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的历史悲剧
总结商纣王

总结商纣王商纣王(公元前1194年-公元前1046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他是商朝的第十一位君主,其统治时间长达49年。
然而,商纣王并不被历史所称道,他被认为是一个暴虐残暴的君主。
本文将对商纣王的统治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他的统治对商朝的影响。
1. 商纣王的统治特点商纣王执政期间,秉持着强权统治的理念,悬赏购买奴隶,滥用刑罚,肆意压榨百姓。
他不顾百姓的疾苦,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
因此,他遭到了王公贵族和百姓的强烈反抗和诟病。
2. 商纣王的暴政商纣王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权力滥用。
他肆意任用奸佞巧言的官员,而不关心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
由于政府官员能力低下,导致治理不善,社会秩序日益恶化。
商纣王丧失了一位君主应有的明智和睿智,而陷入奢侈和享乐的漩涡。
3. 商纣王的战争野心商纣王追求征战荣耀,频繁发动战争,不顾士兵的生命安危。
他将军士视为工具,不注重士兵的训练和装备,导致商朝军队的实力逐渐衰落。
他单纯追求军功,而忽略了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根本。
4. 商纣王的统治对商朝的影响商纣王的暴政导致商朝内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
农民阶级遭受压迫,生活被剥夺,引发了多次的农民起义。
同时,商纣王对商朝军队的草率指挥和管理使其实力逐渐衰退,无法有效保护国土和国民的安全。
商纣王的统治对商朝的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他过度征收赋税,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民众生活的恶化。
商纣王的奢侈生活和玩乐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并导致了商朝的资源枯竭。
5. 商纣王的结局商纣王的统治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对,商朝渐趋衰弱。
终于,在周文王和姬昌的领导下,商纣王于公元前1046年被周军击败,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度被推翻的王朝。
这一事件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
6. 商纣王的教训商纣王的统治教训深刻。
他的暴政和权力滥用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
商纣王没有顾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追求自己的个人享乐和荣耀。
这一段历史告诫我们,一个好的统治者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欲望和权力。
狐妖妲己陷害商纣王

狐妖妲己陷害商纣王商纣王,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君主,商朝的末代君王。
他以其暴虐和荒淫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然而,有一段关于商纣王的故事让人们对他的形象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思考。
这个故事就是狐妖妲己陷害商纣王的传说。
传说中,狐妖妲己是一只美丽而狡猾的狐狸精。
她善于利用自己的美丽和魅力来迷惑男人,并使他们败坏道德,最终导致他们的灭亡。
商纣王被她的美貌所迷惑,一直与她保持不正当的关系。
但是,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认为它只是后人编造的。
无论真实与否,这个故事仍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传说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这个故事反映了权力对一个人的腐蚀作用。
商纣王是一个拥有极大权力的君主,但他陷入了美色的诱惑之中,最终导致了他个人的败落和王朝的覆灭。
这让我们思考权力是否真的能给一个人带来幸福和满足。
或许,真正的幸福应该建立在道义和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权力和享乐。
其次,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警惕诱惑与欺骗。
狐妖妲己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成功地陷害了商纣王,这使得我们意识到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欺骗和诱惑一直都是人们需要警惕的问题。
与此同时,这个传说也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女性形象的思考。
狐妖妲己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狡猾的女性,她利用自己的魅力来迷惑男人。
这似乎再次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被男性所定义的观点。
我们应该反思这种观点是否能够客观地表达出女性的多面性和独立性。
最后,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关系的方式。
历史是一系列记录下来的事实,而传说则更多地强调了想象和创造。
然而,有些传说却能够通过独特的方式反映出历史的某些方面和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总之,狐妖妲己陷害商纣王的传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反思和思考的机会。
它提醒我们权力的腐蚀作用,警惕诱惑与欺骗,思考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以及思考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仍存在争议,但它的意义和影响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思考。
通过对这个传说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人性,从而不断完善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光说不做的一些古代案例

光说不做的一些古代案例古代有许多光说不做的案例。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一些人们经常提及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或事件的特点就是只说不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一些古代光说不做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商纣王。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不仅贪婪奢侈,还残害忠良。
