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液液萃取
第二章溶剂萃取法

电离平衡: 聚合平衡:
分配比: 分配平衡:
可见:D随[HAc]o 和[H+]w而变!
络合平衡:
分配平衡: 分配比:
可见: D随[ I- ]W而变!
在萃取分离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称为? A.浓度比 B.萃取率 C.分配系数 D.萃取回收率
萃取分离中, 在什么情况下, 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D相等? A.溶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相同 B.溶质在两相中的存在形式相同 C.溶质在两相中的Ksp相同 D.分配系数K=1
回收器实际上是化工单元操作中的蒸馏设
备。
根据料液与萃取剂的接触方式,萃取操作 流程可分为单级和多级萃取流程,后者又可分 为多级错流萃取流程和多级逆流萃取流程,以 及两者结合进行操作的流程。 各种萃取操作理论收得率的计算,必须符 合有关假定:(1)萃取相和萃余相之间能很快 达到平衡,即每一级都是理论级;(2)两相完 全不互溶,并能完全分离。下面介绍具体方法:
单级萃取 使用一个混合器和一个分离器
多级萃取
萃取设备
乳化与去乳化
乳化属于胶体化学范畴,是一种液体成细小液滴(分 散相)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合的液体(连续相)中的分散体系, 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生成的这种液体称为乳状液或 乳浊液。 在液-液萃取过程中,往往会在两相界面产生乳化现 象,这种现象对于萃取过程的进行通常是不利的,给分 离带来麻烦.即使采用离心机,也很难将两相完全分离。 如萃余的废发酵液中夹带溶剂,收率就会相应的降低; 经萃取的溶剂中夹带发酵液也会给以后的精制造成困难。 因此必须设法破除。 要破除乳化,先要了解乳化现象的本质。
较难实行,最好采用预处理手段,将发酵液中表面活性物 质(蛋白质)除去,消除水相乳化的起因。例如某抗生素发 酵液经酸化预处理后,清液和发酵液物性相比,蛋白质含 量从0.3969%降到0.1810%,其他物性变化甚少,进行清 液萃取时就会不再发生乳化现象。 对萃取溶剂进行酸洗和碱洗。 实例:青霉素G的萃取。 萃取过程一股可分为四个阶段: (1)青霉素G由滤液萃取进入醋酸丁酯或醋酸戊酯或甲基异 丁基酮的有机相 (2)青霉素G从有机相转入缓冲液; (3)青霉素G再从水相转入有机相; (4)从溶剂中制得青霉素, 具体流程如下(见下页):
液液萃取实验报告

液液萃取实验报告液液萃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液液萃取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液液萃取方法。
二、实验原理:液液萃取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的方法,通过溶剂的选择性相溶性使得待提取物质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中。
常见的液液萃取包括酸碱萃取、溶剂萃取和分区萃取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胶囊漏斗、滴管、温差计、天平、热板、集气瓶。
试剂:苯酚、四氯化铁溶液、水、盐酸、氢氧化钠。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液液萃取装置,将滤纸放置在胶囊漏斗的滤纸环上;2. 在快慢漏斗中加入苯酚和四氯化铁溶液;3. 调整快慢漏斗中液面的高低,让液面相联系到滴管口;4. 操作人员通气时,快慢漏斗中的液体将可以缓慢地通过滴管;5. 用50%盐酸进行酸化,酸度适中溶解铁络合物,并加热苯酚层10分钟;6. 超过20分钟后,液面平稳,开始排液;7. 用0.1mol/L的氢氧化钠进行碱化,同时用水蒸腾,蒸腾盐酸;8. 收集盐酸水层,再用酸酐除去氢氧化钠;9. 用硫酸将均一苯酚层溶液酸化,与水层失去联系;10. 离心机离心操作,将水层分离出来;11. 回收苯酚。
五、实验结果:1. 在酸化后,铁络合物溶解于水相,苯酚溶于有机相;2. 在碱化后,盐酸溶于水相,苯酚溶于有机相;3. 在酸化后,苯酚溶解于水相,盐酸溶解于有机相。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中,通过液液萃取的方法,成功回收和分离了苯酚、四氯化铁和盐酸等化合物。
