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为特征,体现了他的客观性、独立性、反叛性和民族性。

他以写自然、写人、写境来表达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信仰。

其一,文雅自然:陶渊明的诗歌文雅自然,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他完全不受诗歌韵律的拘束,自由自在。

没有繁琐的修辞也没有夸张的比喻,文字流畅,气韵自然。

他的诗歌反映了一个诗人的自信和独立,这种独立不仅体现在诗意上,而且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

例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千里悠悠来迟迟,留得残阳伴我回。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流畅自然,字句简略,寥寥数语便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其二,清新淡泊:陶渊明的诗歌以清新淡泊为特征。

他以抒发对山山水水和田园风光的感触为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想象和感人的情态。

例如,“白雪纷纷何所似,天上云中觅雪霰。

牧人抱茅遥相望,只有归鸟晓来翻。

”这首《饮酒》的诗歌,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和淡漠,深刻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情追求。

其三,意境深远: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深远,多炼神之作。

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又能够发觉自然所具有隐秘性的深蕴,把自然景物生动画面化,化成深入人心的情感。

例如,“采薇南山下,南山阴里谷。

谷口石磬响,谷中有清流。

挹取此池水,坐观天地经。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了深刻、优美、清晰的意境。

其四,感情真挚:陶渊明的诗歌真挚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他的感情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例如,“涧户寒更漏灯孤,竹房无处坐空屋。

几年打破知心草,资教亭下野人独。

”这首《谢脁》的诗歌,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清贫和无奈,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几位朋友离别的感伤。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使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表现手法与记述方式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崇尚自然: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粹,对自
然界的景物、生物具有独特的感悟和描写能力。

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融合,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2.抒发情感: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感表达,抒发他内心
的愉悦、忧愁、伤痛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感受,使读者能够共情并对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

3.崇好数风:陶渊明的作品中多以读懂儿时故事、塑造儿童形
象为主题,表达了对纯真、天真和善良的追求。

他认为守正道、修身行善、发扬传统美德是人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4.艺术语言简练: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只
用极少的字句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简练的句式和精确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5.寓意深远: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具体的景物和个别的
人物形象来表达更含蓄和深层次的寓意,通常包含着对社会、人生、生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议论。

他的作品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含蓄隐喻,通过一种意蕴特殊的写作方式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艺术特征使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思想深度,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一语天然万古新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

如《归园田居》(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苏轼与友人读毕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地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

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首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

四十四岁后诗人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

《于西田获早稻》劈面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诗人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找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语言上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的艺术效果。

“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等用质朴的语言形象创新性地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美,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

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采菊时那俯仰自得的情趣,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偶然发现的内心喜悦。

一个“见”字让意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

《归园田居》(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一句,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

而“带月”则是把人与月亮紧紧联系到一起,这样把人的形象与月景融成一个整体,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诗歌的画面。

一个“带”字表明人带着月行走。

这样就把人的一片情意流露出来了,使诗歌的主观色彩变得浓郁。

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

陶渊明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陶渊明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陶渊明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陶渊明的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自然平淡:陶渊明的诗歌以自然平淡为基本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而是以平实流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人感到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意境高远:陶渊明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幽美的氛围。

情感真挚:陶渊明的诗歌情感真挚,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诠释自然的美好,展现出自然的真实、自然和美丽之处。

他的诗歌中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语言精炼: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他的诗歌中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以自然平淡的语言、高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陶渊明的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遍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陶渊明的涛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

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

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在陶诗中比比皆是,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索,如“种豆南山下”、“秋菊有佳色”等都是明白如话。

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十分精辟。

三、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待”、“掷”、“贮”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梁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以其深邃的情感、质朴的风格和对自然界的热爱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真情实感: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了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他以真诚、自然的态度表达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逝去时光和无常事物的感慨,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真挚而纯粹的情感。

2. 典型写实:陶渊明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为主。

他善于观察和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通过独特的比喻、象征和意象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常常以具体的事物为载体,以充满情感的语言描述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的命运。

3. 温情之美:陶渊明的作品充满温情之美。

他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描绘,表达出对亲情、友情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关注和珍视。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家园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让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4. 忧国忧民: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陶渊明的诗歌中也不乏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反思。

他以才子之心、聪明才智,关注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

他的政治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之更具人文关怀。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艺术特征独具一格,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情感真挚、描写细腻和对社会的关注,使其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无论是在他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今时代,陶渊明的诗歌都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刘宋初期的文学家。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充满着浓郁的田园风情和淳朴的民俗特色,流露出一种儿时乡愁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以下将从韵律节奏、意境描写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

他的诗歌常使用七绝和五言古诗,以其简练明快的节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归园田居》的开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园。

”这两句诗既道出了自己的志趣,又以七绝的抑扬格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自然,清新俊逸,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陶渊明的韵律节奏如歌如诗,给人以愉悦的感官享受。

陶渊明的诗作以大自然和农村田园为描写对象,充满了浓厚的田园风情和淳朴的民俗特色。

他倾注了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色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农民劳动和农村生活的赞美。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春天、江河、花草、乡村景色等世界自然的细腻描绘。

例如《五柳先生传》中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色。

陶渊明的诗作给人以心灵的触动,使人回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陶渊明的诗歌情感表达深沉真挚,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与追求理想的热切心情。

他的诗常带有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他对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表示不满,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抱有坚定信念。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谁谓南国无佳人,颜色黄发且琴瑟。