商纣王是一个君臣之间不断发生争斗和叛乱的悲剧,他的统治使商朝走向了灭亡。
商纣王热爱奢侈,等级森严,专横跋扈。
他从不关心百姓的艰辛生活,只想着自己的享乐和权力。
他经常自称“大商纣”,去追求享乐和声望,而不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福祉。
大臣们对他的政策和行为深感失望,但他们却无法反对。
因此,商朝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面临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第二个案例是楚怀王。
楚怀王是楚国的君主,他埋怨百姓,不重视国家的发展,只关心个人的享乐和权力。
他常常因自己的盛酒而笑,称自己为“明主”。
然而,在他的统治下,楚国逐渐衰落。
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社会治安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楚怀王还因为懦弱而著名。
他害怕面对困难和挑战,经常逃避责任。
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他总是选择和邻国妥协,而不是奋起抵抗。
因此,楚国失去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最后被秦国所灭。
第三个案例是汉成帝。
汉成帝是汉朝的一位君主,他懒散无为,不关心国家的发展。
他宠爱妃子,追求享乐,耽误国家大事。
他几乎不参与政务,只是通过各种养子,以便维持自己的权力。
汉成帝做了很多违反礼、义、法的事情。
他违背了君臣之礼,任命无能的人担任要职;他违反了法律规定,纵容贪污腐败的官员;他违背了道德伦理,虐待百姓和忠诚的官员。
汉成帝的统治导致汉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各种叛乱和动乱。
这些古代案例表明,光说不做会导致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一个君主或领导者如果只关心个人的享乐和权力,而不关心国家和百姓的福祉,那么国家将走向衰败。
此外,如果一个君主或领导者放任不管,不守法律和伦理规范,不负责任,那么社会将陷入混乱和动乱。
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些古代案例中吸取教训,并认识到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七年级历史知识 商纣王

七年级历史知识商纣王
商纣王,又称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末代商朝君主,他的统治时间是公元前1154年至公元前1046年。
商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专横跋扈,残暴无道,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商纣王登基后,他过度追求享乐,纵情声色,沉迷酒色,整日沉湎于各种宴会和游乐活动中。
他不顾国家大事,荒废政务,纵容官员贪污腐败,导致朝政混乱,社会秩序瓦解。
商纣王还崇尚邪教,膜拜鬼神,频繁举行祭祀活动,大量牺牲百姓,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迫。
他迷信巫术,任用巫师作为重要官员,而不顾才能和德行,导致朝廷腐败不堪。
商纣王的统治引起了商朝贵族和百姓的不满和抵抗。
商纣王的残暴行为和荒淫生活让商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各地纷纷爆发起义。
最著名的抵抗运动是由周武王领导的西周起义。
周武王在领导起义军攻打商纣王时,发动了著名的牧野之战,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商纣王的暴政和统治的失败,使得商朝的灭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商朝的灭亡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结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
商纣王的典故

商纣王的典故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残暴暴虐的暴君。
商纣王的典故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被广泛传颂。
那么商纣王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呢?商纣王的典故源于《史记·商纣本纪》。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他的统治时期也是商朝走向衰败的时期。
商纣王残暴而暴虐,肆意杀戮,奢侈淫乐,荒淫无度,不仅无视百姓的苦难,连朝廷中的忠臣都无法幸免于难。
他的残暴行径终于引起了天下人民的愤怒和不满,而商纣王的典故正是源自于此。
商纣王的典故发生在商朝末年,当时商纣王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国家衰败,百姓生活困苦。
然而,商纣王却视而不见,继续沉湎于自己的享乐之中。
这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他们纷纷上书进谏,希望商纣王能够悬崖勒马,改变自己的行为。
但商纣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将忠臣们一个个诛杀,以示警告。
在商纣王的统治下,商朝的国力日益衰退,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然而,在商纣王的眼里,这些都不重要,他只顾自己的享乐和权力,对百姓的苦难毫不关心。
这种残暴的统治引起了天下人民的不满,他们纷纷起义反抗商纣王的暴政。
商纣王最终的命运也是一个典故。
在商纣王统治的末年,周武王发动了西伐商朝的战争,最终攻陷了商纣王的都城,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商纣王被俘后,周武王下令将其囚禁在京城,以示警戒。
商纣王终其一生,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暴政导致了商朝的衰落和自己的悲惨命运。
商纣王的典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权力是有限的,不能任意妄为。
商纣王沉湎于享乐,忽视了朝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
其次,商纣王的典故也告诫我们,一个君主应该以百姓的福祉为重,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利。
最后,商纣王的典故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善恶有报,不能逃避。
商纣王的典故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对当今社会的警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类似商纣王的人,他们追逐权力,不顾他人的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悲剧。
从历史角度上评价纣王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失败的皇帝?