实验中快慢漏斗的液面调节对于液液萃取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验中,操作人员应注意观察液面和溶液的变化,及时调节漏斗液面数量,以保证液液萃取的顺利进行。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且成功回收和分离了苯酚、四氯化铁和盐酸等化合物。
液液萃取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效果明显的特点,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液液萃取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液液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选择合适的萃取剂,提高萃取效率。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液液萃取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对同一溶质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接触、混合和分离,将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根据溶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选择合适的萃取剂,使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从而实现溶质的分离。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 实验器材:分液漏斗、烧杯、量筒、铁架台(带铁圈)、搅拌棒、滤纸等。
2. 药品:碘水、四氯化碳、酒精、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碘水、四氯化碳、酒精、蒸馏水等药品分别倒入分液漏斗、烧杯、量筒中,备用。
2. 萃取操作:a. 取一个分液漏斗,加入10 mL碘水,再加入10 mL四氯化碳,盖紧漏斗口。
b. 将分液漏斗倒转,充分振荡,使碘水与四氯化碳充分混合。
c. 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
d. 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打开下端活塞,慢慢放出下层四氯化碳溶液,直至分离层完全放出。
e. 将上层碘水溶液收集在烧杯中。
3. 验证萃取效果:a. 将收集到的上层碘水溶液滴在滤纸上,观察滤纸上的颜色变化。
b. 将原碘水溶液滴在另一张滤纸上,对比观察颜色变化。
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现象1. 振荡过程中,碘水与四氯化碳混合均匀,形成紫红色溶液。
2. 静置分层后,上层为无色或浅黄色的四氯化碳溶液,下层为紫红色的碘水溶液。
3. 将上层溶液滴在滤纸上,滤纸呈浅黄色或无色;将原碘水溶液滴在滤纸上,滤纸呈紫红色。
六、实验结论1. 液液萃取实验成功分离了碘水中的碘。
2. 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能有效地将碘从碘水中萃取出来。
3. 振荡、静置分层、分液等操作步骤对提高萃取效率有重要作用。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液液萃取

绪论4.1 液液萃取过程4.2 液液相平衡4.3 萃取过程计算4.4 萃取设备4.5 萃取过程的新进展基本概念利用组分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的溶解度差而将其从一个液相转移。
到另一个液相的分离过程称为液液萃取,也叫溶剂萃取,简称萃取。
待分离的一相称为被萃相,萃取后成为萃余相,用做分离剂的相称为萃取相。
萃取相中起萃取作用的组分称为萃取剂,起溶剂作用的组分称为稀释剂或溶剂。
具有处理量大、分离效果好、回收率高、可连续操作以及自动控制等特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液液萃取过程的特点(1)萃取过程的传质前提是两个液相之间的相互接触;(2)两相的传质过程是分散相液滴和连续相之间相际传质过程。