”这句诗抒发了他对家乡美女的赞美和对官场的失望。

陶渊明的诗歌情感表达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坚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节奏、田园风情与淳朴民俗特色以及深沉真挚的情感表达而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通过对乡村田园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展现了对理想和追求的坚定信念。

陶渊明的诗歌给人以心灵的触动,让人产生共鸣,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田园诗人陶渊明作品特点

田园诗人陶渊明作品特点

田园诗人陶渊明作品特点
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作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与本真:陶渊明的诗歌以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优美,给人以清新、恬静、自然的感觉。

2. 抒情与写意:陶渊明的诗歌以抒情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诗歌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修辞,而是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来传达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 简洁与流畅: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流畅易懂,不生僻、不晦涩,易于为人们所理解。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也非常自由,不受拘束,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修养和个性魅力。

4. 恬淡与高远:陶渊明的诗歌以恬淡为基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简单纯朴生活的追求。

他的诗歌意境高远,深入人心,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总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作品特点是以自然与本真、抒情与写意、简洁与流畅、恬淡与高远为主要特征,他的诗歌能够深入人心,启迪人们的灵魂,令人感悟生命之美和自然之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陶渊明是杰出的田园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歌,将农村的生活情状第一次带进了诗歌,在他的笔下,有田园风光的描写,有农村劳动生活的场面,有对田园生活的体会,人生的真谛,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他的诗歌以自然平淡取胜,一如生活本来的样子,生活中的细细碎碎,心情的悲悲喜喜,都真实的记录下来。

其写景平淡,叙述自然,寓情寓理,抒怀真挚,品行高洁,达到了诗歌境界与人生境地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陶渊明风格自然平淡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8篇。

其诗成就最为突出。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田园诗最能代表他诗歌的成就及艺术特色。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自然平淡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也是其人生的情趣。

陶渊明作诗,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真诚的记录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当他原原本本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写出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做作。

在诗歌选材上,往往选取普通、细小的事及物。

下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入分析。

一、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1]“追求内在的美,即质美,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文字的雕琢”[2]。

这些话即说出了美的类型,也说出了其总体艺术特色:自然平淡。

1.韵味醇厚,淡而有味的诗歌内涵自然平淡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他开创了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

其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而韵味醇厚。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开头四句用具有哲理思辨的诗句,说明只要心意矿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在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的种种真谛已寓含其中,然不须说,不必说,已经尽在意中,妄言者,正在不言中,这样一种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无尽的向往,这便是韵味。

而美的感受正在无尽的向往和韵味中。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也有类似的特点: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

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同时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陶渊明之所以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2、纯净的语言艺术陶诗的语言是极省净的,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绮丽的辞藻,不用排饰,似随口而出,不加雕琢。

但是,他的语言并不是粗糙的口头语言。

如果用这样的语言造平淡,实在了无足观。

那么,他诗句的永久魅力在那里?这便是诗人内心的情感力量。

他向往平淡宁静的人生,想表达的是一片纯真的情怀,在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矫饰的感情,有的只是真实,选择这样的语言是艺术的完美结合。

《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诗叙述抒情,写了移居后的生活情况,表达了移居之乐。

诗中呈现了一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宁静生活。

诗人在叙述时,语言口语化,似与读者话家常:在春和景明的春秋佳日,诗人兴致昂然,登高赋诗。

邻里之间,相处融洽,过门相呼,有酒喝酒,一起话桑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极朴素简洁,诗人的形象约约欲出,诗句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随口而出,却有余味。

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

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

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

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

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以外的惊喜之情。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诗》),只一“翼”字,极具动态之美,写出了微风拂苗,新苗摇曳的姿态。

3、毫无夸饰的白描手法陶渊明是一个善用白描写意的高手。

他的诗以自然取胜,他写诗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但却能粗粗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还能于平淡中引发人丰富的联想。

比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炊烟等种常见的农村田园风物,然而所有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饶有意趣的田园: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使人仿佛听到了深巷中的犬吠,树头上的鸡啼……。

这里的田园是宁静安谧的,淳朴自然的,在这里诗人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

诗人用白日、西河、素月、东岭等极为清冷的意象,衬托了诗人的孤独,年迈衰退,有志未成的悲悽。

这里的自然景物描写,起到陪衬,渲染的作用。

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事事的焦虑。

二、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的诗歌中充满了感情,但真正表现的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总是和冷静的哲理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而且,大多诗篇简洁,少作铺排,尽量从整体上感染读者,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段吸引人,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的诗歌以描绘自然为能事,创造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但他的抒情还是有的,只是表达较为含蓄罢了。

陶渊明一生几次出仕,十三年的为官生涯,使他对官场的虚伪、欺诈,互相倾轧深恶痛绝,使本性自然的他与官场格格不入。

由于诗人向往宁静淡薄的生活,所以很多景物显得悠然自得,整齐有序。

]这些宁静的生活让人向往。

所以他的田园诗也昭示着诗人寄情自然、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美好人格和崇高理想。

反映乡居生活的充实,愉悦。

远离官场,回归田园,对诗人来说是解脱,不少诗篇反映了乡居生活的感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忙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农闲时“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

有时与朋友谈心赏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

有时谈笑无束“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

这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的生活,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去体会了。

充实、美好的农村生活给了诗人巨大的心理满足,也是他的诗歌令后人向往的地方。

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陶渊明有高洁的人格,正直的心灵。

他的诗中不少景物都表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和志趣。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其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