从历史角度上评价纣王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失败的皇帝?本文导读:封神纣王简介有哪些呢?在观众的眼中,纣王总是给人一个荒淫无度,残暴放荡的形象,似乎没有对商朝做过什么大的贡献,因此,从历史角度上评价他,纣王是一个失败的皇帝,在影视剧《封神》中,纣王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封神》纣王简介是怎样的呢?纣王,公元前1105年出生,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为皇帝,纣王在位30年,被后世称为商纣王。
《封神》还未开播就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在剧情上面,不再是那些老套的情节,新加入了很多玄幻色彩。
比如说,商纣王在位,天界神位空缺,世间妖魔横世,民不聊生,再加上纣王残暴无度,一心只是喜欢美人妲己,不管什么都会听从一个女人,因此,百姓们憎恶商纣王,就连一些诸侯也远离他。
在《封神》中,纣王的形象变得不那么难堪,虽说依旧给观众残暴的形象,但在情感处理方面细腻了很多。
抛开影视剧中的形象,对于纣王的评价也不再是那么一边倒了,有人为商纣王平反,与后世那些皇帝想比,商纣王也算不上什么,毛泽东曾经指出商纣王是个能文能武的人,那些荒淫无道很多都是后人编纂的;以一位教授也称商纣王是一个功勋卓著的帝王,被人冠以“暴君”两千多年,实在太委屈。
对此,观众只能表示,影视剧的威力是强大的,在所有的《封神榜》系列的影视剧作品中,纣王的形象已经被贬低,很难再改变,以上就是封神纣王简介。
封神纣王怎么死的《封神》纣王怎么死的呢?由于新版的《封神》还未开播,很多消息我们还不能确定,虽然有人说,在电视剧《封神》中,商纣王最后是死在武王的手下。
关于纣王怎么死的记载其实有很多,有一种是这样说的:“周朝伐商,武王将纣王杀死,并将其的头颅割下,悬挂在高高的旗杆之上”。
那么,《封神》纣王怎么死的我们无法确认,就只能等到这部新剧的开播了。
那在之前的《封神榜》系列的影视剧中,商纣王都是怎么死的呢?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挥师讨伐纣王,在攻打纣王的同时,商朝的那些军队都纷纷倒戈,转而攻打纣王。
商朝之故事 商纣王之死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

商朝之故事商纣王之死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他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整天花天酒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有一年,商的属国苏国给纣王送来一位美女叫妲己,特别受到纣王的宠爱。
妲己是个脾气很怪的女人,纣王为了取得妲己的欢心,就派人挖了一个大池子,里面倒满了酒,池子周围移植有很多树木,树枝上挂着肉块。
然后派许多青年男女在酒池里洗澡,相互追逐嬉乐,有谁能从酒池里跃身而起咬到树枝上挂的肉,还可以得到奖赏。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酒池肉林”。
妲己喜欢看这种游戏,每次看她都笑。
纣王为博取妲己的笑,几乎每天都要举行这种游戏。
商纣王为了搜括民财,就在都城朝(zhāo)歌,造了一个高大的建筑物,专门贮存从全国各地搜括来的金钱。
这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鹿台。
另外还建造了一个很大的仓库,专门囤积从老百姓手中掠夺来的粮食。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纷纷起来反抗。
一有反抗,纣王就派大兵去镇压,百姓们成群结队逃亡,到邻国去寻找活路。
这样一来,反而使邻国逐渐强盛起来。
纣王对自己手下的大臣,也采用残酷镇压的手段,谁不听他话,人头就会落地。