(3)两相间的有效分散是提高萃取效率的有效手段。
(4)两相的分离需借助两相的密度差来实现。
(5)液液萃取过程可以在多种形式的装置中通过连续或间歇的方式实现。
2. 液液萃取的主要研究内容(1)确定萃取体系包括被萃相体系和萃取相体系的构成,如被萃相的酸碱度、萃取相的稀释剂等。
(2)测定相平衡数据分配系数和分离系数。
(3)确定工艺和操作条件相比、萃取剂和稀释剂用量、被萃物浓度、萃取温度等。
(4)萃取流程的建立完整的萃取和反萃流程。
(5)设备的确定设备形式和结构。
1. 萃取剂的选择(1) 萃取剂应具备的特点①萃取剂中至少要有一个能与被萃物形成萃合物的官能团。
常见的萃取官能团通常是一些包含N、O、P、S的基团。
②萃取剂中还应包含具有较强亲油能力结构或基团,如长链烃、芳烃等,以利于萃取剂在稀释剂中的溶解,并防止被萃相对它的溶解夹带损失。
1. 分配比达到萃取平衡时,被萃物在两相中的浓度比称为被萃物的分配比,也称为分配系数。
D=其中,为被萃物A在萃取相(有机相)中的浓度;为被萃物A在被萃相(水相)中的浓度。
分配比D的值越大,被萃物越容易进入萃取相。
D通常不是常数,要受萃取体系和萃取条件的影响,应根据实验来测定;D=0,表示待萃取物完全不被萃取,D=∞,表示完全被萃取。
液液萃取

液-液萃取第一节 概述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适当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液中组分分离的过程称为液-液萃取,又称溶剂萃取。
液-液萃取, 它是30年代用于工业生产的新的液体混合物分离技术。
随着萃取应用领域的扩展,回流萃取,双溶剂萃取,反应萃取,超临界萃取及液膜分离技术相继问世, 使得萃取成为分离液体混合物很有生命力的操作单元之一。
一.萃取操作原理萃取是向液体混合物中加入某种适当溶剂,利用组分溶解度的差异使溶质A 由原溶液转移到萃取剂的过程。
在萃取过程中, 所用的溶剂称为萃取剂。
混合液中欲分离的组分称为溶质。
混合液中的溶剂称稀释剂,萃取剂应对溶质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与稀释剂应不互溶或部分互溶。
右图是萃取操作的基本流程图。
将一定的溶剂加到被分离的混合物中, 采取措施(如搅拌)使原 料液和萃取剂充分混合混合,因溶质在两相间不呈平衡,溶质在萃取相中的平衡浓度高于实际浓度, 溶质乃从混合液相萃取集中扩散,使溶质与混合中的其它组分分离,所以萃取是液、液相间的传质过程。
通常 ,萃取过程在高温下进行,萃取的结果是萃剂 提取了溶质成为萃取相,分离出溶质的混合液成为萃余相。
萃取相时混合物,需要用精馏或取等方法进行分离,得到溶质产品和溶剂,萃取剂供循环使用。
萃取相通常含有少量萃取剂,也需应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回收其中的萃取剂,然后排放。
用萃取法分离液体混合物时,混合液中的溶质既可以是挥发性物质,也可以是非挥发性物质,(如无机盐类)。
当用于分离挥发性混合物时,与精馏比较,整个萃取过程比较复杂,譬如萃取相中萃取剂的回收往往还要应用精馏操作。
但萃取过程本身具有常温操作,无相变以及选择适当溶剂可以获得较高分离系数等优点,在很多的情况下,仍显示出技术经济上的优势。
一般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采取萃取过程较为有利:⑴ 溶液中各组分的沸点非常接近,或者说组分之间的相对挥发度接近于一。
⑵ 混合液中的组成能形成恒沸物酸, 用一般的精馏不能得到所需的纯度。
液_液萃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萃取分离的效率。
4. 学习如何通过萃取分离混合物中的特定成分。
二、实验原理液液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混合、振荡、静置分层和分液等步骤,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从另一组分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溶质会从溶解度小的溶剂转移到溶解度大的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仪器:- 分液漏斗(梨形)- 铁架台(带铁圈)- 烧杯- 振荡器- 秒表药品:- 混合溶液(含有待萃取的溶质)- 萃取剂(与混合溶液不互溶的溶剂)- 水或无水乙醇(用于洗涤)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确保密封性良好。
