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归园田居》(组诗)的艺术特色

学法研究的领域,渊明以自然清新的笔法、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富足、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说的在陶诗中,情感是真挚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让人倍感亲切。
下面,居》(组诗)的艺术特色。
一、风格清新,意蕴无穷下,悠然见南山”无穷,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淡、之感。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对尘世超脱的体现,“南山”中蕴含着返璞归真的哲理。
“巅”,吠,见的景象,对田园生活非常的热爱,(组诗)《归园田居·其一》“适俗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不迎合世俗的人。
“方宅十余亩,但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桃花、依依墟里烟”,从远处描写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像复得返自然”,与开头的“少无遥相呼应,同时又起到了点题的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将所见所闻伐薪令人心生向往。
为例。
诗人拄着拐杖,从崎透他把邀请附近的邻居来家天色逐渐暗了下兴致正好……这是一首写劳一方面展现了农耕生活的“山涧清且浅”为杀鸡热酒,并邀请邻》(德育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并让他们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今天,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几种策略。
一、引导学生诵读作品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感受美,让他们在理解作品大意的基础上大声地朗读文学作品,在关注停顿、语气、语速、重音等的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比如,在讲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词作大意的基础上大声地朗读作品,初步感受其韵律之美和节奏之美;然后,要求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语气、语速和节奏。
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上片中的“何时了”“知多少”饱含了作者心中无限的悔恨与无奈,应用无可奈何的语气去读。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望着明月,想到早已灭亡的故国,心中充满了凄楚与无奈。
在诵读的时候需放慢语速,降低音调,拖长声音。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华丽的宫殿还在,词人不由想起过去的美好生活。
陶渊明田园诗歌艺术特征浅析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次出仕。
同时也受老、庄和当时隐逸风气影响,具有爱慕自然,向往隐居生活的倾向。
因此几经沉浮,感到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最终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长久隐居清闲生活,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的田园诗的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他的诗中田园风光怡美,田园生活简朴自然,其心境悠然自得。
他叙写躬耕的乐趣,写农作生活体验,风格亲切、平淡,富有韵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独特,不但韵味醇厚富有冲淡美,而且创设出情、景、理浑融的意境,却又不乏理性。
他写景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曲折,而是透过普通的人和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悟之理。
重在写心,写与景物浑融在一起的明彻心境。
而他诗歌的语言本色自然,精工简练。
他的每一首诗,语言质朴无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无雕饰之感,但却生动形象,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更是无人能及,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将会像“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一样,历久弥新,久而愈香。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志趣。
陶渊明开始是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
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后归家,元兴三年,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后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离职。
同年秋,他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
这年十一月,爱好自然的陶渊明不堪社会的动乱与污浊,毅然辞去彭泽令之职,这是他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自此归隐田园再未出仕,以一首《归去来兮辞》展开了他躬耕自资的农村生活,只留给后人许许多多的清新田园诗。
归隐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因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因为“世与我而相违”,而“园林无世情”。
归去可以脱离污浊的官场和红尘俗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回归本性、回归自然,所以他此后所作的若干田园诗平淡自然、感情真挚,情、景、理交融,远离尘俗,却又在自然中阐发深刻的哲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平淡与醇美两方面。
一、陶渊明田园诗之平淡陶渊明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
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
诗人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
平淡可分为平实的景物和平常的人事两方面。
(一)平实的景物陶渊明田园诗中描写之物象,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抬眼可及的,从堂前屋后,到田间菽稷,房舍村落,远山炊烟,点染勾勒间,落笔看似随意,却又错落有致。
近处,有描写居住的房舍院落的,还未走出篱笆墙,诗人就已经洋洋洒洒留下许多好诗了,如《时运》中写道:“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这里写的就是院内的景物,无论晨昏,简朴的草庐清净的令人止息,竹林的清荫遮住了庭院,一边是药栏一边是花圃,横放在琴架上的是素琴一张,旁边有浊酒半壶。
平实的景物,平时的生活,没有什么比这更简单,更真实了,但落笔之间又让人感觉如世外桃源般清新纯美。
陶渊明田园诗作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作的艺术境界陶渊明是中国唐朝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著名的田园诗,其中最著名的是《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细腻的描写、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中通常描写自然风光,捕捉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同时也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平和宁静。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常具有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意象,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自然、和平、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在艺术境界上,陶渊明的田园诗被认为是一种十分优秀的诗歌形式,其中融合了自然、哲理、诗情三者的完美结合。
