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孔孟论学习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孔孟论学习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孔孟论学习》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孔孟论学习》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语言基础知识】一、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标准、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辟假设()九轫()弓缴()是知也()好之者()不亦说乎()一日暴之()3、说明加点的文言词语。

⑴学而不思那么罔()⑵与前人谋()⑶有为者辟假设掘井()4、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敏而勤学,不耻下问。

⑵资之深,那么取之左右逢其原。

⑶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

五、如何正确处置学习与试探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以为:“,。

”【语言表达训练】六、你是如何明白得文中第一那么语录的?7、从第二三那么语录你学到了如何的学习方式?八、写一段话,下面给出的短语至少运用三个。

A、学而时习之B、不耻下问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那么罔E、思而不学那么殆F、受学重问G、一暴十寒九、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培育综合能力。

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依照情境和要求答题。

盐海中学预备在初中一年级学生中举行一次“我最中意的作文”交流展现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从小学至今写作的最中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现。

(1) 假设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不超过80字)(2)你班钟华同窗作文专门好,但他性格内向,不行意思当众朗诵,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30-50字)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

“座右铭”显现的历史比较久远。

东汉书法家崔瑗(yuàn)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

盛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

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

崔瑗自知因一时莽撞惹了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放在座位的右边,用以自戒。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勉励自己、敦促自己、约束自己的警言称为“座右铭”。

(1)依照上述内容拟一个题目。

(2)引用名人格言或自拟警语是常见的座右铭形式。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一.基础积累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5.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6.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1.根据提示填空:(1)孔子认为孔文子“,”,所以才得到“文”的谥号。

(2)即使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不干,土山也就堆积不成,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语录是:(3)“,”,这则孔子语录将“学”、“思”偏废一方的两种情况对举,告诉人们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4)孔子是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典范,请写出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分别达到的境界:,,。

(用孔子原话)2、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

如三十岁称,四十岁称,五十岁称,六十岁,七十岁称;耄耋(mao die)则是指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8分)3、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并且分别解释1、2、3、4、4常识填空孔子、孟子是怎样一个人?《论语》、《孟子》是怎样一部书?请各用一句话加以介绍。

孔子:孟子;《论语》:《孟子》:5★拓展研究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后广泛指为书籍,文章等,因而这句话也改作"尽信书,不如无书".请写出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

《孔孟论学习》全解2017.11.4

《孔孟论学习》全解2017.11.4

《孔孟论学习》全解2017.11.04一、学而时1习2之,不亦说3乎?(句解:谈论学习方法,强调按时温习的重要性。

)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1时:按时,在一定的时候。

2习:既指温习,也指实习。

3说:通“悦”高兴,愉快。

二、温故4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句解:谈论学习方法,仍然强调温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4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三、学而不思则罔5;思而不学则殆6。

(句解:谈论学习方法,指出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

5罔:迷惑而无所得。

6殆:迷惑。

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7知8也。

(句解:谈论学习态度,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7是:这。

8知:通“智”,智慧,聪明。

五、敏而好学,不耻9下问。

(句解:谈论学习态度,指出学与问的关系,学习要勤学好问。

)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9耻:以……为耻。

六、知10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11之者。

(句解:谈论学习的三个层次,指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于一件事),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把它作为自己的乐趣的人。

10知:懂得,了解。

11乐:以……为乐。

七、不愤12不启13,不悱14不发15。

举一隅16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句解:教学要注重方法。

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学习要独立思考、自由开拓,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12愤:苦思苦想而仍然不能领会的样子。

13启:开导。

14悱: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

15发:启发。

16隅:角落。

八、三人57行,必有我师58焉59:择60其61善者62而从63之,其不善者而改2之。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被尊称为“夫子”。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论学的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殡。

”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总结。

在这句话中,学习和思考被并列在一起,表明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而不思则罔”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见识。

但如果我们只顾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变得空洞和浅薄,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相当于“罔”空一场,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接着,我们来看看“思而不学则殡”的意义。

思考是对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反思和推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形成新的见解和观点。

但如果我们只顾思考而不去学习,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变得空泛和空洞,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实际的内容,相当于“殡”掩埋自己的才智。

因此,思考要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才能够充实我们的思维,才能够有更多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索。

总之,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孔子的教诲,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勤于思考,才能够不负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完】第二篇示例:孔子(551-479BC)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儒家学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生于忧患》》《孔孟论学》词释答案

《生于忧患》》《孔孟论学》词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间:中间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推举,选拔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

可译为“从”“在”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虑:思虑,思想,心思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因此任:责任,职责于:介词。

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5.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生存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8.行拂乱其所为为:做,干9. 行拂乱其所为行:做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益:增加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知:知道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发,振作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

可译为“在”孔孟论学1.以至仁伐至不仁伐:征伐,讨伐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喜欢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俱:在一起4.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平:填平,铲平5.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取:选取,采用6.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专:专一7.为是其智弗若与其:代词。

可译为“他的”8.其一人专心致志其:代词,表示“其中的”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介词。