他知道姐己喜欢新奇,于是就发明一种刑具,以杀人供妲己取乐。
这个刑具是一根空心的铜柱子,将要处死的人绑在这根铜柱子上,然后在空心铜柱子中烧火,把铜柱烧得通红,被绑着的受刑人在痛苦地挣扎,最后被活活烤死。
妲己喜欢看受刑人死亡前的痛苦挣扎,一看这个场面她就笑。
纣王为了使妲己笑颜常开,每天都寻找理由杀人,供妲己取乐。
这种酷刑叫“炮烙”。
纣王手下有一个耿直的大臣叫梅伯,对纣王用“炮烙”杀人很为不满。
他不顾自身安危,劝说纣王取消这种酷刑。
纣王不但不听梅伯的劝说,反而笑嘻嘻地对梅伯说:“其实‘炮烙’并不残酷,死的人也并不痛苦,你不信可以自己试试。
”说完就沉下脸,一挥手,叫宫殿卫士用长矛把梅伯逼近空心铜柱,剥去梅伯的衣服,把他绑在空心铜柱上。
梅伯被烧红的铜柱烤得撕心裂肺地惨叫。
纣王望着梅伯说:“怎么样,不像你想的那么残酷吧?”说过又叫人把梅伯放下。
纣王残暴的故事100字

纣王残暴的故事100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本名叫子受辛,商人称他为帝辛,由于帝辛昏庸无道,后人称他为殷纣王。
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
帝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
时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载,帝乙崩,帝辛继位。
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
纣王除了天资聪颖、领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见的大力士。
关于纣王的一切,大多仅限于历史记载,对于纣王的魔性来源,却决少有人知道。
没有人知道纣王的魔力到底有多强,所以对于纣王的一切只能用空白来形容。
帝乙死,应立长子启,因启母贱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
帝辛自幼聪敏过人。
《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 《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
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
特别是*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
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帝辛敢于革除先王旧弊,不再屠杀奴隶和俘虏。
而是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补充兵源,参军作战。
他蔑视陈规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选贤任能,唯才是用,不论地位高低;择后选妃,不分出身贵贱,立奴隶之女妲己为后。
宠幸倍之,唯言是从。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纣王的历史悲剧从使用一双象牙筷子到毁掉一个强大王国商朝(公元17- 前11 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国,也是当时世界上与古埃及“新王国”东西争辉的一个文明大国。
这个强大王国的毁灭,竟然发端于它的最高统治者商纣王使用一双象牙筷子〜纣王是古今中外罕有其匹的大力士,能“托梁换柱,倒拽九牛”,徒手跟猛兽搏斗。
他天资聪明过人,能言善辩,反应极其敏捷。
他本人有如此优异的天赋,朝中还有萁子、比干、微子、商容、梅伯、祖伊等一批出类拔萃的贤臣尽心辅佐,谁都以为他必能功业赫赫,名垂青史。
但结果却完全相反:他不仅未能以“明君圣王”流芳百世,反而以暴君典型遗臭万年。
那么,商纣王在罪恶滔天、杀身亡国的黑暗道路上,第一脚是怎么迈出去的那是在纣王继位后不久的一天,太师萁子入宫,猛然发现他用象箸(象牙筷子)进餐,顿时感到惊怕起来,即予以劝阻。
