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教科版) 11.4 功的原理及应用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功》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功》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功》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1、1 功第课时累计课时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页至页)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二、夯实基础学前反馈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是,方向。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将保持。

新知学习1、力学中的功什么是功?阅读教材中前3自然段,完成下面填空:(1)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使物体在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___ _。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二是:。

(3)阅读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试着说一下怎样才算做功,并尝试判断正误。

①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重力做了功。

( )②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让记者拍照,运动员对杠铃没有做功。

( )2、功的计算(1)功的公式和单位:。

(2)计算李明做的功。

在平地上,李明用1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60 N的箱子,匀速前进了5m,请问小明做了多少功?3、能力提升1、力学中的“做功”(重点)问题1:结合课本图11、13进行分析,图中2人为什么没有做功?问题3:再列举两个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并试着分析问题4:归纳总结:(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2、功的计算(重、难点)【例】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30 kg的木箱,工人施加一水平拉力使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直至10 m远的放箱处,已知木箱运动中所受阻力为木箱重的0、3倍,求这个过程中木箱所受重力对木箱做了多少功?工人对木箱做了多少功?(g取l0 N/kg)思考1:木箱所受重力和拉力的方向怎样?是否都对木箱做功?思考2:如何求力所做功的多少?4、知识梳理五、过关检测1、(经典好题★★)重100 N的物体在20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m,则拉力做功为 J,重力做功为 J,物体受到的阻力为 N。

2、(改编题★★)水平地面上有一块重为2N的静止石块,一个小孩用10 N的力踢石块,使石块滑行了1m的距离,则小孩对石块所做的功是 J。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的原理》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的原理》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的原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功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2.掌握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能计算斜面上物体的功;
3.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功率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动能、势能等能量形式,为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4.作业布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度调整作业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功》教案设计
《功》检测展评
班级姓名第小组
一.检测目标:
1. 能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单位。

2. 能说出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 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二.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完成时间8—10分钟)
1、功的概念:
2、功的公式:功的单位:符号
3、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二是。

4、联系有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说明,请指出以下几种情景中,
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女孩将一箱报刊搬起来
(b) 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c) 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 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5、小明同学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课桌推动了0.5m,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
6、小华同学将100N的课桌匀速举高0.5m, 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思考:这两题相同吗?)
7.在光滑水平面和粗糙水平面上推车,如果所用的推力相同并通过相同的距离,则推力对车所做的功是( )
A.一样大
B.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C.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D.要由小车通过的时间来决定 8.(选做题)小明用200N的力将一个重5N的足球踢到20m远的地
方,则小明对足球做的功是()
A.100J
B.200J
C.4000J
D.无法确定
E.0J
三.学习反思(温馨提示,可以从这节课中我有了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等方面进行思考)。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初中物理《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功劳、立功——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中的功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

(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二)功的计算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 m)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第一节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第一节功导学案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第一节功【第十周课案1】使用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读中初悟1、导入部分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自主探究展示1)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中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然后分小组交流展示二、思中生成1、合作交流(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部分)学生结合教材分组开展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部分2、小组展示(小组推荐同学展示,教师适时点评)三、练中拓延1、独立或合作完成拓展延伸部分2、组间展示(学生个性独立展示,教师补充、总结)附:课案可以不只是一页。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第一节功【学案10.1】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学习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八年物理第十一章导学案

八年物理第十一章导学案

11.3、动能和势能导学案一、知识要点(一)动能和势能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

也不一定要做功。

2.知识结构: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方法:控制变量。

a、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块做功的多少。

b、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c、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物体质量m/kg 速度v/(m/s)动能E/J牛约600 约0.5 约75中学生约50 约6 约900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上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漫步行走和一名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一些数据: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是速度。

你判断的依据:人的质量约为牛的1/12,而速度约为牛的12倍,此时动能为牛的12倍,说明速度对动能影响大二、巩固练习1.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和有关.2.势能包含势能和势能两种.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势能,它与物体的和有关;物体由于发生而具有的能叫做势能,它的大小与有关.3.我们常用的能量单位是,用字母来表示.4.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具有动能或势能,如果有,说出能量的名称,如果没有,说明原因.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铅球:____________;②悬挂在室内的电灯:____________;③玩具汽车中被卷紧的发条:_____________;④弹簧:_____________;⑤在空中飞行的波音747客机:_____________;⑥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列车: ___________.⑦高速升空的火箭 . ⑧被拉弯的钢板尺 .⑨被水电站拦河坝拦住的上游水 . ⑩空中下落的皮球 .5.质量较大的喜鹊与质量较小的燕子在空中飞行,如果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 飞得快.6.如果卡车空载和满载时都以同样的速度行驶,那么空载时具有的动能 满载时具有的动能.停放在山顶上的卡车具有的重力势能 该卡车下山时具有的重力势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如图1所示,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 中, 能逐渐增大, 能逐渐减小。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 ×cosθ3. 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三、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四、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力对物体做功的理解。

【导入】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介绍功的概念,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实例分析】1.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小组讨论】【巩固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与功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结】【作业】1.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新课导入】1. 介绍功的概念,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实例分析】1.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小组讨论】【巩固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

1.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与功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结】【作业】1.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力的作用效果【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新课导入】1. 介绍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种作用: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

【实例分析】1.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功的原理及应用(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功的原理及应用(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

