造成缺失。

第三纪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三塘湖盆地为泛湖期,湖水淹没了盆地及周边的准平原区,以红色沉积为主,第四纪以来盆地边缘山区急剧抬升,在山前地带形成宽阔的倾斜平原,形成了现在的盆山构造格局。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中的四棵树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北部,是该盆地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本文将对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行浅析。

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新生代。

早古生代阶段是准噶尔盆地的最早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奥陶纪至志留纪时期。

在这一阶段,准噶尔盆地经历了陆架沉积、断陷和殷都沉积三个阶段的演化。

中晚古生代阶段是准噶尔盆地的第二个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泥盆纪至白垩纪时期。

在这一阶段,准噶尔盆地的演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主要包括离层盆地的形成、巴里坤造山带的发育、夷陵-陇南岛弧的碰撞和阿尔泰造山带的活动等。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包括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地质过程对盆地的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是准噶尔盆地的一个重要
地区。

在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前奥陶世早期至晚期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在这一阶段,四棵树地区处于大陆
边缘,没有明显的构造活动。

沉积物主要是碎屑岩和碎屑灰岩,沉积环境以深水为主。


个阶段的特点是沉积物的堆积和横向扩展。

接下来是晚奥陶世晚期的盆地断陷阶段。

在这一阶段,四棵树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断陷
活动。

地壳的下沉形成了一个深水盆地,沉积物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岩和海相碎屑岩。

这个
阶段的特点是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沉积物的堆积。

然后是早志留世晚期的构造压实阶段。

在这一阶段,四棵树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压
实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的剪切应力使得沉积物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形成了构造褶皱和断层。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构造变形的形成和沉积物的改变。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断陷、构造压实和构造
褶皱和断层盆地等多个阶段。

通过不同的构造活动,地壳发生了剧烈的变形,形成了复杂
的构造形态,并且对沉积物的堆积和改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构造演化过程丰富了准噶
尔盆地的地质历史,也为后续的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新疆准噶尔盆地矿床地质概况及矿层沉积相特征

新疆准噶尔盆地矿床地质概况及矿层沉积相特征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新疆准噶尔盆地矿床地质概况及矿层沉积相特征张 芮1,黄志发2(1.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四川 德阳 618099;2.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研究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本文运用沉积地质学研究方法,结合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钻井、测井等资料,开展对八道湾组矿床类型及各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研究。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共识别出辫状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等3种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为7个亚相,14个微相,同时揭示出沉积相序列规律。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矿床;沉积相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13-0124-3Geological surve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ore deposits in Junggar basin, XinjiangZHANG Rui 1,HUANG Zhi-fa 2(1. No. 282 brigade of Sichuan Nuclear Industry Geology Bureau,Deyang 618099,China;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Abstract: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Jurassic eight Dao Wan formation of the lower Jurassic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good. In this paper, the deposit types and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the sedimentary bodies of the eight Dao Wan formation are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ata of the sedimentary geology, the outcrop section and the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The lower Jurassic eight Dao W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has identified 3 phase types of braided river facies, braided river delta facies and lakes, and further divided into 7 subfacies and 14 microfacies, which also reveal the sequence regularity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Keywords: Junggar basin; deposit; sedimentary facies收稿时间:2018-06作者简介:张芮,生于1991年,女,河北任丘人,工学硕士,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地质矿产调查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沉积岩石学与岩相古地理。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地质结构单元,由于其具有较大的面积和复杂的地质构造,被广泛研究。

其中,准噶尔盆地东部是该盆地的重要部分之一,本文将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进行浅谈。

准噶尔盆地东部位于准噶尔山脉东南,东北与内蒙古交界,南部与山西省相邻,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支盆之一。

该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古生代构造背景准噶尔盆地东部处于印支期和海西期中国北部地壳的拼合缝合部位,是中亚造山带和华夏地块的过渡区域。

古生代时期,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包括雅楚克事件、碎屑岩沉积和五峰岩浆作用等几个构造事件。

这些构造事件对于后来的地质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构造拗陷背景中新纪以来,该区域的构造演化主要是以构造拗陷为主的。