纣王笑问:“用了一双象牙筷子,有啥值得大惊小怪的呀, ”萁子严肃地说:“你用上了象箸,势必不肯用陶碗陶杯了,而要用玉碗玉杯; 用象箸玉杯,势必不肯吃普通饭菜了,而要吃山珍海味; 吃山珍海味,势必不肯穿粗布衣服和住在茅屋里了,而要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都是绫罗绸缎珠光宝气,要住在高台大厦里,, ”不等他说完,纣王便哈哈大笑道: “你老人家太富于想象力了〜从一双小小的象牙筷子,几步就引到了君道朝纲国家大事上去啦。
令人毛骨悚然,确实可怕呀〜”他也不管萁子是自己的长辈,立即把他“请”了出去,背后骂道: “老糊涂,小题大做,迂腐可笑〜”萁子越想越怕,连声叹息道:“见微知著,奢侈闸门开了一点缝儿就难关上了,这小子迟早要弄坏我们的国家〜”事情果然不出萁子所料,而且比他料想的还要坏得多。
步错,百步歪。
纣王在“象箸玉杯——山珍海味——锦衣华服——高台大厦”的奢侈享乐邪道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以致金玉珠宝珍禽异兽山积云聚,宫殿馆阁雕梁画栋豪华无比,美女艳妇不计其数,靡靡之音不绝于耳。
随着享乐欲望日益膨胀,纣王觉得首都殷邑之大,陪都朝歌之广,都无法装得下自己,便跑了出来,到处游逛,沿途大修离宫别馆,而沙丘地方(在今河北广宗县西北)更集中了他的种种营造工程,“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终于建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巨型淫乐窝。
纣王经常“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式号式呼”,歌舞蹦跳,如疯如狂,直搅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生活上的荒淫腐败,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倒行逆施。
商纣王继位之初,还有一些作为,曾经亲率大军征伐东夷,屡次苦战,终获全胜,虽有掠夺性的一面,但在客观上也加速了中原先进文明向江淮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
后来,他沉湎酒色,玩物丧志,政治上便无所作为。
而且日益倒行逆施,也听不得任何劝告批评,进而打击迫害正直人士,清除异己,晋用奸佞,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如前所述,在纣王奢心初露之时,立即就受到萁子的严厉警告,被他斥为“小题大做,迂腐可笑”。
此后,那些忧国忧民、正直敢言之臣纷纷挺身而出,不断进谏。
纣王发挥“智足以拒谏,言足为饰非”的超人特长,百般狡辩抵赖,从不认错,死硬到底。
后见花言巧语难掩丑行,强词夺理不能服众,他便凶相毕露,使出屠夫手段。
他囚禁萁子和西伯姬昌(周文王),废黜商容,斩杀梅伯,把九侯、鄂侯剁成肉酱妄图以血腥恐怖震慑群臣,让大家统统闭嘴,自己好为所欲为,不受任何“干扰”。
但这并未吓倒那些不怕死的忠臣,祖伊进宫指着纣王说: “上天已经断了我们殷商王国的命根子了,聪明人早已看出苗头,请人占卜也无吉兆。
并不是祖先神灵不肯保佑我们这些后人,而是大王你荒淫暴虐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抛弃了我们。
你弄得天下臣民无法正常吃饭睡觉,你伤天害理不走正道,现在老百姓无不盼望我们殷商王国赶快完蛋,他们说:‘老天爷为什么不降下惩罚, 真命天子为什么还不来到,' 现在大王你该咋办, ”纣王开始有些发蒙,后来强作镇定说:“我生为天子,不是真命的天吗〜”祖伊赶紧出宫,仰天长叹:“纣王不可谏了〜”纣兄微子屡谏无效,只得出走。
纣叔比干入宫强谏三日,纣王恼羞成怒,竟然说: “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要看看你是不是大圣人”下令剖其心而观之,, 总之,谁反对他腐败,他就整谁杀谁。