- 准备好混合溶液和萃取剂。
2. 加入溶液:- 将混合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注意不要超过漏斗容积的2/3。
-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萃取剂。
3. 振荡混合:- 盖好分液漏斗的玻璃塞,轻轻振荡,使混合溶液和萃取剂充分混合。
- 振荡过程中,注意观察两相液体的混合情况,确保充分接触。
4. 静置分层:- 将分液漏斗放置在铁架台上,静置一段时间,等待两相液体分层。
- 观察分层情况,确认两相液体已完全分层。
5. 分液:- 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活塞,使下层液体(通常为萃取剂层)缓慢流出至烧杯中。
- 待下层液体流尽后,关闭活塞,打开上端玻璃塞,将上层液体(通常为混合溶液层)倒入另一个烧杯中。
6. 洗涤:-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水或无水乙醇,重复振荡、静置分层和分液的步骤,以去除萃取剂层中的残留溶质。
7. 回收萃取剂:- 将萃取剂层倒入烧杯中,加热蒸发,回收萃取剂。
五、实验现象1. 振荡混合过程中,混合溶液和萃取剂充分接触,形成乳白色混合物。
2. 静置分层后,上层液体(混合溶液层)通常颜色较浅,下层液体(萃取剂层)通常颜色较深。
3. 分液过程中,下层液体(萃取剂层)和上层液体(混合溶液层)分离清晰。
液-液萃取法

思考题1 衡量分离效果的因素主要是哪些?2 试述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3 选择萃取溶剂时还应考虑哪些方面?4 请详述产生乳化的原因及消除乳化的具体措施?5 系统分析法中萃取操作中的三部位法和四部位法常用的溶剂各是何物?一液-液萃取法1 液-液萃取原理液-液萃取法即两相溶剂提取,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间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简单的萃取过程是将萃取剂加入到样品溶液中,使其充分混合,因某组分在萃取剂中的平衡浓度高于其在原样品溶液中的浓度,于是这些组分从样品溶液中向萃取剂中扩散,使这些组分与样品溶液中的其他组分分离。
组分A在两相间的平衡关系可以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CA/C'A。
式中CA: 组分A在苯取剂中的浓度;C'A:组分A在原样品溶液中的浓度。
这就是分配定律。
对于液一液萃取,K通常称为分配系数,可将其近似地看做组分在萃取剂和原样品溶液中的溶解度之比。
物质在萃取剂和原溶液中的溶解度差别越大,K值越大,萃取分离效果越好。
当K≥100时,所用萃取剂的体积与原溶液体积大致相等时,一次简单萃取可将99%以上的该物质萃取至萃取剂中,但这种情况往往很少。
K值取决于温度、溶剂和被萃取物的性质,而与组分的最初浓度、组分与溶剂的质量无关。
萃取过程的分离效果主要表现为被分离物质的萃取率和分离纯度。
萃取率为萃取液中被萃取的物质与原溶液中该物质的溶质的量之比。
萃取率越高,表示萃取过程的分离效果越好。
1.1 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萃取剂、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与原样品溶液两相之间的平衡关系(主要表现为被萃取物质在萃取剂与原样品溶液两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在萃取过程中两相之间的接触情况。
被萃取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决定于萃取剂的选择和萃取次数。
1.1.1萃取溶剂的选择萃取剂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很大,萃取溶剂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被萃取的物质的性质,相似相溶原理是萃取剂选择的基本规则。
药物分离技术第二章 药物的液液萃取技术

第二节 分子间作用力与溶剂特性
范得华力包括:
