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3)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3)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复习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内容:掌握常见的虚词复习过程1、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巩固练习]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转折)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2)能够运用所学的句式知识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

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2)运用句式知识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及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3.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重点讲解倒装句的种类和判断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式知识进行翻译和解释。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翻译句子,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实例分析:评价学生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特殊句式。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心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句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言文句式的背后原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学会准确翻译各类文言文句式。

2、难点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辨别和翻译。

定语后置句中“之”“者”的用法和翻译。

状语后置句中介词结构的识别和调整语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文言文句式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结合例句,详细分析各类句式的结构和用法。

2、练习法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和纠错。

3、归纳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句式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句式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判断和翻译文言文句式,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

(二)讲解常见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特点: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常见形式:“……者,……也”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如:“夫战,勇气也。

”“……者,……” 如:“粟者,民之所种。

”“……,……” 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常见形式:“于”字表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

”“见”字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为”字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所”表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省略句特点:句子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

常见形式: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宾语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未敢告也。

高考复习文言句式(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复习文言句式(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复习-文言句式(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落脚点:翻译题、选择题翻译的程序: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用“者”、“也”表判断。

1、“……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者”和“也”不必译出。

)(1)、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2、“……者,……”式。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1)、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也”式。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4、“……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1)、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特征及运用规律。

2.准确理解并运用每种特殊句式灵活翻译。

3.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体悟古文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言句式特征及运用规律三、课型复习课四、课时 2课时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1.示例:①亚父者,范增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④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⑧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刘备,天下枭雄。

2.小结:(1)①……者,……也;②……,……者也;③……,……者;④……,……也。

(2)用“乃”、“即”“为”、“则”、“皆”等词表判断。

(3)没有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4)用“是”字表判断。

3.应用体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

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竟免。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译文:(1)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战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六、课堂训练
1、[答案]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
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

(判断句)
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被动句)
2、答案:
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

(被动句)
②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被动句)
1、答案: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答案: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2)、公曰:“太师谁撞?”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1、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文言固定句式。

3、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教学设想:本专题共分5课时,其中讲授2课时,练习3课时。

教学过程:一、高考回顾:二、文言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1)用“。

者,。

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

,。

也”表示。

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3)用“。

者,。

”表示。

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

”(4)用“。

,。

者也。

”表示。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非空言也。

”(7)用“是”表示判断。

如:“巨是凡人。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于”作标志。

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2)用“见”作标志。

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

于”作标志。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为”作标志。

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

”(5)用“为。

所。

”作标志。

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6)用“被”表被动。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

如:“举孝廉不行。

”3、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时人莫之许。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卿欲何言?”()用“之”“是”“之为”“唯。

是。

”把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十定语十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十数量词如:“尝贻余核舟一”(4)状语后置:()用“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战于长勺”()用“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覆之以掌“4、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

(3)省略宾语如:“余闻而愈悲。

”(4)省略介词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练习: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

2、臣之所好者,道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而君幸于赵王。

5、使不辱于诸侯。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行将为人所并。

8、牧以谗诛。

9、痛哉斯言。

10、不腆敝邑。

11、未休关西卒。

12、古之人不余我欺。

13、卿欲何言?14、沛公安在?15、石之铿然有声者。

16、人马溺死者甚众。

1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8、玉斗一双。

19、师不必贤于弟子。

20、与备会于当阳长板。

21、具告以事。

22、王语暴以好乐。

23、欲以击柱。

24、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

25、度我置军中,公乃入。

26、莫我肯顾。

27、唯余马首是瞻。

28、何辞为?29、当是为谷中溪水冲激而成。

30、刘备天下枭雄。

(二)文言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

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

1.不亦……乎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

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

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

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

“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3.何……为“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4.何……之有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

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

如:(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5.何……之……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

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

如:(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许行不怕麻烦是为什么呀?说明:例(1)属动补词组作主语,“何得车之多”就是“得车之多何”的倒装;例(2)属主谓词组作主语,“何许子不惮烦”是“许子之不惮烦何”的倒装。

上面的两种译法为直译,反问的语气似乎弱了些,不如译为:(1)为什么得到(这么)多的车?(2)为什么许行不怕麻烦?6.何所……“所”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所字词组前面用疑问代词“何”组成“何所……”的形式,应理解为“所……者为何”的倒装和紧缩。

也就是说,这个句型是充当主语的所字词组倒装在了谓语“何”后面。

如:(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2)齐王曰:天下何所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齐王说:“天下人归附的对象是谁?”(3)《尚书》二十九篇何所起?一百零二篇何所造?(同上)——《尚书》二十九篇本产生的地方是哪里?一百零二篇本写作的人是谁?7.无乃……乎(与)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

可译作“恐怕……吧。

”(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吧?(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军队长途行军劳累得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早有防备,恐怕不行吧?8.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这种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有时也译为“能没有……吗”。

如:(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景物时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当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的吧”“怕不是……吧”“莫非……”如:(1)日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吧?(3)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堂下该不会有讨厌我的人吧?9.将……乎这也是一种表测度的惯用型。

用委婉的疑问形式来表示肯定形式。

可译为“大概(恐怕)……吧”。

如:(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你大概(恐怕)是可怜我而想叫我活下去吧?(2)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93年考题)——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10.奈何若何如何奈……何如……何若……何古汉语中的“奈”“若”“如”是动词,与之搭配的“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结合以后便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的固定词组。

从意义上讲,“奈何”“如何”“若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

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第一,如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的,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

如:(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拿走我的美玉,不给我城池,怎么办?(2)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那些骑兵说:“匈奴兵多而且越来越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有时,在“奈何”“如何”“若何”这个词组的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奈……何”“如……何”“若……何”的形式,如果它的位置在句末,仍然是询问办法的“把……怎么样”“对(拿)……怎么样(办)”。

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尚且不能平掉魁父这个小土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史记·酷吏列传》)——陛下您纵然自己不珍重自己,(那么)对宗庙和太后怎么办呢?(3)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虞姬,把您怎么安顿呢?(4)钱粟已足,甲兵有余,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钱粮已经充足,铠甲和兵器也有多余,(但是)我没有箭,怎么办?第二,“奈何”“若何”“如之何”或“若之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

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

如:(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使他们害怕呢?(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子路说:“不出来为国家做事情(当官),是不对的。

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怎么能废弃呢?”(3)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乡校)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毁掉它呢?11.何其……一何……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

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

(1)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然你有君主的命令,怎么这么快啊!(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官吏喊叫的声音怎么这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怎么这样凄苦?(3)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