在构造拗陷阶段,盆地东部主要发生了一系列的弱挤压和拉张作用,造成了该区域的断裂带、断层、裂隙和裂缝的形成。

尤其是维佳图断层、白音他拉断层、神木断崖等具有代表性的断层带。

在中生代-新生代时期,该区域的大地构造演化主要受到华北地块向东南地方的运动影响。

特别是,在侏罗-白垩纪时,中国北部地壳受到了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的挤压,形成了一个构造活跃的区域。

该区域形成了准噶尔山脉、阴山、长白山等多个山脉。

总的来说,准噶尔盆地东部是一个地质结构复杂和大地构造活跃的区域。

在长时间的构造演化过程中,该区域经历了古生代构造背景、构造拗陷背景和中生代构造背景的影响。

今天,这些构造事件和构造背景已成为研究该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和资源开发的重要数据来源,也为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先寒武纪-奥陶纪:早期盆地形成和扩展阶段在先寒武纪-奥陶纪,准噶尔盆地是一个非常浅的海湾,受到了北部和南部高地的影响。

盆地的北、西和南部边缘有较强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断层和背斜。

同时,盆地中部受到了沉积物的充填,形成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

2.志留纪-泥盆纪:洼地盆地转化为海盆阶段在志留纪-泥盆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强烈的俯冲和挤压作用,形成了洼地盆地。

同时,盆地中心出现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粉砂岩。

这一时期的构造活动引发了许多岩浆活动,形成了火山岩。

3.石炭纪-二叠纪:构造转换和复合盆地形成阶段在石炭纪-二叠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构造转换。

斑块碰撞引发了构造活动,形成了新的背斜、断层和逆冲褶皱。

盆地中部逐渐升高,周围出现了复合盆地。

在这一时期,盆地出现了良好的成矿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铅、锌等。

4.侏罗纪-白垩纪:褶皱和断裂盆地阶段在侏罗纪-白垩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断裂作用。

北部和东部出现了大规模的褶皱构造,盆地东南部和西部出现了断裂。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边缘的活动性最强,而盆地中部则相对较稳定。

此时,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砂岩和泥岩。

5.新生代:盆地隆起和构造反转阶段在新生代,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构造反转。

东部和北部的隆升最为明显,形成了新的山脉和高原。

同时,盆地中心也有一定程度的隆起。

这一阶段的构造活动使得断裂活动加剧,成为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

盆地中的沉积物主要是内陆河相沉积和风成沉积。

总的来说,准噶尔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个构造演化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活动逐渐减弱,但自然力量的较量仍在继续。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断陷盆地之一,位于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与吐鲁番市之间,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

这个盆地的东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包括了多种不同的构造单元,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地貌特征。

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与印度板块的碰撞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一系列造山作用。

随着碰撞的继续,地壳发生了严重的挤压和扭曲,形成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复杂构造。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还受到了古生代及中生代的断裂活动的影响。

在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盆地东部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断裂活动,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带和构造单元。

这些断裂带在后续的地质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地壳的运动和地表地貌的形成。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还经历了晚新生代至第四纪的火山活动。

在这个时期,岩浆从地壳深部上涌,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

这些火山岩的喷发和堆积造成了地质构造的进一步改变,也为盆地东部地区的地貌特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多样性。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非常复杂,涉及了多个时期和多个构造单元的运动和演化。

这些构造背景对于盆地的地貌特征和地质风貌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该地区的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吴俊军;游利萍;杨和山【摘要】阜康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山前,受海西、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影响,其构造变形及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地质综合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晚期博格达海槽开始闭合造山,形成了博格达山前中二叠统将军庙组沉积期前陆型箕状坳陷,之上的中二叠统平地泉组潟湖相白云质泥岩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燕山运动期发生3幕强烈运动,是阜康断裂带的主要改造期;喜马拉雅运动南北强大挤压应力使阜康断裂带下盘发育了冲断型类前陆盆地的箕状凹陷,上盘发生冲断推覆.3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和油气成藏.【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构造演化;前陆;油气成藏【作者】吴俊军;游利萍;杨和山【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阜康断裂带位于新疆北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山山前,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的二级构造。

阜康断裂带是由多条断裂组成的复杂构造带,断裂带由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断裂沿博格达山北缘呈北凸弧形展布,基本为南倾逆断裂,区域性断裂有阜康断裂、妖魔山断裂、三工河断裂等,还发育层系间的中小断裂(图1)。

