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贵州区域经济差异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通过运用不同的指标测度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市县(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差异。
研究发现:贵州赤水河流域的8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且极为不均衡,呈现单极增长;流域内各市县(区)的城镇化水平不高,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标签:赤水河;流域经济;贵州省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4流域经济是指依托江河,发挥流域水资源承载、航运和景观生态等功能的经济活动,以实现流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
但因上下游之间存在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导致流域内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和经济发展整体效率不高。
目前关于流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且较多关注长江流域,关于赤水河流域的研究极少。
鉴于此,本文拟从空间维度对贵州赤水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推进“赤水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创建,促进赤水河流域生态建设和区域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1贵州赤水河流域概况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是长江干流上游的一级支流,全长436.5公里,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基本上保持原生态的河流,是三峡库区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享有“美酒河”、“生态河”等美誉。
整个赤水河流经云南、贵州和四川三个省,其中贵州省境内流域面积为12222平方公里,占59.8%,涉及七星关区、大方县、金沙县、遵义县(播州区)、仁怀市、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等8个市县(区)。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县(区)统计公报整理。
2.2流域各市县(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赤水河流域上游七星关区、大方县虽然工业化起步较早,但最近几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缩减煤电行业等资源消耗型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42%,成为七星关区、大方县的主导产业。
流域内其他市县(区)的产业发展则都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尤其是仁怀市,其第二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高达66%,其中酿酒業是仁怀市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国家,而现代化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然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贵州作为中国的西南边陲省份,面临着许多独特的问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在贵州实践中的特点与经验,并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
二、贵州的基础条件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山地省份,地势复杂,交通不便。
同时,贵州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贵州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1. 经济发展:贵州是中国的贫困地区之一,经济相对落后。
农业仍然是贵州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但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2. 教育发展:贵州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
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3. 文化保护: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现代化经验,推动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贵州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
1. 经济发展:贵州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并发展以旅游业、工业和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
同时,贵州还推行了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2. 教育发展:贵州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实施了“让孩子上学好”工程,为农村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3. 文化保护:贵州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现代化进程中,贵州积极挖掘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文化展览等方式向外界展示贵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中国式现代化在贵州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在贵州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1. 经济发展:贵州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贵州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黔东南州区域经济现状调查与分析

黔东南州区域经济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黔东南州经济在全省一直处于显著的落后地位。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黔东南州经济现状进行调查,调查该区域概况、三大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经济状况,分析出该区域的优势产业,并对该区域经济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面对这些问题,该区域应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经之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是当前黔东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AbstractThe economy of southeast Qian is always behinds other citi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estigated of southeast Qian’s economic state that researched its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economic position o f three main industries ,especially the industrial. Then inputs its advantages industries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economic problems.Facing those questions,it must speed up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ra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achieve a economic path that good and rapid.Nowadays,the most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of Qian,is that accelerate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and so on.Keywords:Regional economy;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dustrial clust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录1引言 (1)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1选题的目的 (1)1.1.2选题的意义 (1)1.2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2.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2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3)2.1区域经济发展 (3)2.1.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3)2.1.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3)2.1.3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5)3黔东南州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 (7)3.1黔东南州概况 (7)3.1.1黔东南州的地理位置 (7)3.1.2黔东南州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8)3.1.3黔东南州的人口及民族状况 (10)3.1.4黔东南州的交通网络状况 (10)3.2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现状 (10)3.2.1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10)3.2.2经济发展亮点 (14)3.2.3 “三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5)3.2.4 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15)4现阶段黔东南州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6)4.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16)4.2“三化”程度低 (17)4.3“软实力”发展潜力大 (17)5促进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8)5.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8)5.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8)5.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8)5.3.1可持续发展概念 (19)5.3.2实施可持续发展 (19)5.4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3)1引言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1选题的目的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第一篇: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