于是忠义之士无幸免,“朝堂一空”。
反之,凡能“助纣为虐”者,无论奸佞贵族,还是社会渣滓,均得重用,个个飞黄腾达,盘踞要津。
商朝的政治统治力量受到了极大削弱,几乎“分崩离析”了。
纣王一伙横征暴敛,拼命剥削百姓,把搜刮来的钱帛米谷聚集在鹿台、巨桥等特大仓库里,其中鹿台“大三里,高千尺”〜上行下效,奢靡成风,老百姓被逼得没有活路,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纣王便将屠刀挥向百姓,严刑酷法令人发指,甚至发明了骇人听闻的“炮烙之刑”〜然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于是,逃亡暴动事件越来越多,诸侯也“多有叛者”。
周武王乘机率军伐纣,八百诸侯一齐参战,四方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牧野之战“前徒倒戈”——十七万奴隶兵阵前大起义,不可一世的商纣王完全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他逃回王宫举火自焚,但在追兵逼近万分危险之际,竟然还要换下戎装穿上缀满珠玉的“宝玉衣”,又爬进装满老百姓血汗钱的大黑窝鹿台,在那里“升天”。
毫无疑问,这个暴君淫棍是想到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享乐,可见其冥顽不灵,死不悔悟。
从使用一双象牙筷子到毁掉一个强大王国的故事就这么简单,最后凝缩为“象箸玉杯”、“见微知著”两个成语。
后人多能从中受启迪,“勿以小恶而为之”,自警自励。
周朝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汉朝的文帝、景帝,还有唐太宗、清圣祖等,确能以史为鉴,防微杜渐,与臣民一起创造了光照史册的成康之治、文明之治、贞观之治和康熙之治。
但也有一些昏暴君王偏不信这一套,如隋炀帝之流甚至比商纣王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当然只能是杀身亡国,不齿于人类。
汉魏之际的政论家恒范在《节欲》一文中说: “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 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
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纵淫荡)。
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对“富有四海”的帝王来说是如此,对各级官员和普通百姓来说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大小轻重不同罢了。
比方说明朝人严嵩,年轻时苦读十几年考中进士,当了几年闲官,身体有病,只好带着妻子儿子回老家,在山里继续苦读其书,苦练其字,贫病交加,却能不失操守,经常写出好诗好文章,“颇著清誉”。
如此坚持了十年,才出山再去当官,也还是没有什么实权的闲差。
直到年过半百才混到一个“副部级”。
在前半生里,他无贪贿记录,后来从收人家“赠”给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他是书法家)开始,渐而字画古玩,渐而金银财宝,并纵容儿子严世蕃大肆搜刮,大兴土木,在京城建造豪宅,占地数百亩,“罗珍禽奇树其中,日拥宾客纵娼乐”,酗酒滋事,胡作非为。
在此过程中,严嵩通过献媚皇帝,陷害忠良,结党营私,官越做越大,直到首席大臣,其子也青云直上。
结局是家破人亡,留下了“明朝第一大奸臣大贪官”的恶名。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贪官污吏腐败分子,其亿万贪贿巨资无不从“一个小数” 开始,其腐化堕落甚至杀身亡家无不从“一件小事”开始。
这正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坏先从酒色财气上坏起,家破先从吃喝嫖赌上破起”。