受海西、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影响,其构造变形及油气成藏过程极为复杂。

对应博格达山北缘弧形形态可将阜康断裂带分为3段,即弧顶部位对应为中段,两翼分别为西段和东段[1,2]。

图1 阜康断裂带中段构造模式从准噶尔盆地成盆至今,阜康断裂带经历了海西、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强烈构造运动改造。

这3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不仅影响了该区的构造格局,也控制了该区的沉积背景及油气成藏[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

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

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

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

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

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

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

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

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

在拼合后的
调整期,形成了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P-T的盆地;特提斯洋(—古太平洋)开合阶段,Pangaea大陆解体,处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向东开口的特提斯洋的演化制约了(C )T -K的盆地发育。

中侏罗世晚期(巴柔期),特提斯洋—古太平洋再次向古亚洲大陆消减,整个中国大陆处于挤压、收缩状态。

晚侏罗世末期的中燕山运动非常强烈,中国大陆西侧的班公湖—怒江洋消失导致拉萨地块与古亚洲大陆碰撞;印度洋阶段,始新世末期特提斯洋最终封闭,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后的持续向北推挤,导致中国中西部地区强烈的挤压造山作用及相关盆地系统的形成,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前陆盆地或与走滑有关的压扭性盆地,它们对前期盆地产生了多种样式的叠加或改造。

图1.中国西部盆地大地构造图
①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②克拉美丽-贺根山缝合带;③南天山缝合带④阿尔金走滑断层;⑤昆仑-阿尼玛卿缝合带;⑥金沙江缝合带;⑦怒江缝合带;⑧雅鲁藏布江缝合带;⑨喀喇昆仑走滑断层;⑩查曼走滑断层.1.逆断层;2.走滑断层;3.碰撞带4.板块运动主要方向
二准噶尔盆地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位于准噶尔地块的核心稳定区,处在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
木板块的交汇部位。

盆地基底由结晶岩系和盖层褶皱系组成,显示出双重结构特征。

盆地的盖层岩系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

盆地周缘被古生代造山带所围限,北东—北东东向的西准噶尔造山褶皱带构成了盆地的西部边界,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阿尔泰褶皱造山带和东准噶尔褶皱造山带为准噶尔盆地的北东及东侧边界,而北天山造山褶皱带则构成了盆地的南部边界。

准噶尔盆地形成演化受控于与其相邻的三大板块和盆缘造山带的构造作用密切相关。

1 裂谷盆地(P1时期)
在盆地的深层,下二叠统受正断层控制的伸展盆地的控制,区域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显示,这些断陷盆地呈NWW-SEE向,这些断陷盆地区域上主要分布于中央凹陷,石南凹陷和英西凹陷等,控制了下二叠统海陆交互相砂泥岩夹薄层硅质岩,和滨浅海砂泥岩夹石灰岩,一些地区火山岩夹石灰岩为主。

晚期早海西造山运动结束了裂谷盆地的演化,形成了P2-3/P1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

这个时期是盆地坳隆构造格局形成、演化的最关键时期,是盆地中生代演化时期,盆地内部隆起发育的重要的构造背景。

2前陆盆地(P2-3时期)
早二叠世晚期-中晚二叠世初期,在构造动力学背景上,南特提斯构造域准噶尔地块,塔里木古地块,哈萨克斯坦地块等与西伯利亚地块之间俯冲碰撞。

在准噶尔盆地周缘褶皱山系向盆地的冲断推覆作用下,深层断陷开始上隆。

主要分布于中央凹陷和克拉美丽山山前凹陷,以陆缘近海湖相砂泥岩为特征。

在西北缘,南缘和东北缘形成了三个独立发展的前陆盆地,早期为海相残留前陆盆地,晚期演化为陆相前陆盆地。

同时由于该阶段强烈的挤压作用,导致早期正断层反转,形成反转构造。

3 复合类前陆盆地(T-J-K时期)
中、新生代时期,我国西部盆地的发展演化开始受控于新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下,中亚统一板块西南缘地块群的俯冲与碰撞作用。

与特提斯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自三叠纪开始准噶尔盆地进入复合类前陆盆地的构造发展阶段,表现为盆地周边山系向盆地内部逆冲,造成山系前缘岩石圈低幅度挠曲沉降,同时由于盆地内部基底构造的控制和影响,在盆地内部表现为多沉降中心同期发育的特点。