色散力: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由于非极性分子外围电子不停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 震动,可能造成某一瞬间存在偶极矩不为0(即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造成同极相 吸、异极相斥,这种作用力即为色散力。
大小取决于分子的变形性,半径越大,色散力越强。
产物 青霉素G 红霉素 螺旋霉素 土霉素
萃取溶剂 乙酸丁酯 乙酸丁酯 乙酸丁酯
丁醇
产物 林可霉素 加兰他敏 延胡索乙素 新生霉素
萃取溶剂 丁醇
乙酸乙酯 乙醚 丁醇
主要用于抗生素及天然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四、化学萃取
• 化学萃取则利用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复合分子, 向萃取相分配而实现溶质转移。
当溶质—溶质之间作用力和溶剂—溶剂之间的作用力越大时,溶解越困难。 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关系:
非极性物质<极性物质<氢键物质<离子型物质 当物质溶解时,溶质结构与溶剂结构相似、彼此间的作用力相似,溶解容易进行, 此为“相似相容”原理。
第二节 分子间作用力与溶剂特性 一、分子间作用力
物质内部作用力:化学键、氢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pKb
pH
可见,弱电解质溶质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主要取决于pH值。
弱酸性电解质:pH值越低,分配系数越大;弱碱性正好相反。
•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分配系数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函数,调节水相的pH, 使溶质以分子状态↑,进入萃取相↑,分配系数↑,萃取率↑。
红霉素是碱性电解质,在乙酸戊酯和 pH 9.8 的水相之间分配系数为 44.7 ,而水相 pH5.5 时为14.3 。
乳状液是一个不稳定的热力学体系,易聚集分层,成为稳定的两相。 若要形成稳定的乳剂,需要加入稳定剂使其形成稳定的体系,这种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12
19
(4)溶剂的回收
➢溶剂的损耗在成本控制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有 的甚至占很大比重。必须回收。 ➢要求萃取剂对其他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大,且不形 成恒沸物,如果被萃物不挥发或挥发度很低,而萃 取剂为易挥发组分时,则萃取剂的汽化热要小,以 节省能源。(被萃物为液体和固体两种情况?)
夹带损失。例如:水溶解有机溶剂。
2020/3/12
15
(2) 萃取剂选择要点
① 选择性好:萃取剂对某种组分的溶解能力较大, 对另一种较小,表现为选择性系数大。 ② 萃取容量大:单位体积的萃取剂能萃取大量的目 的物,表现为分配系数大。 ③ 萃取剂与原溶剂的互溶度:二者最好互不溶解, 减少了溶剂分离的步骤。 ④ 萃取剂与原溶剂有较大的密度差,易与原料液相 分层不乳化、不产生第三相。萃取剂密度最好大于 原溶剂(?)
kA
yA xA
kB
yB xB
分配系数反映了被萃组分在两个平衡液相中的分配关系,
分配系数的值越大,被萃物越容易进入萃取相,萃取分离
效果越好。k与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在一定的条件下
为常数,应根据实验来测定;k=0,表示待萃取物不被萃
取,k=∞,表示完全被萃取。
2020/3/12
7
2. 选择性系数(分离系数)
2020/3/12
18
• 几种特殊溶剂:醋酸丁酯、丁醇、戊醇、丁酮、甲 基叔丁基醚、这些溶剂在水中或酸性水中溶解度不 大。适用于萃取在酸性水中溶解度大的物质。
• 普通含氧原子的溶剂在酸性溶液中,易与氢离子形 成氢键而易溶于水,而这些含氧的大分子溶剂由于 位阻大,阻碍了氢键的形成,故在水中溶解度小。
2020/3/12
14
三. 萃取分离的影响因素 1. 萃取剂的选择
(1) 萃取剂结构特点
①一般情况下,萃取剂中至少要有一个能与被萃物
形成萃合物的官能团。常见的萃取官能团通常是
一些包含N、O、P、S、Cl的基团。 思考题:为
什么?