11.4功的原理及应用一、学习目标1.知道功的原理的内容及物理意义。

2.知道轮轴的构造及其作用。

3.知道斜面的构造及其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一)学习要点:功的原理的本质。

(二)学习难点:功的原理的应用,轮轴、斜面本质应用。

三、学习过程【课标解读】1.知道什么叫做功的原理,以及功的原理的本质是什么。

课标2.知道轮轴的构成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3.知道斜面的构成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功的原理本质。

中考2.轮轴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热门3.斜面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知识贮备】熟习已学简单机械的规律和特色机械分类能否省力、省距离、或省功运用名称1.省力杠杆 1. 省力、费距离、不省功 1. 用起子拧螺钉杠2. 费劲杠杆 2. 费劲、省距离、不省功 2. 用垂钓杆垂钓杆3. 等臂杠杆 3. 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劲、 3. 用天平测质量不费距离;不省功滑 1. 定滑轮 1. 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劲、 1. 旗杆顶端上的轮不费距离;不省功滑轮2. 动滑轮 2. 省力、费距离、不省功 2.3. 滑轮组 3. 省力、省距离;不省功 3.吊车上用的滑轮【课前热身】1.设杠杆的动力臂为 L1,阻力臂为 L2,动力为 F1,阻力为 F2,则:( 1)当 L1>L2时,杠杆省力,但 ______距离;(2)L1< L2时,杠杆费劲,但 _____距离;(3)当L1= L2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劲,此类杠杆叫做_______杠杆,照实验用来丈量质量的工具 ________就是依据这种杠杆的原理制成的。

2.定滑轮实质上是 ________杠杆,使用它 ______省力,但能够改变力的________;动滑轮本质上是动力臂为阻力臂的_____倍杠杆,使用它省 ________的力,但不可以改变 _____________;滑轮组既能 _________,又能改变 ______________,并有着宽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教科版) 11.4 功的原理及应用
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3、应
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学习重点、难点
功的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三、先学先思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②。

2、功的计算公式是:;功的单位是:。

3、功的原理是。

4、轮轴由两个不等的固定在组成;大的称为,小的称为。

轮轴的平衡条件是:,轮轴的两个主要功能是:①;②。

5、斜面是一个与的倾斜平面。

四、后教后导
(一)探究功的原理
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

但是能省功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1、要把重为G的物体运到高为h的地方,有什么办法?
①人直接拿上去,人做的功W1= ;
②用动滑轮(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将重物提升h,拉力F做的功W2= ;
2、分析与总结:①使用动滑轮能,但不能。

②进一步研究表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这个结论称为。

注意: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思考:既然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
(二)探究轮轴的特点
阅读教材91—92页,回答下列问题:
1、轮轴是的变形,支点是,动力臂是,阻力臂是。

2、轮轴的平衡条件是:,轮轴的两个主要功能是:
①;②。

3、思考:
①怎样使用轮轴省力?;②怎样使用轮轴省距离?;
③使用轮轴能否省功?这是因为;④动力作用在轮上时,轮轴转动一周,重物上升的高度h= (轮的半径为R,轴的半径为r)。

4、轮轴的应用有
(三)探究斜面的特点
1、如图,一光滑斜面长为L,高为h,物体重为G,F
为沿斜面向上拉物体的力,利用斜面将重物匀速拉到
斜面顶端做的功W1= ,如果不用斜
面,直接将重物举高h做的功W2= ,由
功的原理可知:W1W2,即,则F= 。

2、分析得出结论: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拉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斜面能够;物体升高相同的高度时,斜面越长,越。

3、斜面的应用有
五、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使用省力的机械就能省功,但要费距离 ( )
(2)省力的机械一定费距离,不省功 ( )
(3)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 ( )
(4)只要科学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们就可以研制出省功的机械 ( )
2、机械师设计制造的任何机械都遵循原理,它的内容是。

使用机械的目的是省或者省,但不能省。

3、使用下列简单机械,在不考虑机械自重和摩擦的情况下,总是能够省力的有:__________。

(A) 杠杆; (B) 定滑轮; (C) 动滑轮; (D) 轮轴; (E) 斜面
4、一光滑斜面高h=1m,长L=4m,重200N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运动到斜面顶端,由功的原理可知:F=____N,斜面对重物的摩擦力为____N,若斜面高度不变,要使拉力更小些,则必须使斜面的长度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

5、山区里常常可看见挑夫挑着重物上山,在斜坡上走S形路线,他们这是为了()
A.使人做的功少一点B.使人省力一些
C.这是他们的习惯D.以上说法都不对
6、把一重物从底端分别沿如下左图所示的BA、CA、DA三个光滑斜面推向顶端A,推力所做的功分别是W B、W C、W D,则它们的关系是。

7、如上右图所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的斜面AB、AC以相同的速度从底部匀速拉到顶点A,已知AB>AC,施加的力分别为F1、F2,拉力做的功为W1、W2,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P1、P2,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F1<F2,W1=W2,P1<P2
B、F1>F2,W1>W2,P1>P2
C、F1<F2,W1<W2,P1<P2
D、F1<F2,W1=W2,P1>P2
8、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则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为。

9、用一个动滑轮(不计滑轮重)把货物吊起10 m高,人拉绳子做的功是200 J,则该货物重是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m。

10、盘山公路总是筑得盘旋曲折,这是因为
11、已知光滑斜面的高为h,长为L。

请利用功的原理推导: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推上去,所用的推力F是多大?
七、我有话说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