他的诗歌中既有细腻的自然描写,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同时又充满了诗情的感染力。
这使得他的田园诗在艺术境界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

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南朝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篇1陶渊明是一位擅长写山水田园类诗篇的诗人,他所围绕的主要思想是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陶渊明他所写下的诗篇,词藻虽然不华丽,但是通篇追求的是自然之美,他的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追求真理、回归真实与自然。
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篇,可以读懂诗人内心的恬淡自然和淡泊名利的心境,陶渊明注重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悠然的脱俗心境。
1.田园风情的诗意文化大多数诗人都对田园生活充满一定的向往,追究其根源,他们的这种心境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东晋时期的政治极其败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政治纠纷层出不穷。
寒门难出贵子是非常符合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庶族寒门,在当时皇权贵族掌握的政治局面中,是丝毫没有地位的。
于是迫于世俗的无奈和内心的追求与向往,陶渊明走向了归田的道路,从此归隐于山水之间。
归园田居就是这个时期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在《归园田居》一诗中,作者将官场比作尘网,生动描绘出官场的生活既拘束又黑暗。
自从解甲归田之后,诗人非常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纵情于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没有官场纷扰的生活。
2.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2.1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从《归园田居》中我们能充分体会出诗人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这也是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篇的主要特点之一,淡然自足的情感倾泻,浑若天成的框架模式,组合成了山水田园的自然意境。
陶渊明的每首诗中都能领略出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他以淡泊名利的心境,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将生活中的本来模样呈现给读者。
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心灵距离,同时又宣扬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给予读者对生活的真切向往,诗人渴望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希望寄身于山水田园之中。
在《归园田居》一诗中,我们可以忘我的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从中获得灵魂的陶冶。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诗境与诗心的浑融:陶渊明的诗歌常选用典型的景色画面,浓情寓于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高洁志向,绘形绘色,诗情画意,生机盎然,悦人耳目,诗人常常把自身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浑然一体。
陶渊明最为经典的那首《饮酒》其五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中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悠远的心境,纯洁的秋菊,高峻的南山,自由的飞鸟等都寄托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操守与清纯高洁的理想。
王安石对此诗大加赞赏,曰:“有诗人以来无此句”。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言传声播,自然立现。
在陶渊明自己心里构成一道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
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启迪。
陶渊明诗歌不管是描写景物,还是叙事,都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陶渊明诗歌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经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色彩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清新中带着闲逸,在动静描写中,透出幽幽禅意。
如前引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我们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是写静景,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是写动景,这种动中观静、静中意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的一些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的一些看法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师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的。
他的田园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
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艺术造诣,在艺术上去了了很高的成就。
本文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亲切淳真、平淡自然的风格;融浑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精工凝炼、本色自然的语言;清新、细腻的笔法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风格、意境、语言、笔法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师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
他的田园诗把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以及农田劳动结合在一起,用诗歌歌颂劳动人民,开创的诗歌新传统,引领了一个潮流。
以后的许多大诗人如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田园诗的由来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他生于东晋末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危机四伏,战争不断的黑暗时代。
虽然这一时代,弥漫着老庄哲学和佛教的出世哲学。
但是儒家究竟是一个正统学派,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对儒家所提倡的六经,几乎家喻户晓。
年少的陶渊明自然会受到此种风气的影响。
又由于他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家庭的社会地位,使他从小熟谙儒家经典,有着儒家的入世精神,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陶渊明文学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学艺术特色教育学院07小教107231316姚晓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学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年少时胸怀大志,他有着“大济苍生”的愿望,曾经为实现这个理想抱负花费了十三年的青春。