②萃取剂中还应包含具有较强亲油能力的结构或基
团,如长链烃、芳烃等,防止被萃相对它的溶解
3. 磷和硼等无机资源的提取和净化; 4. 制药工业中的中间体及原料药以及多种抗生素和生物
碱的分离提取; 5. 食品工业中有机酸的分离和净化; 6. 环保中有害物质的脱除等。含酚废水、含醛废水等。
2020/3/12
3
1. 基本概念
➢ 利用组分在两个互不相溶(或部分互溶)的液相中的溶解度 差异而将其从一个液相转移到另一个液相的分离过程称为液 液萃取,也叫溶剂萃取。
17
⑶ 常用萃取剂
①中性萃取剂:含磷类、含氧类和含硫类重型萃取剂, 如磷酸三丁酯(TBP)、甲基异丁基酮(MIBK)、二辛基 亚砜(DOSO)等。 ②有机酸萃取剂:有机磷酸、有机磺酸、羧酸等。 ③胺类萃取剂:各种有机胺和胺盐。 ④螯合萃取剂:各种有机螯合物、冠醚等。 ⑤常规溶剂:醋酸丁酯、乙酸乙酯、氯仿、甲苯等。
➢ 缺点:由于有机溶剂使用量大,对设备和安全要求 高,需要各项防火防爆等措施。
➢ 反萃取:将萃取液与反萃取剂(一般为水溶液)相 接触,使某种被萃入有机相的溶质转入水相的过程, 是萃取的逆过程。一般用来进一步提纯产品。
2020/3/12
5
2. 液液萃取过程的特点
① 萃取过程的传质前提是两个液相之间的相互接触; ② 两相的传质过程是分散相液滴和连续相之间相际传质
➢ 萃取相中起萃取作用的组分称为萃取剂S,起溶剂作用的组 分称为稀释剂B或原溶剂。
➢ 待分离的一相称为被萃相,萃取后成为萃余相R,以稀释剂 为主;用做分离剂的相称为萃取相E,以萃取剂为主。
2020/3/12
4
➢ 优点:①操作可连续化,速度快,生产周期短;② 对热敏物质破坏少;③采用多级萃取时,溶质浓缩 倍数大、纯化度高。
第二章 液液萃取
李爱军 教授 河北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
2011.09
2020/3/12
1
一. 概述
➢ 萃取:是分离液体或固体混合物的一种单元操 作。是利用原料中的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 异,选择一种溶剂做为萃取剂S用来溶解原料 混合液中待分离的组分,其余组分则不溶或少 溶于萃取剂中,这样在萃取操作中原料混合物 中待分离组分(溶质)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 从而使溶质被分离-传质过程。
③ 溶质质点进入溶剂形成的空穴: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 用放出能量,顺序为:均为非极性分子<一为非极性分子、 一为极性分子<均为极性分子<溶质被溶剂溶剂化。
➢ 溶剂化是指一定数目的溶剂分子较牢固的结合在溶质质点上,
有溶剂化能力的溶剂称为溶剂化溶剂,水、醇、丙酮等【溶
2020剂/3/1化2 溶剂的结构特点?】。
2020/3/12
21
思考题
1. 常用的萃取剂中为何常常含有氧、氮等基团? 2. 用有机溶剂萃取水中的物质时,萃取剂一般包含
具有较强亲油能力的结构或基团,目的为何? 3. 萃取剂与原溶剂为何要有较大的密度差? 4. 萃取剂对某种组分的溶解能力较大,对另一种较
小,表现为()大。单位体积的萃取剂能萃取大 量的目的物,表现为()大。
➢ 包括:固液萃取,液液萃取,反胶团萃取,双 水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萃取,超声 萃取,化学药物固液浸取。
2020/3/12
2
应用领域
1. 炼油和石化工业中石油馏分的分离和精制,如烷烃和 芳烃的分离,润滑油的精制等;
2. 湿法冶金:铀等放射性元素、稀土、铜等有色金属、 金等贵金属的分离和提取;
2020/3/12
11
5. 溶剂的互溶性规律
氢键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两个电负性原子结合构成的,是一个
带方向性的强作用力,比范德华力强,形成氢键必须有电子
受体和电子供体。
按照形成氢键的能力,溶剂可分为四种类型:
(1)N型溶剂:不能形成氢键,如烷烃、四氯化碳、苯等,
称为惰性溶剂。
(2)A型溶剂:只有电子受体,如氯仿、二氯甲烷等,能与
电子供体形成氢键。
(3)B型溶剂:只有电子供体,如醛、酮、醚、酯、磷酸三
丁酯、叔胺等。
(4)AB型溶剂:同时具有电子受体和电子供体,可缔合成
202多0/3聚/12 分子,据氢键的结合形式不同可分为三类:
12
AB(1)型:交链氢键缔合溶剂,如水、多元醇、氨基醇、羟基 羧酸、多元羧酸、多酚等。 AB(2)型:直链氢键缔合溶剂,如醇、胺、羧酸等。 AB(3)型:生成内氢键分子,如邻硝基苯酚等,此类溶剂中的 电子受体因形成内氢键而不再起作用,故溶剂性质与N型和B 型溶剂相似(?)。
2020/3/12
22
2. 操作温度的影响
①一般情况下,两相间的分层区面积随温度升 高而缩小:高温时溶剂间互溶度增大,使分 层区面积缩小,萃取效率降低。严重时甚至 使分层区消失,致使萃取分离不能进行。有 时严重时产生乳化现象?