然而,从象箸玉杯”到杀身亡国的悲剧并未绝版,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不同的范围里不同的层面上继续重演着它。
这不是真正的悲剧吗(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田久川)正确看待纣王先让我们来看看纣王的一些资料: 纣王的名字本来叫“受德”,他爹爹给他起的,觉得他继承了老爹的品德,所以叫“受德”。
老百姓多数取“受”的谐音,管他叫做纣。
如果搞来商纣王的DNA分析,一定发现他是个优质人种,难怪老爹喜欢。
根据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馆藏石刻记载,帅哥商纣王知识渊博,天资聪颖,并且力大无穷,能手格猛虎。
甲骨文的“戏”字,由一支戈、一只老虎和一个凳子构成,说明斗老虎是商朝的时髦表演,纣王甚至亲自表演,好比西班牙的斗牛,甚至更血腥。
这样的体育明星必然也是全国少女的偶像,难怪后来他跟妲己凑成英雄美女的一对儿。
纣王天身手矫健,体魄俊美,是个帅哥,能“倒曳九牛,扶梁换住”——同时倒拉好几头公牛,托起屋梁,让人在下面换柱子,至于搬个大鼎之类,也不在话下(这一点,他和夏朝的亡国之君夏桀一样,夏桀也手拉铜钩,力擒母犀牛。
)纣王不光武力好,也热爱学习,博闻广识,能诗会赋,口才绝佳,铁嘴钢牙,大臣都辩不过他,都不抵他聪明。
不过,据说这种高智商的君主,往往看不起别人说话,所以一意孤行,把自己的大好江山给抖搂光了。
所谓“智足以文过饰非,辨足以拒谏塞议”。
后人形容隋炀帝也是这样。
不过,这是对末代君主落井下石的偏见,连他们敏捷的才思都变成了缺点,难道鲁顿反倒是好的吗, 面对商朝末年的烂摊子,鲁顿者岂不更要糟糕。
后代学者总是对末代帝王过于苛刻〜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优质人,纣王的坏名声主要来自他在刑杀方面的工作成效。
刑杀是商朝的精神财富,计有砍头,活埋,肢解,去势,刖足,凿膑,割鼻,剜眼,拔牙,割舌,去耳,纹面等等( 看得出来,那些负责行刑的人如今都投胎去了美容院)。
刑杀中最厉害的就是脯、醢。
纣王的三个首席大臣,一个被他脯了,一个被他醢了,一个被他关进监狱。
脯,就是把活人做成肉干,像四川的老牛肉干儿; 醢,是把活人剁成肉酱。
那时候收拾一个人就像收拾一条鱼,刽子手都是厨师出身。
事情的过程据司马迁说是这样的: 鬼侯有个漂亮女儿,于是将其献给纣王。
可偏偏这个女孩性冷淡,坚决不答应纣王的有理请求,极力抗拒。
纣王大为懊丧,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一怒之下杀了她。
事后他虽然有些悔恨,但鉴于自己一贯正确,只好找了个罪名,把女孩的爹鬼侯给醢了,以免寻衅报复。
醢是非常好吃的东西,就是请厨子把人肉晒干,切碎,加盐、加酒、加梅子(商朝人喜欢吃酸的),加酒曲,装入瓮中密封百日发酵,拿出来跟黄米饭一起吃,颇有香趣。
鄂侯得知此事(鄂侯是鄂国的君长,后来鄂国搬迁去了湖北,所以湖北简称鄂),跑到殿上来愤怒地抗议,您怎么把人醢了〜结果也被一并斩首,做成人肉干(脯)。
西伯姬昌见两侯被害,私下里叹息了几声。
没想到被崇侯虎听见了,向纣王打了小报告。
西伯姬昌于是被逮捕,囚禁在羑里监狱,差点也进厨房。
即便这事是真的,那纣王算不上多坏。
其实,重刑杀一直是商王朝的传统特色,一组有趣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从前武丁在位的五十九年间,使用人牲合计为五千四百一十八人; 接下来的九十年间,用人牲是一千九百五十人; 而纣王与其父亲的四十年间,用人牲仅七十五人,明显少于前代,可见商纣王对老百姓并不残暴。
而且,把人醢了,即便在后来的大周朝乃至汉朝的刘邦也都这样干过,不算稀奇。
并且我们说,鬼侯、西伯、鄂侯这三个苦主都是方国君长,纣王处罚杀掉他们,属于商王朝与周边方国的政治斗争,而政治斗争一贯是秋风扫落叶般残酷无情的。
特别对鬼侯、西伯这样不老实的西部方国,征伐和处死他们是历代商王的政治工作,即使做成肉酱也不算什么残暴——武丁就经常把俘虏来的方国首领头壳锯开,在上面刻字。