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1.贵州经济现状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
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9%[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
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 。
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
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的基础好的省地市往往为经济政治中心,而经济次发达县市主要分布于各地州市政府所在地和贵阳周边,经济欠发达县市有主要位于贵阳市和遵义市发达地区的外围,这些区域与贵阳市和遵义市的经济联系密切,体现了经济空间上明显的集聚和扩散效应,黔中经济区地雏形基形成。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气候多变,资源分布不均。
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贵州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地理位置不利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形多山,交通不便,这使得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许多地区交通不便,导致资源无法快速流通,产业无法完全发展。
贵州省地处西南边陲,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使得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区域内资源、信息、人流动性。
同时加强边远地区的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和资金进入,推动经济发展。
二、资源分布不均贵州省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西部地区的资源较为贫乏,这使得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平衡的现象。
东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迅速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的匮乏,相对滞后。
对策: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保护好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实施资源整合与转移政策,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增加资源的整体供给。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引导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向西部地区倾斜,激发其发展潜力。
三、政策导向不当贵州省的一些政策导向不当,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政策扶持的不足,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而另一些地区由于政策扶持的过多,可能导致产业过度集中,资源浪费。
对策:合理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着力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壁垒,促进区域内的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
政策上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四、人才流失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与人才流失密切相关。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人才资源不均衡分布,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省位于西南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虽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等问题制约了贵州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贵州省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将对贵州省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其中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找出导致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以期实现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提高全省的整体经济水平,助力贵州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为未来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向的制定和政策的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
1.3 研究意义贵州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解决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决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可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前,贵州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将会影响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2. 正文2.1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地理条件不利贵州省地处西南边陲,地势多山,交通不便,交通运输成本高,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山区地势多崎岖,交通建设难度大,导致交通网络不完善,阻碍了各地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城乡间的联系。
对贵州经济结构的看法与建议

对贵州经济结构的看法与建议一、对贵州经济结构的看法1、贵州经济的优势明显贵州省是拥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省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具有独特的消费风格和投资环境,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列,旅游资源更是资源贵州的最大财富,宁静的乡村环境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吸引力。
此外,贵州省拥有众多的优质水果、蔬菜资源,拥有着肉质纯美的毛肚土鸡,以及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排名第十八名,还有众多优势产业,如芒果、木制品、药材、橡胶、电子产品、纤维素等等。
2、贵州经济结构的不足贵州省经济发展以政府工程投资和外贸出口为主,科技创新能力较低,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贵州省千年古都黔农技术和职业技能和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较弱,资金不足,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投资体制改革滞后,规模经济发展拖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还不够,乡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等等。
二、建议1、提高财政投入贵州省的发展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贵州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入,建立科研项目,加快科技进步,着力推进贵州省高新技术、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完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支持机制,提高贵州省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贵州省应建立人才引进制度,除了招聘一些熟悉贵州本土的人才,还应当招聘一些具有菁英水平的海外人才,以丰富本地员工的见识,提高本地经济发展的质量。
另外,贵州省也应当加大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投资,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丰富企业的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贵州省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推进工业发展,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学合理配置财政投入,建立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支持科技企业的融资,投资研发,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贵州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及对策研究

贵州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及对策研究作者:王宇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20年第05期摘要: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由于地域优劣势差异、要素配置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贵州区域、城乡、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以及生产力发展、创新驱动、生态环境保护不充分。
基于此,贵州发展要从推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深化经济改革等方面对症下药,以确保促进贵州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