• 此时选择较低的操作温度,但温度过低,使 液体黏度过大,扩散系数减小,不利于传质。
2020/3/12
25
3. pH值的影响
➢青霉素在pH2时,醋酸丁酯萃取液中青霉素可达 12.5%,而在pH3时,降低至4%。红霉素萃取的 pH值选择在10-10.2。
思考题:为什么采用醋酸丁酯?
②pH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尽量选择使产物稳定的范 围内。
2020/3/12
26
4. 盐析作用的影响
① 由于盐析剂(氯化钠、氯化铵及硫酸铵等)与 水分子结合,导致游离水分子减小,降低了被 萃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其易转入有机相;
② 盐析剂降低有机溶剂在水中的溶解度; ③ 盐析剂增大萃余相比重,有助于分相,尤其是
在乳化时,加入盐析剂利于破乳。 ④ 盐析剂用量适宜,防止杂质进入有机相,考虑
回收。
2020/3/12
27
➢ 提取维生素B12时,加入硫酸铵可促使B12自水 相转移到有机相;
2020/3/12
16
⑤ 被萃物与萃取剂的沸点相差越大越好。 思考题:最好大于50度?如果小于20度,采取何措
施?) ⑥ 化学稳定性强耐酸碱、抗氧化还原、耐热、无腐蚀。 ⑦ 易于反萃或分离便于萃取剂的重复利用。 ⑧ 安全性好,无毒或低毒、不易燃、难挥发、环保。 ⑨ 经济性好,成本低、损耗小。
2020/3/12
2020/3/12
24
3. pH值的影响
① pH影响弱酸、弱碱性或两性化合物的分配系数 及选择性,从而影响萃取收率。
• 差别,若 适度改变pH,可将抗生素自水相转入有机相, 或从有机相再转入水相,这样反复萃取,可以达 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
思考题:如果等于1,怎么办?
2020/3/12
8
3. 溶解的三个过程
① 溶质各个质点的分离:固态或液态的溶质先分离成分子或离 子等单个质点,吸收能量的大小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有关, 非极性物质<极性物质<氢键物质<离子型物质;
② 溶剂在溶质作用下形成可容纳质点的空位:吸收能量的大小 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非极性物质<极性物质< 氢键物质<离子型物质。该能量还与溶质分子大小有关,如 溶质分子较大,则容纳溶质质点的空穴就要大些,这就要破 坏较多的溶剂分子之间的键或作用力,需要较多的能量;
由形成氢键的情况可推断 溶剂互溶规律:如果两种溶剂混合后形成的氢键比混合前增加 强度更大,则有利于互溶,否则不利于互溶。可根据氢键数 目与强度分析判断。 AB型与N型几乎不容,如水与四氯化碳、煤油、苯不互溶。 A型与B型易互溶,如氯仿与丙酮。
2020/3/12
13
思考
➢ 丙酮与乙醇为什么能够互溶? ➢ 水与苯为什么不互溶? ➢ 分配系数与分离系数有何意义? ➢ 什么分子结构形成内氢键?内氢键有何用途?
20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