但由于动力源来自于西南,因此准噶尔盆地南侧为强挤压逆冲,东北和西北及西侧被动
响应,为弱挤压逆冲,表现在盆地的沉降上,在南侧形成了较深的盆地,而西北侧和东北侧形成浅盆。

这个阶段经历了多幕逆冲挤压建设,每幕弱逆冲期以盆地边缘负载沉降,中部基底上隆为特征,弱挤压期则在盆地南部可成反转构造和挤压褶皱。

盆地的基底整体向南或者南西缓倾。

这种构造和沉降特点对盆地的物源,入盆水系和沉积体系特点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盆地周缘山系弱挤压时期或者是构造平静时期,盆地的沉降主要受控于重力均衡作用,表现为总体沉降特征。

在准噶尔盆地中生代漫长的发育演化历史中,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两个构造运动旋回,六个构造运动幕的强烈的改造和影响。

根据各自的演化特征又将其划分为受印支运动影响的盆地整体沉降阶段(T)、受燕山运动Ⅰ-Ⅱ幕影响的中央隆升和边缘坳陷阶段(J)以及受燕山运动Ⅲ和Ⅳ幕控制的白垩纪整体坳陷阶段(K)。

燕山运动Ⅰ-Ⅱ幕是本区中生代期间发生的最为强烈的构造运动,在盆地内部表现为西强东弱,昌吉坳陷西部,车莫古隆起大面积上隆,缺失中、上侏罗统,盆地西部边缘由强烈的逆冲,南缘山前断褶带形成。

4 类前陆盆地(E-N时期)
第三纪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强烈俯冲,造成沿板内缝合带发生强烈造山运动。

北天山地区受此影响也快速而大幅度地隆升,并向北冲断推覆,使盆地南部地壳遭受挤压而发生弯曲,从而在山前形成陆内造山型前陆盆地。

盆地腹部和北部地区上升,南部沉降,沉积坳陷收缩到南缘沿天山一线,沉积了厚度4000—6000米的磨拉石建造,促使该区侏罗系煤系生烃层的成熟。

同时扭压应力在盆地南缘形成了喜马拉雅期成排成带的雁列式褶皱和断裂,北缘一些基底断裂受其影响而复活,致使上覆浅层形成了一些平缓的低幅度背斜构造。

从上所述,准噶尔盆地是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四个构造话旋回控制和影响下、由性质各异盆地原型复合叠加而形成的大型叠加盆地。

三盆地演化特征(机制?)
C-型俯冲发生在中国大陆内部前陆盆地形成之后,对前陆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C-型俯冲导致造山带向相邻前陆盆地推覆挤压的作用,以及重力拓展产生的滑覆作用.当造山带内形成大量火成岩体时,更加强了这种侧向扩展、推挤作用.因此,在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中,C-型俯冲不仅使山前地带普遍发育逆冲断裂带,形成大量推覆体和滑覆体,而且影响着前陆盆地内中、浅层在燕山期、喜山期的变形机制和变形结果.
C-型俯冲是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陆内强烈造山的普遍动力学模式.其岩石圈动力背景是冈底斯地块和印度板块碰撞远端效应以及西伯利亚板块相应产生的被动反推效应,其造山带逆冲隆升的直接动力则源自相邻前陆盆地深部构造的俯冲作用.C-型俯冲发生在大陆内部前陆盆地形成之后,对早期板块碰撞形成的造山带雏形起加强作用. C-型俯冲往往沿古板块,古地块间拼合带发生,其俯冲带前身多是大陆边缘倾向大洋的同沉积断层,后期转成具有韧性剪切带性质的大型逆冲断裂带.
C-型俯冲还导致造山带向相邻前陆盆地推覆挤压的作用,以及重力扩展产生的滑覆作用。

在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中,C-型俯冲不仅使山前地带普遍发育逆冲断裂带,形成大量推覆体和滑覆体,而且影响着前陆盆地内中、浅层在燕山期、喜山期的变形机制和变形结果。

在中小型盆地中,这种影响往往由山前地带直达盆地腹部,控制了构造圈闭的类型和分布。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