关键词:贵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策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贵州作为西南较为落后省份,因地理条件的限制导致经济长期落后,所面临的问题较其他省份则更为严峻。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贵州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解决贵州发展以及实现贵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贵州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显著的成就,但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提下,贵州省仍然面对一系列经济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贵州省应打好经济基础,破解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贵州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一)贵州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具体表现1. 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说我省近年来发展在持续发力,但与东部地区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016年,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仍是中国经济总量的前三位,而我省与宁夏、青海、西藏仍处于靠后位置。
我省各市区、县域部分之间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例如我省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GDP总量排名前三,均在1600亿以上,而黔西南州、铜仁市、安顺市还未突破千亿大关。
这些现状说明当前贵州经济仍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贵州省发展问题中存在最为突出的表现,城镇发展的速度、质量、消费水平、文化教育都与农村有着较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和弗莱舍(1996)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52—1993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研究发现1952—1978年间,我国地区人均GDP呈发散趋势,1978—1993年间,中国各省份人均GDP存在着条件趋同,认为改革开发以后中国地区之间的差异有缩小趋势。
(2)就省际之间来看,刘卫东(1997)认为1952—1995以来的省际绝对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的长期趋势;魏后凯认为1978—1990的省际差距是缩小的;覃成林(1998)则认为,在1978—1992年间,省际绝对差距是不断扩大的,特别是90年以后迅速扩大,而相对差异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呈不断缩小趋势90年代后又出现扩大势头;周玉翠,齐清文(2002)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GDP的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等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在1990—2000年10年间,省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是逐年扩大的。
国内研究方面,其一,区域差异、经济差异,对省内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尺度主要是集中在三大地带和省际之间的然而省内的区域经济差异并不亚于全国地区间的区域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缓和有利于缩小全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其二,在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指标和方法上,主要集中在对绝对差异(极差、标准差)和相对差异(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的研究方面,本文在借鉴这些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总体分析,将区域差异分析更深一层。其三,国内学者在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也逐渐趋向于动态分析,以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分析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的作用。这对本文分析贵州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课题的目标和意义
(一)、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预达到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找出贵州省各地区经济差异。
第二,针对贵州省各地区经济差异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二)、课题的意义
论文的研究对全面认识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对贵州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论文较少,系统论述的则更少,所以本论文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个方面的不足。
(5)费景汉等学者采用静态方法提出的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魏后凯等采用的加权变异系数方法研究中国东中西地带间的差异进行研究,采用赛尔指数(Theil)和广义嫡指数方法,对区域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
(6)目前,对贵州省区域差异的研究还较少,有陈群利,王红(2011)以贵州省县域区域为研究单位,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实证方法研究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蒋雪梅,邹婷(2011)从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一差异的具体举措;林华(2008)比较分析了贵州各行政区域之间、农村区域之间经济的绝对和相对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张磊,李伟涛等(2008)对2000-2007年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测度。
(3)中国科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设计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先生(1993)还提出了包括九项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来比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
(4)近些年对地区差异的构成进行分解成为较热门的研究方法,欧向军(2005)分别对基尼系数和广义嫡指数进行分解,得出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差异在空间结构上,是由于三大区域间的差异所致;在产业结构上,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差异所致。林毅夫(1998)按产值对人均GDP的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得出第二产业对地区差异的贡献率大,但其影响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反。魏后凯(1996)采用人均收入指标对赛尔系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自1985—1995年以来,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在不断扩大,地带之间居民收入差异对地区整体差异的贡献提高;同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整体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城市地区省际收入差异贡献率的逐渐提高,而农村地区省际收入差异的贡献率却在不断下降。
一、课题来源(选择其中一项填写:自选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1960)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小阿莫斯(1980)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众多学者都从区域差异的角度研究了区域趋同或趋异的趋势。近些年学者越来越多的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区域收敛性问题。代表性观点有巴罗与萨拉—艾—马丁提出的“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效应,贝克尔等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趋异,赖贝罗从政府作用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的趋异,克鲁格曼与齐登提出国际竞争的“蛙跳”增长模式,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把握住后发优势,完全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即经济发展的趋同。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就全国范围来看,刘树成(1994)采用加权变异系数计算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别,发现三大地带间的差异除了在1952—1957年扩大趋势表现不明显外,其余均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卢艳,徐建华(2003)通过介绍赫斯特指数(H)和分维值(Dg)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9)的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得出我国东西部的差异曲线呈波浪型(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特征
(三)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第一,国外学者对区域差异的指标研究主要有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赛尔指数和广义嫡指数等,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第二,国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集中在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收敛这个问题上,但是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第三,有些学者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方面,强调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对分析贵州省在近十年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是否存在收敛趋势以及对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