“在”10.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善于,擅于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生:(草木)生长12.六十而耳顺顺:通顺1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全部,都信:相信1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易:容易1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为:堆积止:停止16.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致:用尽,极尽专:专一,专门17.五十而知天命知:懂得命:规律,法则18.进,吾往也进:前进1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听从,顺从20.孔孟论学论:议论,谈论21.使羿秋诲二人弈使:假使22.今夫弈之为术为:是。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文言文复习-18.孔孟论学(答案)

文言文复习-18.孔孟论学(答案)

《孔孟论学》一、150个实词1、七十而从心所欲:听从,顺从2、以至仁伐至不仁:攻打,讨伐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喜欢,爱好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全部,都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前进6、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一起7、孔孟论学:议论,谈论8、五十而知天命:规律,法则9、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填平,铲平10、取二三策而已矣:选取,采用1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善于,擅长1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生长,出生,诞生1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生长,出生,诞生14、使弈秋诲二人弈:假使15、譬如为山:堆积16、今夫弈之为数:作为1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相信,信任1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容易19、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用尽,极尽20、其一人专心致志:专门,专一二、其他1、前四则选自《论语》,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后两则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名轲2、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3、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4、不惑:不受迷惑5、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6、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7、逾矩:超过规矩、法度8、罔:迷惑9、殆:危险10、何以:因为什么11、谓:称为12、耻:以……为耻13、是以:因此14、为山:堆积土山15、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篑土筐16、平地:填平洼地17、覆:倾倒18、无或:不值得奇怪惑同“惑”奇怪19、暴:同“曝”,晒20、见亦罕:和王相间的次数太少21、弈:围棋22、为:作为23、数:技巧,技术24、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话25、鸿鹄:天鹅26、援弓缴:拿起弓和箭援拿27、《书》:指《尚书》28、策:竹简,这里作量词,相当于“片”29、以:凭借、依靠30、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31、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商纣王32、何其血之流杵:怎么会血流飘杵三、翻译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及答案详解《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 ”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 ”和“ ”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 ”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6、选文第四则,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意在劝人自强不息。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篇二:孔孟论学翻译一、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书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

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篇三:20《孔孟论学》练习(含)20、《孔孟论学》练习一、常识填空:1、本文作者孔子,名,字,是时期家、家、家。

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

2、本文作者孟子,名,字,是时期家、家、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3、《论语》属散文,是的书,共20篇;《孟子》是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二、注音:逾矩()()罔()殆()譬如()篑().一暴十寒()鸿鹄()()缴()杵().三、注释: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逾矩()罔()殆()何以()谓()敏()是以()好学()篑().止()覆()进()如?何()弈()数()善()使()惟()以为()援()缴()弗若()非然也()尽()至仁().杵()四、通假字:吾十有五()一日暴之()无或()...五、一词多义:譬如为山()今夫弈之为数()为是其智弗若与()...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人虽听之()虽与之俱学()...吾退寒之者至矣()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六、词类活用:平地()不耻下问()..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七、成语:专心致志: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八、虚词:之:谓之文也()王之不智也()..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弈之为数()..通国之善弈者也()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思援弓缴而射之()..弗若之矣().其: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以:何以()是以()..而:三十而立()学而不思()敏而好学()...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何:何以()吾如有萌焉何哉()..于:志于学()吾于《武成》()无敌于天下()...九、译句: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7、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9、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0、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2、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十、内容理解:1、《论语》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即学习使人。

2、《论语》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和,即、。

3、《论语》第四则将学习比喻为和,由此说明了的道理。

4、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哪些道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

(1)□ □ □ □ (2)□ □ □ □ (3)□ □ □ □ (4)□ □ □ □十一、选择题:1、下列对孟子“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

如果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群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

群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群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奕秋诲奕”两个譬喻,说明君王应专心听取正确意见,以成就大智慧。

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20、《孔孟论学》练习(答案)一、常识填空:1、本文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至圣。

2、本文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二、注音:逾矩()()罔()殆()譬如()篑().一暴十寒()鸿鹄()()缴()杵().三、注释: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不惑(不受迷惑)知(懂得)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从(听从,顺从)逾矩(超过规矩、法度)罔(迷惑)殆(危险)何以(即“以何”,因为什么)谓(叫作,称为)敏(努力,勤勉)是以(即“以是”,因此)好学(爱好)篑(土筐).止(停止)覆(倾倒)进(前进)如?何(对…怎么办)弈(围棋)数(技巧,技术)善(善于)使(假使)惟(只)以为(认为)援(拿)缴(系在箭上的绳,代箭)弗若(不如)非然也(这样)尽(全部,都)至仁(极仁道的人).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四、通假字:吾十有五(同“又”,臵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一日暴之(同“曝”,晒)..无或(同“惑”,奇怪).五、一词多义:譬如为山(堆积)今夫弈之为数(作为)为是其智弗若与(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即使)一人虽听之(虽然)虽与之俱学(虽然)...吾退寒之者至矣(极)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到,到来)..六、词类活用:平地(填)不耻下问(以…为耻)一日暴之(使…曝)十日寒之(使…受寒)....七、成语: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