最终陶渊明辞官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过着长久隐居清闲生活,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得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
陶渊明的田园诗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他的田园诗描写田园风光的恬美和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诗中他使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境界;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更反映了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在诗歌的形象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关键词:崇尚自然、冲淡之美、质朴无华目录一、陶渊明田园诗内容艺术的风格(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二)表现了热情劳动、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三)揭露仕途的险恶、社会的腐朽黑暗二、陶渊明田园诗意境艺术的境界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艺术特点四、结束语参考文献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
这些文人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有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兴起于魏晋时期。
陶渊明更是这样的杰出代表,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全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达到了与自然合为一体的人生境界,开创了韵味极浓的冲淡之美,锤炼了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内容艺术的风格陶渊明田园诗内容的情、景、事、理的浑融,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天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如果说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慷慨悲凉的美,那么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绮丽之美,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自然冲淡为美的天地。
他的诗作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语淡而味腴,各粹之气,悠然流露。
最耐玩味。
”(伍涵芳《读书乐趣》)指出了陶渊明有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
自然流露于诗。
因之其诗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怡然超脱的情趣、恬淡深远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纯净简洁、质朴无华的纯净美,多用白描手法。
加以点染勾画。
使之现出深远恬淡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构建出冲淡之美。
著名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这首诗不刻意雕琢却高度艺术化传神,平白的语言却达到诗意语言的极致之境。
“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用质朴而自然的风格营造出了一种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表达的是纯真情怀。
而非矫饰的感情。
诗的美感,不仅来源于淡雅、纯净语言。
更来自于诗人自然、率真、超脱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向往的闲适淡泊的人生。
陶渊明的田园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
他的诗是心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意味隽永,韵味醇厚。
诗人将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育。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找到了人生真谛的喜悦之情,是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美风格的诗作之一。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
蕴藏着高洁情怀与深刻哲理
将日常生活涛化。
使之充满诗意。
他擅长在日常劳作中发现生活的美感,作品因此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对艰辛的劳作,诗人表现出的是平静乐观的心态,宁肯躬耕田垅也不肯同流合污的执著、乐观情怀与风骨,成为高洁之士理想人格精神的楷模。
在平淡的语言中蕴含朴厚悠远的诗韵。
诗人用欣赏的艺术眼光来审视田园,他的田园诗似乎信手而作,却有超出常人的旷远与清淡,形成浑然天成的意境。
这是因为。
作者的心真正融于自然。
认为劳动生活中包含有美的意趣,如《饮酒》(其五)中所描绘的“人境”即俗世的生活场所,首句写结庐、六句写采菊。
是描述田园生活。
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抒发隐居之情。
以真景、真情中包含着从真实的世界中体悟出来的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
“采菊为篱下,悠然见南门,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都是写景,但又传达出作者对田园的热爱,又包含着“心远地自偏”和“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情景相融。
对诗人来说。
采菊东筒。
是生活悠然自得,对自然之趣的品味,也是对宇宙、人生之领悟。
三、情、景、事理的融合
陶渊明的田园诗看似平淡无奇,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许多诗歌都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交融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常常在情与景的描写中寓含人生哲理。
是情、景、事理的融合。
诗中透过平常之事、可见之物表达人世之情和所悟之理。
而诗人重在写自己的心境,这种心境是情、景、理融合为一,是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的田园诗发于事,源于景,缘于情。
而以理统摄。
如《饮酒》(其五)是在描写景物、情感的同时,还有其感受人生的真谛。
南山、山气、飞鸟等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丰富、圆满、充实。
诗人的笔下月亮、炊烟、春燕、清琴、浊酒、秋菊、飞鸟等。
已不是寻常事物,是心与景的瞬间感应。
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在中感受自由生命的意义。
寓理于情。
融情人景。
意到笔随,充满情昧、理趣。
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是思想上的启迪。
陶渊明还将对官场的极度憎恶写入田园诗。
在诗中也流露出屈原的“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的深长感慨。
他往往把世外桃源的生活作为官场与仕途的对立面来描写。
这就使得他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
诗人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在大自然找到情感依托。
诗人甘于寂寞。
乐于清贫,在悠然自在的情趣中陶醉于自然。
陶渊明怀着对官场黑暗的憎恶,歌咏田园风光的纯静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
可以灌吾足”(《归园田居》其五)。
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
和谐美好。
处处洋溢着和平、宁静的气氛,他的田园诗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道合一的人生境界。
自然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所以他能完全融入其中。
所以他的田园诗也昭示着诗人寄情自然、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美好人格和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